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及手术分期

    作者:孔北华;李鹏

    1 病理类型 子宫内膜癌常见的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主要发生在围绝经期妇女,与高雌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增生有关,恶性度低,肌层浸润少,预后较好,占总子宫内膜癌的80%左右。其亚型有乳头型、分泌型、纤毛细胞型和有鳞状分化的腺癌。在子宫膜癌中,有20%左右的少见病理类型,其与雌激素水平、内膜增生无关,恶性度高,浸润性大,多发生于绝经后妇女,包括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未分化癌。

  • B超诊断腺性膀胱炎1例报告

    作者:邵春梅;刘焕英

    患者男,61岁.1996年1月始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及尿中带血丝症状,伴下腹痛.膀胱镜检查诊断为右肾积水,腺性膀胱炎(经病理诊断证实).行膀胱局部电烧并右输尿管移位术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超声检查示右肾重度积水,呈花瓣样,皮质厚0.5cm.左肾中度积水,膀胱三角区壁厚0.4cm,三角区附近见1.6cm×1.2cm乳头样低回声隆起,其下方膀胱粘膜完整,未见明显的肌层浸润.膀胱镜示膀胱粘膜充血粗糙不平,以三角区为主,双侧输尿口未显示,近颈部两侧明显乳头样隆起.1999~2003年因反复左肾积水,2次行左输尿管再植术.

  • CT形态分析对膀胱球形肿瘤肌层浸润情况的预测价值

    作者:钱庆鹏;于广海

    目的:探讨CT形态分析对膀胱球形肿瘤肌层浸润情况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球形膀胱肿瘤行膀胱全切患者的CT资料及病理检查结果,根据瘤体形态进行分析及分类,对照病理结果分析CT瘤体形态与肿瘤肌层浸润情况的关系.结果:球形肿瘤根据CT形态特点可分为五种类型:Ⅰ型24例,为单纯球形(非肌层浸润23例);Ⅱ型3例,为球形肿瘤周围有低矮片状肿瘤(均非肌层浸润);Ⅲ型12例,为增强后肿瘤内有焰芯样强化(均非肌层浸润);Ⅳ型5例,为肿瘤基底处膀胱壁凹陷(肌层浸润3例);Ⅴ型7例,为伴有同侧输尿管扩张(肌层浸润6例).本组51例中,根据各型所占例数分析,Ⅰ、Ⅱ、Ⅲ型97.4%(38/39)为非肌层浸润,Ⅳ、Ⅴ型75.0%(9/12)为肌层浸润;如果以此为预测标准,CT对肿瘤肌层浸润情况的判断准确率可达92.2%(47/51).结论:对于膀胱球形肿瘤,单独通过CT瘤体形态预测判断肿瘤肌层浸润是可行及可靠的.

  •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后补救性动脉介入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分析

    作者:梁胜杰;邹青松;韩邦旻;邵怡;荆翌峰;赵福军;刘海涛;夏术阶

    目的:探讨补救性髂内动脉化疗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后证实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对34例TURBT患者术后基底部活检及病理结果证实为肌层浸润性的膀胱肿瘤患者行补救性髂内动脉化疗3次,方案为顺铂80 mg、表柔吡星50 mg、5-氟尿嘧啶1 g(或羟基喜树碱30mg).观察患者肿瘤复发率,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术后经3次补救性髂内动脉化疗及常规膀胱灌注后,29例患者得到保留膀胱(保留膀胱率85.3%),肿瘤复发1 3例(肿瘤复发率38.2%).其中,浅表性复发7例,行TURBT治疗;浸润性复发5例,行全膀胱切除术;骨转移1例,行全身化疗.总体生存率:3年69.78%,5年62.03%.肿瘤特异性生存率:3年77.43%,5年68.83%.无肿瘤复发生存率:1年93.10%,2年70.23%,3年46.82%.结论:补救性动脉介入化疗是TURBT术后基底部活检及病理结果证实为肌层浸润性的膀胱肿瘤的良好选择.

