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萨勃机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的应用

    作者:王小红;郑红宣;李华

    目的 探讨改进的心肺复苏术(CPR)对猝死患者初期复苏的作用.方法 本组共189例呼吸、心跳骤停猝死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CPR;99例作为试验组,使用"一医三护配合法"和"萨勃机"的改进CPR进行急诊复苏.记录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心律的恢复情况作为评估指标.结果 试验组中的血压、自主呼吸、自主心律的恢复率情况分别为32.3%、19.2%、54.5%,均高于对照组的18.9%、8.9%、3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进的CPR较传统CPR更具有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科学合理等优点,为CPR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

  • 体外膜式氧合支持治疗100例回顾性分析

    作者:袁媛;高国栋;龙村;黑飞龙;李景文;于坤;刘晋萍;冯正义;赵举;胡盛寿;许建屏;常谦;刘迎龙;王旭;刘平

    目的 回顾性分析100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应用体外膜式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12月至2008年9月,对100例心肺功能衰竭患者行ECMO支持治疗.其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年龄5 d~76岁,平均(28±26)岁;体质量3.8~100.0 kg,平均(42±30)kg.采用全肝素涂抹技术的氧合器和离心泵ECMO系统,婴幼儿采用右心房-升主动脉插管,成人应用右心房-股动脉插管或股-动静脉插管,辅助期间流量40~220 ml·kg-1·min-1.结果 辅助时间12~504 h,平均(119±80)h.61例(61.0%)顺利撤离ECMO装置,ECMO平均时间(108±59)h;其中康复出院55例(90.2%),6例患者撤机后院内死亡.39例患者不能脱机或放弃治疗,ECMO平均时间(136±102)h.总出院率55.0%.存活患者ECMO前平均动脉压高于死亡患者(P=0.038);死亡患者ECMO前血乳酸水平高于存活患者(P=0.005).结论 ECMO支持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辅助支持治疗方法,尽早对心肺衰竭患者使用ECMO支持治疗,避免重要脏器不可逆损伤,对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的帮助.

  • ECMO技术在成人体外心肺复苏中的效果分析

    作者:丘俊涛;罗新锦;王巍;龙村;孙寒松;于存涛;胡盛寿

    目的 总结单中心运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为体外心肺复苏(ECPR)手段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效果,探讨心脏骤停患者救治新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05年7月至2014年9月,运用ECMO实施ECPR的17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生存组与死亡组心肺复苏(CPR)时间、ECMO辅助时间等各参数差异.结果 全组CPR抢救(44.53±21.39) min,ECMO循环辅助(106.38±70.43)h,12例成功撤离辅助,6例患者生存出院.ECMO辅助前后1次血肌酐、血乳酸、乳酸恢复正常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发生院内死亡11例,7例合并出血,8例合并感染.结论 ECMO作为ECPR技术手段能适当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ECMO辅助前的血肌酐、乳酸水平以及乳酸恢复正常时间可能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无法恢复有效循环和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影响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 模拟人在孕产妇心肺复苏团队演练中的运用

    作者:彭宇华;殷嘉宜

    孕产妇心跳骤停是产科临床的紧急事件,熟练掌握和运用心肺复苏技术是救治患者的关键.利用模拟人进行团队演练能提高产科医护人员掌握心肺复苏技能及临床抢救的能力.

  • 妊娠期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

    作者:马元;孙丽洲

    心跳骤停对孕产妇而言是灾难性的事件,在临床上偶可发生,其确切的发病率很难统计,据估计约为1∶ 30 000次分娩[1].尽管少见,但心跳骤停可能会导致较高的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产科因素和非产科因素均可能成为妊娠期心跳骤停的原因,其预后取决于原发病因、心肺复苏措施是否及时、正确等多种因素.针对孕妇的生理变化特点,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复苏术,有助于降低妊娠期心跳骤停的死亡率,挽救母婴生命.目前,妊娠期心跳骤停的相关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未见大样本的病例对照研究,国外的产科指南中关于妊娠期心跳骤停的心肺复苏措施也只是针对普通人群的措施和有限的临床经验介绍[1].现结合国内外妊娠期心跳骤停的相关文献,就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及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做一综述.

