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生儿感染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膜流动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吴惠毅;陈晶;许东琳;梁文学;杨晋

    研究证实,新生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功能低下是易发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探讨新生儿感染病理状态下外周血PMN功能异常与膜流动性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荧光探针标记技术研究感染新生儿外周血PMN膜流动性变化,以期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PMN膜脂流动性改变在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 活性小分子化合物靶点验证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树强;董国强;盛春泉;张万年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药物化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一些小分子药物靶点的确认正逐渐成为阻碍药物化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活性小分子化合物靶点的鉴定与确认也成为研究过程中为关键和艰巨的任务,通常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简要总结活性小分子化合物靶点验证的现行方法,阐述通过合成探针进行靶标鉴别的手段,介绍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思想,并列举应用这些方法成功找到靶点的实例.

  • 量子点作为荧光探针在生物样品检测中的应用及进展

    作者:陈海燕;胡琴

    量子点(半导体纳米微晶体)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起极大关注.本文主要概括了量子点的优势,及其在蛋白质、DNA、环磷酸腺苷、维生素C、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生物样品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基于整体识别的纳米乳经皮转运研究

    作者:苏瑞;范武发;李晔;吴伟;卢懿

    纳米乳具有良好的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作用,但对于完整的纳米乳能否透入皮肤仍然知之有限.本研究通过聚集淬灭荧光探针(P4)标记实现纳米乳的整体识别,以香豆素6 (C6)模拟载带药物,探索纳米乳在完整大鼠皮肤和经微针处理大鼠皮肤中的经皮转运情况.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分别制备了粒径为80和500 nm的纳米乳.完整皮肤给药后4h,2种粒径纳米乳均不能完整、高效地进入皮肤,但小粒径纳米乳能够在毛囊聚集,并向周围皮肤组织扩散C6.微针处理显著提高了纳米乳的经皮转运,小粒径纳米乳比大粒径纳米乳更易于进入皮肤深部,并向更深处皮肤组织扩散C6.

  • 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荧光探针的原理与应用

    作者:刘奥;祁星;张颖超;徐天雪;易静;杨洁

    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或活性氧水平是其基本的生理特征.它自身受到精细的调控,同时也调控细胞功能,在细胞、机体的生理和病理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检测细胞氧化还原状态及其变化是目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该文就目前检测方法中的荧光探针做一综述.通过介绍不同荧光探针的原理和特征,尤其是遗传编码荧光蛋白探针的原理和应用,理解荧光探针在基础研究和疾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并展望其在细胞及动物整体水平新的应用前景.

  • 一种新型磁性荧光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分析

    作者:张广琴;张洪;王丽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的磁性荧光纳米粒子,对其进行表征,并分析其在生物以及医药领域的应用.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制备出了磁性荧光纳米粒(Fe3 O4@PEI@RN).对制备的粒子测定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利用动态光散射分析对其进行粒径分析;通过荧光分析测定pH值对其荧光性质的影响;考察常见金属离子、蛋白质及DNA对其干扰情况.结果 对Fe3 O4@PEI@RN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铁(Fe)的含量为14.1 mg/mL,罗丹明B含量7.6 mg/mL,萘酰亚胺的含量为94.8 mg/mL;利用动态光散射分析测得磁性荧光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24 nm;通过荧光分析发现Fe3O4@PEI@RN在532 nm和574 nm波长下的荧光比值F有pH值敏感性,pKa为6.73;浓度为5×10-6mol/L的常见金属离子对其荧光测定没有干扰;当蛋白质浓度小于14 mg/mL,DNA浓度小于20 mg/mL时亦不干扰其测定.结论 成功制备出新型磁性荧光纳米材料,其良好的荧光性能显示出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巨大潜力.

