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중국실용부과여과잡지
- 主管单位: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 中国实用医学杂志社
- 影响因子: 1.9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2216
- 国内刊号: 21-1332/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Polo样蛋白激酶4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Polo样蛋白激酶4(PLK4)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相关性.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PCR)以及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对37例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组)标本及32例正常子宫内膜(正常组)标本中PLK4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提示PLK4在异位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K4 mRNA在异位组及正常组中均有表达,但异位组中的相对表达量(0.01190±0.00574)明显高于正常组(0.00227±0.00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免疫印迹提示,PLK4蛋白在正常组及异位组内膜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异位组PLK4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 PLK4在异位内膜组织中的高表达可能导致异位内膜加速生长,可能与EMS在临床上所表现出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关键词: 子官内膜异位症 Polo样蛋白激酶4 -
新生儿出生缺陷24120例监测数据评价孕中期血清学产前筛查质量
目的 探讨孕中期血清学产前筛查质量的适宜评价方法.方法 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新生儿出生缺陷中目标疾病的发生率,比较产前筛查组与未筛查组产妇中目标疾病的发生率,从而评价血清学产前筛查的效率.结果 24 120例活产婴儿中发现唐氏综合征(DS)患儿14例,发生率5.8/万,其中12例由孕期未接受血清学产前筛查的产妇生育;发现开放性神经管缺陷(NTD)患儿5例,发生率2.1/万,其中3例由孕期未接受血清学产前筛查的产妇生育.孕中期血清学产前筛查产妇21 040例,未筛查组产妇3080例,产前筛查率87.23%;在筛查组中筛查出真阳性并终止妊娠的DS胎儿17例,其他染色体异常23例,NTD 10例.两组共发现DS 31例,NTD 15例,孕中期发生率分别为12.82/万,6.20/万.在筛查组中产前筛查对DS的敏感度73.68%,特异度93.74%,假阳性率为6.26%,阳性预测值为1.05%,阴性预测值为83.33%,99.97%,假阴性率为26.32%;对NTD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假阴性率分别为83.33%,99.24%,0.76%,5.88%、99.99%和16.67%.未筛查组产妇生育DS的可能性为38.96/万,生育NTD的可能性为9.74/万.结论 产前血清学筛查预测DS和NTD的准确度较高,以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结合产前诊断数据来评价血清学产前筛查质量是相对准确、可行的方法.随着产前筛查率的提升,活产儿中DS和NTD发生率明显降低.
-
环孢素A治疗难治性免疫性复发性流产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环孢素A(CsA)在难治性免疫性复发性流产(RSA)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潍坊市人民医院产科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难治性免疫性RSA(从未妊娠成功)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有168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均已连续流产至少4次且可查到由免疫异常导致.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组中.从月经结束开始,CsA组(n=85)使用基本治疗(叶酸、黄体酮、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制品、丈夫淋巴细胞免疫治疗)+CsA 2 ~4 mg/kg,每日2次,服药期间查CsA低浓度维持在80~ 150 mg/L;安慰剂组(n=83)使用基本治疗+安慰剂.主要结果设定为分娩1个健康的无先天性异常的婴儿.结果 CsA组中73例(85.88%)成功分娩健康婴儿,安慰剂组中这一数值为57例(68.68%)[P=0.01,OR=2.78;95% CI(1.29~ 5.97)].妊娠4~8周,CsA组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CsA可能对于难治性免疫性RSA有治疗作用.
-
血清CA125变化与上皮性卵巢癌预后及复发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上皮性卵巢癌初始治疗后CA125低值及其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初始治疗达到完全缓解,术前CA125高于35 kU/L的上皮性卵巢癌复发患者120例.我们将卵巢癌复发的CA125参考值设为15 kU/L,其中33例CA125≥15 kU/L,87例CA125< 15 kU/L.比较两组的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结果 CA125< 15 kU/L组的无进展生存期[(17.58±1.23)个月]、总生存期[(22.38±2.41)个月]均显著高于CA125≥15 kU/L组[(10.88±3.01)个月及(11.42±4.21)个月](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初始治疗后CA125低值≥15 kU/L预示卵巢癌早期复发.同时CA125在正常范围内连续3次升高出现的时间[(15.22±10.8)个月]早于影像学诊断肿瘤复发[(22.59±17.22)个月]7个月.结论 初始治疗后CA125降至15 kU/L以下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动态监测CA125水平,如果在35 kU/L内连续3次升高,应及时进行影像学评价,可能对部分患者早期诊断复发有意义.
