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头颈部血管斑块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许宏伟

    目的:探索螺旋C T血管造影(C T A)对头颈部血管斑块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2014年150例因脑血管疾患及头颈部症状出现作头颈部CTA检查资料。结果:正常18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2例;颈总动脉斑块56例;颈动脉分叉处斑块85例;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53例;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103例,椎动脉起始部斑块23例,椎动脉上段斑块34例,颅内动脉瘤2例。由于部分患者出现多处血管斑块,以上数据只是依据斑块出现的部位来统计的。结论:128层螺旋CTA能显示头颈部血管斑块、对临床评估头颈部血管狭窄情况有重要价值。在临床工作中,CTA检查通常需要与DSA检查相结合使用,用DSA检查来进一步评估诊断。

  • CTA在诊断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评价

    作者:余信利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显示能力及诊断价值。方法:CTA诊断的10例AVM,经DSA对照及手术证实,通过诊断AVM的常用方法有核磁共振(MRI)、CT脑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SA),将这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AVM的诊断各具价值,CTA能够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 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孟强;赵洪岩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 对2009年1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2例均进行CTA与DSA检查,比较CTA与DSA颅内动脉瘤诊断率及所测量瘤体大小,并观察CTA与DSA对不同部位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 CTA所测量的瘤体直径、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率及对不同部位的颅内动脉瘤诊断率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可对颅内动脉瘤进行早期确诊,联合DSA可进一步确诊.

  • MSCT扫描与CTA技术对肾脏和肾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作者:杨寅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与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肾脏病变及肾血管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我院因肾脏疾病进行MSCT扫描与CTA检查的患者94例.整理94例患者MSCT扫描图像与CTA重建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共同评估观察MSCT扫描图像与MSCTA重建图像,对肾脏及血管病变的检出个数与扫描检查优势进行分析.结果 MSCT扫描对94例患者检出病灶结节共58例,其中肾实质病变36例,囊性病变9例,肾畸形者12例,肾动脉血栓1例;CTA技术图像对94例患者检查出病灶结节共73例,其中肾实质病变37例,囊性病变9例,肾畸形12例,肾血管病变15例.MSCT对肾实质病变检出例数较多,对血管病变检出例数劣于CTA技术.CTA技术图像对94例患者病灶检出例数较MSCT平扫多(x2=22.267,P<0.05).结论 MSCT扫描图像对肾实质结构变化显示突出,CTA各项后处理技术能直观、全面的准确显示病变区,在多角度体现肾脏与血管的空间解剖关系.MSCTA有利于影像医生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定位显示,准确掌握患者肾血管解剖走形,为临床提供重要影像学资料,指导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 320排CT血管造影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

    作者:林怀雄;刘昌华;林建坤;彭晋;陈思敏

    目的:分析探讨320排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诊断及术中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某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50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320排CT检查,并在诊断结束后,对其诊断价值进行探讨.结果:50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6.00%,共有48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小动脉瘤,仅有2例患者出现漏诊情况,无误诊情况出现,该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基本一致(P>0.05);CT诊断结果表明,49例患者的颅内小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高度及其相邻结构的关系均得到清晰显示,仅有1例患者因颅内小动脉瘤入口过窄、腔内部分血栓导致未显影.结论:320排CTA对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确诊率较高,且具有非创伤、快捷方便的优点,可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科学准确的影像依据,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 CTPI联合CTA在TIA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弢;尹化斌;吴美花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联合应用在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TIA患者,依次行CT平扫、CTPI及CTA检查,计算患者脑部感兴趣区健侧及患侧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分析TIA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与脑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50例TIA患者患侧CBF、CBV水平低于健侧(P<0.05),而MTT、TTP水平高于健侧(P<0.05);CT平扫、CTPI及CTA检查发现与临床一致的脑灌注异常分别为28例(56.00%)、45例(90.00%)、38例(76.00%),三者TIA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系统低血流灌注是TIA患者发病的机制之一,CTPI阳性率与TIA病情有密切关系.CTPI联合CTA在TIA患者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TIA个性化诊疗依据.

  • 320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软组织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杨金钢;杜飞舟;莫小军;吴佳玲;何次

    目的:探讨320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软组织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32例疑诊下肢软组织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等后处理技术,分析肿瘤形态学及血供特点.结果:共检出肿瘤32个,其中恶性肿瘤6例(18.75%),良性肿瘤26例(81.25%);肿块边界清楚24例,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8例.轻度或无强化病灶共12例,中-重度强化病灶20例,其中8例发现粗大供血动脉.结论:320排CT血管成像具有时间和空间分辨力高的特点及丰富的后处理功能,可提供肿瘤的形态特征、浸润范围及血供信息,对术前评估及制订手术方案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 原发性肝癌血管成像诊断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玉成;徐敏;刘宾娜

