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陶对陶全髋关节置换在Crowe 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菁阳;周勇刚;杜银桥;朴尚;王森;高志森;吴文明;马海洋

    目的:观察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5年12月由同一名高年资医生应用第3代或第4代陶瓷对陶瓷界面对CroweⅣ型DDH 行THA患者111例(137髋),单侧85例,双侧26例,年龄18~68(38.88±10.83)岁,随访时间12~96(41.16± 21.50)个月.术前及术后随访均拍摄X线片进行观察,并采用Harris评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观察术后Harris评分的改善,陶瓷碎裂、异响以及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Harris评分由术前56.54±15.67提高至术后88.30±6.86(P=0.017).未发现假体周围明显骨溶解,无陶瓷碎裂发生.3髋分别因感染、股骨柄松动、下肢不等长翻修;3髋脱位.77例患者记录步态及髋关节活动度,其中69例患者髋关节屈曲可达120°以上.结论:在CroweⅣ型DDH行THA中应用陶瓷对陶瓷界面可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 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偏心距与软组织平衡

    作者:王兴中;肖鲁伟

    目的:分析标准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和股骨矩保留对偏心距重建的作用,并研究偏心距重建对软组织平衡的影响.方法:68例(71髋,男30例,女38例;年龄17~89岁,平均63.5岁)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并获得随访,采用Harris评分,Cybex-6000等速测定患髋外展肌力,测得偏心距、股骨矩、假体颈长,综合评估手术结果.结果:假体颈长对偏心距的影响较股骨矩大(t=3.07,P<0.01),并与偏心距呈正相关关系(r=0.642,P<0.001,但两者对Harris评分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05).股骨头坏死患者术后偏心距较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小(t=2.91,3.31,P<0.01).偏心距获得重建的髋关节术后外展肌力较偏心距重建不足者优(P<0.05).结论:采用标准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假体颈长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偏心距的重建作用大于股骨矩的保留,偏心距的重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软组织平衡中主要起到增强术后外展肌力的作用.

  •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伴髋臼病损

    作者:田晓滨;张美心;李波;韩伟;胡如印

    我科自1996年10月~2000年10月4年间,共收治了3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伴髋臼病损的病人,行髋臼重建后,全髋关节置换,经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观察比较

    作者:谢锦伟;岳辰;马俊;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通过对大样本的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初次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解剖分布.方法: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1 686例患者,其中THA 928例,TKA 758例.所有患者术前、出院前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术中常规使用抗纤溶药,术后抗凝14 d.统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类型及其解剖分布.结果: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8例,30例出现血栓,27例为孤立性肌间静脉血栓,其次为累及腓静脉或胫后静脉的周围性血栓,无中心型血栓发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8例中,87例出现血栓,81例为周围型血栓,4例为中心型血栓,其余2例为混合型血栓;74例的血栓累及单支静脉,65例累及肌间静脉、4例股静脉、3例胫后静脉、2例浅静脉;13例的血栓累及多支静脉,多累及肌间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腘静脉中的2支或3支.对比结果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更容易出现中心型血栓及多支静脉受累.结论:在现代血栓预防措施的干预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及解剖分布存在差异.

  • 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的观察比较

    作者:谢锦伟;岳辰;马俊;沈彬;杨静;周宗科;康鹏德;裴福兴

    目的:通过对大样本的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描述初次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解剖分布.方法: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行初次全髋、膝关节置换术1 686例患者,其中THA 928例,TKA 758例.所有患者术前、出院前常规行双下肢静脉彩超,术中常规使用抗纤溶药,术后抗凝14 d.统计分析术后血栓发生类型及其解剖分布.结果: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28例,30例出现血栓,27例为孤立性肌间静脉血栓,其次为累及腓静脉或胫后静脉的周围性血栓,无中心型血栓发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8例中,87例出现血栓,81例为周围型血栓,4例为中心型血栓,其余2例为混合型血栓;74例的血栓累及单支静脉,65例累及肌间静脉、4例股静脉、3例胫后静脉、2例浅静脉;13例的血栓累及多支静脉,多累及肌间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腘静脉中的2支或3支.对比结果发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更容易出现中心型血栓及多支静脉受累.结论:在现代血栓预防措施的干预下,初次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发生率较低,其发生率及解剖分布存在差异.

