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 중국골질소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主办单位: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
- 影响因子: 1.43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6-7108
- 国内刊号: 11-3701/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ww.chinacjo.com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95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张萌萌
- 类 别: 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辛伐他汀部分阻止尾悬吊大鼠股骨近端骨量的丢失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对尾悬吊大鼠骨量和骨髓基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方法18只9周龄雄性SD大鼠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第一组(G1),正常对照组,每天蒸馏水灌胃;第二组(G2),尾悬吊组,每天蒸馏水灌胃;第三组(G3),尾悬吊大鼠每天20 mg/kg辛伐他汀灌胃。实验持续3周,所有大鼠在后一次灌胃的第二天被处死,取大鼠右侧股骨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取大鼠左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向成骨细胞定向培养,并作如下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和von Kossa染色分别在细胞培养第16天和25天检测。在细胞培养第21天,采用Real-time RT-PCR检测BMP-2、RANKL mRNA的表达。结果尾悬吊组大鼠骨量低于对照组。全长骨密度( tBMD)及远端骨密度( dBMD) G1组显著高于G2、G3组,近端骨密度( pBMD) G1组显著高于G2组,但与G3组没有区别, G3组高于G2组但没有显著差别。细胞外基质矿化能力( von Kossa染色)、ALP比活性以及RANKL、BMP-2 mRNA水平各组间均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尾悬吊3周可致大鼠骨骨质疏松,辛伐他汀体内给药可部分阻止股骨近端骨量丢失,但不能显著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
骨密度结合股骨颈颈干角对各型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骨密度和股骨颈颈干角与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在我院住院的髋部骨折患者100例和健康老年对照组100例,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Bravo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其配置的高级骨科专用分析测量软件,分析股骨近端骨密度和股骨颈颈干角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结果髋部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髋部骨折组BMD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股骨外侧皮质骨厚度明显减小,股骨颈干角( NSA)较对照组钝。结论髋部骨密度结合股骨颈颈干角变化特点可以提高对各型髋部骨质疏松骨折危险性的预测。
-
骨质疏松症大鼠注射重组人甲状旁腺素药动学研究
目的:研究注射用重组人甲状旁腺素rhPTH (1-84)在去卵巢骨质疏松症大鼠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48只大鼠(250±10)g,分成对照组(切除卵巢周围小块脂肪组织)和模型组(双侧卵巢切除),每组8只,手术4周后皮下注射1.0、2.0、4.0 ug/kg rhPTH(1-84),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rhPTH(1-84)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rhPTH (1-84)在24~1850 p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低检测量为10 pg/mL;血浆提取回收率80.2%~90.6%;模型组低、中、高三个剂量的药动力学参数AUC(0-∞)分别为(24628.9±1281)、(47059.3±3311)和(96652.1±2174) ng/( L· min);对照组AUC(0-∞)分别为(21974.0±1587)、(42651.2±1336)和(87736.8±1938)ng/(L· min)。结论单次皮下注射rhPTH(1-84)在低、中、高3个剂量内,Cmax、AUC(0-∞)在2组动物中均呈线性代谢特征,模型组双峰特征明显,可以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及给药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研究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差异,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相关基因的信息学特征。方法随机选择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为肾阴虚证组3例、肾阳虚证组3例、无肾虚证组3例,并选择正常骨密度人群3例设为正常对照组。用人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4组人群骨组织基因表达谱,筛选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基因通路等相关功能分析。结果肾阴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肾阳虚证组、无肾虚证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2378、4026、4071条,肾阴虚证组与其他3组比较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有344条,这些差异基因参与免疫调节、矿物质吸收、激素合成、组氨酸代谢等11条信号通路。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肾阴虚证的相关基因主要与免疫调节、激素合成、组氨酸代谢、矿物质吸收等信号通路相关。
-
骨碎补提取物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Cbfα-1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体外实验研究中药骨碎补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及对Cbfα-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中药干预培养细胞的方法,利用骨碎补单味药物与培养基联合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 ),通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促BMSCs成骨分化能力,通过RT-PCR方法进行半定量分析Cbfα-1的表达,探讨中药骨碎补促成骨能力的机制。结果骨碎补药物各组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MSCs成骨分化能力及RT-PCR检测Cbfα-1的表达均明显优于空白组及条件培养组(P<0.01),0.002 g/ml药物组优于0.02 g/ml及0.0002 g/ml药物组(P<0.05)。结论中药骨碎补可促进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使Cbfα1的表达加强。