  •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远期效果分析

    作者:吴翔;李涛;林乐;高祥勋;徐琼;李学松

    目的:探索大限度TURBT+膀胱灌注化疗+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远期效果.方法:收集2003~2014年,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确诊T2~3N0M0,但无上尿路梗阻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将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患者归积极组;将因各种原因改行姑息性治疗的患者归为保守组,姑息性治疗包括大限度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规律的表阿霉素膀胱灌注化疗,联合术后髂内动脉栓塞化疗.对比两组生存差异.结果:共入选患者90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患者66例,行姑息治疗的患者24例(26.7%).中位随访时间50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行根治性膀胱全术的积极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63个月(95%0 CI 40.3-85.6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尚未到达;保守组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1月(95% CI 6.7-35.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4个月(95% CI 41.9-66.2个月);两组间对比,无瘤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3 vs.21个月,P=0.002;中位总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 vs.54个月,P=0.057.结论:大限度TURBT+膀胱灌注化疗+髂内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尽管相比根治性治疗更容易复发或进展,但其远期疗效尚可,可以作为因各种原因不能接受根治手术患者保留膀胱的治疗方案之一.

  • 非肌层浸润膀胱癌的复发与进展:从流行病学到治疗策略

    作者:

  • 磁共振多序列成像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高志远;何悦明;柳丽;杨振涛

    目的:探讨T2WI、动态增强成像(DCE)、DWI及联合序列(T2 WI+ DCE+ DWI)在I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Ⅰ期子宫内膜癌的43例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分别应用T2WI、DCE、DWI及联合序列对肿瘤肌层浸润深度进行评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T2 WI、DCE、DWI、联合序列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3.72%、88.10%、80.49%、93.02%,4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 WI、DCE、DWI、联合序列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57、0.66、0.48、0.78.结论:磁共振T2 WI、DCE、DWI及联合序列对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DCE、联合序列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T2 WI、DCE及DWI序列均是子宫内膜癌术前肌层浸润深度评估的可靠检查方法.

  • 3D LAVA动态增强扫描结合MPR技术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作者:汪俊萍;白人驹;孙浩然;张云亭;于春水;赵新

    目的 探讨3.0T MR 3D肝脏容积超快速采集(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动态增强扫描结合多平面重组(muh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在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5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2009国际妇产科联盟会(FIGO)Ⅰ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行常规扫描和高分辨3DLAvA动态增强扫描,后者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以2.5~3.0 ml/s的流率注入Gd-DTPA 0.2 mmol/kg体重,分别于注药后15 s,45 s,90 s、120 8、150 s及180 s 6个时相屏气扫描,分析肿瘤与正常外肌层在各个时相的强化趋势,分别计算每个增强时相肿瘤与正常外肌层的对比噪声比(CNR).选取CNR大时相的增强图像,采用MPR技术判断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根据2009年FIGO子宫内膜癌新分期的标准,即Ⅰ A期(局限于内膜+浸润浅肌层)、Ⅰ B期(浸润深肌层),计算LAVA结合MPR技术对肿瘤浸润肌层深度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结果 在动态增强图像上,所有内膜癌病灶均呈轻度渐进性强化,信号强度始终低于明显强化的外肌层,肿瘤与正常外肌层的CNR在延迟180 s扫描时达到大.采用3D LAVA增强扫描结合MPR技术,对内膜癌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0%、83%、87%、87%和88%.结论 采用高分辨率3D LAVA动态增强扫描并结合MPR技术,能较准确地判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的深度,为临床制定不同的手术方式提供帮助.

