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介入治疗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中的应用--对不能耐受旁路移植术或手术高危患者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不能耐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手术高危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PLMT)患者中的应用及近、远期疗效.方法自1993年2月至2002年8月期间,对85例被列为不能耐受CABG或手术高危的UPLMT进行了PCI治疗,其中定向斑块旋切术(DCA)48例,支架术37例.术后半年内每月至少门诊复查一次,以后定期随诊、电话随访.术后3、6、12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 PCI术均获技术成功(术后残余直径狭窄<50%,且获得TIMI 3级血流).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共12例(14.1%):死亡9例(10.6%),其中心源性死亡3例(3.5%);再次PCI术3例(3.5%);无Q波心肌梗死、急诊CABG.术后半年随访发现死亡共15例(17.6%),其中心源性死亡8例(9.4%);半年内共有71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对19例(26.8%)进行了靶血管重建;对资料完整的64例患者作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3或/和6个月)LVEF较术前显著改善(5.5士8.7%,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CI术后1年、3年(免于死亡)的生存率为81.2%、76.5%,免于心源性死亡的生存率为90.6%、89.4%,免于心脏事件的生存率为51.7%、44.7%.结论 PCI治疗适用于不能耐受CABG或手术高危的UPLMT患者,近期疗效可以接受.然而,长期随访显示术后主要心脏事件如再狭窄、靶血管重建、死亡等仍较高,有待于进一步减少.
-
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正常参考段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时"正常"参考段的病变情况.方法 120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术中血管内超声(IVUS)评价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血管段.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段仅10.8%经IVUS证实无明显病变;(2)参考段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42.6±11.9)%,参考段狭窄程度与目标病变的狭窄程度呈轻度正相关(r=0.327,P<0.001);(3)参考段的病变中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较少而脂质斑块较多.结论造影显示的"正常"参考段冠状动脉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病变.
-
彩色多普勒评价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技术评价高血压病(EH)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以寻求一种可靠、客观的评价高血压左心室舒张功能的新方法.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20例正常人和42例EH患者(伴心肌肥厚者20例和不伴心肌肥厚者22例)的血清Ⅰ型前胶原(PC Ⅰ)和Ⅲ型前胶原(PCⅢ)的浓度.用DTI法检测正常人及EH患者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a)及Ea/Aa,并用二尖瓣血流多普勒法检测舒张期血流速度E、A及E/A,比较两种方法测值与血清PC Ⅰ、PCⅢ型前胶原的相关性.结果 1.EH患者非左心室肥厚(non-LVH)组及左心室肥厚(LVH)组二尖瓣口血流参数、二尖瓣环DTI参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2.EH患者non-LVH组与LVH组间E、E/A无明显差异(P>0.05),但LVH组Ea、Ea/Aa明显低于non-LVH组(P<0.05);3.EH患者non-LVH组血清PC Ⅰ、PCⅢ与E/A及Ea/Aa均呈负相关;而LVH组血清PC Ⅰ、PCⅢ与Ea/Aa亦呈负相关,与E/A无明显相关.结论 DTI能更准确定量高血压患者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的改变,DTI法检测二尖瓣环运动速度之比与反应心肌纤维化程度的血清PC Ⅰ、PCⅢ浓度相关良好,有利于舒张功能受损程度的判断,优于传统的二尖瓣口血流法.
-
醛固酮合成酶和盐皮质激素受体基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的表达
目的研究醛固酮合成酶(Aldosterone synthase,CYP11B2)及盐皮质激素受体(Mineralocorticoid receptor,MR)基因在心功能不全心肌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5例行瓣膜置换术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左心室乳头肌组织100mg,同时取6例健康心肌组织作为对照,提取组织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以特定的寡核苷酸为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β-actin作为内参照,分别观察CYP11B2及MR在不同心功能状态心肌中的表达.结果在6例正常心肌组织中CYP11B2基因的表达为阴性,25例CHF患者中有10例表达阳性,分别为心功能Ⅰ级~Ⅱ级2例,Ⅲ级~Ⅳ级8例;轻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Ⅰ~Ⅱ级)与重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5.4%和66.7%,差异有显著性(P=0.015).正常心肌、心功能Ⅰ~Ⅱ级和心功能Ⅲ~Ⅳ级心肌MR/β-actin分别为1.28±0.13,0.92±0.12,0.80±0.2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F时MR基因表达明显下降(P<0.001),而心功能Ⅰ~Ⅱ级与心功能Ⅲ~Ⅳ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8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CYP11B2基因表达阳性与阴性组之间MR/β-actin表达分别为0.78±0.20和0.94±0.13,二者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8).CYP11B2基因表达与EF、ESV/S、EDV/S有关,而与年龄、性别等无关.结论在重度心力衰竭时,心肌组织CYP11B2基因被激活,表达增高;CYP11B2基因的表达与心功能不全的程度相关;CHF时,心肌组织MR基因表达下调.