    目的:探讨CTA、MRA与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表现及价值.方法:对某医院已确诊为原发性肝癌的29例患者,通过比较分析CTA、MRA与DSA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之间的共性及差别,探求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全面、有效方法,便于在临床工作中更有效地选择诊断手段.结果:29例肝癌惠者.无论是MSCTA的栓出率还是其准确率均明显高于MRA.结论:现阶段MSCTA以其快捷、方便、检出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肝癌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方法,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低剂量技术对超重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聂洋平;陈维亮;王锦波;李学坤;马小贝

    目的:探讨采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对超重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可行性.方法:将83例因怀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超重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采用100 kVp管电压,320 mg/ml碘佛醇;B组采用120 kVp管电压,370 mg/ml碘帕醇.2组均运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分析2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碘摄入量及冠状动脉节段评分.结果:A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摄入量明显少于B组(P<0.05);2组图像冠状动脉CT值、噪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B组;2组图像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及冠状动脉节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和低浓度对比剂对超重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不仅能保证图像质量,还可减少辐射剂量和碘摄入量.

  • 下肢动脉CTA能谱成像的扫描剂量及成像质量研究

    作者:刘辉;王卫;王玉海;张晓亮;陈向志

    目的:通过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应用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um imaging,GSI)与自动毫安进行对比研究,探讨GSI是否能降低X线辐射剂量和提高影像质量.方法:选取30名患者分为GSI组和自动毫安组,每组15名.30名患者均行双下肢动脉CTA,自动毫安组使用噪声指数(noise index,NI)为15.48的自动毫安,mA范围20~400 mA;GSI组使用扫描协议GSI-36,260 mA.扫描后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s,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计算有效剂量(effect dose,ED),评价2组影像质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DIvol:GSI组为(10.30±0.00)mGy,自动毫安组为(9.72±2.86)mGy;DLP:GSI组为(1206.31±338.6)mGy·cm,自动毫安组为(1101.4±375.5)mGy·cm;ED:GSI组为(18.10±5.08)mSv,自动毫安组为(16.52±5.63)mSv;GSI组与自动毫安组的影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7±0.30)和(2.57±0.46)分,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动脉CTA应用GSI不能降低X线辐射剂量,但可提高影像质量.

  • 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血管影像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熊静;李馨蕊;田红;朱榆红

    目的 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血管影像特点和危险因素,为青年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3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15~45岁青年患者,头部MRI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和(或)脑白质病变,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颅内或颈部血管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收集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常见危险因素的情况,分析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血管影像特点和危险因素.结果 男性脑小血管病检出率(71.42%)明显高于女性(2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部MRI病灶位于前循环区域明显较后循环区域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发病灶多见.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66.67%的患者未发现明显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伴有血管异常的患者(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患者71.43%位于前循环,28.57%位于后循环.危险因素分析发现,76.19%的患者颈部血管超声发现血管硬化表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为56.25%,颈动脉斑块为31.25%,颈动脉管径增粗为12.50%).57.14%的患者有高血压,52.38%的患者有血脂异常,38.10%的患者吸烟.结论 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好发于前循环供血区域的深穿支动脉,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仍是青年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常见的危险因素,要加以预防与控制.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与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李永忠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与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作用,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23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诊断冠心病的优劣性.结果 平板运动试验呈阴性的有84例(35.59%),可疑阳性者78例(33.05%),呈阳性者74例(31.36%).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与平板运动试验的诊断结果显示,阳性组与可疑阳性组患者在冠脉病变性质、病变程度、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数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组患者非钙化斑块有26例,可疑阳性组有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误诊漏诊可能性,应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长程抗凝治疗后血栓变化与D-二聚体的动态改变

    作者:王艳;张霞;李晶菁;侯冬梅;刘华;倪松石;王霆

    目的 探索血浆D-二聚休水平能否作为反映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PTE)长程抗凝治疗后血栓变化情况的有效监测指标.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4月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经D-二聚体水平及同步CT血管造影(CTPA)确诊的62例APTE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长程抗凝治疗,观察血浆D-二聚体变化,随访终点时患者肺动脉血栓变化以CTPA复查结果作为终依据,并将其分为血栓复发组(5例)与未复发组(57例).将随访终点的D-二聚体检测结果与CTPA结果进行Kappa分析,以判断两种方法确诊APTE的一致性.结果 经规范抗凝治疗后,A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均逐渐下降;随访终点时,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μg/L:958.4± 213.1比209.9±122.0,P<0.05);对症状无反复、D-二聚体持续阴性者,复查CTPA也提示肺动脉血栓消失或趋于慢性机化;而症状反复、D-二聚体水平波动增高者,复查CTPA则证实肺动脉血栓活动复发;Kappa分析提示两种检测方法有高度一致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appa=0.621,P=0.000).结论 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可替代CTPA作为APTE抗凝治疗效果的随访指标,具有良好的医疗经济学效益,值得推广.

