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应用的疗效比较

    作者:王涛;秦俭;王长远;王征

    目的:观察对比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科心肺复苏时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01至2015-10于我院急诊科行心肺复苏的患者185例,将患者分为徒手复苏组101例和机械复苏组84例,同时将每组患者的复苏时间以30 min 为界分为短时间复苏和长时间复苏,所有患者均给予高质量心肺复苏,分别比较短时间复苏患者和长时间复苏患者在徒手复苏组和机械复苏组的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和复苏后血乳酸值。结果:对于短时间复苏患者,徒手复苏组与机械复苏组在复苏成功率、复苏时间及复苏后乳酸值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长时间复苏患者,两组在复苏成功率及复苏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复苏后血乳酸方面,机械复苏组(6.88±1.82)mmol/L 低于徒手复苏组(9.39±2.3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徒手心肺复苏与心肺复苏机在临床抢救过程中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同样有效,但心肺复苏机有利于节省人力,特别是对于急诊科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复苏患者,有益于获得更好的代谢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疗效
  • 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联合检测在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作者:任长安;于海侠;武会志;周大鹏;杜金龙;周景霞

    目的: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联合检测在心肺复苏(CPR)成功后患者近期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心脏骤停CPR成功的患者共102例,分别检测其CPR后即刻、12 h、24~48 h的血清GDF-15水平,并根据血清GDF-15水平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31例):CPR后即刻、12 h和24~48 h血清GDF-15水平一直<1200 ng/L; B组(35例):CPR后12 h 和24~48 h血清 GDF-15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1200 ng/L;C组(36例): CPR后12 h 和24~48 h 血清GDF-15水平持续升高,但24~48 h较12 h时降低。同时检测3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3组患者CPR后6个月的死亡情况。
      结果:血清GDF-15和NT-proBNP具有交互作用(P<0.05),即NT-proBNP表达水平随着血清GDF-15水平变化而变化;血清GDF-15与LVEF呈负相关(r =-0.530,P<0.001)。血清GDF-15水平高表达者(>1800 ng/L)、血清NT-proBNP水平高表达者(>400 pg/ml)死亡率均高于血清GDF-15、NT-proBNP水平低表达者(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B组患者6个月生存率低于A组及C组(P<0.05);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血清GDF-15与NT-proBNP联合检测能较好地预测CPR患者的近期临床预后。

  • 与骨水泥相关的致死性肺栓塞超声表现

    作者:刘勇

    临床资料:患者女,86岁,主因“摔伤后致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6小时”入院,X线提示“左股骨颈骨折”。欲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前常规超声心动图提示:肺动脉收缩压41 mmHg,左室射血分数:64%。下肢血管超声:双下肢深浅静脉未见阻塞。CTPA未见肺栓塞征象。经术前准备后行左侧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填入抗菌素骨水泥,植入即刻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遂进行心肺复苏术。急查床旁超声显示:右心明显扩大,右房、右室内可见大量不规则高回声,可变形,随三尖瓣开放与关闭在右室与右房内来回飘动(图1),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内亦见高回声,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超声估测肺动脉收缩压65 mmHg。经积极临床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直接原因:急性肺栓塞(考虑骨水泥相关性肺栓塞)。

  • 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作者:赵晓静;彭卓;陈尔秀;刘健;高艳霞;任云霞;李丽君

    目的:观察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心肌梗死(心梗)大鼠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心梗无药组,心梗喂药组,另设假手术组,每组15只大鼠.采用气管插管,结扎冠状动脉(冠脉)前降支制作急性心梗模型.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肺复苏模型.结果:①自主循环恢复率:心梗无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下降;心梗喂药组与心梗无药组比较增高;②大鼠夹闭气管前心率:心梗无药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夹闭气管前心率增高,心梗喂药组与心梗无药组比较夹闭气管前心率明显降低.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0.01);③肾上腺素用量:假手术组、心梗无药组、心梗喂药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开始复苏至复苏成功时间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实验室指标:三组实验大鼠复苏成功者较未成功者的动脉氧分压均升高,其中假手术组和心梗无药组成功者血钾离子浓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实验大鼠复苏成功者血钾离子浓度(5.9±0.7) mmol/L.结论:β受体阻滞剂长期应用提高心梗大鼠心肺复苏成功率.心肺复苏中血钾离子浓度持续增高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

  • 2005 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选登,待续)

    作者:王烁;李春盛

    (摘自<中国医学论坛报>2006年2月9日第13版)编者按 心肺复苏术(CPR)是所有急救技术中基本的救命技术,它不需要高深理论和复杂仪器设备,也不需要复杂技艺,只要按照规范化要求去做,就可能将猝死患者起死回生.但是,CPR不仅在大众中未普及,即使在医务人员中,真正的规范化操作者也很少.这也是马拉松比赛中发生猝死而无人救治或救治不及时的重要原因.