  • 国人股骨远端旋转轴线的影像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宋兵华;孙俊英;倪增良;何斌;何建群;邵嵘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远端旋转轴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成年国人86例(106膝),男47例(53膝),女39例(53膝);左54膝,右52膝。应用CT垂直于股骨机械轴对股骨远端进行薄层扫描,将获取的通过股骨远端内外上髁的横断面CT图像输入电脑,标识、测量前后轴线(APL)与外科髁上轴(STEA)的外侧夹角(A-TA),APL与后髁轴线(PCL)的外侧夹角(APA),APL的垂线(APLP)与PCL的夹角(A-PA),后髁角(PCA),髁扭转角(CTA),CTEA与STEA之间的夹角(CSA)。按性别和侧别分组,分析各角度两组间差异,比较CTA、A-PA、PCA、PT角(胫骨平台内翻角)、常数3°之间以及ATA、APA与常数90°间差异,分别对A-PA、PCA与CTA行线性回归分析,用直线回归评定STEA、CTEA、PCL、APL及APLP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ATA平均(89.79±1.22)°,APA为(84.84±1.83)°, A-PA为(5.16±1.83)°,PCA为(4.80±1.23)°,CTA为(8.23±1.40)°,CSA为(3.45±0.68)°,以上各角度除CSA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余角度在性别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T角、PCA及A-P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CTA、常数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常数90°与A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A与CTA、PCA与A-PA、A-PA与CTA均存在明显相关性。 STEA与CTEA、STEA与APL、PCL与STEA均明显相关。APLP和APL均与PCL相关,PCL与CTEA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国人TKA中,股骨后髁的外旋截骨角度应为5°,方能获得更满意的股骨假体旋转对线。 STEA与CTEA是两条性质完全不同的轴线,不能以平行于CTEA作为旋转力线的参考标志,国人股骨远端旋转轴之间的可靠性,分别为STEA﹥APL﹥PCL,STEA是股骨远端旋转轴线中可靠的定位标志。

  • 微创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俞银贤;易诚青;马金忠;王秋根

    目的: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48例股骨头坏死FicatⅢ或Ⅳ期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DA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3)岁;后外侧入路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时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术后1、6个月和5年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患髋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60.4个月(48~73个月).手术时间DAA组为(78.30±5.08) min,后外侧入路组为(75.61±10.60)min,术中出血量DAA组为(351.30±21.46)ml,后外侧入路组为(362.20±26.15)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DAA组为(2.05±1.10)d,后外侧组为(3.30+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髋臼杯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及5年,两组HHS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组有1例术中损伤旋股外侧动脉升支,1例大转子骨折,1例表浅伤口感染.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结论:采用微创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Ⅲ期或Ⅳ期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在学习曲线阶段,针对复杂病例微创DAA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 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短期随访研究

    作者:何志勇;狄正林;陶崑;章军辉;冯建翔;吴海山

    目的: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短期疗效,探讨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技术要求和手术指征.方法:对2006年12月至2009年12月37例(43髋)行全髋表面置换术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随访,男25例,女12例;年龄21~67岁,平均44.5岁.按照ARCO进行分期:3A期3髋,3B期6髋,3C期16髋,4期18髋.根据Harris评分系统对手术前后关节疼痛、活动度、畸形矫正及功能的改善进行对比,用Charnley法比较术后假体松动X线改变.结果:失访3例,34例(40髋)获得随访,37髋疼痛完全缓解,3髋行走后有酸痛不适.随访时间16~53个月,平均32.4个月.术前Harris平均评分(51.5±1.7)分,术后32.4个月平均(94.3±1.4)分,较术前提高.优37髋,良3髋,差0髋.34例都恢复了正常生活或工作,术后疼痛明显缓解,其中3例(髋)长距离行走后有轻度酸痛不适,休息后缓解.1例异位骨化BrookerⅢ型,无疼痛,不影响正常行走和生活.无术后股骨颈骨折,无脱位,无松动和翻修.结论:经过适当患者选择、术中的精细操作,全髋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获得满意的短期疗效.