  • 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的Meta分析

    作者:宋弢;沈平;王西墨

    目的:评价目前常用的血浆标志物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于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诊断的价值。方法:按照《流行病学观察行研究的meta分析》中的要求进行设计。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指标进行合并。如果研究提供的数据不足以重建四格表则被排除。结果:24篇文献被纳入终的研究。合并后,D-乳酸的敏感性为74%(95%CI=61.0%~84.7%),特异性为74%(95%CI=69%~79%);D二聚体敏感性为96%(95%CI=89%~99%),特异性为40%(95%CI=33%~47%);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敏感性为77%(95%CI=66%~86%),特异性为77%(95%CI=72%~82%);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的敏感性为68%(95%CI=55%~80%),特异性为85%(95%CI=76%~92%);CT诊断AMI的敏感性为93%(95%CI=90%~96%),特异性为96%(95%CI=94%~97%)。结论:血浆标志物可能有助于排除非AMI,但其可靠性仍需进一步验证。CTA在诊断AMI上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CT研究

    作者:刘静红;李智勇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脑血管痉挛的早期诊断较为重要,就CT成像在脑血管痉挛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和限度予以综述.

  • 低电压小剂量对比剂在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王欣宇;李峰坦

    目的:探讨64排CT进行大范围动脉血管检查应用低电压、小剂量对比剂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将72例行主动脉血管CT血管造影(CTA)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20例、B组32例和C组20例.各组扫描参数、对比剂用量分别为A组:120 kV、260 mA、80 mL;B组:120 kV、260 mA、50 mL;C组:80 kV、260 mA、50 mL.比较并统计各组间肝门水平位置的主动脉部强化程度从而评估图像质量以及有效吸收剂量的差异.结果:主动脉CT值超过200 HU的峰值持续时间为(10±4)s.动脉平均增强CT值,A组大于B组,B组大于C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图像质量A、B、C3组均能满足诊断要求.患者有效吸收剂量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0.01).结论:应用64排CT进行主动脉血管检查,使用小剂量对比剂及低管电压可行,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患者的吸收剂量下降.

  • CT及CTA在预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研究的新进展

    作者:戴伟英;靳松

    急性脑出血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不良且死亡率高的特点,脑出血是持续性的,特别在发病早期6 h之内,血肿量每增加10%,死亡风险上升5%.复习文献多数研究发现急性脑出血的患者约有1/3会发生血肿扩大,能够准确预测血肿扩大并进行个体化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热点,对血肿扩大的CT随访分析并及时处理,对改善脑出血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旨在探讨脑出血患者发病1 h之内首次CT扫描和发病6 h之内症状恶化的CT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所能提供的早期预测血肿扩大的征象,用于预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肿扩大;分析了各种征象对血肿扩大的预测能力,为临床有效识别高危血肿扩大的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有意义的指导价值.

  • 正常主动脉弓的形态特点

    作者:刘海兵;王赞鑫;魏民新

    目的 通过CT血管造影(CTA)方式回顾性分析天津地区人群正常主动脉弓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胸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142例,使用GE公司AW4.6工作站测量弓上分支的直径及角度,获得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头臂干(BCT)开口直径D1平均(15.2±3.0)mm,左颈总动脉(LCCA)开口直径D2平均(11.8±2.2)mm,左锁骨下动脉(LSA)开口直径D3平均(13.6±1.9)mm.BCT至LCCA距离E1平均(4.0±2.5)mm,LCCA至LSA距离E2平均(8.2±3.7)mm.BCT、LCCA、LSA与主动脉弓所成切线角平均分别为α(29.5°±14.4°)、β(40.3°±17.5°)、γ(57.9°±21.6°).Ⅰ型主动脉弓三分支开口中点连线成角Ф平均(144.1°±10.1°),LCCA中点至BCT和LSA中点连线的距离L平均(4.5±1.2)mm.男性D2、D3长于女性;在19~40岁、41~60岁、≥61岁3个年龄组中D1逐渐增大,而α、γ逐渐减小;在41~60岁、≥61岁2个年龄组中D2、D3、E2、L均大于19~40岁年龄组,而Ф均小于19~40岁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得到正常主动脉弓上分支血管直径和角度的数据,可为腔内修复主动脉弓的各类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青年脑梗死患者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作者:李雪芳;李少海;王华;贺志有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中医证型的临床关系.方法:临床收集青年脑卒中患者80例,观察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结果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头部CTA检查结果显示:病变部位以大脑中动脉为多见,依次为基底动脉、椎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P<0.05).结论:CT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有利于寻找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候的客观本质,指导临床准确辨证和全面治疗.

  • CT血管造影及CT灌注成像在慢性脑供血不足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高轩;陈荔枝;李永秋;刘海霞;吴秀玲;马建国

    目的 应用CT血管造影(CTA)及CT灌注成像(CTPI)技术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进行检查,同时选择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选取CCCI患者39例,正常对照35例,均在相同技术参数下完成CTA及CTPI检查,对二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在慢性CCCI患者中颅内段前循环狭窄常见.应用CTPI可对部分严重血管狭窄CCCI患者进行诊断,发现梗死前病灶,筛选高危患者.结论 部分CCCI患者在无卒中发作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部脑低灌注区,且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正相关.运用CTP1可早期发现异常低灌注.TTP是为敏感的指标.为早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640 条记录 8/32 页 « 12...567891011...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