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术后病人自控镇痛中的作用

    作者:杜诚

    目的: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已成为麻醉科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但阿片类镇痛药进行PCA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增加了术后镇痛的不适和风险.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具有镇痛作用,本文旨在观察TEAS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A是否有止吐作用,是否减少PCA止痛药物剂量.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妇科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张夏青;张玉勤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妇科宫颈癌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腹腔镜下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50例,对照组25例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25例采用TEAS辅助静吸复合麻醉。记录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尿残余量及留置尿管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第一次自主排尿后尿残余量减少,留置尿管时间缩短。结论:TEAS干预可显著促进患者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正畸家兔外周和中枢痛觉调控物质5-羟色胺与P物质的影响

    作者:贾莹;陈波;蔡绍祥;李萍;杨庆;吴小凤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 TEAS)疗法干预正畸家兔痛阈变化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18只雄性家兔平均分为3组,除空白对照组外,正畸模型组、TEAS组建立正畸牙痛模型,TEAS组用疏密波刺激双侧两上颌第一磨牙体表对应“阿是穴”和双侧“合谷穴”,2次/d,20 min/次,连续治疗2 d后,观察各组家兔中切牙牙龈痛阈、外周血清和中枢脑脊液5-羟色胺(5-HT)及P物质( SP)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正畸模型组比较,TEAS治疗抑制了正畸模型家兔中切牙牙龈痛阈的下降( P<0.05);TEAS 组家兔血清和脑脊液中释放的5-HT 均较正畸模型组增加( P<0.01,P<0.05);血清中释放的SP较正畸模型组略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中释放的SP较正畸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 TEAS防治正畸牙痛主要通过提高脑脊液5-HT和SP的含量实现的,中枢途径可能是其镇痛机制的主要环节之一。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作者:于辉;王耀先;刘炎红;王国年

    食管癌术后伤口剧烈疼痛导致患者呼吸幅度降低,潮气量减少,且患者因疼痛不敢咳嗽、排痰,影响肺功能及术后恢复.故切实有效的术后镇痛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痛苦还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及住院时间[1],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为此,本文探索了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肺俞穴、内关穴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报道如下.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血糖、皮质醇的影响

    作者:刘洋;于辉;王国年

    针刺麻醉是在针灸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具有提高痛阈的作用.应激反应是指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如创伤、失血、缺氧、疼痛、急性感染和手术麻醉等,导致以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伴有免疫系统参与,引起机体各种功能和代谢变化的过程.合理应用各种麻醉技术和药物可有效控制麻醉手术中有害的应激反应[1].近年来针刺技术对应激反应的调节机制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观察了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甲状腺手术患者血糖、皮质醇的影响,报道如下.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作者:沈伟东;王金法;纪敏杰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作用.方法:以93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低分子肝素防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比2组术后DVT发生率;并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指标活性.结果: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有所延长,且观察组效果较对照组明显(P <0.05);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缓解骨科患者术后凝血,改善血液流变性,对预防下肢DVT形成有积极作用.

  • 早期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王勇军;何佳;张义敏;高强;孙长城;杜金刚;赵建国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对脑卒中后抑郁( PSD )临床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8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结合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经皮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3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治疗,均不使用抗抑郁药物。3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 )进行评分,并分别计算3组患者PSD的发生率。结果:结合组、经皮组和对照组的PSD发生率分别为8.0%,16.7%,36.7%;与经皮组、对照组相比较,结合组PSD的发生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经皮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早期穴位电刺激结合康复宣教、单一经皮穴位电刺激对PSD抑郁的预防简便、安全、易行,但以前者对降低PSD的临床发生率更具有较好的效果。

  • 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贾俊;钟建兵;刘剑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基础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5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同时对患肢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runnstrom分级、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研究组治疗12周时掌曲角度优于对照组(P<0.05),4周、12周时背伸角度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时研究组简化Fugl-Meyer评定量表(FB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2周时研究组FBA、改良Bathel指数(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研究组手Brunnstrom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基础康复训练可有效增加腕关节背伸、掌曲角度,改善手指运动功能、生活活动能力和患侧手Brunnstrom分级.