  • 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加化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中的价值

    作者:周凯

    目的:探索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88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44例均接受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研究组44例均接受根治性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联合化疗治疗.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P

  • 根治性经尿道电切联合钬激光治疗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疗效探讨

    作者:凌锋;刘文政;谢群

    目的 探讨根治性经尿道电切术(TURBT)联合钬激光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 选取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45例按随机数字法分成甲组(21例)和乙组(24例).甲组采用根治性TURBT联合钬激光进行治疗,乙组采用开放手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及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甲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乙组,甲组的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年及3年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不能耐受或不愿意进行膀胱全切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给予根治性TURBT术联合钬激光治疗并辅助以化疗,可得到有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 超声新技术对子宫内膜癌及浸润程度的诊断价值

    作者:袁诚;周苏晋;万娜

    目的 探讨超声新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判断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50例.全部病例术前均应用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多平面成像等超声新技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评估(3-DTVS组);其中,45例经核磁共振(MRI)检查(MRI组),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组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其肌层浸润情况的符合率.另选经病理证实的50例子宫内膜良性病变者作三维能量多普勒血管成像(3D-CPA)对照(对照组).结果 经3-DTV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90.7%,判断肌层浸润的符合率为78.3%.应用3-DTVS与MRI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准确率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良恶性组比较,3-DTVS组血管成像表现为癌灶区血管异常丰富,不规则,走行紊乱,呈线球样或草团征.Ⅵ值在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FI、VFI值在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有差异,(均p<0.05).结论 超声新技术对诊断子宫内膜癌及肌层浸润深度有重要临床价值,3D-CPA是一项无创的、定量的检查病灶血管的新方法和指标.

  •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陈粉合;邓祎;杨海霞;王宇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12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比较术前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结果 术前MRI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724,P<0.05,一致性较好;术前MRI评价肌层浸润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741,P<0.05,一致性较好;术前MRI评价浅肌层浸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6.44%、87.69%、86.44%、87.69%和87.10%;术前MRI评价盆腹腔淋巴结转移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Kappa值为0.275,P<0.05,一致性较差,术前MRI评价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22.22%、98.26%、50.00%、94.17%和92.74%.结论 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判断肌层浸润情况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判断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不高.

  • MRI动态增强联合DWI征象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和术前分期的诊断研究

    作者:黄社磊;马捷;蒋华景;詹雁辉;王娟娟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子宫内膜癌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确诊病例82例,采用DCE-MRI联合DWI对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情况及术前分期诊断,分析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并判断其术前分期与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DCE-MRI联合DWI获得正确诊断肌层浸润深度70例,准确率为95.89%;对浅肌层和深肌层浸润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90%.对75例病例的术前分期获得正确的诊断,准确率为91.46%,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良好,Kappa指数为0.88(P<0.05).结论 DCE-MRI联合DWI成像对子宫内膜癌的术前分期与肌层浸润深度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能改善病人的诊断和预后.

  • MRI在I、II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

    图1-3 Ia期。抑脂T2WI矢状位平扫,仅见弥漫型内膜增厚,抑脂增强示结合带完整,无肌层侵犯;子宫内膜癌病理切片HE×200内膜腺体明显异型,腺细胞呈腺状或复层状结构,属黏膜内癌,未见肌层浸润。图4-6 Ia期。抑脂T2WI矢状位平扫,结节状肿块及内膜增厚,抑脂增强示子宫后壁局部结合带模糊,浅肌层侵犯;子宫内膜癌病理切片HE×200内膜大部分呈黏膜内癌改变,局部见癌细胞呈乳头样浸润浅肌层。图7-9 Ib期。抑脂T2WI矢状位平扫,子宫体及后壁弥漫性增厚,抑脂增强示浸润≥1/2深肌层,浆膜层完整;子宫内膜癌病理切片HE×200癌细胞呈腺样乳头状结构,浸润子宫肌壁深层肌组织。图10-12 II期。抑脂T2WI矢状位平扫,子宫腔下部内膜癌侵润宫颈,抑脂增强示浸润宫颈间质及肌层;子宫内膜癌病理切片HE×200癌细胞浸润宫颈间质组织。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谭笑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TV-CDS)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42例经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前Tv-CDS结果,并将肌层浸润情况与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对比,分析子宫内膜癌在不同临床分期中的声像图特征.结果Tv-CDS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符合率为95.24%,判断肌层浸润的检出率为9333%,准确判断出80.95%患者的肌层浸润深度.结论TV-CDS能为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临床分期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 磷酸化蛋白激酶B与子宫内膜腺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作者:陈红霞;陶雪勤

