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治疗效果研究

    作者:刘增水

    目的:探讨情景式运动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5例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46例,采用早期综合干预;观察组49例,在早期综合干预的基础上实施情景式运动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发育商(GM Q)评分、精细运动发育商(FM Q)评分和平衡量表(Berg)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情景式运动训练在运动发育迟缓儿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涛涛;仇爱珍;王妍;李新剑

    目的: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与康复训练配合应用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评估和研究运用效果.方法:此文添加到研究中的资料是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本医院纳入并予以临床治疗的70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分组法依据计算机分组法,常规药物治疗均运用于两组,康复训练运用于参照组(收入35例患儿),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与康复训练配合运用于实验组(收入35例患儿),评定和分析两组患儿治疗之前与治疗3个疗程之后的Gesel发育量表评定分数值、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 FM).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3个疗程之后的动作能发育商评定分数值 、言语能发育商评定分数值显著优于治疗之前相关计算数值,实验组患儿治疗3个疗程之后的动作能发育商评定分数值显著优于参照组患儿相关计算数值,P<0.05,展示数据间检测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儿治疗3个疗程之后的A区评定分数值、B区评定分数值、C区评定分数值、D区评定分数值显著优于治疗之前相关计算数值,实验组患儿治疗3个疗程之后的A区评定分数值、B区评定分数值、C区评定分数值显著优于参照组患儿相关计算数值,P<0.05,展示数据间检测和分析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开展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呈现较优效果.

  • 推拿疗法早期干预运动发育迟缓高危儿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纯花;冯娇梅

    目的 探讨早期推拿疗法对于运动发育迟缓高危患儿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寿光市妇幼保健院儿科2015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60例运动发育迟缓高危患儿作为干预组,分为干预I组(月龄0~3个月),干预Ⅱ组(月龄4~6个月),干预Ⅲ组(月龄7~12个月),进行中医推拿;选取同时期60名正常小儿作为对照组,分为正常I组(月龄0~3个月),正常 Ⅱ 组(月龄4~6个月),正常 Ⅲ 组(月龄7~12个月),不进行任何干预.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对所有对象进行GESELL检查,并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经推拿治疗3个月后,三个干预组患儿运动能评分分别为(89.57±9.42)分、(84.37±4.68)分、(81.45±7.82)分,较干预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I组运动能提升的幅度为(24.27±6.18)分,优于其它干预组(P<0.05);干预I组疗效为90.9%,干预Ⅱ组为83.3%,干预Ⅲ组为71.4%,干预I组疗效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 早期推拿疗法对于运动发育迟缓高危患儿临床疗效显著,且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 推广简易高危儿筛查法在儿童保健服务工作中的体会

    作者:郭红霞

    通过落实村医对高危儿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落实镇(街)基层儿保医生高危儿知识业务培训,邹城市推广各级儿保门诊开展了高危儿脑损伤简易筛查工作。简易高危儿筛查法能早期发现脑损伤的高危儿,筛查出引起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其他疾病。因此,应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全面开展简易高危儿筛查法,以提高儿童系统化保健服务工作实效。

  • 头针滞针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洁;陈素巧;李世斌;郭新东

    目的 探讨头针滞针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对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的疗效.方法 对40例存在运动发育障碍的婴幼儿主要采用头针滞针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治疗6个月.结果 早期异常神经征象均有不同程度改善,GMFM-88粗大运动功能均有较大幅度改善,以A、B区的变化分值为明显.结论 头针滞针法结合运动康复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的运动功能.

  • 膝爬运动上肢关节运动轨迹及表面肌电图研究

    作者:曾思漾;陈玉霞;刘苑;肖农

    目的 将关节运动轨迹捕捉与表面肌电图技术运用于评估婴幼儿爬行运动中.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对12例正常婴幼儿和13例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膝爬运动中上肢主要关节的运动轨迹,记录主要活动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结果 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右侧肩关节活动角度范围高于正常婴幼儿(t=2.576,P<0.05),左右侧肱三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差值大于正常婴幼儿(t=2.448,P<0.05).结论 关节运动轨迹和表面肌电图运用于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膝爬运动,可以为制定个性化早期合理的康复训练提供依据.

  • 早期干预对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作者:赵青;周光辉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体格、智能及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存活出院的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0-2岁早期干预大纲进行干预训练,由专人定期进行体格发育与神经系统检查及智力测定,对照组未进行系统干预,每3-6月随访1次.两组均随访至2岁.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身长、体重、头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在智力发育指数(P<0.05)、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0.01)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在早产儿智力低下、运动低下与脑瘫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产儿经早期系统干预,2岁时可达到正常同龄儿水平.