-
大黄酸-雌酮对去卵巢大鼠子宫及骨组织 ERα和 ERβmRNA 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靶向雌激素大黄酸-雌酮( LC)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的ERα和ERβ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6月龄雌性未孕Wistar大鼠,分为6组:假手术组( Sham)、去卵巢模型组( OVX)、雌酚酮组( E,OVX+雌酚酮1.0 mg/kg· d)、大黄酸-雌酮高( H-LC, OVX+LC 1.0 mg/kg· d)、中( M-LC,OVX+LC 0.5 mg/kg· d)、低( L-LC,OVX+LC 0.25 mg/kg· d)剂量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行双侧卵巢切除。给药24周后,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血中雌二醇水平,采用RT-PCR法测定子宫及骨组织ERα和ERβmRNA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OVX组雌二醇水平明显降低,与OVX组比较,E组和H-LC、M-LC组大鼠血清雌二醇明显升高,L-LC组与OVX组无明显差别。 Sham组胫骨近端ERαmRNA和ERβmRNA均有表达,OVX组ERβmRNA表达水平与Sham组相比降低,未检出ERαmRNA。 E组ERαmRNA和ERβmRNA水平均与Sham组无差异,大黄酸-雌酮各组均未检出ERαmRNA,ERβ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OVX组,大黄酸-雌酮各剂量组之间ERβmRNA无明显差异。Sham组大鼠子宫组织有ERαmRNA和ERβmRNA表达,OVX组ERαmRNA表达量明显降低,未检出ERβmRNA。 E组大鼠子宫组织ERαmRNA和ERβmRNA均较OVX组上调。大黄酸-雌酮各剂量组之间ERαmRNA无明显差异,但均低于E和Sham组。结论大黄酸-雌酮在骨及子宫均能选择性上调ERβmRNA表达,而对ERαmRNA无影响,雌酚酮对两种亚型无选择性,这可能是大黄酸-雌酮对骨具有保护作用而对子宫并无雌激素样刺激作用的原因之一。
-
特立帕肽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特立帕肽( Teriparatide )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临床研究,纳入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骨内科住院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名,所有患者在每天口服补充元素钙600 mg和活性维生素D 0.25μg的同时,分别接受特立帕肽治疗,疗程6个月,具体用法为每日皮下注射特立帕肽20μg。所有患者均于用药前、用药后3、6个月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EXA)测定腰椎(L2-4)、股骨颈、Ward’s区和大粗隆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骨钙素(sOC)、骨碱性磷酸酶(sBAP)和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sCTX)水平。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骨密度和骨标志物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记录患者的不良事件。结果10名患者均完成全疗程治疗。治疗3个月时,腰椎(L2-4)、股骨颈、Ward’s区和大粗隆骨密度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骨钙素(sOC)和骨碱性磷酸酶(sBAP)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6个月时,腰椎(L2-4)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股骨颈、Ward’s区和大粗隆骨密度改善不明显(P>0.05)。血清骨钙素(sOC)和骨碱性磷酸酶(sBAP)呈持续升高趋势(P<0.05),Ⅰ型胶原交联C端肽(sCTX)较治疗前略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头晕发生2例,恶心发生1例,上述情况均较轻微,没有给予特殊处理即自行缓解。结论特立帕肽能在3个月内改善患者的骨代谢状况(促进骨形成),6个月内有效增加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腰椎骨密度,适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治疗。
-
辛伐他汀对 BMSCs 成骨分化早期β-catenin 及 Runx2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体外给药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早期β-catenin、Runx2表达的影响,探讨辛伐他汀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20只4周龄雌性SD大鼠应用颈椎脱位法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双侧股骨和胫骨骨髓细胞向成骨方向诱导培养。取相同第二代细胞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加入10-7 mol/L的辛伐他汀( Simvastatin, SIM)(SIM溶于DMSO后制成母液再用完全培养基进行稀释),对照组加入含有等量DMSO的完全培养基。两组细胞在加入SIM 12 h和36 h后分别提取蛋白质和RNA,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β-catenin、Runx2蛋白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β-catenin、Runx2mRNA的表达。结果(1) Western Blot 结果:辛伐他汀干预12h后β-catenin 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增高,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辛伐他汀干预36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β-catenin 和Runx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时定量-PCR结果:辛伐他汀干预12 h和36 h后β-catenin m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增高,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辛伐他汀干预12 h和36 h后Runx2 mRNA的表达水平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有一定程度的增高,但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体外给药对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早期有一定作用,这涉及到Wnt信号通路的活化,但是在不同的时间点所起作用有所差别。