  • 心跳骤停孕产妇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黄天晴;陈敦金;刘慧姝;戴满花;黄东健

    目的 探讨孕产妇发生心跳骤停的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心跳骤停孕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一般情况:41例发生心跳骤停孕产妇中,6例发生在孕期,2例发生在第一产程,7例发生在第三产程,26例发生在产后.41例孕产妇中,12例心跳骤停发生在本院,29例发生在本院外(主要在基层医院).本院同期分娩量为17101例,其心跳骤停的发生率为1:1425(12/17101).心跳骤停发生至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在4 min之内者35例.所有患者经初级心肺复苏均成功,终存活12例(29%,12/41),死亡29例(71%,29/41).(2)心跳骤停孕产妇的原发病因:41例孕产妇发生心跳骤停的原因按发病率高低依次是失血性休克12例(29%)、羊水栓塞7例(17%)、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7例(17%)、感染性休克6例(15%)、心脏病2例(5%)、原因不明2例(5%)、其他个别原因共5例(12%).(3)41例孕产妇心跳骤停的发生地点:孕产妇心跳骤停发生在医院内者37例(90%),分别为手术室16例(39%),ICU 7例(17%)、产科病房6例(15%)、产房5例(12%)和急诊科3例(7%);发生在医院外者3例(7%),发生在救护车上1例(2%).心跳骤停孕产妇中有3例发生在急诊科,其中2例存活,16例发生在手术室者8例存活,5例发生在产房者1例存活,6例发生产科病房者1例存活;而发生在ICU 7例、院外3例以及救护车上1例终均死亡.(4)存活孕产妇的神经系统损伤情况:共有12例孕产妇存活,其中5例(5/12)心跳骤停发生后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发生大脑右侧放射冠脑梗死,其他6例无神经系统损伤.(5)心跳骤停发生在孕期和第一产程的8例孕产妇的围产儿结局:8例孕产妇中4例行围死亡期剖宫产术(PMCS),2例孕产妇及2例新生儿存活.另外4例未行PMCS,围产儿全部死亡.结论 导致孕产妇心跳骤停的主要病因是各种产科并发症所致的失血性休克、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羊水栓塞等产科疾病;感染性休克和心脏病是心跳骤停孕产妇常见的非产科因素.心跳骤停发生在急诊科和手术室的孕产妇终存活率高于产房和产科病房.及时的PMCS对挽救孕妇和胎儿生命有一定价值.

  • 《2015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版)》儿童基础生命支持部分解读

    作者:潘玲丽;李熙鸿

    2015年10月公布了新的《2015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版)》(以下简称为《2015更新》).本指南采用了新的系统性审查流程和新的建议级别(COR)及证据水平(LOE).同时,对其中儿童基础生命支持(PBLS)部分的内容,也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儿科医务人员的心肺复苏(CPR)急救技能的掌握,笔者拟简要介绍《2015更新》中,关于PBLS部分的主要更新内容,包括:①明确PBLS的适用人群;②重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C-A-B)的CPR操作顺序;③提供新的专业人员单人和多人施救流程;④限定胸外按压深度:青少年不超过6 cm;⑤建议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⑥比较传统CPR与单纯胸外按压式CPR的优势与劣势;⑦强调高质量的CPR等,旨在提高临床对患儿进行CPR的成功率及患儿生存率.

  • 质量管理方法对心肺复苏术培训效果的分析研究

    作者:王晓晖;钱素云

    目的 将质量管理方法引入儿科医生心肺复苏术的教学中,了解其对提高培训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方法 质量管理小组应用柏拉图法对心肺复苏术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明确质量问题的真要因,将标准化流程应用于心肺复苏术的教学和考核中,统计医生考核成绩的变化.结果 柏拉图法分析显示,心外按压和人工通气是医生心肺复苏术质量不高的真要因,心外按压扣分占比36. 8%,人工通气扣分占比15. 7%.按照标准化流程开展培训和考核,医生心肺复苏术中心外按压的质量提高,扣分占比仅为3. 5%.结论 质量管理方法可应用在心肺复苏术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促进作用.