  • 心肺复苏后综合征72例临床分析

    作者:古丽巴哈尔;熊小伟;周圣华

    近年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率可达40%~60%,但终出院率仅10%[1] ,复苏后综合征( 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 , PRS )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2]. 目前临床没有评价PRS的统一指标,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难度,并且影响后期治疗,本文探讨了脑钠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血乳酸(lactic acid,LAC)及D-二聚体指标和CPR预后的关系.

  • 老年人院外心搏骤停的相关因素及预后分析

    作者:费敏;蔡文伟;高峰;陈长水

    目的 分析老年人院外心搏骤停(OHCA)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老年人OHCA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参照Utstein模式收集2012年1月~2016年10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绍兴市急救中心和宁波市急救中心接诊的625例OHCA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326例和中青年组29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比较2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患者发作地点在家里比例更高(79.1%vs47.5%),初始心律表现为不可电击心律(89.9% vs 84.6%)和发病原因为心源性(52.5% vs 44.5%)及被目击比例(77.6% vs 70.6%)更高(P<0.05,P<0.01).老年组在现场/途中自主循环恢复(ROSC)、急诊室ROSC、存活住院及存活出院比例均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P<0.01).初始心律为可电击心律、急救反应时间<10 min、旁观者心肺复苏及院外除颤是老年OHCA患者出现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老年OHCA在发作地点、初始心律、病因及被目击等上有特点;预后较中青年OHCA差;完善相关急救措施可能增加ROSC率.

  • 心肺复苏后肌阵挛

    作者:张巍;万琪

    心肺复苏目前是导致缺血缺氧后肌阵挛为常见的病因,随着神经内科重症监护水平及抢救治疗能力的提高,对于心肺复苏所致缺血缺氧后肌阵挛的认识日渐深化.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肌阵挛
  • 老年人心源性猝死

    作者:李艳芳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统计,年龄≥65岁的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的7.0%,预计2020年将达到11.0%,2040年将达到19.7%.心血管病是老年人的主要疾病,而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心源性猝死(SCD).

  • 心肺复苏后昏迷的评估研究

    作者:宿英英;杨庆林;庞英;吕向平

    目的探讨准确、客观评估与判定心肺复苏后昏迷的方法.方法对35例心肺复苏后24 h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进行前瞻性脑功能状态的动态评估,评估项目包括临床指标、神经电生理指标和脑血流指标.结果 35例中深昏迷的24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均为3分,脑电图除4例外均≥Ⅳ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除3例外均为Ⅲ级,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除1例外均为Ⅲ级,全部患者复苏后1个月内死亡.24例中11例(45.8%)判定为脑死亡,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为Ⅰ级;其余11例存活患者从昏迷到睁眼昏迷,5例脑电图为Ⅰ级、3例 BAEP和SLSEP为Ⅰ级,GOS均为Ⅱ级,其中2例(18.2%)分别在第35、90天清醒,GOS评为Ⅲ级和Ⅳ级.结论临床与实验室指标相结合综合评定心肺复苏后昏迷更加客观、准确、可靠,并对临床医疗决策和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心脏性猝死

    作者:陈柯萍;陈新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 h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能被成功复苏的机会很小,美国约为15%,而大多国家仅为0~5%.因为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外,不能得到有效的快速治疗干预(如初步的紧急心肺复苏术),仅有发生在医院内或有幸经过初步抢救治疗并及时送至急诊室的心脏骤停患者,有机会得到有效治疗而幸存.因此SCD具有突发、迅速、不可预料和病死率高的特征,是直接危及人们生命的一大杀手.

  •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成功65例分析

    作者:徐昌盛;刘文革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治疗经验.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AMI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病例报告文献80篇(1996-2006年),将其中50篇个案病例报告作为资料来源,按照冠状动脉再通标准筛选患者,统计和分析溶栓成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比较.结果 共有65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1例(93.8%),≤65岁53例(81.5%).从心脏骤停至开始心肺复苏术的时间≤5 min 63例(96.9%),人均除颤3.2次,胸外按压52例(80.0%),气管插管21例(32.3%).自主循环恢复时间≤10 min 36例(55.4%),11~30 min 19例(29.2%),31~107 min 10例(15.4%).溶栓距发病时间(172±92)min,溶栓后出血12例(18.5%),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11.1%~15.1%)相比,出血发生率未见显著升高(P>0.05),未见危及生命的出血.结论 对于心脏骤停时间小于5 min、心肺复苏30 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中年男性AMI患者,静脉溶栓冠状动脉容易再通且相对安全.