-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大鼠破骨细胞 RANK 表达抑制骨质吸收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阿司匹林对体外培养大鼠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RANK(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RANKL和M-CSF诱导大鼠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破骨分化模型,给予不同浓度的阿司匹林(0.25 mmol/L、0.5 mmol/L、1.0 mmol/L、1.5 mmol/L)和雌激素(雌二醇10-6 mmol/L)处理,而后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he 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TRAP)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扫描电镜观察骨磨片破骨细胞骨吸收陷窝,RT-PCR技术检测破骨细胞表面RANK基因的表达,ELISA法检测RANK蛋白的表达。结果阿司匹林和雌激素都可以使大鼠破骨细胞成熟分化程度和骨吸收活性降低,抑制破骨细胞RANK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结论阿司匹林对大鼠破骨细胞RANK的表达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从而抑制破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及骨吸收功能。
-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属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一种,其主要为破骨与成骨失衡的结果。力学因素、细胞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在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存在争议。长期卧床、制动、失重是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发生的三大病因。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常见表现为骨质疏松性骨痛、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风险提高。目前对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诊断也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以及骨代谢物的生化检查进行判断。但在废用性骨质疏松症骨反应的不同阶段,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骨代谢物水平存在差异。因此,针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的防治也应从药物、理疗、功能锻炼等多方面进行。
-
铁稳态与骨质疏松
铁在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铁稳态调节机制已成为目前铁代谢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研究表明,铁稳态失调(铁过载或铁缺乏)与骨代谢异常密切相关,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因此,将近年“铁介导的骨代谢异常”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综述,以期为铁代谢与骨代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中医药调控骨质疏松症易感基因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运用骨质疏松症易感基因的调控机理来探讨中医药防治该病的机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主要从骨质疏松易感基因方面对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机制做一综述。
-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发病原因是由于运动能力受限、功能障碍和失重而引起全身或局部骨矿物含量增减少所致,但其病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笔者就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废用性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作一综述。
-
脂质体作为骨靶向药物载体的应用研究进展
目的:通过探究脂质体作为骨靶向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以促进其作为特异性骨靶向给药系统进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的相关文献,选择文章内容与骨靶向脂质体相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的文章。结果根据纳入标准选择22篇文献进行综述。结论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因其制备简单、无毒、无免疫原性、易携载和释放各种药物等特点而备受关注。脂质体经修饰后可通过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双重靶向三种靶向方式携带药物沉积于骨中,从而使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骨组织,这将解决一些治疗骨病的药物疗效低、不良反应大的问题。迄今为止研究多的是主动骨靶向脂质体,即通过对脂质体表面进行化学修饰,使脂质体具有骨趋向性。目前,脂质体作为骨靶向递药系统的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这些研究初步解决了药物骨靶向性的问题,但是脂质体要作为一个理想的骨靶向性药物载体进入临床应用尚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诊治进展
近年来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施治的规范化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虚、脾虚、肝虚、血瘀密切相关,目前学界普遍比较接受的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是: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和血瘀气滞证,并按该分型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笔者就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方面的规范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临床诊断中骨密度测定的若干问题
