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源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瘘价值研究

    作者:侯小玲;陈韵岱;侯兵;何柏;郭凯

    目的:探讨双源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瘘(CAF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在14 124例冠心病筛查中检出CAFs30例,分析双源CT机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情况,应用对比剂示踪法,在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CT值,当升主动脉根CT值达到100 Hu时,延迟5 s自动触发扫描;图像数据采用单扇区重建,在后处理工作站采用曲面重组(C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Ⅵ)等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1)发出瘘管的冠状动脉血管分布情况: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均有分布8例(26.7%),前降支9例(30.0%),右冠状动脉8例(26.7%),回旋支2例(6.7%),钝缘支1例(3.3%),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窦均有分布1例(3.3%),右冠状动脉窦1例(3.3%).(2)流入瘘口分布情况: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3例(76.7%),冠状动脉左心房瘘1例(3.3%),冠状动脉左心室瘘3例(10.0%),冠状动脉右心室瘘1例(3.3%),冠状动脉静脉瘘2例(6.7%).瘘管明显迂曲粗大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4例,证实瘘管类型与冠状动脉CTA检查一致,其中,右冠状动脉-左心室瘘1例,左心室明显扩大,有心力衰竭表现.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起始、走行、交通支、终点,瘘口大小及与邻近心脏、大血管的空间关系等特征,可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作者:

    关键词:
  • 低管电压低管电流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在颈动脉CT血管造影的应用

    作者:洒国;汪启东;吕双志;姚建军;杨根仁;黄强;冯湛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在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40例行颈动脉CTA的患者(BMI 20 ~ 25 kg/m2)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20例.常规剂量组管电压120 kV,自动mAs,应用滤波反投影法(FBP)重建;低剂量组管电压80 kV,自动mAs并限制大值为150 mAs,应用FBP和IMR重建.两组病例对比剂均采用碘帕醇(370 mg I/100 ml),用量32 ml,注射速率4 ml/s,注射完毕后以同等速率注射生理盐水50 ml.以画感兴趣区域(ROI)的方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血管CT值、SD值(图像噪声)和同层面邻近肌肉CT值、SD值(背景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运用多平面重组(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图像,采用四分法对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记录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结果 低剂量组图像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和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CT值分别为(479.87±70.28)、(514.78±82.69)和(436.50±89.87) HU,高于常规剂量组图像CT值(295.63±34.75)、(325.09±37.81)和(286.93±36.46) HU(t=-6.47、-5.76、-3.66,P<0.05);低剂量组IMR重建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分叉处、右颈动脉颅内岩骨段3段颈动脉的SNR和CNR均高于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图像(t=-7.54、-3.55、-5.31、-7.13、-5.28、-8.35,P<0.05).常规剂量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颈动脉图像质量、血管边缘形态整体满意,低剂量组FBP重建图像质量差于常规组FBP重建和低剂量组IMR重建(Z=-2.87、-3.69,P<0.05).低剂量组有效剂量(0.57±0.13) mSv较常规组(2.22±0.36) mSv降低73.0%.结论 采用低管电压低管电流扫描联合IMR,可使颈动脉CTA获得良好图像质量并大幅降低受检者辐射剂量.

  • 64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

    作者:曾勇明;张志伟;李越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 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 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不同剂量扫描方法的影像质量比较

    作者:胡亮;肖圣祥;肖文波;阮凌翔

    目的 探索双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CTA)低剂量扫描的不同方法的差异,以及双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瞄三维处理(VR)图像的质量与血管CT值及标准差SD的关系.方法 选取行双下肢动脉CTA检查的受检者9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常规剂量组、120 kV和80 mAs组、100 kV和130 mAs组,每组30例.图像进行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R)处理后,按优、良、差3个等级进行评定,对3组进行图像质量等级比较.测量CT值及标准差SD值,与VR图像质量等级关系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结果 常规剂量组(120 kV,150 mAs)、120 kV,80 mAs组和100 kV,130 mAs组VR图像等级为优的分别为93.3%、86.6%和96.6%.SD值与双下肢动脉CTA的VR图像的质量相关性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8,CT值与双下肢动脉CTA的VR图像的质量相关性分析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6.结论 双下肢动脉CTA低剂量扫描切实可行,100kV和130 mAs组的图像质量优于120 kV和80 mAs组.

  • 肺癌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

    作者:乔智红;董生;王家强;梁磊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肺癌支气管动脉(BA)成像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分别采用容积显示(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重建处理,观察分析BA形态特征.结果 56例患者中46例BA清晰显示,共计76支,显示率为82.1%,显示率82.1%;15例左肺癌显示左BA 12支(共干1支),左胸廓内动脉1支,左肋间动脉2支,右BA 9支;31例右肺癌患者显示左BA 21支,右BA 20支(共干1支),右肋间动脉11支;肺癌患侧BA直径多大于2mm,较对侧明显增粗(P<0.05).结论 CT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肺癌支气管动脉开口、走行、管径,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的定位及参考.