-
再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瘘反复阴道流血临床疗效研究(附7例报告)
目的 探讨再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瘘反复阴道流血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7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7例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瘘于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反复阴道流血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再次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7例患者经彩色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子宫动静脉瘘,均再次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5例患者再次栓塞治疗成功(成功率为5/7),另2例分别于再次栓塞术后1周、2年因经期阴道大出血行全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月经,随访1~17年,均未再出现阴道大出血,其中1例于再次栓塞术后10个月自然妊娠.术后1例出现高热、1例伴有轻微腹痛,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年轻并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获得性子宫动静脉瘘反复阴道流血患者,再次子宫动脉栓塞术仍可做为首选治疗方法.
-
套管针内异症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可能高危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例套管针内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综述.结果 7例患者均发生在取标本的套管针腹壁切口部位,7例患者5例发生在子宫次全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输卵管切除术后,1例发生在子宫肌瘤剔除加内异症腹膜病灶烧灼术后.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平均时间为21个月(2~60个月).患者术前均有下腹部周期性疼痛,腹部超声均提示腹壁切口内异症,均行手术病灶切除.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至今(1~13年)均无复发.结论 暴露在子宫内膜组织(或细胞)环境中进行手术操作但未采取预防保护措施是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根本原因,预防套管针内异症发生的关键是采取规范的腹腔镜手术操作流程.
-
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胰岛素抵抗与非胰岛素抵抗患者临床及代谢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的218例PCOS患者,按HOMA稳态模型(HOMA-IR)分为两组,PCOS胰岛素抵抗(PCOS-IR)组和PCOS非胰岛素抵抗(PCOS-NIR)组,比较两组临床及生化指标.结果 PCOS-IR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均高于PCOS-N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OS-IR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3h血糖、尿酸水平明显高于PCOS-NIR组,血脂异常(72.62%)、空腹糖耐量受损(4.8%)、糖耐量异常(32.1%)、糖尿病(8.3%)、高尿酸血症(83.1%)的发生率均高于PCOS-NI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1h血糖、2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OS-IR组患者存在更为严重的血糖、血脂及尿酸的代谢紊乱.葡萄糖耐量试验在筛查PCOS患者糖耐量异常及诊断糖尿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尽早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干预血糖、血脂、尿酸代谢紊乱,可能对延缓并发症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
硫酸基转移酶2A1蛋白在子宫肌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硫酸基转移酶2A1 (SULT2A1)蛋白与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 30例子宫肌瘤标本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因患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全切除术或子宫次全切除术患者.检测子宫肌瘤组织、相应肌瘤包膜外子宫肌层组织及10例因子宫脱垂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层组织中SULT2A1蛋白的表达.结果 SULT2A1蛋白在子宫肌瘤、肌瘤包膜外肌层组织及正常子宫肌层组织中的相对含量分别为(0.207±0.058),(0.332±0.108)和(0.532±0.108),3组比较,F值为28.379,P< 0.01.SNK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任意两个组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瘤组与正常子宫肌层组SULT2A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组与肌瘤包膜外肌层组SULT2A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瘤包膜外肌层组与正常子宫肌层组SULT2A1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LT2A1在子宫肌瘤组织中的低表达可能会导致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推测可能抑制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发展.
-
IDE基因和TCF7L2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TCF7L2基因rs10885410、rs7100927位点和IDE基因rs10882066、rs11187007、rs707841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妊娠期糖尿病(GDM)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分娩的GDM孕妇178例为病例组,同期121例葡萄糖耐量正常的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提取受试者全基因组DNA,对TCF7L2基因rs10885410、rs7100927位点和IDE基因rs10882066、rs11187007、rs7078413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CF7L2基因rs10885410、rs7100927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E基因的rs11187007位点,病例组AA、AG、GG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49%、56.18%、39.33%,对照组分别为10.74%、38.84%、50.42%,两组比较,P<0.05.AG基因型GDM的发病风险与AA基因型相比,OR值为3.457(95%CI 1.342 ~ 8.909,P=0.010),经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OR值为3.403(95%CI 1.072~10.803,P=0.038).结论 IDE基因的rs11187007位点多态性可能与GDM遗传易感性有关;AG基因型可能是其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
Stathmin-1和p53蛋白与宫颈上皮内瘤变复发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Stathmin-1 (STMN-1)和p53蛋白在预测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癌变锥切术后复发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01-01—2013-01-30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因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行宫颈锥切,术后复发病例30例为复发组,随机抽取同期因该疾病行宫颈锥切术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30例作对照组,调取两组患者初治时宫颈锥切组织蜡块,利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法对两组组织中STMN-1和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复发组p53蛋白阳性表达(70.0%)明显高于对照组(36.7%),STMN-1阳性表达(83.3%)明显高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STMN-1与p53蛋白阳性率(7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MN-1与p53蛋白过表达与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复发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可作为对宫颈上皮内瘤变术后预后判断的生物指标.