  • 群体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朱海燕;何彬;黄慧玉;钱时萍;罗圆

    目的::探讨群体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0-3岁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34名,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各17名。训练组婴幼儿采用群体康复训练,对照组婴幼儿不进行训练。训练前、训练后3、6个月评估精细运动能力。结果:训练组婴幼儿训练前、训练3个月后与对照组FMFM各能区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个月后婴幼儿上肢关节活动能力及操作能力得分有明显差异(P﹤0.05);13~18月龄及19~24月龄婴幼儿FMFM总分明显提高(P﹤0.05);训练后婴幼儿精细运动能力与粗大运动能力相关性更显著(P﹤0.05)。结论: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进行群体康复训练能提高精细运动能力,为接受学校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获得自理能力及回归社会奠定基础。

  • 群体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罗圆;陈婍;郑维国

    目的::探讨群体康复训练对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0~3岁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34名,随机分为训练组与对照组各17名。尝试群体康复训练模式,由康复医生与康复治疗师指导,保育员配合康复。对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训练前、训练后3、6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进行评估。结果:群体康复训练6个月后,训练组与对照组婴幼儿组间比较GMFM总分及B区、C区有统计学意义;13~18月龄与19~24月龄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康复GMFM总分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疾病类型中脑瘫与听力障碍婴幼儿康复效更明显(P﹤0.05)。结论: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采用群体康复训练模式能有效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 第359例——智力、运动发育迟缓伴不自主运动16年

    作者:姚生;刘建国;戚晓昆

    病历摘要患者男,16岁.因"智力、运动发育迟缓伴不自主运动16年"于2004年8月20日就诊于我院.

  • 小儿脑瘫的围产期危险因素分析及研究进展

    作者:刘惠君;王谢桐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诊断须满足以下条件:①引起脑性瘫痪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②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③症状在婴儿期出现;④可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⑤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1].小儿脑性瘫痪在临床上早是由William John Little提出的,他认为新生儿窒息与神经系统不良结局存在相关性,新生儿窒息是脑瘫的首要因素.

  • 未足月胎膜早破与早产儿脑损伤

    作者:范琳;芦惠

    胎膜破裂发生于产程正式开始前称为胎膜早破,包括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PROM)及足月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发生在妊娠满28周,不满37周者称为pPROM,发生率为2.0% ~ 3.5%.近年来新生儿早产发生率逐年提高[1],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pPROM是引起早产的重要原因,亦是早产儿脑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2],可导致认知障碍,语言及运动发育迟缓,癫(间),甚至脑性瘫痪等,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作者:《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2004年10月昆明 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1.定义: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2.诊断条件:(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疒间)、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 神经节苷脂治疗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疗效观察

    作者:周琳;赵瑞卿

    目的 探讨神经节苷脂(GMI)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康复中心康复治疗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进行早期干预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GM1 20 mg/d,静脉注射,10 d为1疗程,共3~6个疗程.并予治疗后每3个月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发育商的评定,随访至24月.并将干预前后的评分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各个能区平均得分高于对照组,其中综合评分和语言能区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1用于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早期干预,可促进运动功能发育和智力发育,改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预后.

  • 糖原累积病Ⅱ型超声表现2例

    作者:张文云;甄景琴;邓荷萍;胡静

    病例1,男,1岁5个月.主因四肢力弱10个月,运动发育迟缓5个月人院(临床以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收住院).10个月前家长发现其四肢无力,能独坐,1岁时扶助下可站立,现1岁5个月不能独站、走,智力发育正常.自幼体弱,易感冒,家族中

  • 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应用群体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作者:朱广;刘颖

    目的 观察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应用群体康复训练的疗效.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150例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静脉滴注神经节苷脂、高压氧治疗,同时接受推拿按摩、电疗、平衡功能训练的康复训练.根据康复训练实施方案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采用群体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院内康复训练.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对患儿进行评分,观察2组患儿的康复训练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GMFM量表坐位能区总分、爬与跪能区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GMFM量表卧位与翻身能区总分、站立位能区总分、行走与跑跳能区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FMFM量表上肢关节活动能力评分、操作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FMFM量表视觉追踪评分、抓握能力评分、手眼协调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发育迟缓婴幼儿应用群体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儿的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能力.