  • 非甾体类抗炎药联合放疗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

    作者:吴锋锋;高宏梁;黄胜;王国荣;蒋雪生;李建有;寿志强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联合放疗、NSAIDs、放疗3种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预防效果及差异.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7月因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而接受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8髋分为A、B、C 组(A 组随访54髋,B 组随访55髋,C 组随访54髋).A 组原发性骨关节炎5髋,股骨头缺血坏死继发骨关节炎37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2髋,术后口服塞来昔布(0.2 g,每天2次)2周;B 组原发性骨关节炎6髋,股骨头缺血坏死继发骨关节炎32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7髋,给予术前单次7 Gy放疗;C 组原发性骨关节炎5髋,股骨头缺血坏死继发骨关节炎35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14髋,术前放疗并予术后塞来昔布口服.术后观察各组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情况,并应用骨盆前后位X 线片评定异位骨化情况(采用Brooker分级).结果:各组平均随访21个月,A 组成功随访54髋, 出现异位骨化7髋,BrookerⅠ型5髋,BrookerⅡ型2髋;B 组成功随访55髋,出现异位骨化8髋,BrookerⅠ型6髋,BrookerⅡ型2髋;C 组成功随访54髋, 出现异位骨化5髋,BrookerⅠ型4髋,BrookerⅡ型1髋.3组均无Brooker Ⅲ、Ⅳ型发生,3组异位骨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3,P=0.690).A、B、C 组出现不良反应分别为6例、6例、7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5,P=0.935).结论: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时,首推NSAIDs.

  • 38例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

    作者:程宁;时秋英

    目的:探讨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康复锻炼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对38例膝关节患者进行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50~82岁,平均65岁;病程4~35年.创伤性关节炎30例,骨性关节炎5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临床症状以膝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部分患者有晨僵和骨性肥大,少数伴有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股四头肌萎缩.X线片可以看到关节间隙模糊变窄,骨赘形成,骨囊性变和软骨下骨硬化等改变.结果:38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40.22±7.39)分,与术后(87.47±6.6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1).结论: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是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骨性关节炎

    作者:张洪美;陈卫衡;顾立军;孙钢;张磊;赵铁军;张宏伟

    重度膝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不但膝关节疼痛较为严重,而且膝关节增粗肥大、内外翻畸形或屈曲挛缩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全膝人工关节(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置换手术的开展,采用TKA治疗重度膝关节OA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报道22例(38膝).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常见困难及对策

    作者:索鹏;梅汉尧;周永顶;王浩杰;陈坚

    目的:介绍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经验.方法:1997年4月-2000年4月,对16例18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单侧14例,双侧2例.假体类型:非骨水泥型10髋、混合型6髋、骨水泥型2髋.随访时间平均3.8年(3.2~4.6年).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无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出现.¨髋术后肢体恢复等长,其余7髋较健侧缩短,但均<10 mm.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52分增至术后92分.随访期未发现假体松动及脱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手术比较复杂、并发症多,术前应有周密的计划,术中特别需要考虑肢体长度均衡、假体的选择、髋臼骨床的制备及安置.

  • 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柳海平;李玉吉;王承祥;李盛华;赵振文;汪俊红

    目的:探讨消肿止痛合剂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09年10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5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空白组50例(A组)、消炎痛组55例(B组)和消肿止痛合剂组49例(C组).154例患者中原发性骨性关节炎9例,继发于髋臼发育不良的骨性关节炎 34例,继发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骨性关节炎98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股骨颈骨折5例,其他6例.手术采用改良Gibson入路,术后除常规治疗外A组患者不干预治疗;B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消炎痛,每次50 mg,每天2次,应用4周;C组口服消肿止痛合剂,每次50 ml,每天2次,应用4周.术后18个月为研究终点,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包括双髋正位、闭孔斜位、髂骨斜位片),观察有无异位骨化形成(骨化程度采用Brooker分级法评定);同时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自我评价(PAHSS)80分和查评评价(IAHSS)20分.结果:154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21.2个月.异位骨化发生情况:A组27例(54%),其中Bmoker Ⅰ级8例,Ⅱ级9例,Ⅲ级8例,Ⅳ级2例;B组12例(21.82%),BrookerⅠ级10例,Ⅱ级2例;C组11例(22.45%),Brooker Ⅰ级9例,Ⅱ级2例.3组异位骨化发生情况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前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数据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各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8个月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进行t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Harris、PAHSS及IAHSS评分数据应用LSD-t法,A组与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反应A组5例,B组35例,C组4例.结论:消肿止痛合剂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异位骨化形成的预防效果与消炎痛相似,但其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患者易于接受.

  •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对功能和满意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翁文杰;王锋;张海林;邱旭升;邱勇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对患者随访,用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满意度.结果:①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者52例,平均延长(9.2±3.2)mm,其中延长1~10 mm者29例,平均4.9 mm;延长11~22 mm者23例,平均14.6mm.缩短者13例,平均缩短(6.4~2.1)mm;等长者15例.②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者,延长1~10mm组与延长11~22mm组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下肢延长者(两组)比缩短者及等长者OHS评分差;缩短者与等长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术后1年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11~22 mm者比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 mm者OHS评分差;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肢体延长11~22mm者、肢体等长者、肢体缩短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肢体延长1~10 mm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尤其是患肢延长11~22mm对术后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且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因此,术前、术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下肢不等长的产生,术后则应积极对下肢不等长进行处理.