  • 酶法测定血清胆固醇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飞虎;龚兴国;管文军

    流行病学和临床证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和冠心病的发病率呈正比关系,因而测定血清中胆固醇的含量就成了临床诊断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测定方法有多种 ,如化学法,酶法,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法等等.酶法测定具有操作简便,特异性好,结果稳定等扰点,因而成为临床检测常规方法.从七十年代到现在,随着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酶法分析技术得以不断提高和改进,现已将酶法与电极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制成分析仪器,使分析时所用试剂量更少,测量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电子化、自动化、微型化已成了酶法分析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就近几年来酶法检测技术的新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 双荧光探针检测冷冻对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

    作者:张旭刚;赵永聚;李周权

    目的:检测精液冷冻对山羊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方法:用假阴道法采集3只公山羊精液,经冷冻-解冻处理后,检测精子畸形率和顶体完整率,用碘化丙锭结合羟化荧光素双荧光探针标记,检测和比较精液冷冻对山羊精子质膜完整性的影响.结果:冷冻明显降低了精子的活动率[(74.43±13.78)% vs (46.25±2.69)%,P<0.01]和质膜完整率[(64.26±7.03)% vs (6.27±2.90)%,P<0.01];显著降低了顶体完整率[(80.77±10.70)% vs (58.42±18.05)%,P<0.05].结论:冷冻使精子活动率和顶体完整率降低的同时导致精子质膜严重破损.

  • 中文文摘

    作者:

    1.量子点荧光探针检测人舌鳞状细胞癌荷瘤裸鼠模型早期下颌下淋巴结转移的研究/李艳芬…//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32(3).-273-277
      传代培养人舌鳞状细胞癌 Tca8113细胞,接种于18只裸鼠舌体内(不过中线),建立人舌癌荷瘤裸鼠下颌下淋巴结转移模型。接种6周后,处死裸鼠,解剖下颌下淋巴结,将同一淋巴结分为两份。一份作石蜡包埋半连续切片,行 HE染色和 IHC 检测;另一份即刻液氮冷冻,制作冰冻切片行QDs605-CK(AE1/AE3)荧光探针检测。分别计算3种方法检测出的淋巴结转移率和微转移率。结果:量子点标记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出裸鼠下颌下淋巴结转移率为66.7%,其中微转移率为38.9%;IHC 染色检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1.1%,其中微转移率为33.3%;HE 染色检测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7.8%。经统计学分析,3种方法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量子点标记的免疫荧光染色和 IHC 检测都优于 HE 染色,但是量子点标记的免疫荧光染色和 IHC 染色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量子点标记的QDs605-CK(AE1/AE3)免疫荧光探针能准确定位于下颌下淋巴结转移的肿瘤细胞的细胞质内,发出红色荧光,其特异性强,分辨率高,背景清晰,能够用于淋巴结转移灶及微转移灶的检测。

  • 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李丹;严拯宇

    文章针对近几年量子点(Quantum Dots,QDs)的发展趋势,综述了几种特征性的量子点制备方法,其中包括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等,及其在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运用比较的方法对量子点的优点及劣势进行了阐述.量子点又可称为半导体纳米微晶体(semiconductor nanocrystal),它是一种由Ⅱ-Ⅵ簇或Ⅲ-Ⅴ簇元素组成的稳定的、溶于水的、尺寸在1~100 nm之间的纳米晶粒.近年来,半导体量子点由于其独特性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其研究内容涉及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作为一种新型的荧光材料,与传统的有机染料分子相比,量子点具有多种优势,其中大优点在于有丰富的颜色,因此可以作为生物体系的荧光探针.这些优良的光学特性使量子点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品筛选等研究中有极广阔的应用前景.