  •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非心脏外科手术后成人心脏骤停的效果

    作者:黄雷;刘迎午;李彤;胡晓旻;段大为;吴鹏

    目的 探讨常规心肺复苏(CCPR)无效的非心脏外科手术后心脏骤停成人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疗效.方法 连续人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发生非心脏外科手术后心脏骤停并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受ECMO治疗的成人患者25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75岁;心脏停搏至CCPR时间<5 min;实施CCPR后10 min内未恢复自主循环,且CCPR时间<90 min.根据患者是否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18例)和存活组(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心脏骤停的发病场所中院内占84.0% (21/25),病因中急性心肌梗死占80.0%(20/25).应用ECMO前,实施CCPR的时间为40.0(27.5,72.0)min.应用ECMO的时间为72.0(47.5,128.3)h,9例(36.0%)患者成功撤除ECMO.死亡组的重症监护室住院时间短于存活组[3.0(1.8 ~7.8)d比16.0(11.0~37.0)d,P<0.01]、24和48 h平均动脉压均低于存活组[分别为(73.2±20.1)mmHg(1 mmHg=0.133 kPa)比(91.1 ± 20.4)mmHg和(63.0±16.7)mmHg比(86.6±18.0) mmHg,P均<0.05]、72 h血小板计数少于存活组[(57.0 ± 30.1)×109/L比(97.3 ± 31.5)×109/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应用ECMO后24h平均动脉压(r=0.427,P<0.05)、48 h平均动脉压(r=0.558,P<0.05)和72 h血小板计数(r =0.577,P<0.05)均与存活出院相关.结论 对于CCPR无效的非心脏外科手术后心脏骤停成人,ECMO是一种有效的复苏手段.

  •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

    作者:黄雷;刘迎午;李彤;胡晓旻;段大为;吴鹏;彭文近;稂与恒

    目的 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心脏中心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传统心肺复苏无效后接受ECMO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58.8±13.9)岁,其中男性17例.根据是否停用ECMO,将患者分为撤机成功组(8例)和撤机失败组(12例);根据患者是否院内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6例)和死亡组(14例).成功撤机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1)传统心肺复苏时间为(46.7±22.2)min,使用ECMO时间为(102.3±66.6)h,自主心跳恢复率为100%(20/20).(2)与撤机失败组比较,撤机成功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较短[(35.1±11.8)min比(54.4 ±24.5)min,P<0.05],心脏监护病房(CCU)住院时间也较长[(20.5±12.3)d比(4.3±4.0)d,P<0.05].罪犯血管的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罪犯血管(左前降支r=-0.612,P<0.01;右冠状动脉r=0.612,P<0.01)、CCU住院时间(r=0.784,P<0.01)与成功撤机相关.(3)与死亡组比较,存活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较短[(29.2±4.9)min比(51.0±24.5)min,P<0.01]、ECMO撤机比例较高(6/6比2/14,P<0.01)、CCU住院时间较长[16.0(9.5,37.8)d比3.0(2.0,11.0)d,P<0.01]、ECMO辅助后48 h平均动脉压较高[(87.9±19.4)mmHg(1 mmHg=0.133 kPa)比(63.7±18.6) mmHg,P<0.05]、动脉乳酸水平较低[(1.74±0.85) mmol/L比(6.41±5.65) mmol/L,P<0.05].罪犯血管的分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 =0.491,P<0.05)、CCU住院时间(r=0.609,P<0.01)、成功撤除ECMO(r =0.802,P<0.01)、48 h平均动脉压(r=0.558,P< 0.05)与存活出院呈正相关.结论 ECMO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一种有效手段.

  • 应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患者临床研究

    作者:靳培敏;崔宗来;石爱丽;赵仁兴;郜炎辉

    目的:观察急性心梗(STEMI)患者心脏骤停心脏复苏术后静脉溶栓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巩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及心内科2008年2月—2015年8月入院的58例急性心梗(STEMI)患者心肺复苏术后应用瑞通立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静脉溶栓,并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比较。结果抢救成功57例,成功率98.3%,死亡1例,死亡率1.7%。结论对于急性心梗(STEMI)心脏骤停的中青年患者心肺复苏术后30分钟内恢复自主循环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通立r-PA)静脉溶栓临床疗效确切,罪犯冠脉容易再通,且相对安全,很少出现严重出血、再发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脏猝死复苏后并发急性肾衰竭及多脏器功能损害抢救措施

