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瘤、动静脉瘘模型在CDFI、CTA、MRA、DSA的表现

    作者:孙健鸣;时德;赵渝;黄晓玲;李信友;吕发金;涂波

    目的探讨创伤性动脉瘤(PA)、动静脉瘘(tAVF)在CDFI、CTA、MRA、DSA表现上的特点.方法用显微外科技术在40只新西兰白兔股部建立PA、tAVF模型,模型建成后行CDFI、CTA、MRA及DSA检测.结果在20个手术部位建成16个PA模型,在30个手术部位建成26个tAVF模型,成功率分别为80%和87%,模型在CDFI、CTA、MRA、DSA上的表现各具特点.结论显微外科技术建立兔股部PA,tAVF模型,方法切实可行;在各检测手段上,其表现各具特点,互相补充,根据需要选用,可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 同步匹配蒙片去骨技术CT减影血管造影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丽娟;吕发金;谢惠;蒋孝先

    目的 探讨同步匹配蒙片去骨(MMBE)技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性并比较其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方法 应用64层螺旋CT扫描血管模型:①未注射对比剂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10次;②注射对比剂后同步和非同步扫描各5次.用MMBE减影后行3D VR、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全幅图像CT值(无对比剂);前后提取两组骨蒙片相减评价图像质量(无对比剂);比较同步MMBE与VCTDSA的减影图像质量.结果 采用MMBE减影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图像质量均为Ⅱ级13次、Ⅲ级2次;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减影图像CT值均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10次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均为Ⅰ级,而非同步扫描骨蒙片相减图像质量Ⅱ级8次、Ⅲ级1次、Ⅰ级1次;同步MMBE减影图像质量Ⅱ级13次、Ⅲ级2次,15次VCTDSA减影图像质量均为Ⅰ级.结论 同步MMBE技术是显示脑血管的可行方法,可提高MMBE减影后的图像质量;VCTDSA减影图像质量优于同步MMBE.

  • CT 和MR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于TIPSS的价值

    作者:张挽时;王东;温兆赢;褚建国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及MR血管造影对门脉高压患者TIPSS治疗的价值.方法 TIPSS术前10例患者进行了三维MR血管造影,2例用MR团注技术测量门脉血流速度.60例进行了三维CT血管造影.所有病例经临床和DSA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其中,68例行TIPSS治疗.MR血管造影使用西门子1.5T MR机,CT血管造影使用GE High Speed CT/i扫描机.结果 MR血管造影:10例患者均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扩张,但其中2例有布加综合征的表现.3例患者可见侧支循环及静脉曲张,表现为胃左静脉丛和左肾静脉曲张、脾肾分流.应用MR"团块追踪"技术测量了2例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分别为11.8cm/s 和 10.6cm/s.CT血管造影:准确地显示了60例患者的肝动静脉解剖、门脉主干扩张及其小血管分支,以及19例侧支循环及曲张血管.结论 CT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充分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及变异,为TIPSS术前提供了重要信息.CT血管造影的空间分辨率优于MR血管造影.

  • 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扫描技术在椎动脉CTA中的应用

    作者:邵康为;龚承友;刘伟;朱才松;袁立新

    目的研究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佳增强时相,准确触发CT增强扫描,提高椎动脉三维显示率.方法 87例椎动脉CTA检查,由足背静脉团注350 mgI/ml的Omnipaque造影剂后,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经图像重组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结果 87例椎动脉CTA的增强时相均处于佳和较佳的扫描时期内,增强扫描的实际启动时间为15~43 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动脉期靶血管浓度均持续>100 Hu.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足背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不需做预扫描测量相关时间-浓度曲线即可保证正确实施增强扫描.

  • 螺旋CT血管造影及CT仿真内窥镜诊断颈动脉狭窄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王东;时惠平;熊明辉;宋云龙;喻敏;方红;杨华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材料与方法:9例18支颈动脉行CTA、CTVE、MRA、DUS检查,3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TA:螺旋CT扫描,层厚3mm,螺距1.0.大密度投影(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SSD)3D血管重建.CIVE:导航系统行颈动脉C1VE成像.结果:颈动脉轻度狭窄6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4支,5支正常.显示斑块、附壁血栓13支.8支颈动脉与DSA对照7支相符.3例手术所见与CTA对比一致性较好,术后狭窄解除,斑块消失.结论:CTA能准确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显示斑块.CIVE能观察狭窄管腔内部形态及斑块.

  •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作者:杨晓萍;李康印;杨艳;王云冰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CT血管造影(CTA)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9例脑AVM病例行CTA检查,其中MRA、DSA检查各5例、8例.12例手术证实,7例保守治疗.CTA、MRA经工作站处理,获得三维血管图像;DSA通过股动脉插管技术,获得减影后血管图像.结果:CTA能显示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养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但供养动脉显示不及MRA,引流静脉的显示较MRA为佳.结论:CTA诊断脑AVM的图像质量、病变显示接近MRA、DSA,对制定治疗方案、指导手术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 颈动脉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及进展

    作者:张挽时;鲁晓燕;温兆赢

    脑中风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44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1].在中国,脑中风是引起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每年发病率为(12~18)×10-7万,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此病,死亡率为(13~15)10-7万.脑中风的2/3病例是动脉硬化所致,颈动脉的颅外段是经常受累的部位.而颈动脉的颅外段狭窄是可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协作组NASCET(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EndarterectomyTrial)和欧洲颈动脉外科协作组ECST(EuropeanCarotid Surgery Trial),做了大量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5年的随访显示,与内科保守治疗比较,狭窄程度为50%~69%的患者,其中风发病率由22%降至16%;狭窄程度为70%~99%的患者,其中风发病率由26%降至9%[2].