结合国内外有关骨密度测定的新研究进展及本院的一些研究资料,重点对骨密度报告中的T值和Z值,在不同年龄层次中有不同的适用范围;T值结合Z值能更好地反映骨折风险,Z值小于-2时,应是警戒信号;骨密度测定中的正常人参考数据库问题,使用不同种族年轻人的标准参考数据库,对同一病人会产生不同的T值;Ward, s三角区不能作为诊断部位;骨密度的质控问题等临床诊断中骨密度测定的若干问题进行综述,并对这些观点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展开讨论。
-
骨微损伤新研究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骨微损伤作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早期显微结构改变,骨微损伤能启动骨重建,当骨重建障碍而导致微损伤积累可引发骨折。从中医药着手,查阅中医药与微损伤相关的研究,提出中药可能通过发挥雌激素样作用减少微损伤产生的观点。从骨微损伤的发生机制、骨超微结构与材料特性对微损伤的发展、中医药与骨微损伤关系的研究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能为日后中医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研究做一有益参考。
-
神经肽Y对骨代谢调节的研究进展
在神经系统与骨代谢关系的研究中,神经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 NPY可通过结合其特异性Y受体,尤其是Y1受体和Y2受体,来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在骨的生理与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通过简要介绍NPY及其受体的分布特点与作用,从骨形成、骨吸收及骨愈合方面分析了NPY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以期进一步加深NPY对骨代谢调节的认识。
-
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影响临床研究
目的: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密度及临床评价标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来我院进行治疗并确诊的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60人,治疗组选择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进行治疗,对照组选用口服药物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及腰椎骨密度检测法对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评价,在治疗3个月之后收集并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各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腰椎骨密度及其变化,对比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经过3月的治疗后,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3.1%,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为61.3%,两组对比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离子导入骨碎补总黄酮治疗骨质疏松症对于缓解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腿疼痛及提高腰椎骨密度有明显的疗效,因此应在临床实践中加以运用并推广,促进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
α-骨化醇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α-骨化醇治疗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为α-骨化醇治疗组(治疗组)及安慰剂对照组(对照组),治疗1年,分别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骨密度。结果试验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降低,对照组试验后骨密度显著低于试验前(P<0.05),但试验组骨密度显著高于对照(P<0.05)。结论α-骨化醇可有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
-
唑来膦酸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密固达,5 mg/100 ml)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GIO)患者的一年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依从性。方法以8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唑来膦酸,每年静滴一次5 mg/100 ml,同时口服钙尔奇D和阿法骨化醇胶丸0.25 ug,治疗前后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密度,观察骨密度变化情况及用药过程中及近一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8例患者治疗一年后腰椎、股骨颈及大转子部位骨密度较治疗前增加(P<0.05),无新骨折发生,有两例病人用药后三天出现发热及流感样症状,其他病人观察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8例患者有1例患者已连续用药三次,3例患者已接受第二次给药,4例患者复查骨密度恢复正常后,暂缓用药。结论唑来膦酸治疗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可以增加骨密度、提高生活质量、减少骨折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较高的药物。
-
金天格胶囊预防大肠癌化疗后骨质疏松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金天格胶囊预防大肠癌化疗后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2月-2009年2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年龄大于45岁者共250例纳入本次研究,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进行术后辅助化疗,采用随机数字表,122例入研究组,随访期间患者死亡或无法坚持服药而造成12例脱落,终共110例(男61例,女49例,使用金天格胶囊辅助术后健骨治疗)纳入研究组,另128例入对照组,随访期间因死亡或无法坚持服药造成8例脱落,终120例纳入对照组(男62例,女58例,术后仅常规使用钙剂健骨)。所有患者化疗前均行双光子骨密度检查。首次化疗后连续健骨治疗16个月,随访复查X光平片、骨密度检查,同时使用VAS评分评定化疗后四肢骨关节疼痛程度,所有指标的测量结果使用软件包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骨密度与首次化疗前相比增加者82例(74.5%),而对照组仅为16例(13.3%),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化疗后四肢疼痛VAS评分,治疗组化疗后一周(7.48±0.34)分,化疗后12个月(3.54±0.61)分,对照组化疗后一周(7.33±0.46)分,化疗后12个月(7.04±1.39)分,两组患者骨质疏松造成骨痛的改善程度存在显著差异;X光平片研究组3例出现骨质疏松相关病理性腰椎压缩骨折(2.72%),而对照组7例出现病理性腰椎压缩骨折(5.83%),骨折发生率两者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金天格胶囊辅助健骨可以安全、高效地预防结大肠癌患者化疗后的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相关的严重骨痛和椎体骨折。