  • 新生儿复苏术(Neonatal Resuscitation Program,NRP)

    作者:谢凯生

    2000年新版的<心肺复苏术>中在新生儿急救方面,有若干重要变更[1-2],说明如下:

  • 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甘露醇对心肺复苏后患儿脑血流的影响

    作者:李云娟;钱素云;王雷;尹河华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甘露醇对复苏后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大脑中动脉(MCA)和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为靶血管,观察21例复苏后患儿脑血流变化的趋势及应用首剂甘露醇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据舒张期血流将患儿分为2组:Ⅰ组为舒张期血流消失或反流(9例);Ⅱ组为舒张期血流正向(12例).结果Ⅰ组静注甘露醇前后MCA和 EICA的收缩期峰流速(Vp)、舒张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脉动指数(PI)无明显改变(P>0.05), Glasgow评分高值明显低于Ⅱ组(P<0.05),随病程TCD频谱形态无改善,预后极差.Ⅱ组用药后MCA的Vd、 Vm、 Vp增加,PI降低(P<0.05);EICA 的Vd增加(P<0.05),Vp、Vm、PI无明显变化(P>0.05),随病程TCD频谱形态渐趋正常,患儿全部存活.结论脑损害较轻的患儿应用甘露醇可改善脑灌注,舒张期血流消失或反向频谱提示预后不良,与严重脑损伤密切相关,甘露醇对此类患儿难以发挥调节脑血流作用.

  • 大剂量肾上腺素对于儿童心肺复苏的Meta分析

    作者:顾洁;金玉;杨克虎;刘雅莉;田金徽;马彬;谭继英

    目的 评价大剂量肾上腺素对比标准剂量肾上腺素用于儿童心肺复苏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至2006年)、Embase(1974至2006年)、Cochrane图书馆2006年第三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1998至2006年)、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至2006年).按纳入排除标准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Meta分析采用Rev Man 4.2.7软件进行.结果 共纳入4篇研究包括36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大剂量肾上腺素与标准剂量的肾上腺素相比用于儿童的心肺复苏在自主循环恢复、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神经系统后遗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其RR值和95% CI分别为1.28(0.93,1.77)、1.40(0.43,4.55)、1.78(0.42,7.50)、0.72(0.43,1.19).结论 儿童在进行同等心肺复苏条件下,尚不能认为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可以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24 h存活率、出院存活率和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 台湾医学专家谈:让老人家平静地走

    作者:沈戊忠

    医学技术日趋进步,例如心肺复苏术(CPR)的发明,医疗保险给付的涵盖,家庭经济普遍的好转,许多老人突然发生像脑中风、心肌梗塞、急性肺炎等,在以往可能会在极短期内致命的疾病,现在却因为积极的医疗措施而存活下来,继续延长生命.

  • 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模式对预后的预测

    作者:宿英英;李红亮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脑电图评估时间和脑电图模式对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选择64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行脑电图评估.按首次脑电图监测时间段将患者分为1~3 d、4~7 d及>7 d监测组.脑电图监测包括全面抑制、爆发-抑制、α/θ昏迷和慢波增多四个模式,临床预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以6个月为终点.分别统计四个脑电图模式在三个时间段内预测预后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假阳性率及总符合率.结果 心肺复苏后脑电图全面抑制模式在7 d内预测预后不良敏感性(67%~80%)、特异性(100%)较高;爆发-抑制模式在7 d内预测预后不良特异性高(100%),但敏感性(6%~8%)低;α/θ昏迷模式预测预后不良敏感性为3%~40%、特异性为50%~67%;慢波增多在7 d内预测预后良好敏感性(100%)、特异性(91%~94%)均高.结论 心肺复苏后早期(7 d内)脑电图显示全面抑制和爆发-抑制模式预测预后不良准确、可靠;慢波增多模式预测预后良好准确、可靠;α/θ昏迷模式预测预后不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限.