  • 提高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磁共振检查成功率的护理分析

    作者:张婉红

    目的:分析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的发病原因,通过镇静护理提高磁共振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除标准镇静外加用心理干预、控制给药时间、吸音棉填塞患儿外耳道并戴耳麦隔音等干预方法,对照组采用标准镇静方法,比较两组镇静护理后镇静起效时间及检查成功率。结果:治疗组镇静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检查成功率91.4%高于对照组的69.7%,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标准镇静加适当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提高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磁共振检查成功率。

  • 脑瘫210例运动功能训练疗效观察

    作者:房素萍;韩培卿

    小儿脑瘫是由于各种原因损害了患儿的大脑、小脑及脑干所致的中枢运动障碍和异常运动姿势的一种综合征,此类患儿常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和异常姿势及异常运动模式,严重影响患儿的iF常运动功能,妨碍了患儿的正常活动及生活自理能力.我院从2004年~2008年6月对210例患儿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取得显著疗效.

  • 遗传代谢及内分泌疾病诊治进展

    作者:方俊敏;张惠文;王慕逖

    现将国内1999~2000年儿科遗传代谢和内分泌疾病方面的诊治进展简述于下.1 遗传代谢性疾病遗传代谢病生化改变的研究、致病基因突变的研究、染色体病畸变检测新技术等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治的新方法,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法从苯丙氨酸血症中检出四氢生物喋呤(BH4)缺乏型苯丙酮尿症(PKU)[Δ](见叶军文)(角码[Δ]所示为"全国儿科内分泌、遗传性疾病2000年昆明学术会议资料汇编”,下同--编者注);采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对原因不明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行代谢病筛查,检出10余种遗传代谢性疾病[Δ](见许克铭文);运用基因检测技术(PCR-SSCP、PCR-TGGE、DNA测序等),对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受体基因,进行全编码区检测,发现了我国的新突变类型[Δ](见刘晓青和王冬青文);摸索出软骨发育不全FGFR3基因突变的新的基因检测手段--等位基因特异性PCR[Δ](见倪继红文);对戈谢病基因型和表型的研究,找出了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表型特征[Δ](见施惠平文);间期荧光原位杂交13/21α卫星探针快速诊断唐氏综合征[1].

  • 神经纤维瘤病伴幼年性黄色瘤1例

    作者:关小红

    患儿男,5岁.因皮肤色斑和皮疹于1998年5月6日入院.患儿出生后发现背部皮肤有散在的咖啡色斑,周身有散在的肿物,皮色正常.于生后8个月时又发现周身皮肤出现散在的黄红色结节,颜色逐渐变淡呈豆黄色.均无自觉症状.体检:发育正常,智力无低下,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表现:背部、腰间可见散在分布的多个卵圆型、黄豆至蚕豆大的淡棕色斑,边界清楚,皮疹数多于6个.腋下未见雀斑样色素斑.躯干及四肢散在大小不一的、黄豆至拇指甲大的半球型肿物,质软、无蒂.其间散在米粒至黄豆大的淡黄色卵圆形丘疹及结节,有弹性感,表面呈蜡样光泽.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血清胆固醇2.5mmol/L,甘油三脂0.45mmol/L.皮肤病理检查:根据不同皮损分别取材二处.淡黄色结节活检:真皮内可见大量组织细胞浸润,间有少量嗜酸性细胞,Touton细胞、泡沫细胞及异形巨细胞等幼年性黄色瘤的特征性改变.肿物活检镜下见:细长梭形的神经鞘细胞,细胞界限不清,其胞核排列与胶原纤维束方向一致呈涡状,此表现符合神经纤维瘤的病理改变.患儿母亲,29岁.其出生后即发现皮肤有散在分布的小肿物,伴有不突出皮肤的咖啡色斑.随着年龄增长肿物逐渐增多、长大,遍布全身,无自觉症状.曾就诊于某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神经纤维瘤病.否认近亲婚配.讨论:小儿神经纤维瘤病少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除引起神经外胚叶异常外,可同时伴有中胚叶的器官组织畸形或功能异常,故而其临床症状多种多样.部分患儿可表现为惊厥、智力低下、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本例患儿与其母同患神经纤维瘤病,而患儿同时患有幼年性黄色瘤,后者病因不明,某些合并有神经纤维瘤者可发生髓性增殖,进而发展为白血病.故本例患儿应定期复查.至于神经纤维瘤病与幼年性黄色瘤有何种联系,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5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