  • 基于金属配合物的生物小分子发光探针研究进展

    作者:张晨;关瑞麟;陈禹;计亮年;巢晖

    生物体内存在各种内源性活性物质,帮助生物进行信号传递与代谢调控.正常条件下,细胞环境不断变化,内源性小分子的时空分布在生物体内保持动态平衡.但当它们的种类和浓度超过生理过程所需的限定范围时,就会影响细胞活性,进而导致疾病,甚至是肿瘤和癌症的发生.因此,这些活性物质在体内活动的实时追踪及可视化对人们理解生命现象、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十分重要.与传统有机染料相比,金属配合物发光(荧光/磷光)探针因光稳定性好、生理功能易调控等优势,已成为生物体系小分子活性物质示踪和成像的研究热点.依照不同的作用靶点,对应用于生物体系的金属配合物探针的新进展进行分类和总结,并展望金属配合物在生物成像中的未来应用,以期可以为人们继续设计出新的具有良好示踪成像性能金属配合物探针提供参考,并从分子水平理解探针作用及癌症治疗的机制.

  • 基于喹啉的锌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

    作者:胡女丹;马小彦;卢永仲

    锌离子(Zn2+)在人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常规分析方法都不适用于锌离子的测定,应用荧光法检测胞内Zn2+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基于喹啉的锌离子荧光分子探针的研究现状,并总结荧光探针结构设计及宫能团修饰对探针性能的影响,后提出锌离子荧光探针的研究方向.

  • 探针荧光定量PCR在肺炎链球菌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曹东林;胡亮彬;林茂锐;王婷;黄基伟;田军章

    目的:建立探针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炎链球菌的方法。方法针对肺炎链球菌种属特异性基因lytA,设计合成了特异引物和探针,研究引物和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确定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的临界值(cut-off value)。将荧光定量PCR和细菌培养法进行比较,同时检测158份肺炎患者痰液标本加以验证。结果针对LytA基因所设计的引物和探针能灵敏地检出常见致病的血清型肺炎链球菌株,检测灵敏度为每个反应100个基因组DNA拷贝。通过荧光量PCR方法,35株肺炎链球菌中检测结果为阳性有34株,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有1株;15株非肺炎链球菌全部为阴性。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158份痰液标本中共检测出34份肺炎链球菌阳性,其中10份培养出相应的病原菌。肺炎链球菌阳性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P<0.05)。肺炎链球菌阳性患者住院时间均显著长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能特异地检测肺炎链球菌,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能提高临床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标本的阳性检出率。

  • 新型荧光探针应用于帕金森病模型中 NO 的检测

    作者:杨流海;陈江宁;张峻峰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中一氧化氮( NO)检测的新方法。方法:建立帕金森病的细胞与动物模型,检测小鼠相关行为学与生化指标的改变并通过新型探针MNIP-Cu荧光成像的方法检测NO浓度的变化。结果:帕金森病的细胞与动物模型中荧光探针MNIP-Cu检测到NO浓度显著升高,同时小鼠运动能力受到损伤、多巴胺合成减少;当NO合成受到抑制后,小鼠的运动能力和多巴胺的合成均显著恢复。荧光探针MNIP-Cu能够成功检测NO含量的变化。结论:新型荧光探针MNIP-Cu实现了对帕金森病体内外模型中NO的直接检测,为阐明NO在帕金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 人肝癌组织中APRIL及其受体mRNA水平的定量测定

    作者:张冬雷;鞠少卿;施健;王惠民;倪红兵;苏建友

    目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技术分析肝癌组织中增殖诱导配体(A-PRIL)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在APRIL及其受体基因的高保守区设计相应引物和荧光探针,实时检测PCR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标准品建立的标准曲线,由软件自动计算出待测样本中靶基因mRNA准确含量,并以靶基因和内参β2M mRNA含量的比值作为评价靶基因表达水平的指标.结果:RFQ-PCR检测靶基因mRNA含量的线性范围为10~109pg/ml,批内和批间重复性测定的变异系数V分别为3.87%~10.12%和6.86%~12.29%.20例肝癌组织样本的检测结果显示肝癌及癌旁组织中APRIL和BCMA的水平均显著高于远端正常组织(P<0.01),而TACI的表达水平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RFQ-PCR检测APRIL及其受体mRNA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和重复性;而且发生APRIL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有可能还参与了肿瘤细胞的转移,并主要是通过受体BCMA而不是TACI的作用.