  • 胰岛素对心肺复苏术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作者:王晶;何婧瑜;田欣;廖秋菊;秦俭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心肺复苏术(CPR)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6只)、CPR组(12只)、胰岛素组(12只).经食管超速起搏诱发心窒颤动6 min后行CPR.大鼠自主循环恢复后10 min,胰岛素组于左侧脑窜内注射12.5μl(1U)普通胰岛素,对照组和CPR组注射等量等渗盐水.在不同时间点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价大鼠神经功能,应用TUNEL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在CPR前后监测大鼠血糖. 结果 ①CPR后大鼠NDS评分结果:对照组大鼠在各时间点NDS评分无差异;CPR后24、48、72h,CPR组和胰岛素组的N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CPR后7 d,三组大鼠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后24 h,胰岛素组NDS评分高于CPR组(P<0.01).组内比较,CPR组大鼠复苏后24 h的NDS评分低,此后评分逐渐升高;胰岛素组复苏后48 h的NDS低,此后评分逐渐升高.②CPR组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124.8±17.4)高于对照组(5.1±3.2,P<0.01)和胰岛素组(92.8±7.5,P<0.05);胰岛素组凋亡神经元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相关性分析:24、72 h的NDS评分与凋亡神经元计数呈负相关(r= -0.893,P=0.030;r= -0.767,P=0.026).④CPR前后不同时间点,CPR组与胰岛素组的静脉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胰岛素可能通过抑制CPR后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达到其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 乌司他丁和地塞米松对心肺脑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IL-1β水平等的影响

    作者:王晶;路毅;赵妍;秦俭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心肺脑复苏早期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IL-1β、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心肺脑复苏(CPCR)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每组各8只大鼠.采用夹闭气管法建立大鼠心肺脑复苏模型.于自主呼吸循环恢复后2h,采用干湿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脑组织IL-1β和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 ①脑组织含水量:CPCR组为(80.4±2.0)%,较对照组(76.7±1.3)%显著增加(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较CPCR组显著减少(P<0.01).②脑组织IL-1β含量:CPCR组为(0.235±0.051)ng/mg,较对照组(0.108±0.020)ng/mg明显增高(P<0.01);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组与CPC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IL-1β含量为(0.065±0.021)ng/mg,明显低于CPCR组(0.235±0.051)ng/mg(P<0.001).③外周血TNF-α水平:CPCR组为(3.07±0.74)ng/ml,较对照组(1.03±0.51)ng/ml明显增高(P<0.01);乌司他丁组、地塞米松组、乌司他丁+地塞米松组均比CPCR组显著降低(P<0.01),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PCR早期即可发生脑水肿,脑组织IL-1β及外周血TNF-α水平显著增加;应用乌司他丁、地塞米松能有效降低脑组织含水量、IL-1β和外周血中TNF-α水平.

  • 硫化氢吸入对心搏骤停复苏大鼠脑蛋白激酶C同工酶的影响

    作者:张兵;尹金玲;程龙;赵夏洁;李航兵

    目的 探讨吸入硫化氢对心搏骤停复苏大鼠脑蛋白激酶C(PKC)同工酶的影响.方法 取清洁级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采用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对照组(25只)和硫化氢组(25只).对照组和硫化氢组采用窒息性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模型,硫化氢组于自主循环恢复后立即吸入含有0.08‰硫化氢的30%氧气1h.各组大鼠于假手术或自主循环恢复后24h时,应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评价神经功能;于24h监测PKC同工酶α、βⅠ、βⅡ、δ及ε的活性水平;于7d计算存活率、计数海马CA1区存活神经细胞. 结果 (1)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对照组和硫化氢组存活率分别为45.0% (9/20)和80.0% (16/20),与对照组相比,硫化氢组大鼠存活率明显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87,P=0.018).(2)自主循环恢复(ROSC)24h,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硫化氢组NDS评分均明显降低,组间中位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43,52)、60(55,68)分比80(80,80),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硫化氢组NDS评分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OSC后24 h,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PKC-α、PKC-β Ⅰ、PKC-βⅡ和PKC-δ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KC-ε活性水平受到抑制,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63±0.14)比(1.00±0.02)、(2.00±0.08)比(1.00±0.04)、(1.51土0.10)比(1.00±0.01)、(2.02±0.12)比(1.00±0.02);均P<0.05];硫化氢组PKC-α、PKC-βⅠ、PKC-βⅡ、PKC-δ和PKC-ε活性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硫化氢组PKC-α、PKC-β Ⅰ、PKC-βⅡ和PKC-δ活性水平[分别为(0.94±0.06)、(1.26±0.04)、(0.83±0.02)、(1.04土0.06)]明显下降,PKC-ε水平明显升高[(1.13±0.07)比(0.73±0.04)],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4) ROSC后7d,假手术组、对照组和硫化氢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细胞计数分别为(53±3)、(23±2)和(34±1)个,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和硫化氢组存活神经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硫化氢组存活神经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1). 结论 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早期吸入硫化氢可抑制PKC-α、PKC-βⅠ、PKC-βⅡ及PKC-δ激活,促进PKC-ε激活,改善大鼠神经功能和促进神经细胞存活.

