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消渴病当以治肾为要
消渴病是中医临床医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见于中老年人,其症状以多饮、多食、多尿、尿甜、身体消瘦为特征,属于西医当中的糖尿病、尿崩症的范畴.消渴病与肾的阴阳失调有根本性的联系,中医认为肾之阴阳失调是消渴病的发病基础.因此,在消渴病的整个辩证过程都要重视补肾的阴阳,各期的治疗当中要滋肾固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根据现有中医文献资料,结合自己在治疗消渴病上的一些经验,从中医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消渴病的发病基础及辩证过程,主张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滋肾固肾为主,以期能够给中医同仁提供一些启示.
-
中医情志护理在急诊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开展及抢救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急诊患者发病急、病情重而需要紧急救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有的放矢做好心理护理,可以增加患者就诊时的安全感,帮助患者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助于患者病情转危为安,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中医认为人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不会使人生病.只有在情志过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的耐受限度,才会使人气机紊乱、脏腑阴阳失调,导致疾病的发生[1].中医学素来重视患者的情志变化,通过学习中医学关于情志方面的论述,并将其运用于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临床观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在退行病变的基础上,因外力或其他因素所致外层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腰部神经根或硬膜囊,造成腰部及下肢疼痛或麻木的一种疾病.属中医学"腰痛""痹证"范畴,多由于肝肾气血不足,外力伤及筋骨致瘀血内阻,气血运行失调或由风寒湿邪侵袭,阻滞经络致机体阴阳失调引发,临床治法颇多,疗效不一.2010年8月~2011年6月运用中医辨证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中风后瘛疭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探讨
中风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中风又名"卒中",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等因,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亦有仅见僻不遂者.因本病起病急剧,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善行而数变之风邪特性相似,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而中风病中伴发瘛疭者,更为患者增加了痛苦.
-
中风病辨证论治体会
中风的发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以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筋脉失于濡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机证侯.
-
失眠中医辨证施治
阴阳失调,营卫不和病因:见于外感病失于调治,或其他病后失养,或为劳逸不当等原因所导致.病机:一切外感病恶寒发热,失于调治.或其他疾病有失调养或在生活中劳逸不适,皆可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调,营卫不和,使卫气独留于阳,而不得入于阴,致阳盛阴虚,营卫之气不协调,而不能入眠.
-
更年期综合征,中药治疗有“搭档”
更年期综合征常发生于45 ~ 55岁、处在绝经前后的妇女,由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各种相关的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出现阵发性潮热、出汗、心悸、失眠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有的还并伴有抑郁、恐惧、焦虑等心理反应.中医称之“绝经前后诸证”,认为此时妇人肾气虚衰,精血不足,阴阳失调,影响了心的生理功能,导致心火亢盛.在中医理论里,汗液为心所化生,心和精神活动相关,故心火亢盛者会出现潮热、多汗、失眠、心烦等,以及不良心理反应.肾虚也会波及肝,加上妇人多愁善感,肝气容易郁结不畅,也常见乳房胀痛、易怒等症状.
-
人体自有大药(下)
(12)明心所谓明心,就是一颗明白道理的心,人要活得明明白白.年轻人不知奋进,坐吃"青春饭";中老年人与麻将为伍,进入"四方城",不识南北东西,甚至中风致残而死.有些人自伤倾向严重,严重阴阳失调,用自己的双手扼杀自已,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是怎样死的.
-
仲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在乳腺癌术后诸证中的临证体会
乳腺癌术后特别是内分泌治疗后,由于激素水平持续降低,致患者阴阳失调,出现自汗、盗汗、头眩、发落、惊悸、燥烦、烘热等神经内分泌失调综合症。张仲景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可摄阳补阴,外可解肌调营卫,内则补虚和阴阳,配龙骨、牡蛎重镇固涩,潜阳入阴,则阴能守、阳固密,阴阳相济,心肾交通,诸疾自除。
-
电针联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偏瘫31例疗效观察
偏瘫为中风病常见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偏瘫的发生多因平素体虚,机体阴阳失调,加之风、火、痰、瘀,导致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上蒙清窍,而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早期的康复训练及电针疗法可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尽快恢复.