  • 罗丹明基类分子荧光探针在丙酮酸细胞内可视化成像中的应用

    作者:王硕;孙晓艳;陈金龙

    为了进行生物体内丙酮酸含量变化的可视化研究,筛选了若干螺酰肼结构的罗丹明基探针分子,在水相中与丙酮酸分子中的活性羰基发生席夫碱反应,螺环单元自发打开,特征荧光和紫外吸收增强.研究发现,罗丹明6G酰肼对丙酮酸响应灵敏度高,565 nm处荧光强度变化与丙酮酸浓度0.2~12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检测限低至0.1 μmol/L,专属性高,体内常见生物分子和阴阳离子、活性氧化物等对丙酮酸的检测几乎无干扰,并在非小细胞肺肿瘤细胞A549、肾上皮细胞293T中成功实现了外源性丙酮酸的荧光成像,同时实现了经双酚A诱导的细胞内源性丙酮酸的荧光成像.

  • 一种快速检测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应用

    作者:周琳;刘巍;狄斌;陈金龙

    建立一种增强型(turn-on)罗丹明衍生物荧光探针检测HSO3-和硫磺熏蒸中药材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方法.此方法基于探针中的醛基和HSO3-在pH4.8的水醇条件下发生加成反应,伴随有罗丹明衍生物中的螺内酰胺开环可使探针荧光明显增强,荧光增强程度与HSO3-的浓度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0.005 ~ 20 μmol/L,相关系数r=0.998 5.此方法对HSO3-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检测限低至2.0 nmoL/L.常见的阴阳离子及还原性物质对HSO3-的检测均没有干扰.此外,将此荧光探针用于检测硫磺熏蒸中药材二氧化硫残留量,操作简便、快速,回收率良好.

  • 功能性硫化锌纳米荧光探针与DNA的相互作用

    作者:严拯宇;庞代文;邵秀芬;戴美玲;彭博;胡育筑

    目的:研究L-半胱氨酸包裹的ZnS纳米荧光探针与核酸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建立DNA的定量分析方法.方法:通过考察溶液pH值、缓冲液用量及粒子浓度等影响因素,在佳试验条件下,利用在pH值近中性时DNA对纳米荧光探针具有猝灭作用的特性,采用荧光光谱法进行研究.结果:当DNA浓度为20~600 μg/L时,荧光强度与DNA的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32 μg/L.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DNA与L-半胱氨酸-ZnS纳米粒子存在静电作用.

  • 天然抗氧化剂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作者:蔡志强;杨广花;赵希岳;李亮;李尔炀

    目的:研究天然抗氧化剂与DNA的相互作用.方法:以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EB)为荧光探针,考察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银杏提取物和竹叶提取物)和多糖(螺旋藻多糖、海藻多糖1、海藻多糖2)对E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茶多酚、银杏提取物、竹叶提取物的荧光抑制率与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且不存在饱和性,抑制率可达95%以上.荧光强度抑制率达50%时,上述三种抗氧化剂的浓度较为接近,均约为0.5 mg/ml.而多糖的荧光抑制率具有饱和性,且抑制率相对很低,螺旋藻多糖、海藻多糖1、海藻多糖2对荧光强度的饱和抑制率分别为16.6%,26.1%,32.6%.结论:天然抗氧化剂与EB-DNA体系的DNA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 Cu(Ⅱ)配合物荧光探针用于NO检测

    作者:赵波;陈江宁;张峻峰

    一氧化氮(NO)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信号分子,参与了众多复杂的生理过程,在神经传导、能量代谢、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检测NO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检测NO的常规技术并不能用于体内实时、直观地检测NO水平,应用受到限制.本文综述了Cu(Ⅱ)配合物类NO荧光探针的研究进展,可用于细胞和动物体内NO水平的测定.

144 条记录 4/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