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중국전과의학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2.04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7-9572
- 国内刊号: 13-122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功能性便秘合并中心性肥胖的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探讨功能性便秘( FC)患者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为综合治疗FC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4月在北京朝阳医院西区社区医疗部确诊的FC患者409例为FC组,及同期本院确诊的继发性便秘患者102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及中心性肥胖( n=262)与非中心性肥胖( n=147)FC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 FC组患者中心性肥胖患病率(64.1%,262/409)高于对照组患者(16.7%,17/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71,P﹤0.001)。中心性肥胖与非中心性肥胖FC患者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婚姻状态、吸烟和腹部手术史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文化程度和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C患者中心性肥胖患病率较高,且中心性肥胖可能与受教育程度和血糖、血脂代谢异常有关。
-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修饰清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对预后的价值研究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AIS)患者血清缺血修饰清蛋白( IMA)、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水平,并探讨二者对AIS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神经科确诊的AIS患者77例为AIS组,及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65例为对照组。根据《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将AIS患者的不同时期定义为急性期( n=77)和恢复期( n=77),比较AIS组不同时期及对照组 IMA、hs-CRP水平。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AIS患者分为中(n=31)、重度组(n=46),比较不同神经损伤患者IMA、hs-CRP水平。同时,对IMA水平与hs-CRP水平以及二者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AIS组不同时期及对照组IMA、hs-CRP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AIS组急性期、恢复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AIS 组急性期均高于恢复期,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在急性期、恢复期AIS组患者IMA水平与hs-CRP水平均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0.48,P﹤0.05)。重度组患者IMA、hs-CRP水平均高于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IMA、hs-CRP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0.42,P﹤0.01)。结论 AIS患者IMA、hs-CRP水平均升高,二者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均与NIHSS评分有关。因此,推测联合检测IMA、hs-CRP水平可能对AIS早期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脉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脉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6月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405例。根据是否合并心房颤动,将其分为心房颤动组(n=202)和窦性心律组(n=203);根据心房颤动类型,将心房颤动组患者分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组(n=99)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组( n=103)。记录各组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和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结果3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吸烟史比例、BMI、空腹血糖( FPG)、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 Hcy)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24 h 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24 hSBP、24 hDBP、24 h平均脉压(24 hPP)高于窦性心律组,24 hSBP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数(RHI)低于窦性心律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比容(HCT)高于窦性心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RHI低于窦性心律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D-dimer、Fib、HCT高于窦性心律组、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4 hPP与RHI、D-dimer、Fib、HCT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脉压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均相关,其可能为患者血栓前状态的预测指标之一。
-
乌鲁木齐地区人群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癌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地区碘营养状态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158例为甲状腺良性结节组、甲状腺癌患者156例为甲状腺癌组,及同期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示甲状腺形态正常者301例为甲状腺形态正常组。记录3组一般资料、尿碘、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甲状腺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组性别、年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T3)、总甲状腺素( TT4)、促甲状腺激素( 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15例受试者尿碘水平为261.50(221.50)μg/L,其中甲状腺形态正常组为257.60(169.35)μg/L,甲状腺良性结节组为261.05(263.42)μg/L,甲状腺癌组为297.90(374.40)μg/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甲状腺癌组与甲状腺良性结节组、甲状腺形态正常组比较,甲状腺良性结节组与甲状腺形态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血清TgAb异常、碘过量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乌鲁木齐地区人群碘缺乏状态已基本纠正,处于超适宜量水平,女性、血清TgAb异常、碘过量是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建议该地区人群饮食上控制含碘食物及碘盐的摄入。