  • 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何佳;王勇军;赵建国

    目的:对比观察针刺、经皮穴位电刺激及针刺结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颈椎病颈痛的疗效。方法:将58例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经皮组和结合组,治疗后用NPQ颈痛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治疗前、治疗结束和治疗结束随访1个月时的组间评分差异。结果:针刺组、经皮组与结合组有效率分别为94.74%、89.47%与100%,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NPQ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时,结合组与经皮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合组均数低于经皮组;结合组与针刺组NPQ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合组均数低于针刺组;随访1个月时,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和经皮穴位电刺激是治疗颈椎病颈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将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好的疗效。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胆囊切除术后认知功能及血清S100β蛋白的影响

    作者:谭新华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胆囊切除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Ⅰ~Ⅲ级、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的70例老年患者纳入本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予TEAS(取穴为百会、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对照组予假TEAS(取穴同观察组),均30 min/次,1次/天,术前1天至术后7天治疗.记录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各时点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及术后3天、术后7天各时点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采用ELISA法检测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各时点血清S100β蛋白含量.结果:观察组术后3天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OCD发生率及血清S100β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能改善老年患者胆囊切除术后认知功能,降低POCD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EAS能抑制血清S100β蛋白释放、进而保护脑功能有关.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运动疲劳时血乳酸的影响

    作者:吴立红;董晓敏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大鼠运动疲劳时血乳酸的影响.方法:通过对大鼠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处理,观察大鼠游泳力竭运动疲劳时血乳酸(LD)含量的变化以及游泳耐力时间的变化.结果: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明显降低运动疲劳时大鼠血乳酸的含量,能明显延长大鼠的游泳耐力时间.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可以减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运动能力.

  • 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在上肢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王东岩;王岩;王伟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分另4给予手三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及Barthel ADL评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结论:手三阳经穴针刺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经皮穴位电刺激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重建.且临床中具有无创、无痛、操作方便等优点.

  •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雷莫司琼对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

    作者:刘诗煜;滕秀飞;白文娅;李秀艳;朱俊超

    目的:评价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盐酸雷莫司琼对全麻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拟行全麻腹腔镜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Ⅰ组手术结束前15 min静脉给予盐酸雷莫司琼0.3 mg,Ⅱ组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经皮电刺激30 min,Ⅲ组重复上述两组操作.分别于入室(T0)、术毕(Tl)、术后24 h(T2)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测定胃泌素(GAS)浓度并记录术后24小时内PONV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0时比较,Ⅱ组、Ⅲ组T2时GAS浓度下降,Ⅰ组T2时GAS浓度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T2时Ⅱ组、Ⅲ组GAS浓度降低(P<0.05);与Ⅰ组、Ⅱ组比较,Ⅲ组术后PONV的发生率及发生的严重程度均下降(P<0.05).Ⅰ组、Ⅱ组间PONV发生率及发生的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降低全麻患者术后PONV的发生率,与盐酸雷莫司琼效果相近,二者联用止吐效果更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GAS浓度有关.

  • 经皮电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对胃癌患者术后血清IgG、IgM水平的影响

    作者:郭键;王凯;翟茜;刘暾;王强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全麻择期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02例(男88例,女14例),年龄40~75岁,将其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假电刺激组和对照组.经皮电刺激双侧“足三里”(ST 36)、“三阴交”(SP 6)穴,于手术当日、术后第1日和术后第2日进行经皮电刺激治疗.于术前30分钟、术后24 h、术后72 h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的水平.术后监测和记录肛门的排气时间.结果:在术后第1天,对照组外周血IgG水平显著低于术前30分钟(P<0.05),TEAS组外周血IgM水平显著高于术前30分钟(P<0.05),TEAS组外周血IgG和Ig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第3天,对照组外周血IgG、IgM水平显著低于术前30分钟(P<0.05),TEAS组外周血IgG、IgM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后1天(P<0.05).三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升高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1天降低的外周血IgG和IgM水平,减轻其术后免疫抑制.

