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开发区2012年围产儿死亡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及影响死亡的相关因素,提高围产期保健的工作质量,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全区2012年围产儿死亡资科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2年全区分娩围产儿3620人,死亡17例,死亡率为4.70‰;其中死胎8例,死产2例,7天内新生儿死亡7例.围产儿死亡原因依次为胎死宫内、早产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胎儿畸形等.结论:加强孕产期系统保健,尤其是孕前、孕早期保健,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与管理,重点监护高危新生儿,可降低围产儿死亡发生率.
-
微量元素检测在围产保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分析孕妇在妊娠各期微量元素缺乏情况,为规范围产期保健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妊娠妇女的孕早期、中期、晚期分别进行全血铁、钙、锌、铜4种微量元素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妇在妊娠各期,微量元素钙、铁、锌、铜都有不同程度的缺乏,以钙缺乏为普遍,孕早期为12.28%、孕中期为30.50%、孕晚期为48.30%;铜缺乏少见,孕早期为1.69%、孕中期为2.96%、孕晚期为5.08%.结论:微量元素检测程序简便、设备要求不高,能够为孕妇围产期保健工作提供必要的临床数据支持,从而提高孕妇及胎儿发育和健康水平,应作为基层医院孕妇围产期保健必查项目之一.
-
婚前医学检查与围产保健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富阳市2003~2012年间婚前医学检查(以下简称婚检)与围产保健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对自愿婚检后未采取干预措施的2003~2007年与采取干预措施后2008~2012年的婚检及围产保健状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自愿婚检后,未采取干预措施的2003~2007年婚检率急剧下降,各种疾病的检出率明显下降;一般与重症高危孕产妇检出率明显增加,产前筛查阳性率与确诊率明显下降;产科产时与产后抢救率明显增加;围产儿出生缺陷与死亡率显著上升,新生儿疾病筛查与听力筛查率显著下降,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重视婚检率,加强婚前保健、孕前检查、孕期保健、产时分娩、新生儿各项筛查,是提高围产保健质量的有效保障。
-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战略转变:从产前-围产保健到孕前-围孕保健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今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001年,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始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并以预防出生缺陷为切入点,旨在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生命早期的健康潜能.生命早期的健康和发展对人一生的健康和发展、对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有着重大影响,而胎儿期和儿童早期尤为重要.
-
生殖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生殖健康的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卫生研究规划署主任Barzelatto于1988年率先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94年WHO全球政策理事会正式通过生殖健康的定义,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强调WHO的全球生殖健康策略的重要性,并提出了"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国际卫生奋斗目标.
-
有备分娩服务模式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有备分娩围产保健服务模式对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降低手术产率的作用.方法按知情同意、自主选择的方法将在本院进行围产保健并选择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实施有备分娩围产保健服务模式,对照组38例沿用常规围产保健服务模式.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分娩各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等.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和阴道助产率明显下降,第一产程和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备分娩围产保健服务模式能有效改善分娩结局,减少产时医疗干预,促进自然分娩,利于母婴健康.
-
基于三维保健平台的围产保健路径管理探索
根据围产保健工作发展趋势情况,余姚市卫生局整合区域卫生资源,实行围产保健对象三重管理,形成“市妇保所质控督导+市人民医院临床技术支撑+属地医疗保健机构跟踪管理”的“三维保健平台”服务模式,借鉴临床路径管理理念进行围产保健路径管理试点,采取综合保健促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围产保健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
杭州市2004-2009年围产儿死亡流行状况分析
目的:探讨杭州市围产儿死亡的流行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对杭州市2004-2009年4个省级卫生监测点内发生的围产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年围产儿死亡率为11.69‰,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是8.71‰、0.40‰,2.59‰,其构成比分别为74.45%、3.42%、22.12%,6年中监测区内围产儿死亡率呈波动下降,死胎在历年死亡中居第一位,出生缺陷居历年死亡原因首位,占死亡总数的42.61%.结论:要进一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关键是加强围产保健工作,提高产前诊断水平,有效控制出生缺陷的发生和出生.
-
胎盘早剥8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诊疗的原因与相关因素,改善妊娠结局与围产儿预后.方法:回顾分析87例胎盘早剥病例.结果:胎盘早剥发生率0.82%,漏诊率24.14%.结论:胎盘早剥应加强孕期保健,尽早发现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断时应注重病史与诱因,及早剖宫产终止妊娠,可提高母儿的生存质量.
-
人性化服务在聋哑孕产妇产程中的体现
母亲安全,儿童优先是围产医学永恒的主题,围产保健特别是产时保健直接关系到母婴安全,保护改进、支持自然分娩--产时服务模式按WHO推荐的常用适宜技术提供生理、心理、体力全面支持的人性化服务模式,降低了剖宫产率、侧切率及催产率、减少了新生儿窒息及产后出血等母婴并发症,不仅大大节约手术及治疗费用,减轻母婴痛苦,而且从远期影响上降低了母婴远期病率及致残率,提高了产科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使广大孕产妇享受到人性化、高质量服务,分娩从痛苦、危险的医疗干预过程转变为幸福,安全的自然过程,在人类生殖健康保健中创造了与时俱进的新发展.因此,我院对产科护理人员及助产士进行了特别培训,体现了该技术应用价值.