-
骨质疏松症焦虑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症焦虑患者实施心理活动干预的效果。方法2012年1-10月骨质疏松症病区,各50例焦虑患者分别予单纯常规护理及另加心理护理的不同干预,比较不同措施下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结果住院3天后实验组患者未出现焦虑情况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有效全程的心理活动干预促进了良好护患关系的形成,缓解患者焦虑情绪,减轻其在住院治疗期间的心理负担,大大促进患者的疾病转归。
-
雷奈酸锶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腰背痛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雷奈酸锶与阿仑膦酸钠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腰背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观察,从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94例被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并获得知情同意的患者进入研究,所有入选者均按照随机码对应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视觉疼痛模拟评分( VAS)、日常活动功能情况( Barthel指数和SF-36评分)和药物不良反应。所有资料都登记和记录在标准化病例报告表( CRF)上,每月递交给研究组统计中心。结果研究结束时共有78例患者完成了观察,其中实验组38例,对照组40例。实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骨密度均有改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各个时段的VA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价日常活动功能的Barthel指数和SF-36评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雷奈酸锶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腰背痛患者效果理想,其大优点是见效快,缓解疼痛明显,应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因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骨炎康颗粒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血清 II 型胶原、TGF-β1、IL-lβ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对膝骨性关节炎( KOA)模型大鼠的实验,观察复方中药骨炎康颗粒对膝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骨炎康颗粒治疗组(C组)、西药对照组(D组)。通过左膝关节腔内注入木瓜蛋白酶,造成骨性关节炎病变模型。木瓜蛋白酶注射结束后2周,开始对C、D组分别予以药物骨炎康颗粒、布洛芬灌胃,8周后处死全部大鼠,取A组双侧膝关节及B、C、D组造模侧膝关节制作病理标本,分别行免疫组化( TGF-β1、IL-lβ)染色,观察血清II型胶原、关节软骨及白介素l(1L-lβ)、转移生长因子(TGF-β1)的改变。结果(1)血清II型胶原结果:骨炎康颗粒能提高血清II型胶原含量;(2)TGF-β1、IL-lβ改变结果:各治疗组均能提高TGF-β1含量,并降低1L-lβ,其中以骨痹颗粒组效果佳,布洛芬相对较弱。结论骨炎康颗粒可增进软骨基质的合成,抑制软骨基质的分解,促进受损关节软骨的修复。骨炎康颗粒的疗效机理可能在于通过对机体的细胞因子调节,提高血清II型胶原、关节软骨的TGF-β1含量,降低IL-lβ含量,从而直接或间接促进了损伤关节软骨的修复。
-
高龄住院老年人中2型糖尿病与老年性骨折呈负相关-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采用病例对照法初步分析2型糖尿病与老年性骨折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大于60周岁的住院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病人,收集其人口学特征、病史和治疗情况,采用SAS 9.2软件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调整多种因素后2型糖尿病与老年性骨折的关系。结果共纳入150例病例,平均年龄82.39岁。女性( OR:3.314,95%CI 1.191~9.218)和年龄(每增加5岁OR:1.399,95%CI 1.010~1.939)是老年性骨折的危险因素;调整年龄和性别等混杂因素的影响之后,患2型糖尿病和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发生老年性骨折的风险更低,OR值分别为0.237(95%CI 0.072~0.787)和0.091(95%CI 0.015~0.742)。结论本研究提示在高龄住院老年人中2型糖尿病与老年性骨折呈负相关,其原因有待更大样本量的研究进行分析。
-
某部新兵骨密度变化状况调查与分析
目的:对部分入伍时骨密度测量值低于标准的战士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观察该人群入伍18个月后骨密度改变状况,探讨分析骨密度改变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 SF-36)对48名这部分战士进行问卷调查,以117分为截断点区分良好、一般两组,测量骨密度值、T值、Z值,选取T值、Z值对整体及两组入伍前后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对象整体以及评价良好组18个月前后骨密度T值、Z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18个月后测量值显著高于入伍时,一般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调查对象整体的18个月后的骨密度T、Z均值仍低于标准。结论规律运动,合理饮食,戒除烟酒,是提高骨密度值有效的干预方法,但或许遗传、发育等健康因素才是影响骨密度的主因。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02 03 04 |
2001 | 01 02 03 04 |
2000 | 01 02 03 04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