  • 经皮内关穴电刺激对乳腺癌术中心率和术后恶心、疼痛的影响

    作者:于辉;祁丽艳;黄巍;王国年;王耀先;付春梅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对硬脊膜外阻滞下行乳腺癌仿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疼痛程度、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 90名ASA分级为Ⅰ~Ⅱ级、符合实验条件的乳腺癌仿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经皮内关穴电刺激组(E组)、非穴位组(S组)和对照组(C组),观察术前、术中和术后各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 E组平均动脉压显著低于S组和C组(P<0.05),S组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E组平均动脉压有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而平稳下降的趋势.C组恶心、呕吐和疼痛平均评分显著高于E组和S组(P<0.05).E组和S组术后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穴可以降低硬脊膜外阻滞下行乳腺癌仿根治术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有较好的镇痛和稳定心率作用,患者满意度较高.

  • 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疗效观察

    作者:毛晓红

    目的:观察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应用效果.方法:8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43)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并接受穴位安慰刺激,试验组在脑卒中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的方法,持续2周.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TCM)、简化Fugl-Meyer量表(FMA)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观察患者肢体功能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中医症候表现得到改善,Fugl-Meyer评分得到提高,MEP潜伏期及波幅得到改善,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应用熄风通络颗粒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效果优于传统治疗方法,可在患者中推广应用.

  • 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行为障碍的研究

    作者:庄玲玲;陈水凤;谢平英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行为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0)和干预组(n=30).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对两组患者的数字消去试验、线段删除试验、画钟表试验、凯瑟琳-波哥量表(CBS)及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迸行评分.结果:干预后1、2周,两组的数字消去试验、线段删除试验、画钟表试验及CB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呈上升趋势,干预组的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单侧空间忽略行为,并迸一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针刺辅助全麻在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作者:赵春美;谢思宁;张晴;贾春蓉;安立新

    目的 观察针刺辅助全身麻醉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术期脑血流及脑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52例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PCIS)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A组)19例,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18例和假电针对照组(C组)15例.A组进行针刺,T组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C组采用假电针.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治疗30 min后、术后30 min、术后1天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平均脑血流速度(Vm).记录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NIHSS、mRS评分.结果 3组PCA术前、术后30 min、术后1 d V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T组治疗30 min后PCA的Vm较术前升高(P<0.05).术后1周,A组和T组NIHSS评分均低于C组(P<0.05),A组和T组mRS评分为0级的患者均多于C组(P<0.05).而3组术后1个月、3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PCIS患者,刺激30 min可增加PCA脑血流,加速术后早期(1周)的神经功能恢复,而对远期的神经功能预后没有影响,是一种值得应用的麻醉方法.

  • 不同电针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应的临床研究

    作者:金婷婷;周海;谢文霞

    目的 观察不同电针方法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120例自愿要求施行人工流产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在人工流产术中进行电针治疗,B组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C组进行非经非穴电针治疗,D组不采取任何止痛措施.观察4组患者手术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评估术中及术后30 min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手术时宫颈松弛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MAP、HR及SPO2)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后宫颈松弛度分级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人流综合征分级与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人流综合征分级与C组和D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均能在人工流产术中发挥镇痛作用,有助于宫颈的扩张,并降低术后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

  • 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瑞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志红;闫芳;赵云彦;缴宝杰;瞿敏;茅顺洪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瑞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要求分娩镇痛的产妇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0例.3组均在宫口开至3 cm时开始干预,A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进行镇痛,B组采用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进行镇痛,C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进行镇痛.观察记录3组产妇干预前、干预后30 min、干预后1 h、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的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及外周血β-内啡肽的浓度,记录胎儿娩出后1、5、10 min时的Apgar评分,记录产程、分娩方式、产后2 h出血量及催产素的使用情况,观察3组产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吸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95%)、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C组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外周血β-内啡肽浓度与同组干预前、干预后30 min及干预后1 h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后30 min、干预后1 h、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疼痛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30 min及干预后1 h疼痛评分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干预后1 h、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疼痛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干预后30 min镇静评分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宫口开全时及胎儿娩出时外周血β-内啡肽浓度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胎儿不同时间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第二产程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缩宫素使用率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发生率与A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瑞芬太尼是一种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不延长产程,也不影响新生儿Apgar评分.

342 条记录 9/18 页 « 12...6789101112...171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