-
孕晚期女性肛提肌及邻近结构磁共振三维结构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正常妇女肛提肌三维模型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常规产检的孕晚期初孕妇27例,均为单胎、头位,孕30~40周,宫高、腹围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孕前及孕期均无盆腔器官脱垂(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UI)症状.对照组为无SUI、POP临床症状的未育健康青年妇女志愿者25例.运用磁共振(MRI)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妊娠晚期及正常妇女肛提肌三维模型,对比两组阴道形态、肛提肌裂孔形态变化,肛提肌参数以及膀胱颈、宫颈和肛直肠连接处到耻尾线(PCL)的距离.结果 对照组中肛提肌裂孔均为“V”形,孕妇组肛提肌裂孔22例“V”形,5例“U”形,孕妇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较对照组增大[LH-L,(60.01±6.63)mm vs.(54.03±5.09) mm,P<0.01],横径增大[LH-W,(36.61±3.58) mm vs.(32.58±4.09) mm,P<0.01],耻骨直肠肌两侧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增大[左侧LSG-L (23.19±3.42) mm vs.(18.79±2.52)mm,P<0.01;右侧LSG-R (22.10±3.58) mm vs.(18.34±2.50) mm,P<0.01],肛提肌板角度增大[LPA(49.93±4.38).vs.(42.94±4.38)°,P<0.01],肛提肌体积变小[LVOL(24.57±5.76)cm3 vs.(33.91±6.28)cm3,P<0.01];邻近结构阴道形态发生变化,对照组阴道形态均为“H”形,孕妇组21例“H”形,6例近“V”形,孕妇组器官到PCL的距离较对照组均变小(P<0.05).结论 妊娠晚期妇女肛提肌结构发生重塑,趋向松弛改变,邻近阴道形态可发生变化,器官位置下移.
-
循环肿瘤DNA液体活检对妇科肿瘤早期筛查意义
某些妇科恶性肿瘤若能做到早期发现,会极大改善患者预后.液体活检是一种新兴技术,通过检测患者体液中某些肿瘤相关的改变,如寻找肿瘤细胞或肿瘤DNA,实现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该技术方法目前尚未臻成熟,仍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文章通过探讨循环肿瘤DNA液体活检的定义、特性、方法及应用等,综述其在妇科肿瘤早期筛查中的意义和未来的应用前景.
-
妊娠期宫颈癌筛查
妊娠期宫颈癌是严重影响母儿健康的围妊娠期合并症.了解妊娠期的生理特点与宫颈癌的关系,掌握不同妊娠期宫颈癌的特点及筛查方法,建立临床医师对妊娠期宫颈癌的筛查规范,加强妊娠期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对减少育龄妇女及围产儿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
阴道镜下异常图像对宫颈病变筛查意义
阴道镜是早期筛查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的辅助工具,文章重点介绍各种阴道镜下异常图像在宫颈筛查中的意义,这些异常图像的危险度排序为:醋酸白色上皮、点状血管、袖口状腺体开口、镶嵌、碘试验不着色、内部边界、脊样征和异形血管,应按其危险度加以相应处理.
-
妇科恶性肿瘤筛查中基因检测技术的应用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癌症是一种基因疾病,遗传性或获得性基因缺陷可导致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因而,基因检测技术在妇科肿瘤的筛查中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已在宫颈癌筛查中广泛应用,对于遗传性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高危群体,也可通过检测BRCA1/2和MLH1/MSH2突变进行高危人群风险分层.
-
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对妇科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所有的组织器官都有相应固定的血管供应系统,所有肿瘤的血供系统均来源于寄生组织或器官的血管,良性和恶性肿瘤的血管网各有特点,对其血管特点的分析有助于鉴别良恶性,CT血管成像(CTA)数据三维重建盆腹腔血管系统的技术能帮助医生全面了解肿瘤的血供情况,在妇科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
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收集近发表的应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国内外文献,总结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发生相关的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PCOS的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为PCOS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代谢组学的依据.与PCOS发生相关的代谢物涉及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激素;胰岛素抵抗、肥胖等与PCOS的代谢异常密切相关;药物可通过改善代谢紊乱治疗PCOS.代谢组学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PCOS的代谢紊乱,筛选的病变标志物有助于疾病的预测诊断和远期并发症的预防.