  • S-ROM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翻修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朴尚;周勇刚;杜银桥;马海洋;孙菁阳;高志森;彭亚文;吴文明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中使用S-ROM股骨假体重建股骨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S-ROM假体进行股骨重建的患者21例21髋,男5例,女16例;年龄29~73岁,平均48.33岁.股骨翻修原因:无菌性松动13例,假体周围感染占位器植入术后4例,粗隆下截骨处骨不连2例,反复脱位1例,外伤致大粗隆骨折1例.初次关节置换原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12例(其中CroweⅣ型9例),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头坏死2例,感染致股骨近端畸形2例.Paprosky股骨缺损分型:Ⅱ型11例,Ⅲa型9例,Ⅲb型1例.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疼痛评分、髋关节屈曲度,记录患者术后末次随访时主观满意度.结果:手术时间125~290 min,平均189 min.术中出血量200~2 000ml,平均867ml.随访时间12~97个月,平均53.14个月.疼痛评分由术前17.14±9.56提高至末次随访的41.71±2.03(t=11.42,P=0.00);功能评分由术前24.01±11.02提高至末次随访的49.95±5.38(t=9.73,P=0.00);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1.15±14.81提高至末次随访的91.67±5.83(t=15.33,P=0.00).髋关节屈曲度由术前(93.10±27.27)°提高至末次随访的(121.90±16.62)°(t=4.59,P=0.00).患者平均主观满意度9.48分(10分制),其中14例完全满意.末次随访X线片显示21例均为骨长入,其他股骨柄无明显松动或下沉.股骨近端袖套有5例周围形成骨锚定征.股骨近端术中骨折5例,3例为小粗隆骨折,2例为大粗隆骨折.因股骨髓腔狭窄,为预防假体植入发生骨折,小粗隆预捆扎钢丝4例.1例因外伤导致股骨假体远端斜行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其他患者无神经损伤、关节脱位、感染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S-ROM假体在PaproskyⅡ、Ⅲ型股骨缺损的髋关节翻修术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特别对于CroweⅣ型先天性髋发育不良等股骨近端畸形的翻修患者可以获得良好初始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实现远期生物固定.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12例17髋

    作者:闵重函;周瑛;张洪美

    目的:对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3年随访结果探讨治疗中的细节和过程,为临床工作积累更多经验.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5年5月由门诊收治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12例17髋,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年龄32-54岁,平均43.25岁;女7例,年龄29-64岁,平均48.80岁.所有患者中强直性脊柱炎5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障碍继发关节病变4例,晚期类风湿患者3例.入组患者病程5.25-20年.术前患者均有关节畸形强直,失去正常功能,伴有静息痛,影像学提示相应患髋关节间隙消失、骨硬化伴骨小粱通过原股骨头位置至相应髋臼.以Harris评分系统随访,分别对术前,术后6个月、1年及3年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Harris评价系统,术前疼痛平均(1.18±3.32)分,功能平均(0.01±0.01)分,活动度平均(0.01±0.01)分及关节畸形平均(0.01±0.01)分,对比术后疼痛(40.00±0.01)分,功能(31.53±5.36)分,活动度(1.94±0.05)分及关节畸形(4.00±0.01)分,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叉(P<0.05).由于功能渐进性的改善,使总分在术后6个月、1年及3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叉,平均分分别为(77.47±5.34)分、(80.95士4.01)分及(82.90±3.39)分.在关节功能土步态、支具使用、上下楼梯、穿脱鞋袜、坐车于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分别为(9.59±1.54)分、(8.88±2.69)分、(3.29±0.99)分、(3.75±0.66)分及(6.01±0.01)分;而前3项在术后1年较术后6个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47±1.18)分、(10.06±1.75)分及(3.76±0.66)分;在关节活动度上各向活动角度均在术后实现一次性矫正并持久维持稳定.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并发症,康复情况良好.结论:经3年随访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病理性非功能位髋关节骨性强直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败Ⅱ期行髋关节置换的早期疗效

    作者:曾智敏;何志勇;陶崑;凌晶;章军辉;狄正林;冯建翔;徐荣明

    目的:研究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失败后Ⅱ期行髋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对24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12例,女12例;年龄18~58岁,平均42.9岁.术后行X线检查,并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2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4.4个月(25 ~48个月),1例术后并发髋关节脱位,未发现髋关节感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Harris评分为90.9±4.3,优18例,良4例,可1例.结论:Ⅱ期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股骨头坏死,术中手术难度增加,但可以获得良好的早期疗效.