  •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巍巍;刘翠红;许维亮;甘洁;仲海;刘平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HP xw8000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882个动脉节段中,870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260个(轻度狭窄32段,中度狭窄24段,重度狭窄44段,闭塞160段),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16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部分替代DSA检查.

  • CT血管造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食蟹猴肾动脉直径的比较研究

    作者:邓学秋;朱志华;武桢;陶国现;周冰;杨琪;马晓聪;岳桂华

    目的:比较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食蟹猴肾动脉影像学评估的差异性和优势.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食蟹猴9只,分别行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比较2组图像,并测量肾动脉直径.结果: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可清晰显示肾动脉及其分支,测量的左肾动脉直径分别为(2.83±0.49)、(2.35±0.4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右侧肾动脉直径分别为(2.85±0.56)、(2.37±0.2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论:CT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均可用于食蟹猴肾动脉直径的测量,两者结果无差异,具有可比性,但各有优势和不足.

  •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与MSCTA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晋波;王建国;邹瑞琪;刘斌

    目的:探讨血瘀型ASG与湿热下注型ASO在MSCTA上的特征及其区别.方法:我院近两年收治ASO病人血瘀型24例、湿热下注型9例,分别行MSCTA检查,扫描范围从腹主动脉下段至胫动脉中段,层厚3 mm,螺距5.5,图像经VRT、MPR、CPR、MIP及轴位图像处理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本组两型ASO血管钙化情况均与年龄呈正相关,管腔扩张未见明显区别,但在血管段闭塞数目上存在差异,湿热下注型明显多于血瘀型,湿热下注型较血瘀型于腘动脉更显狭窄,管壁于髂外动脉段更显增厚,而血瘀型于股深动脉管壁易增厚,统计结果均为P<0.05.结论:ASO血瘀型与湿热下注型在MSCTA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别,可以通过MSCTA对其进行初步的区分.

  • 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作者:冷利华;黄文胜;汪念东;裴宜斌;张亮;周函;晏晶晶;何小伍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改变是否存在差异,探讨SMI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CTA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12导联动态心电图筛选出SMI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同时对无SMI但存在多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作为对照组,对二者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心肌缺血负荷值的增加,冠状动脉CTA改变程度加重,无SMI患者冠状动脉CTA阳性率较SMI患者明显较低.结论:SMI患者动态心电图改变与冠状动脉CTA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

  • 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在急性胸痛中应用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李宇;张楠;张焕;赵龙;范占明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320排容积CT对急性胸痛成像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对连续61例急性胸痛患者不控制心率条件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wide-volume模式并强制在一个心动周期扫描,曝光时间窗根据心率不同预设在40% ~ 50% R-R间期(心率≥70次/min)或70% ~ 80% R-R间期(心率< 70次/min).2个volume涵盖自胸廓入口至心膈面,对比剂采用三相注射法以便同时显示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三大血管床.评价三大血管床的图像质量及对胸痛病因的诊断能力.记录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结果:61例患者的三大血管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肺动脉)均得到明显均匀强化.主动脉和肺动脉均获得良好的可诊断图像(可诊断率达100%,61/61).2例患者因屏气不良冠状动脉图像无法评价,在其余59例患者的625个冠状动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占94.2%(589/625),2级图像质量占3.2% (20/625),总的可评价率达97.4%.观察者之间总的一致性较好(k=0.83,95%CI:0.60~1.00).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5.44±1.15) mSv,对比剂总量平均为(75.7±4.35)mL.本扫描计划对胸痛病因阳性诊断率为82%(50/61),CTA诊断为阴性的18%(11/61)的患者中随诊一月内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320排容积CT的前瞻心电门控wide-volume扫描模式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可低辐射剂量及低对比剂用量地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评价.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的预测价值

    作者:崔松;陈亚磊;王瑞;贺毅;栗佳南;田锐;葛长江;苑飞;黄榕翀;宋现涛;吕树铮

    目的 运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分析影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lesions,CTO)介入治疗的病变特征及对介入治疗结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113例患者,分为介入治疗成功组(64例)与介入治疗失败组(52例).收集患者资料,运用CTA分析两组患者CTO特征,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的因素,利用ROC曲线判断并评价CT-CTO评分和日本CTO评分(J-CTO评分)的诊断效能.结果 介入治疗失败组患者闭塞段近端分叉(75.0%比54.7%,P=0.042)、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17.3%比4.6%,P=0.023)、闭塞段内是否存在钙化病变(73.1%比53.1%,P=0.033)、闭塞段长度[(26.0±16.6)mm比(16.8±11.3)mm,P=0.003]、闭塞段长度≥20 mm(46.2%比25.0%,P=0.007)均高于介入治疗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段近端分叉、闭塞长度≥20 mm是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ROC曲线下的面积CT-CTO评分预测介入治疗成功率(87.8%比73.9%,P<0.05)高于J-CTO评分.结论 闭塞段远端纤维帽形态不清晰、闭塞段近端分叉、闭塞段长度≥20 mm是影响CTO介入治疗成功的独立危险因素,CTA能够预测CTO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与J-CTO评分相比,CT-CTO评分对介入治疗成功率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 冠状动脉自发性壁内血肿所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鉴别诊断与处理