  • CTA诊断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价值

    作者:赵鑫;赵俊锋;肖宜昌;陆林;张小安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对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诊断价值,总结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的CT表现.方法 收集2008年7月-2015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CT血管造影检查的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病例156例(98例经手术证实,58例行DSA检查),所有病例在CTA检查前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并将CTA和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和DSA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56例中,动脉导管未闭56例,主动脉缩窄32例,主动脉弓中断11例,永存第五对主动脉弓1例,双主动脉弓6例,非梗阻性其它主动脉弓畸形共50例.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8.7%(154/156),心脏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7.2% (136/156).结论 先天性主动脉弓畸形表现多样,CTA是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为临床提供更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

  • 后循环缺血患者126例的血管因素分析

    作者:娄萍

    目的 进一步评价血管结构变化在后循环缺血中的重要性。方法 对126例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后循环合并前循环病变34例,单纯前循环病变12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单侧椎动脉血管狭窄26例,单侧椎动脉发育不良61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9例,发育不良26例;小脑下后动脉狭窄21例,发育不良6例;三叉永存动脉1例;(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椎动脉盗血1例;全都病例检出正常的18例,其中MRI检查已发现有小脑梗塞,CTA及DSA检查正常2例。结论 后循环血管结构变化是后循环缺血的根本因素,CTA及DSA检查,对于评价颅内近端或是远端血管病变,决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 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钱伟军;李立;徐建军

    目的评价双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3D-CTA)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用屏气血管成像快速扫描检查,原始图像行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及仿真内窥镜(VE).其中2例行手术治疗,12例行DSA造影.结果①46例均清楚显示真、假腔及内膜片,Ⅰ型夹层3例,Ⅱ型1例,Ⅲ型42例.②32例可见到明确的初始破裂口,初始破裂口以在VR及MPR上显示佳,18例累及腹腔干及(或)肾动脉,11例假腔完全被血栓充填(或称壁内血肿).结论3D-CTA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主动脉夹层有效的影响学检查方法之一,能指导治疗方案的制订对术前评估及术后预测有较大的帮助.

  • 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董凤霞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应用价值及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CT平扫及血管造影的疑似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其中20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后又行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再根据MRI和MRA检查对其中1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治疗。对照MRI及MRA检查、手术或DSA结果评估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价值。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性病变33例,无异常5例, CT血管造影对心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86.84%。在33例被检查出有血管性病变患者中,动脉瘤15例,动脉狭窄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烟雾病2例,2例动脉瘤术后复查,2例阴性;1例经CT血管造影检查为脑动脉瘤,经DSA检查无异常,其余患者经DSA检查对照,诊断相符。结论 CT血管造影在心脑血管疾病筛查、诊断具有肯定的价值,能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CT血管造影筛查RAS对疑似肾血管性高血压的诊断

    作者:贺红艳;万智芳;蔡勇

    目的 分析CT血管造影(CTA)筛查肾动脉狭窄(RAS)对疑似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 纳入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疑似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39例,男26例,女13例,全部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Aw4.2工作站行CTA RAS筛查.结果 RAS患者29例(71.8%).加速性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RAS检出率为71.0%(21/31);近期肾功能减退者中RAS检出率66.7%(4/6);伴腹部或下肢闭塞性血管病者中RAS检出率为85.0%(17/20);双肾大小不一致患者中RAS检出率为50.0%(1/2).结论 CTA检查在疑似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中RAS检出率较高,可以在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查中广泛应用.

  • 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作者:綦宝滨;翟学君;宋洁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疾病采用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我院2013年2月至8月收治的50例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小钙化斑块检出情况以及重建厚度3毫米和1毫米的钙化斑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毫米组检出26个小钙化斑块,钙化斑块35个;1毫米组检出42个小钙化斑块,48个钙化斑块。标准为1毫米组检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疾病患者行CT血管造影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血管超声与CT血管造影在眩晕病因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程景丽;乌日乐;张玲;史树海

    目的 分析血管超声与CT血管造影在头晕、眩晕患者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2017年1~12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68例头晕患者和92例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所有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颈部血管彩超,后循环缺血患者加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结果 头晕组和眩晕组伴高血压病的患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3% vs.17.4%,P<0.05),但伴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晕和眩晕患者所患前3位疾病分别是后循环缺血(60例,23.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0例,19.2%)和梅尼埃病(37例,14.2%).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其他头晕或眩晕患者,头颈部CTA显示其血管狭窄阳性率(75.0%)明显高于TCD(65.0%)或颈部血管彩超(61.7%)(P<0.05).结论 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患者常见的病因是后循环缺血、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和梅尼埃病,血管超声与CT血管造影在眩晕、头晕鉴别诊断中有较好临床应用价值.