-
基层医院规范化产前检查的初步探讨
产前检查顾名思义为生产前的检查,又称围产保健.在整个孕期通过产前检查及时了解孕妇身体情况及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从而保障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和安全,做到优生优育.通过产前检查能够对各种妊娠合并症、妊娠并发症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保障孕妇及胎儿健康,从而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
-
2003~2011年围产儿死亡分析及干预措施
围产儿死亡率是评价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卫生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反映围产保健水平的主要指标.因此,围产保健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为了解和掌握我区的围产儿死亡情况及影响围产儿死亡的相关因素,从而明确围产儿保健的重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对2003~2011年229例围产儿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导致死亡的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
死胎461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宫内死胎的相关因素,降低围产儿死亡发生风险. 方法 收集整理西安市第四医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住院分娩的461例死胎病历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比不同孕周、不同胎儿性别、不同时间段、不同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是否定期产检、初产与经产妇组的死胎构成比.并将纳入样本按照胎盘及脐带因素、胎儿因素、孕妇因素、不明原因等四大类进行病因分类. 结果 发生死胎的孕妇年龄主要集中在20<~≤25岁(47.48%);孕28 ~36周死胎构成比高(51.4%);孕妇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及以下(42.5%);未做或不定期产检的孕妇占75.1%;初产妇占69.6%,经产妇占30.4%;单双胎死胎比例相近.单双胎、2010年前后5年、孕周、年龄、文化程度、产前检查和分娩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胎儿性别间的死胎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死胎相关病因及所占比例分别为胎盘及脐带因素(34.1%)、孕妇因素(29.9%)、胎儿因素(23.6%)、不明原因(12.4%),其中胎盘早剥、脐带缠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畸形是主要原因. 结论 加强孕期保健管理和监测,定期进行产前检查,降低死胎及围产儿死亡发生风险.
-
中美项目出版新监测年度报告
2006年9月,北京大学"中美预防出生缺陷和残疾合作项目",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围产保健与出生缺陷监测年度报告(1997,1998,1999,2000)".
-
围产保健与儿童保健监测的方法与应用
目的研究佳围产保健与儿童保健的监测方法与应用,为母婴与儿童提供及时、系统的保健服务.方法新婚妇女在婚前检查时建立围产保健册,随后开始月经监测.确定早孕后,定期作产前复查等监测,直到产后42 d为止;新生儿应在出生42 d内建立儿童保健册,然后根据监测对象的年龄与常规体检的原则,完成相应年龄段的询问、体检、实验室检查与评价.监测全程均有质量控制措施,所有的监测结果均录入计算机,实现计算机化管理.结果该监测系统已经在我国的32个县(市)中实施,覆盖地区的总人口超过2千万.从1993年至今,围产保健监测系统已成功地连续运转了8年,儿童保健监测系统已成功地连续运转了4年.结论该围产保健与儿童保健监测系统适合我国国情,运转顺利,对促进和提高当地的妇幼保健与儿童保健工作水平、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将发挥重要作用.
-
围产儿死亡病案的管理
围产儿死亡率是评价围产保健、产科及新生儿科医疗保健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许多国家的围产儿死亡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我们医院注重孕产妇的保健,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对围产儿死亡病案进行了病案的质量管理和病案的科学管理,提高了医疗质量和病案的书写质量,降低了围产儿死亡率.同时使病案的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提高了病案的利用率,把文字资料变成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
温州市围产保健中影响新生儿出生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新生儿出生状况除受孕期营养影响外,围产保健中各种非营养因素亦对之产生影响[1],以往的研究中多就一个或几个因素进行分析[2],较少涉及多因素对新生儿出生状况的深入研究.为探讨围产保健中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对温州市区2082名孕妇进行了调查.
-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围产保健中的应用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若能将“治未病”思想与围产保健相结合,利用中医预防保健的优势,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药物预防等方法,结合个体差异,注重整体身心调养,综合辨证,就可以对孕前及孕后人群个体化健康指导,并促进围产保健事业健康发展。
-
B超诊断机的检定技术要点
B超诊断机是现代医院普遍使用的一种检查设备,可用于心、脾、肝等常规检查,也可用于围产保健以及胎儿发育情况的检测.
-
小儿脑性瘫痪病因研究进展
脑性瘫痪(cerebral pasly,CP)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继小儿麻痹后儿童肢体严重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患儿除运动障碍外,还可伴有智力低下、抽搐、行为异常、视听障碍等并发损害.多年来一直认为脑瘫的主要病因是由于早产、产伤、围产期窒息及核黄疸等,近20年来,产科和围产保健技术发展迅速,随着胎儿心率监护和胎儿超声的应用,高危新生儿监护病房的设立,孕产妇定点保健制度和高危孕产妇转诊制度的实施,人们乐观地预测脑瘫将明显减少,然而这种趋势并未到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