-
宫颈癌筛查在中国
这个题目似乎有点匪夷所思.众所周知,关于宫颈癌的筛查到目前为止已有定论,这里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宫颈癌的筛查是癌症筛查中的一个典范,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癌症是可以预知、预防,并可以通过筛查的手段发现和控制,当然这个过程是周折而复杂的.使用巴氏涂片筛查宫颈癌开创了癌症筛查的先河.巴氏涂片的原理是通过观察经染色的细胞涂片,发现癌细胞或异常的细胞进而提示癌症的存在,因此,细胞涂片的质量非常重要,遗憾的是由于涂片是人工操作,巴氏染色的图像中会出现大量的细胞重叠现象,影响了医师的阅片诊断,假阴性率高达45%~ 50%,是其缺点.即使如此,巴氏涂片也有效地提高了宫颈癌的早诊率.
-
开启卵巢恶性肿瘤“精准筛查”的新模式新策略
卵巢癌病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的首位,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由于卵巢癌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70%以上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错过了佳治疗时间.“精准筛查、早期发现”对提高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当今妇科恶性肿瘤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提到“精准筛查”,就自然会想到2015年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的一个生命科学领域新项目——精准医疗计划.该计划将癌症列为重中之重,并表示“精准医疗使我们更加接近于治愈癌症”.至于“精准筛查”是什么,就用奥巴马的形象比喻来解释:“我们将遗传密码与癌症进行‘配型’,并使其成为切实可行的标准”.目前,许多国家已陆续开始了癌症基因组研究计划,寻找引发癌症的基因突变.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突变被确定,未来可能通过基因检测实现卵巢癌的早筛查、早发现,从而开启卵巢恶性肿瘤“精准筛查”的新模式、新策略.
-
妊娠早期脾动脉瘤破裂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妊娠期自发性脾动脉瘤破裂是一种危及母儿健康的疾病,据统计孕产妇和胎儿的病死率极高,分别为70%和90%.所以,对该病及时作出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尤为重要.脾动脉瘤的病因不明,目前考虑与脾动脉血管缺陷及内分泌水平改变有关.妊娠后期血流动力学和激素水平的改变被认为是妊娠期脾动脉瘤自发性破裂的主要原因.尽管脾动脉瘤破裂多见于晚期妊娠,但目前已报道的3例脾动脉瘤(SAA)破裂发生于早期妊娠.我们在临床中接诊1例妊娠早期SAA破裂病例,表现为妊娠剧吐后出现剧烈腹痛、低血容量性休克.经过积极的复苏和紧急手术,患者继续妊娠并成功分娩1例健康男婴.现对该病的诊断治疗过程进行报道,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
FIGO产时胎儿监护指南解读(第一部分)——胎儿氧合生理和监护主要目标以及相关辅助技术
19世纪开始,胎心听诊逐渐成为产时监护的常规内容,并且成为胎儿监护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低危妊娠以及欠发达地区.20世纪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使多种持续电子胎心监测和宫缩监护设备在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60年代早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终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胎心宫缩图(CTG)开始商用.胎儿头皮血测定技术也在同期进入临床使用,其他监测产时胎儿状况的技术也相继发展起来,包括持续的胎儿血pH值监测、胎儿乳酸测定、胎儿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胎心ST段分析.
-
2016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解读
近日,美国肿瘤综合协作网(NCCN)首次公布了《2016 NCCN外阴鳞癌临床实践指南(第一版)》,现对该指南进行简要解读.1 分期指南采用了外阴癌的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分期(见表1)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的TNM分期(见表2).为了方便读者理解TNM分期,现根据原版TNM分期介绍如下,注意原版TNM分期与指南介绍的TNM分期有细微差别.
-
妇科恶性肿瘤筛查
筛查对于恶性肿瘤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认为是防治的第一步.筛查应具备3个基本要素:筛查方法应有良好的特异度和敏感度;筛查方法较为简便易行,有很好的依从性;筛查符合卫生经济学要求.妇科恶性肿瘤的筛查近年有较快发展,涉及到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临床医学,包括分子分型、精准筛查和大面积流行病学调查的发展,其中以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为重要.
-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旋切方法探讨
腹腔镜下子宫次全切除和子宫肌瘤切除已经成为常用的手术方式,子宫或肌瘤组织通过腹腔镜子宫粉碎器(laparoscopic power morcellation)旋切取出体外.由于子宫肌瘤有发生肉瘤变的可能性,恶变后的子宫肌瘤缺少特异性表现,术前常不能明确良恶性.如果在无隔离保护措施的情况下使用子宫粉碎器对肿瘤进行旋切粉碎,有导致肿瘤细胞脱落种植腹腔,肿瘤分期上升的可能.为了达到避免肿瘤细胞污染腹腔的目的,作者对子宫粉碎器(uterine morcellation)和粉碎的过程进行了改进,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07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