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部侧枝循环的血管解剖学研究及其形态变化对临床的意义
目的:桡动脉作为血管桥或者带蒂皮瓣移植物在血管外科和心脏外科等使用破为频繁,其截取后严重的并发症即手部缺血。因此,本研究通过解剖学,研究手部侧枝循环的变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观测20只手部尸体标本。记录下掌弓血管的变化以及手部血管的走行。典型的掌浅弓(SPA)定义为尺动脉与桡动脉掌浅弓分支间形成直接连接的血管通道;典型的掌深弓(DPA)定义为桡动脉与尺动脉掌深弓分支间形成直接连接的血管通道。结果典型的掌浅弓出现率10%(2/20),典型的掌深弓出现率90%(18/20)。尺动脉掌浅弓分支供应所有手指动脉的占60%(12/20)。尽管尺动脉掌浅弓分支与桡动脉之间仅有35%(7/20)有交通支(包括典型的掌浅弓),但是每只手都至少有一支较大的主要分支血管将桡动脉与尺动脉交通。结论桡动脉与尺动脉的末端的血管变化是很常见的,虽然典型掌浅弓的出现相对较少,但是在桡尺动脉间总有一根或一些明显的交通支,保证了手部的侧枝循环。本次解剖学研究证实了手部侧枝循环的广泛存在。在治疗外科一些血管缺如,需要桥血管移植物时,桡动脉截取应该被认为是一项安全的流程。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多脏器衰竭的护理体会
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心脏及心脏内大血管解剖学上发育畸形造成的,大部分病人非手术不能根治.我院自1988年至今,共做先心病手术47例,治愈45例,死亡2例,3例发生(MSOF),有1例经抢救后好转痊愈.多脏器衰竭(MSOF)是心脏手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护,将直接危胁病人的生命,死亡率极高,现将我们的体会总结如下: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忆人体解剖学家张年甲二三事
早在20世纪70年代,笔者还在宜春地区卫生行政机关工作时,就认识著名的解剖学家张年甲教授,那是他从解放军第八军医学校(南昌)调到江西医学院宜春分院工作之后,相识不久得悉他是中国解剖学会时任理事长钟世镇院士的学术知己,是他与钟院士合作从事国人腹盆部血管解剖学研究多年,成绩卓著,并由二位主编出版了<腹盆部血管解剖学>专著(科学出版社, 1987年).因此,对他和钟世镇院士都钦佩不已.
-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血管内治疗
关于中枢神经疾病的介入放射学历史,出人意料的悠久,早在1960年,Lussenhop等就用硅球对脑动静脉畸形进行了栓塞.方法是用外科方法暴露颈内动脉,顺血流使硅球流入病变部位,当然由于流入正常血管时造成的合并症很多,这种方法很快就被忘却了.一段时间之后,介入放射学在其它领域又有了迅速的发展,而在中枢神经领域却令人感到停滞不前.但近年来,新开发出的许多物质,如能够到达颅内血管的微导管系统、数字减影、高解像度的透视系统和以离脱式线圈为主的栓塞物质等,加上血管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累积,使介入放射学在脑神经领域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对一些疾病而言,现在介入放射疗法已经取代了过去的开颅手术.
-
肝移植——肝外科发展的高峰
1910年德国外科医师Wendel首次成功地施行了肝右叶切除术 治疗肝癌.1951年Lortat-Jacob根据肝脏的血管解剖学,有计划地预先结扎肝门部血管切除 肝右叶.Quattlebaum首先开展了预先处理肝门行肝右叶切除术.随着麻醉学、ICU和手术技 术的进展,精密器械的应用,特别是肝脏临床解剖学的深入研究,促进了肝脏外科的不断发展.以至可以安全地进行各种复杂的肝脏切除术.
-
血管性眼病的神经眼科表现
1血管解剖学眼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远端.在ICA岩段发出一些细微的分支后,眼动脉向前延伸至眼球.在眼动脉起源处之后,ICA发出脉络膜前动脉和后交通动脉.