-
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脂代谢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8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绝经后女性167例。按双能X线骨密度结果分为正常组( n=30)、骨量减少组( n=79)、骨质疏松组(n=58),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VLDL-C )、雌二醇( E2)、25-羟维生素D〔25-(OH)D〕、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Ca)、血清磷(P)及脂联素、抵抗素水平。结果3组 FPG、TC、TG、VLDL-C、25-( OH) D、Ca、P 及脂联素、抵抗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HDL-C、LDL-C、E2、ALP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2-4骨密度与 BMI(B =0.013,P =0.001)、HDL-C(B =0.110,P=0.011)、E2(B=0.001,P﹤0.001)、Ca(B=0.202,P=0.014)、P(B=0.191,P =0.040)呈线性正相关,而与绝经年限(B=-0.004,P=0.002)、LDL-C(B=-0.026,P=0.041)、ALP(B=-0.003,P﹤0.001)呈线性负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骨密度与BMI、绝经年限、HDL-C、LDL-C、E2、ALP、Ca、P有关。及时调整血脂代谢异常、适当补钙及采取激素替代治疗、维持合适的体质量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
免疫指标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妊娠结局的指导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指标对妊娠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妊娠结局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15年12月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就诊的妊娠合并SLE患者20例,均进行规律孕期监测和治疗。选取抗核抗体、血清补体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为免疫指标,比较不同免疫情况患者的妊娠结局和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0例患者中,抗核抗体阳性13例,血清补体水平下降5例,红细胞沉降率加快5例。抗核抗体阳性患者的早产例数高于抗核抗体阴性患者,平均孕周、平均新生儿体质量低于抗核抗体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胎例数与抗核抗体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补体水平下降患者的早产例数高于血清补体水平正常患者,平均孕周、平均新生儿体质量低于血清补体水平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死胎例数与血清补体水平正常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患者的早产例数、死胎例数高于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患者,平均孕周、平均新生儿体质量低于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抗核抗体滴度、血清补体水平、红细胞沉降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SLE患者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风险较高,不同免疫情况患者间存在差异,推测抗核抗体阳性、血清补体水平下降、红细胞沉降率加快预示着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
陕西汉中乡村医生队伍构成及其高血压防治能力状况调查
目的:了解陕西汉中乡村医生(村医),队伍的构成现状及其高血压防治能力状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在陕西省汉中市选择农村人群高血压综合防治项目地区汉台区为研究地区;在汉台区选择所辖9个农业乡镇所属的全部182个村;以村中所有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村卫生室的村医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7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村医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医的一般情况和村医的高血压防治能力。共发放调查问卷201份,回收201份,剔除非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村医所填问卷5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7.5%。结果196例村医中,47例(24.0%)年龄≥60岁,47例(24.0%)系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9例(9.7%)和14例(7.1%)为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79例(40.3%)村医能给所有首次就诊的中老年人测量血压。184例(93.9%)村医能做到每次都给来就诊的高血压患者测量血压。70例(35.7%)村医掌握了血压测量标准方法的全部要点。49例(25.0%)村医完全掌握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179例(91.3%)村医知晓高血压的治疗目标。4例(2.0%)村医能对血压进行正确分级。3例(1.5%)村医全部答对关于5个危险分层的题目。131例(66.8%)村医掌握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全部4大治疗原则。村医治疗高血压患者时,使用频率高的5种降压药分别为吲达帕胺(150例,76.5%)、复方利舍平氨苯喋啶(124例,63.3%)、依那普利(120例,61.2%)、利舍平(113例,57.7%)、硝苯地平(102例,52.0%)。164例(83.7%)村医能在日常门诊中对前来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村医高血压防治能力得分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和不同任职资格的村医间高血压防治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村医间高血压防治能力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韦贵康教授“六不通论”和“六通论”诊治颈源性血压异常的临证经验
韦贵康教授(韦师)认为,“不通”为脊柱病损的病理基础,“不通”常见有6种不同程度临床表现,分别为骨关节不正、肌肉痉挛或粘连不柔、经络行走不顺、气血瘀滞不动、脏腑失和不调、皮肤失养不荣,即“不正不通、不松不通、不顺不通、不动不通、不调不通、不荣不通”的病理“六不通论”。围绕此观点,临床上多以顺生理、反病理的“理筋、调骨、对症”三联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适当配合中医药治疗,以达到“正则通、松则通、顺则通、柔则通、调则通、荣则通”的“六通论”,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文总结了韦师治疗颈源性血压异常的临证经验,希望能为此类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基于临床医案数据挖掘路志正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证经验