  • 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

    作者:岳中华;颜雷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0例,均行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64层螺旋CT脑灌注参数及CT血管造影扫描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急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患侧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峰值时间均长于健侧(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患侧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少于健侧(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与64层螺旋CT脑灌注MTT值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则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64层螺旋CT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扫描能同时诊断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改变情况和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杨雪伟;蒋凯峰;罗相鹏

    目的 探究与分析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32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患者在出血4~10 d后给予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在接受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后的24 h在实施CT血管造影,对比两种方法诊断脑血管痉挛的一致性及检出率.结果 32例患者中,ICA、M1、M2、A1及A2均为双侧,采用CT血管造影与核磁共振对全部5个位置的血管痉挛程度仅诊断时可见一致性达到85%,相关因子为0.78;采用核磁共振造影检查血管无痉挛与重度痉挛的检出率与CT血管造影的相关程度较高(r=0.86~0.92);对于远端血管轻度痉挛及中度痉挛的检出率与CT血管造影的相关度为(r=0.21~0.51).结论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近端血管无痉挛或者发生了严重痉挛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但对远端的血管痉挛检出率较低.

  •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门胆管癌周围血管受累的评价

    作者:李颖;张肖;王英伟;邢宁;张晶;吴坚;赵红;周菲;杨立

    目的 探讨多层CT血管造影对肝门胆管癌对周围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64排螺旋CT (Siemens, sensation Cardiac64) 对明确或怀疑肝门胆管癌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并进行肝门血管CTA三维重建.利用CT轴位图像和三维图像对肝门病变对周围血管是否侵犯进行评价,并与手术对照.结果 经CT检查明确肝门区胆管癌34例,其中32例肝门胆管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2例中,术中见血管受侵21例,CTA三维图像显示血管受侵20例(19例与手术结果相符,1例诊断不准确),CT轴位图像显示血管受侵15例.肿瘤累及血管显示为病变包绕血管并导致血管狭窄、肿瘤与血管接触节段,血管边缘不规则;肝门部胆管细胞癌血管受侵的CTA诊断的敏感性为90.48%,特异性为91.67%.而仅依赖横轴位增强CT图像诊断血管受侵的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64.71%.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明确判断肝门胆管癌周围血管受累情况;三维重建比轴位CT图像能够更准确显示血管受累;术前观察肝门区血管是否受累,有助于手术方案选择.

  • 三维CT血管造影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临床探讨

    作者:凌国辉;李建生;陈玉桂

    目的 研究颅内动脉瘤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技术,探讨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2007年9月~2008年8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所得数据用包括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等技术重构三维立体图像.对图像展开分析. 结果 CTA三维颅内血管影像显示动脉瘤病理特征和血管解剖形态清晰. 结论 CTA扫描具有无创、有效、安全、快速的特点,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可为临床手术提供参考和指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诊断方法.

  • 侧支循环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作者:刘新亚;张莉文;何冬梅;张正祥;叶民

    目的 探究分析侧支循环评估对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及预后的价值的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每组20例.行CT血管造影联合CT灌注成像检查将存在侧支循环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患者,无侧支循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侧支循环评估对两组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发病30 d时,观察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75.0%高于对照组65.0%,中度神经功能缺损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x2=4.72、5.894,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80.3±5.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60.5±5.8)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22,P<0.05).结论 侧支循环的评估进而建立有利于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 CT血管造影在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研究

    作者:孔顺利;赵珊珊;马艳红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在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方法和作用.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该院神经内科进行急性脑血管病诊断治疗的患者患例共90例,将其作为该次实验研究的主要观察对象,应用回顾性分析的办法对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的CT血管造影扫描图像实施诊断分析,比较患者的扫描图像和投影技术形成的三维图像结果以及DSA检查结果,研究CT血管造诊断技术在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作用.结果 90例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共进行90次CTA检查,患者经检查后无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等并发症状的出现.全部患者中有9例同期患者没有进行CTA检查,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手术中发现,有4例多发性动脉瘤患者由于过高的扫描层面而导致漏检,另外有84例患者的CTA检查结果与同期DSA检查结果一致.CTA检查、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与手术证实或DSA检查、诊断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结果较为一致,患者检查结果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病诊断具有较高的诊出率,且诊断结果准确性高,在临床实践中的综合应用价值较为突出,CT血管造影在神经内科急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中具有进一步的推广使用意义.

  • 论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中的临床体会

    作者:周小明

    目的 探讨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的影响.方法 86例病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2种不同层厚(1mm和3mm)重建.结果 3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多为86个,其中小钙斑块数达到64个.以1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及其中的小钙化斑块数为标准,3mm检出的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 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回性心电门控技术检出钙化斑块时3mm层厚是不适宜的,1mm层厚较3mm层厚可检出更多钙化斑块,尤其是小钙化斑块,对于临床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是适合的.

640 条记录 5/32 页 « 12345678...313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