    作者:秦鹤锦;戴宇翔;张峰;杨继娥;黄浙勇;钱菊英;葛均波

    1 临床资料病例 1 患者 女,59 岁,因"活动后胸闷、胸痛 10 d"入院.入院前 10 d 剧烈活动后突发胸闷、胸痛 2 次,位于胸骨中下段,伴紧缩感、肩背部放射痛,休息 20 min 左右均可自行缓解.既往高血压病史 20 余年,目前控制可.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2009年行胸椎神经鞘瘤术.

  • CT血管造影指导下复查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一例

    作者:罗文治;胡信群

    患者男,51岁,因“反复胸前区疼痛2年,加重1周”入院。既往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5/70 mmHg(1 mmHg=0.133 kPa),脉搏75次/min。神志清楚,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5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入院诊断“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后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肌酶、肌钙蛋白T均正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入院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前降支及回旋支未见明显狭窄;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近段第一转折处完全闭塞病变,向闭塞病变远段发出侧支血管供血,远段血流TIMIⅠ级(图1)。结合患者症状,入院心肌酶学正常,考虑右冠状动脉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

  • 冠心病诊断:从解剖成像到功能评价

    作者:陈俊;张璋;于铁链

    1964年Sones完成第一例主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1],使我们能够真正通过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直接评价冠心病.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迅速发展,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已成为常用无创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尽管CAG和CTA均可以对冠状动脉解剖状况进行精确评价,但其功能评价精确性效果并不理想.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并不能直接反映冠状动脉功能状况,特别在中等狭窄(50%~70%)病变,二者相关性较差[2].但是,冠状动脉狭窄的功能评价是决定患者是否需要血运重建和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 CT血管造影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高英超;徐菲;杜亚强;秦洪梅;王园园;陈琳琳;代拥军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腹腔镜辅助结肠癌根治术前检查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并拟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58例,按术前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CTA组35例与CT组23例.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检查,CTA组患者加用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肠系膜主要血管.手术指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检出个数及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比较:切口感染、吻合口漏、术后肠梗阻.结果 CTA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CT组远远缩短(t=-2.115,P=0.039);CTA组术中出血量较CT组显著减少(t=-2.349,P=0.031);CTA组术中淋巴结检出个数与CT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3,P=0.076);CTA组术后排气时间与CT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1,P=0.391).CTA组与CT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 11,P>0.05),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6,P> 0.05);CTA组没有出现吻合口漏,CT组中有3例(13.04%)出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522,P> 0.05).结论 通过CT血管造影,术前即掌握肠系膜血管的走行,不仅缩短了手术时间,还可减少不必要的血管损伤出血.术前了解肠系膜血管及淋巴结的处理范围,可能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三维CT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图像实时融合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1例报道

    作者:章明;高磊;王亚斌;荆晶;曹丰

    本文回顾了我科应用三维冠脉CT血管造影(CT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图像实时融合技术指导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1例.该患者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CAG示:前降支中段狭窄95%、前降支远端70%、回旋支近中段50%~90%,右冠近段弥漫狭窄重85%,右冠中段闭塞.患者冠脉CTA明确右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特征,并预测慢性闭塞病变开通难易程度.同时,我们采用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技术,实时指导慢性闭塞开通,并且帮助明确球囊及支架的位置.同时运用微导管、对侧造影验证三维CTA与CAG图像融合指导的效果.

  • 肺栓塞患者CT血管造影检查过程中护理干预的价值探讨

    作者:何跃;邓颖;邹华玉;刘平

    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ET)简称肺栓塞,是肺动脉分支被血栓或外源性栓子堵塞后引起的相应肺组织供血障碍疾病,是急性肺部疾病致死原因之一[1-2].多层螺旋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是对疑有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检查诊断方法[3].检查过程辅以得当的护理干预,是造影扫描获得成功的有力保证[4].我科于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对168例疑有肺动脉栓塞(其中36肺动脉栓塞治疗后复查)患者进行了多层螺旋肺动脉CTA检查,由于采用了得当的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患者或/和家属的主动配合,其中161例(95.8%)获得了满意的造影效果.现将有关护理及CT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将护理干预体会介绍如下.

  • CTA检查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林光耀;黄文起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将手术结果 作为金标准,评估CTA诊断的准确率.结果CTA诊断准确率为96.00%,所见情况与手术结果大致相同,二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采用CTA检查诊断率高,临床可将其作为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640 条记录 3/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