目的:基于临床医案,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路志正教授(路老)治疗高脂血症的临证经验。方法以2012年5月—2014年12月,路老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出诊的门诊医案为数据来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分析使用频率﹥10.0%的药物(主要药物)的类别、药性,以及核心组方药物、常用药物组合等,总结路老治疗高脂血症的临证经验。结果共纳入合格医案100份,涉及处方100首,中药204味,主要药物54味。主要药物中,使用频次较高的前19味依次为炒杏仁(78次)、炒薏苡仁(76次)、枳实(71次)、厚朴(69次)、郁金(60次)、炒白术(54次)、茵陈(53次)、茯苓(53次)、黄连(37次)、紫苏梗(36次)、焦三仙(36次)、姜半夏(34次)、太子参(31次)、生姜(31次)、炙甘草(30次)、竹沥半夏(28次)、西洋参(28次)、藿梗(27次)、五爪龙(27次);使用频次较高的5大类依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270次)、补虚药(236次)、利水渗湿药(182次)、理气药(149次)、化湿药(138次);四气药性为温、微温23味(42.6%),五味药性为苦32味(59.3%),归胃经31味(57.4%)、脾经29味(53.7%)。核心组方药物共7味,分别为厚朴、藿梗、炒杏仁、茵陈、枳实、郁金、炒白术;置信度﹥0.900的常用药物组合依次为麦芽+谷芽、石菖蒲+郁金、瓜蒌+枳实、炒薏苡仁+炒杏仁、桃仁+炒杏仁、炒苍术+炒白术。结论路老治疗高脂血症取法调理脾胃、祛湿化浊,用药以专方为基础,常用药物组方符合辨证论治,并在专方中巧妙组合成方、小方,达到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体现了其新时代调理脾胃思想和湿病辨治思想。
-
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十八)--偏执型人格障碍
继“澳大利亚John Murtagh全科病案研究”“全科医学中的心理健康病案研究”之后,我刊又推出了“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旨在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病例,向广大全科医生介绍国内外知名专家在处理社区常见问题中的全科思维与诊疗经验,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今年本刊将继续邀请李荐中教授组稿本专栏,以推动我国社区心理学服务的能力建设,并带动社区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如果您在工作中遇到典型的案例,或希望推广自己的诊疗经验和技巧,或希望得到国内外专家的点评,欢迎您登录《中国全科医学》官网:http://www. chinagp. net投稿至本刊,投稿时注明本栏目即可。
-
针刺通过催产素和精氨酸加压素治疗焦虑障碍的作用机制分析
焦虑障碍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其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已经成为针灸等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催产素( oxytocin,OT)具有抗焦虑的效应;与之相反,精氨酸加压素( arginine vasopressin,AVP)具有致焦虑的作用。针刺的抗焦虑效应早已被证实,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了,针刺通过OT及AVP治疗焦虑障碍的相关机制研究也罕见报道。本文从OT与焦虑障碍的关系、AVP与焦虑障碍的关系、OT-AVP与焦虑障碍的关系、OT-AVP在针刺抗焦虑中的新机制4个方面,探讨针刺通过OT-AVP治疗焦虑障碍的作用机制,为针刺抗焦虑的机制研究拓展新方向。
-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效果评价
目的: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于2013年3—11月,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南京市某社区医院抽取体检老年人261例。以2∶1的比例,将纳入老年人随机分为对照组( n=174)和管理组(n=87)。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管理组进行为期18个月的健康管理。收集两组的基本情况和管理前后的《老年人口健康评价量表》得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状况及慢性病患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管理前量表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判别结果 B管理组D1=(0.25,0.27,0.25,0.06,0.17);B管理组D2=(0.49,0.25,0.25,0,0.01);B管理组D3=(0.38,0.38,0.17,0.07,0);B管理组D4=(0.44,0.44,0.07,0.04,0.01);B管理组D5=(0.22,0.34,0.34,0.09,0.01);B对照组D1=(0.17,0.27,0.27,0.12,0.17);B对照组D2=(0.48,0.24,0.24,0.24,0.04);B对照组D3=(0.20,0.38,0.38,0.04,0);B对照组D4=(0.39,0.39,0.18,0.04,0);B对照组D5=(0.18,0.31,0.32,0.18,0.01)。结论以社区为依托的老年人健康管理对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乡村医生政府补助性收入策略指标体系研究
目的:设计构建乡村医生(村医)政府补助性收入策略指标体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抽取183例村医为研究对象。结合前期研究村医问卷调查结果,建立初选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提取指标;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赋值,构建村医政府补助性收入策略指标体系。结果构建了村医政府补助性收入策略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4个一级指标为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行为、工作效果评价,权重分别为0.208、0.571、0.132、0.099。结论终构建了村医政府补助性收入策略指标体系,工作业绩权重高;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指标权重的稳定性和合理性还待进一步验证。
-
基于TOPSIS法的示范省/自治区中医适宜技术包推广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示范省/自治区中医适宜技术包的推广效果。方法于2015年3月,运用TOPSIS法,选取投入费用、专家人次数、高级职称人次数、专家下基层指导人次数、培训学时数、培训人次数、评价率和使用人数8个评价指标,对河北省、山东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7个示范省/自治区中医适宜技术包的推广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各示范省/自治区中医适宜技术包与优方案的接近程度 Ci 值分别为河北省0.66、山东省0.63、贵州省0.58、云南省0.41、甘肃省0.31、宁夏回族自治区0.30、四川省0.24。结论中医适宜技术包推广效果从好到差依次为河北省、山东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四川省。
-