  • 心肺复苏术时低温治疗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

    作者:于东明;张龙友;任天华

    现代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诞生40余年来,尤其是近20年,大量新的先进技术不断应用于这一领域.美国的一些大城市,专业救护人员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已经缩短到16 min,但是仍然只有不到一半的心跳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CPR,终恢复自主循环的比例不足20%.

  • 多模式诱发电位对缺氧性脑病的研究

    作者:庞英;宿英英

    目的应用多模式诱发电位评估缺氧性脑病脑功能损伤程度和预测预后的准确性.方法对44例心肺复苏后、低血压和(或)低血氧导致的昏迷患者进行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并根据Judson、Hall、Cant、Haupt标准进行单模式、多模式以及单模式与多模式之间的比较.结果单模式和多模式各分级标准与预后均有显著相关性,级别越高,预后越差.体感诱发电位预测准确性(Judson标准为84.1%)高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Hall标准为79.5%).多模式诱发电位预测准确性(Cant标准为88.4%)高于单模式诱发电位.结论多模式诱发电位能更好地反映缺氧性脑病的脑功能损伤程度,Cant标准简便易行,预测准确性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 成功抢救枕骨大孔疝致呼吸心跳骤停一例

    作者:林燕金;王智钧;陈甘海;李忠

    患者 女,41岁.因"车祸致伤头部疼痛1h,呼吸心跳骤停约5min"入院.患者入急诊科时神清,头颅CT示右颅后窝硬膜外血肿,约16ml,枕骨骨折,脑肿胀.入ICU前约5min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即予心肺复苏术同时送ICU.复苏过程中,患者反复室速和室颤,予利多卡因及胺碘酮反复静注及电除颤,约27min后恢复窦性心律,自主呼吸微弱,GCS评3分.即在床旁采用YT-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孔引流临时减压,引出约25ml血性液,患者自主呼吸明显增强,即急送手术室行后颅窝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发现窦汇破裂,出血量大,止血困难.

  • 腺苷对复苏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陈威;王斌;计达;贾立静;沈洪

    目的 观察腺苷在窒息大鼠心肺复苏中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22只成年Wistar大鼠,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窒息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0)、肾上腺素组(B组,n=6)和肾上腺素-腺苷组(C组,n=6).大鼠持续窒息3min后,电动心肺复苏机行胸外心脏按压(200次/min),小型动物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4ml,呼吸频率50次/min,吸氧浓度100%),4min后静脉给药.A组不用复苏药物;B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90μg/kg;C组静脉注射肾上腺素90μg/kg并持续静脉滴注腺苷70μg/kg至复苏结束.有室颤者可予电除颤.观察肠系膜微动脉和微静脉血管再通率,血管管径和血流相对速度变化.结果 C组微动脉和微静脉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P<0.05);微动脉和微静脉血管管径复苏后30min,C组均明显好于B组(P<0.05);微动脉再灌注后血流相对速度差异不大,微静脉复苏后30min和60min血流相对速度C组大于B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腺苷可能会减轻肾上腺素的部分负面作用,改善窒息心肺复苏大鼠肠系膜微循环.

917 条记录 10/46 页 « 12...78910111213...454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