-
手内在肌的血供与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目的:研究手内在肌的血供为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红色乳胶灌注的上肢标本20侧,解剖并观测手内各动脉的起始部位,测量其管径及其走行,分支、分布情况等.(2)动脉灌注明胶-氧化铅混悬液的新鲜成人整尸标本10具,解剖取下各手内在肌,拍摄X线片.利用Photoshop与ScionImage对X线影像进行分析处理,观测营养动脉在肌内的分布、分型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等.结果:18块手内在肌共有(58.0±5.9)支动脉供血,平均(3.0±1.0)支,平均外径及其供血区域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0.8±0.2)mm,(2.2±0.4)cm,(1.0±0.2)cm.结论:(1)手内在肌的血运丰富,其起、止点处的血管网亦丰富,具备切取肌瓣或肌骨(膜)瓣的解剖学基础.(2)其中有9块肌肉的主供血动脉之管径较粗大且恒定,易于解剖与取瓣,可供临床选用.
-
腓动脉穿支皮瓣移植的研究进展
临床上选取小腿外侧近中段游离腓动脉穿支皮瓣较多用于修复手足部中小面积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并取得了较为满意创面修复效果,又因腓动脉穿支血管解剖学的穿出位置、数目、管径及血管蒂的长度相对恒定,结合术前多普勒对穿支血管定位使得该皮瓣的设计、切取相对快捷、简单.诸多优点使得该皮瓣一经出现即得到临床医生的青睐,发展迅速.关于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基础解剖学研究和临床手术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报道,该技术已趋于成熟.但是因单个穿支体区的大小,限制了该皮瓣的切取面积从而限制了该皮瓣的应用范围.本文通过广泛查阅腓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应用文献的报道,旨在寻找腓动脉穿支皮瓣继续发展的方向,综述如下.
-
血管学研究与肝胆外科的发展
凡是涉及一个脏器基本结构的研究,不论是大体的、显微镜的、分子的、基因水平或功能状态的研究,都属于临床外科中的基础研究范畴.解剖学研究虽然是外科临床基础研究中古老的项目,但是随着新科技和临床外科学的发展,又从未间断地添加新的研究内容.例如当前的可视化人体的研究便是个突出的例子.肝、胆管血循环的研究在当代的胆道外科学和移植外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肝内管道解剖学研究,奠定了现代肝脏外科的基础.
-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皮瓣设计技术研究进展
目的 总结目前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设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关于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学及术前设计技术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结果 穿支分布、起源、类型、数量的变异是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的研究重点,同时,降支、斜支和旋股外侧动脉的变异也被广泛报道.股前外侧皮瓣术前设计技术包括手持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数字化技术等,应用为广泛的是手持多普勒超声,理想的是CTA,但每种技术均存在不同的优缺点.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存在很大变异,多种术前设计技术为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更简单、快捷、准确、无损伤的技术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
面部整形中轴型皮瓣血管解剖学的临床应用
面部皮肤的较大面积缺失将导致患者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打击,皮瓣移植的作用在于通过转移机体本身未受创处的皮肤来修复重要创面的皮肤组织缺损,从而恢复创面的形态和功能.轴型皮瓣是指沿着皮瓣的长轴走行含有解剖学上知名的一组动静脉系统的皮瓣,它的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形外科一项划时代的进展,促进了整形外科技术的迅猛发展.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良性疾病引起泌尿系统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文目的在于探究UAE术的内在机理,即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tion,中文称之为子宫动脉栓塞,该技术用于治疗妇产科当中某些良性疾病所引发泌尿系统损伤,它可以查明疾病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与预防。方法抽取近2年来,我院妇产科中,患有妇产科良性疾病采用UAE治疗术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其中患有子宫肌瘤的为710例,子宫腺肌病的为256例,出现异位妊娠的有15例,产后大出现症状的患者为19例,同时进行损伤发生的血管解剖学以及血管影像学结果分析。结果1000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泌尿系统损伤有7例,占疾病总发生率的0.7%,其患者中存在重度损伤的为2例,占总数的0.2%,具体表现为一侧输尿管节段性部分狭窄引发肾积水:患者中出现轻度损伤的患者为5例,占总数的0.4%,具体表现在膀胱炎2例,膀胱粘膜坏死1例,出现一过性一侧肾轻度积水的患者为2例。7例当中,患有子宫肌瘤的有4例,对该7例患者均采用双侧子宫动脉UAE术,在术中并不采用微导管。一般采用UAE引起的泌尿系统损伤,原因主要是因在栓塞动脉过程中,栓塞剂流入到了子宫动脉的中下段。结论利用UAE对妇产科的良性疾病进行治疗,存在一定的危险,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损伤,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该准确的分辨血管以及分支与交通支,主要利用子宫动脉上行支实行栓塞,降低因UAE引发的泌尿系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