    目的 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水平,初步探讨p-Akt与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收集42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2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Akt蛋白在以上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水平及子宫内膜腺癌中的增殖细胞核抗原标记指数(PCNA-LI).结果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p-Akt蛋白在增生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2.7±3.4)%和(54.8±4.8)%,其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增生期子宫内膜(P<0.01).子宫内膜腺癌p-Akt表达-、+、+ +、+ + +的各组中,PCNA-LI分别为(11.01±2.12)%、(21.20±4.96)%、(28.10±2.01)%和(42.65±8.14)%,其与p-Akt表达水平密切相关(r=0.726 8,P<0.01).在临床肌层浸润>1/2及有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p-Akt表达水平分别显著高于无肌层浸润(P<0.05)及无淋巴结转移(P<0.01).结论 p-Akt蛋白特异性过表达于子宫内膜腺癌中,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增殖、侵袭及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差异

    作者:王晨庄;丁宁;周灿轩;李民;徐元茂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与膀胱部分切除术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差异.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2例要求保留膀胱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组和膀胱部分切除术(PC)组,每组26例患者,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膀胱灌注化疗,随访3年,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拔出尿管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膀胱痉挛、出血及尿瘘等并发症情况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URBT组患者术后1年、术后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92.3%、46.2%,高于PC组患者的53.9%、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术后3年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URBT组患者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生理、心理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PC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URBT与PC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治疗效果相似,但TURBT治疗能更有效地延长患者的无瘤生存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患者身体不能耐受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或要求保留膀胱时,可优先考虑TURBT.

  •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疗效

    作者:周浴;何敏;贾洪涛;李云飞;罗茂华

    目的:研究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老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患者的临床疗效,考察治疗前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尿液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4(BLCA-4)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MIBC患者56例,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26),对照组采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治疗组采用TURBT,术后行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手术并发症及生存情况,检测两组手术前后血清IGF-1和VEGF水平及尿液BLCA-4和IL-8水平变化,并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术前血清IGF-1和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d血清IGF-1和VEGF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2年、3年无瘤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URBT治疗老年MIBC临床效果较好,缩短手术时间,对患者创伤小,不良反应少.

  • 核磁共振在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及宫颈浸润中的意义

    作者:郑进华;陈忠明

    目的:探讨MRI检查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宫颈浸润的术前诊断及分期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子宫内膜癌术前盆腔的核磁共振图像特点,判断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55例子宫内膜癌,MRI均检出.46例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瘤灶的形态及大小,术前做出正确分期;MRl分期与病理分期比较,不符合9例,其中过高分期4例,Ib期MRI诊断为Ic期;过低分期5例,Ⅲa期MRI诊断为Ⅰc期,Ⅲc期MRI诊断Ⅲa期.结论:术前盆腔MRI并增强检查可作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必须检查项目之一,其为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基质金属蛋白水解酶MMP9与浅表性膀胱癌复发的关系

    作者:刘芳;徐求是

    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为泌尿外科中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多源性和异质性两大特点:前者指移行细胞癌可同时或先后发生于从肾盂肾盏到尿道的整个尿路上皮,常可多发且易复发,后者仍指其生物学行为差异较大,约2/3膀胱肿瘤为表浅性,复发后70%~80%不发生肌层浸润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好,而20%~30%将发展为浸润性肿瘤;另约1/3膀胱肿瘤较早发生肌层浸润和远处转移,病理分级高而预后差.

103 条记录 4/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