“医院-社区”联合压疮护理小组在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联合压疮护理小组在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北京市某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且即将出院的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100例。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压疮护理;出院前、后,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宣教和随访,观察组患者由“医院-社区”联合压疮护理小组提供延续性护理服务。出院前,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日常生活能力( ADL)量表评分及Braden量表评分;出院前和出院后1、3、6个月,记录两组患者的压疮愈合评价量表评分和压疮分期。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丧偶情况、文化程度、患慢性病种类、平均ADL量表得分、平均Braden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观察组患者压疮愈合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压疮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1、3、6个月观察组患者压疮分期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社区”联合压疮护理小组在脑卒中合并压疮患者出院后延续性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压疮创面的愈合。
-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1年8月—2014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北京英智康复医院进行诊治的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12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给予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两组均干预3个月。于干预3个月后,采用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SS)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FMA)下肢部分对两组患者下肢分离运动功能进行评价,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量表( FAC)对两组患者步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前两组运动与步行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治疗组的运动与步行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运动与步行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患者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运动与步行能力,提高总体干预效果。
-
社会工作介入重性精神病个案管理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康复中社会工作介入个案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12月经佛山市顺德区伍仲珮纪念医院精神病科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18例,通过实施个案管理与社会工作分工合作,对其进行18个月的个案监管治疗。社会工作者采取不同于医生的工作方式,在关注精神病患者药物治疗情况、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重点帮助痊愈或病情稳定的精神病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康复。采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 PSP)、社会支持量表( SSRS)、社会功能缺陷筛查量表( SDSS)对患者入组时及入组后9、18个月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社会支持及社会功能进行评定。结果18例患者社会工作介入个案管理后PSP、SSRS评分逐渐升高,SDS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入组后9、18个月与入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入组后18个月与入组后9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社会工作介入个案管理后患者的能力缺陷得到明显改善,社会支持进一步提升,社会功能逐渐好转。社会工作介入重性精神病个案管理效果明显。
-
关于构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强制社区医疗制度的思考
居家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如果漏管失控,将会是潜在的社会危险因素。借鉴美国的协助门诊治疗、英国的监督社区治疗、我国台湾地区的强制社区治疗制度,我国内地也应该建立起适合自身情况的强制社区医疗制度,以加强对居家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和照护。精神科医师应综合考虑患者病识感、依从性及危险性3项因素,从而确定居家患者是否需要社区治疗。患者应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签订治疗协议,并积极履行协议,接受危险性评估;如居家患者严重违约或拒绝接受评估,应责令其接受强制社区医疗,以避免精神障碍患者自伤或他伤等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免费服药参与情况及财政投入分析
目的:探讨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免费服药工作实施1年后患者参与情况及财政投入情况。方法在北京市16区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中,选取具体负责本区2013—2015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据报表和免费服药项目经费执行的人员。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2013年1月—2015年12月各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数、免费服药服务参与患者数、财政经费支出数据。共发放问卷16份,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北京市免费服药工作开展前(2013年)和开展后(2015年)参与免费服药患者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5年城区与郊区患者参与免费服药情况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北京市免费服药工作开展前(2013年)和开展后(2015年)免费服药患者人均财政支出费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3—2015年城区与郊区免费服药患者人均财政支出费用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北京市严重精神障碍免费服药工作的开展,患者参与免费服药比例明显升高,持续增长的财政投入为服务开展提供了保障。
-
东莞市长安镇参保人社区首诊制利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东莞市长安镇参保人社区首诊制利用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完善首诊制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2—2014年东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长安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数据,包括全中心参保人就诊率、转诊率及各站人力资源配置、基本药物品规配置数、参保人均次医疗费、覆盖区域其他医疗资源配置程度、覆盖参保人密集程度。参保人就诊率、转诊率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年来全中心参保人平均就诊率与全市平均水平比较〔15.35%(315.45/2055.45)比14.32%(3023.72/21112.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平均转诊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1.06%(34.89/315.45)比22.60%(683.39/302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保人社区就诊率与诊治设备配置及项目开展程度、覆盖参保人密集程度呈正相关(P﹤0.05);转诊率与基本药物品规配置数呈负相关(P﹤0.05),与覆盖区域其他卫生资源配置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安镇参保人社区就诊率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转诊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为进一步提高社区首诊制的实施效果,需通过提高基本医疗诊治设备配置及开展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管理,以家庭医生式服务为契机,优化参保人指定门诊就医点捆绑。