  • 耳针在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应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王金法;鲍航行;蔡运火;章建华;童培建

    目的:观察耳针在全髋置换术围手术期镇痛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将60例因晚期股骨头坏死首次行单侧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分为耳针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耳针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60.93±5.90)岁;于术前2d在神门、皮质下、肾和髋关节4处耳穴行耳穴埋针和每日4次的耳穴按压治疗.对照组: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87±6.21)岁;不行耳穴埋针和耳欠按压治疗.采用VAS(visual analog scale)疼痛评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两组患者术后均予PCA镇痛泵静脉镇痛48 h(镇痛泵内400ml液体中含800 mg曲马多和0.8 mg芬太尼),记录不同时间镇痛泵的用量及使用镇痛泵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耳针组在术后第3、4、5、7天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3.61±0.29)、(3.59±0.30)、(2.97±0.26)、(2.29±0.45)分,低于对照组的(4.19±0.28)、(4.00±0.31)、(3.15±0.29)、(2.83±0.31)分.术后0~12、12~24、24~36 h和36~48 h各时段耳针组镇痛泵的用量分别为(72.27±8.06)、(60.40±8.16)、(44.13±4.75)、(40.40±3.69) ml,均比对照组用量(86.27±8.51)、(73.87±8.32)、(54.53±5.20)、(44.67±6.31)ml减少.在使用PCA期间耳针组出现恶心呕吐5例,少于对照组的21例.耳针组术后2周Harris评分(78.90±5.14)分,高于对照组的(73.37±5.99)分.结论:耳针能减轻全髋置换术后的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使用镇痛泵期间的恶心呕吐发生,改善患者术后近期髋关节的功能.

  • 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对预后的影响

    作者:杨子波;王秉钧;邬培慧;黄志宇;傅明;廖威明;何爱珊;康焱

    目的:对选择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种术式对老年人转子间骨折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110例60岁以上选择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选择内固定手术治疗组83例,男32例,女51例;年龄61.44~98.75岁,平均(78.52±7.98)岁.关节置换组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71.82~96.54岁,平均(79.99±6.11)岁.观察两组患者的当前生存情况,第1、2、5年总体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两组患者第1、2年死亡率;两组患者第1、2年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25个月,平均(46.93±29.53)个月.所有患者伤口甲类愈合,无院内死亡病例.其中31例患者死亡,79例患者存活,生存分析显示全部110例患者的l、2、5年生存率分别为(90.7±2.8)%、(82.5±3.9)%和(57.6±6.5)%,平均生存期为(84.137±5.902)个月.内固定组术后1、2年死亡比例分别为7.2%和12.0%,关节置换组分别为14.8%和25.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固定组1年生存率为(92.6±2.9)%,2年生存率为(85.8±4.3)%,平均生存期为(87.508±6.063)个月,关节置换组分别为(85.2±6.8)%和(73.9±8.5)%,平均生存期为(67.294±11.18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2,P<0.05).结论:选择内固定手术较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术后总体生存情况较佳.

  • 肌少症对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影响分析

    作者:郎俊哲;吴聪聪;金建锋;吴鹏;陈雷

    目的:探讨肌少症与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功能的关系.方法:对2014年5月至2017年1月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18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8例,女123例;年龄53~92岁.术前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测量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index,ASMI)及握力.术后随访临床预后包括术后并发症,下地时间,Harris评分(术后2周及3、6个月),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指标.根据握力和ASMI,将患者并分为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根据随访6个月时的Harris评分分为预后佳与预后不佳两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肌少症是否是患者髋关节术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此研究共有181例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第2周及3、6个月.结果显示,术后创口周围感染16例,下肢静脉血栓14例,无脱位、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感染.符合肌少症诊断患者82例(45%),与非肌少症组相比,肌少症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更高,住院时间及下地时间更长,术后感染及血栓的发生率较高,早期关节功能评分相对较低具有统计学意义.随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肌少症(P=0.008),半髋(P<0.001),糖尿病(P=0.016),术后感染(P=0.018)是术后功能不佳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肌少症是股骨颈骨折术后早期预后不佳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肌少症可能是改善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功能的重要措施.

4556 条记录 5/228 页 « 12345678...2272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