    作者:董江宏;李雯莉;王弋平

    目的:探究心脏猝死复苏后并发急性肾衰竭及多脏器功能损害的有效抢救措施。方法选择心脏猝死复苏后,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与多脏器功能受损者1例为研究对象。结果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随访2年生活自理无并发症。结论对于心脏猝死者,必须尽快行心肺复苏术,实施有效措施,积极治疗患者复苏并发症。

  • 机械按压与徒手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比较

    作者:王冠;刘赛;蒋波;姜健;牛丙寅;甄根深;翁以炳

    目的 探讨机械按压和徒手按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效果的优劣.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需进行心肺复苏患者95例,按照按压方式,分为机械按压组(n=48),徒手按压组(n=47),收集两组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过程、复苏开始后5、15、30 min和结束复苏时的动脉、静脉血气分析,主要分析pH值、氧分压、细胞外碱剩余、实际碳酸氢根、乳酸、钙离子和中心静脉氧饱和度等指标.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SAS 9.4等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使用频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使用x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结果 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患者在年龄、病因等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复苏时间分别为(22±14) min、(27±19) min,复苏成功率分别为81%、54%,住院时间分别为(37±16)d、(41 ±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归方面,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分别痊愈17例、10例,存活21例、9例、死亡10例、2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机械按压组和徒手按压组肌钙蛋白Ⅰ分别为(4.1±2.0)ng/ml、(5.6±1.9) ng/ml,肌酸激酶同功酶MB分别为(31 ±15) U/L、(43 ±22) 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徒手按压组在电除颤能量及除颤次数等指标明显高于机械按压组(均P <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压开始第5分钟的中心静脉氧饱和度(x2=65.0538,P <0.0001)、结束按压时的动脉血pH值(x2 =21.5779,P<0.0001),以及5%碳酸氢钠用量与复苏存活预后明显相关,机械按压组优于徒手按压组(x2=3.1421,P=0.0463).其他指标(氧分压、细胞外碱剩余、实际碳酸氢根、乳酸、钙离子)对两组病例预后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械按压效果优于徒手按压,能有效提高临床救治效果,通过本研究结果谨慎地推荐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

  • 中小学生徒手心肺复苏术知识和技能培训效果研究

    作者:邵芳;孙彩萍

    目的 探究中小学生徒手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效果.方法 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选取512名同学培训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培训时间为1课时,培训完成后,采取现场操作的方法检验培训的结果.结果 培训完成后,中小学对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操作有了显著的知识认识和技能熟练的提高,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采取心肺复苏培训有助于学生掌握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

  • 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心肺复苏对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生存影响的meta分析

    作者:于洁;张艾婧;黑飞龙

    目的:评价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心肺复苏( ECPR)对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在2015年3月之前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对获得文献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使用STATA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五个研究,共计1305人,其中ECPR组295人,传统心肺复苏( CCPR)组1010人。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PR相比,ECPR可以提高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相对危险度2.74,95%可信区间(2.03,3.70), P<0.001]和神经功能状态[相对危险度2.65,95%可信区间(1.86,3.77), P<0.001]。在纳入的5项研究中,4项建立了倾向评分匹配的队列,其中ECPR组与CCPR组各182人。 meta分析结果同样表明:在提高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相对危险度2.53,95%可信区间(1.52,4.20), P<0.001]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相对危险度3.27,95%可信区间(1.74,6.15), P<0.001],ECPR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结论 ECPR在提高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状态方面,效果优于CCPR。

  • 大批量伤员的紧急救治

    作者:王正国

    严重创伤伤员在伤后1h,甚至伤后10 min内如果能得到及时救治,将极大地提高救治成功率.美国国会于1976年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法案.我国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提出了“三环理论”,即院前创伤急救、院内创伤急救和创伤重症监护,3个环节缺一不可.以色列提出了医院多伤亡事件(HMCI)的概念,要求出现HMCI后,医院应尽快腾空急诊室,保证能接收新到的伤员,指挥中心与接收伤员的医院需保持联系,使医院了解伤员的数量、伤情和预期送达时间,同时根据医院接收能力,随时做出调整,避免较多的重伤员涌入同一家医院.针对大批量伤员的救治,尤其在院内救治阶段,应重视损害控制手术和多发伤救治.创伤急救涉及先进的组织、医疗技术人员、设备、通信联络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急救组织和方法上要尽量规范,另一方面要探索新的组织形式和救治技术,不断提高创伤急救的水平.

917 条记录 9/46 页 « 12...6789101112...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