-
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0—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朝阳区根据地理位置和城乡差异抽取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518人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一般人口学资料、是否患有慢性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满意度、首诊行为、对社区首诊制的认知、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共发放问卷518份,回收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为98.8%。72.5%(371/512)的居民有社区卫生服机构就诊经历,其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率高,为86.5%(321/371);而对药品的满意率低,为57.7%(214/371)。49.8%(255/512)的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首诊机构,主要原因为就近方便(93.7%,239/255)、服务态度好(45.5%,116/255)、价格便宜(44.3%,113/255)、病情较轻(39.6%,101/25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患有慢性病、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的居民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居民对社区首诊制的知晓率为46.3%(237/512),接受率为56.8%(291/512),不愿接受的主要原因为医疗设备(65.0%,143/220)和药品(59.5%,131/220)不能满足要求;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理位置、婚姻状况、步行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时间、首诊行为和社区药品能否满足要求、是否了解社区首诊制及对就诊过程的方便程度、报销比例、诊疗环境、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是否满意的居民社区首诊意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 P﹤0.05)。结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较高,但知晓率偏低,社区首诊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地理位置、首诊行为和对报销比例是否满意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
-
广州市居民社区首诊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广州市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7—8月,采用拦截式调查法对广州市两中心城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就诊患者(190人)以及辖区居民(120人)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就医行为、社区首诊意愿以及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累计发放问卷31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患者187份,辖区居民115份),有效回收率为97.4%。64.2%的居民(194/302)愿意接受社区首诊,其原因主要为距离近(72.2%,140/194)、排队等候时间短(46.9%,91/194)、价格合理(39.7%,77/194)和服务态度好(26.8%,52/194);28.8%(87/302)不愿意接受社区首诊,其原因主要为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50.6%,44/87)、医疗设备少(50.6%,44/87)、药品种类少(41.4%,36/87)。女性(70.1%,129/184)社区首诊意愿高于男性(55.1%,65/118),﹤35岁(68.4%,104/152)、50~岁(69.3%,70/101)者高于35~岁者(40.8%,20/49),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者(70.2%,40/57)高于小学及以下者(45.7%,21/46),有医保者(70.2%,134/191)高于无医保者(54.1%,60/111),社区卫生服务“满意或很满意”者(78.4%,127/162)高于“一般或不满意”者(57.3%,67/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较高,但仍有近30%不愿意接受社区首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保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是居民社区首诊意愿的影响因素。
-
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社区首诊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抽取居民1520例,以其中问卷填写有效的149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展研究中心统一设计的“需方居民家庭健康询问调查表”对纳入居民进行面对面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首诊意愿及不接受社区首诊原因、居民接受社区医疗服务情况。结果患一般性疾病时,1250例(83.4%)居民有社区首诊意愿。不同文化程度、医保类型、距离近医疗服务机构,以及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建立过健康档案、是否接受过基层医务人员主动服务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就业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以及是否患有慢性病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距离近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基层医务人员主动服务对居民首诊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北京市西城区居民的社区首诊意愿较高,距离近医疗服务机构、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基层医务人员主动服务是其影响因素。
-
“分级诊疗制度”主题研讨
“主题研讨”主要针对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领域的热点问题,邀请行业内的专家,从不同层面及角度进行主题阐述,这里面有成绩的展示,也有问题的提出。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进一步的思考,同时也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提出问题与建议,共同探讨。本期特别关注“分级诊疗制度”,针对分级诊疗制度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们各抒己见,旨在为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建言献策,期望与全国同行共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