-
从心论治顽固性盗汗一例
盗汗是内科常见病,《黄帝内经》称为“寝汗”,临床表现为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由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盗汗多归于阴虚,如《医学正传》所云:“盗汗者,寝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盗汗又非均为阴虚,如《景岳全书》曰:“不得谓盗汗必属阴虚也。”《医林改错》谓:“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本文介绍一例气阴两虚、心脉痹阻型顽固盗汗患者,经从心论治,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
从脏腑阴阳及痰瘀阻络论述糖皮质激素所致失眠的中医病机
糖皮质激素的诸多不良反应中失眠较为多见,通常在激素治疗初期或者大量外源性激素应用时容易发生。糖皮质激素可以诱发和加重失眠,严重者还会引起焦虑、抑郁等更严重的精神神经症状。由于糖皮质激素自身“入肾经,属性为阳”的药物特点,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易造成肾阴阳的不平衡,影响心肝两脏,出现心肝肾脏腑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从而导致或者加重失眠。肺脏不仅为气脏,也是血脏。痰瘀互阻是肺系疾病常见的病理基础,痰瘀相互胶结而致阴阳通行道路受阻,故治疗时应根据其病机特点,在调理心肝肾阴阳的同时,运用化痰通络、安神定志的药物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高血压病辨治体会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晚期病人常出现心、脑、肾等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使肝肾阴阳失调,形成了下虚上实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根据其发病特点将本病分为:肝火偏亢,气血上冲;肝肾阴虚,下虚上盛;痰湿中阻,清阳不升;久病伤正,瘀血阻络4个证型.
-
寒热并进法腹部外科临床应用举隅
寒热并进法是专为阴阳失调,寒热错杂而设的一种特殊治法.寒者,阴也;热者,阳也."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寒热错杂证广泛见于临证各科当中,笔者在临证时常见许多腹部外科危急重症寒热相兼,错综复杂,常法难以获效,而用寒热并进法每每取效,兹举临证典型者于下.
-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概述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CA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致本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消渴病日久不愈,引起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代谢障碍,脉络瘀阻等逐渐累及心脏所致.治疗上应当采用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分型论治,也可采用专方专药.另外,中医特色疗法在改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症状方面也具有较好疗效.随着研究深入和对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索,中医药在治疗DCAN方面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消渴病 阴阳失调 -
风湿痛的中医治疗
风湿痛(也称风湿症)是以关节痛、畏风寒为主症的一组极其常见的临床症候群.在风湿免疫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风湿痛患者.风湿痛的患病时间长短不等,数月或数年.患者大多长期就诊或自购药物.由于过服温补、辛燥之品,故而导致阴阳不调加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身体疲惫、精神不振等症状.风湿痛虽然不是重症或疑难杂症,却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风湿痛属于痹证(痹病或中医风湿病)范畴.其临床表现为:患者自觉关节疼痛,多呈游走性、间歇性,多因气候变化、寒凉潮湿等因素而诱发,并不同程度地感觉到"风"从体表进入体内,或"风"从体内外出,久病患者阴阳失调.但无发热、关节肿胀和屈伸不利等临床体征,其相关的风湿免疫疾病系统检查均无异常,可排除其他疾病.
-
汗证治验3则
汗证是人体阴阳失调、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的汗液异常外泄的病症.在临床上汗证表现各异,病因病机各不相同,只有遵循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临床研究
更年期综合征是女性在绝经期前后,因机体肾气渐竭,冲任二脉虚损,月事将断而引起的正常生理变化.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精神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女性不能适应这一阶段的变化,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出现不适症状.
-
崔学教治疗早泄临床经验
崔学教教授根据古今医家治疗早泄的特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早泄的基本病机在于阴阳失调,或因虚而精窍失约,或因实而精窍失控,虚者有肾气亏虚、心脾两虚,实者有心肾不交、肝经湿热.故其治在于调和阴阳,或补虚固精,或泻实固精,同时提倡在服用药物期间注重心理疏导及行为疗法,临床疗效显著.
-
简议中医情志护理
中医情志护理渊源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就有”恬恢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不进,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的论述.历代名医提倡: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充分阐述了注意情志调节在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中的重要作用.情志中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其中又把“怒、喜、思、忧、恐”称为五志.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是精神活动的外在表现,但七情过激过剩则会引起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不同的情志变化可直接使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病情加重;而情志舒展、气血和顺则可缓解病情,加速痊愈,甚至有药物治疗所不及的效果.古代医学家就认为:“药之所治,另一半会不系药,而在心药也.”所谓心药,指的就是情志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