-
大隐静脉和上臂头静脉移植对70岁以上病人心肌血管重建作用的比较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一种常规方法,但是由于所采用的移植血管不同,导致治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目前治疗常用的血管为大隐静脉+乳内动脉为标准手术术式.然而诸多原因限制,有时大隐静脉不适合作为移植材料.本研究对大隐静脉与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材料进行比较.方法接受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I 35例,平均年龄77岁,接受乳内动脉+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Ⅱ15例,平均年龄75岁,二组之间,体重,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平均移植血管数没有明显差别.结果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组和乳内动脉+上臂头静脉旁路移植术组之间,乳内动脉的五年累计通畅率分别为96%和94%,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隐静脉的通畅率为70%,上臂头静脉为48%,二组之间差异性不明显(P>0.05).结论通过两组间的5年累计通畅率的比较,我们认为在高龄病人上臂头静脉作为移植血管效果差,术后通畅率低,但可以作为移植血管的后选择.
-
心肌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评价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红蛋白(Mb)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近期、远期心脏事件的预后评价.方法 对64例UA患者进行血清cTnI和Mb定量测定,同时测定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分组比较标志物升高与近期、远期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近期(30d)cTnI正常组与增高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3%和28.6%(P<0.005),远期分别为2.4%和20.0%(P<0.05).近期Mb正常组与增高组心脏事件发生率(5.0%vs 20.8%,P<0.05)亦有显著差异.cTnI和Mb对预测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的灵敏度分别为85.7%和71.4%,阴性预测值为97.7%和95.0%.远期预后判断中,cTnI的灵敏度为80.0%,阴性预测值97.6%.校正性别、年龄等基线特征、冠状动脉病变及标志物升高等因素后,cTnI是近期及远期发生心脏事件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子,比数比(OR值)分别为8.550(P<0.05)和4.777(P<0.05).结论 cTnI联合Mb是评估UA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cTnI可用于指导临床治疗,是UA患者近期、远期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子.
-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其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81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所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依其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形态将患者分为3组,即压低组、抬高组、无改变组,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下壁导联ST段压低组中73.3%患者为LAD非优势近端病变;抬高组中62.5%患者为LAD优势远端病变;无改变组中LAD优势近端病变与LAD非优势远端病变所占比例近似.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下壁导联ST段改变与LAD形态及病变的部位有关.
-
微量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抗体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标记法对205例体检健康人群和170例住院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G、IgM的检测.结果体检健康人群IgG总阳性率21.5%;均阴性;冠心病患者IgG总阳性率为91.2%,IgM阳性率为5%,其中无症状型冠心病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肺炎衣原体总感染率分别为96.2%、86%、88.1%,既往感染率分别为76.9%、62.0%、71.4%,急性感染率分别为19.2%、24.0%、16.7%.总感染率、既往感染率及急性感染率冠心病组较健康人群组明显增高(优势比分别为4.14、2.88、19.24,95%的可信区间分别为3.18~5.39、2.21~3.74、2.79~132.67).结论微量免疫荧光标记法系目前冠心病患者血清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从而确定肺炎衣原体感染的一个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简单易行的方法之一.
-
妊娠相关蛋白A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测和诊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n=21),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UAP,n=21,稳定型心绞痛病人(SAP,n=21,非冠心病病人(n=21)的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同时,测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且对上述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对比,妊娠相关蛋白A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灵敏度80.0%,特异性为88.1%.Youden指数为68.1%.妊娠相关蛋白A参考值<10MIU/L,妊娠相关蛋白A在心肌梗死病人或UAP病人比SAP病人或非冠心病病人显著升高(P<0.05).且与年龄、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TC、TG、LDL-C、HDL-C、LDH、CK、CK-MB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妊娠相关蛋白A可作为ACS新的标记物指标,其在ACS进行诊断和预测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
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AS)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选择432例因拟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的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标准Judkins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QCA)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并计算CAS.同时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性别、24h收缩压标准差(24hSTDs)、24h大平均动脉压(MAPmax)、升主动脉内径(A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与CAS有显著相关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4h STDs、Ao与CA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24h STDs、Ao与CAS密切相关,是高血压病患者冠心病发生发展的良好的预测指标,并可应用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人群的早期干预.
-
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冠状动脉血流的意义
目的以计帧法评价心电图有心肌缺血改变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相关冠状动脉血流的意义.方法静息心电图或踏板运动试验(treadmll test,TMT)有缺血改变(连续2个以上相关导联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05mV或T波深倒置)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19例患者为缺血组.有心绞痛样症状而静息心电图、踏板运动试验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52例为对照组.测定缺血相关性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on,TIMI)计帧值(frame count,TIMI-FC).结果缺血组心电图示前壁心肌缺血者的冠状动脉前降支血流和下壁缺血者的右冠状动脉血流以及高侧壁缺血者的左回旋支血流的TIMI-FC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35.3±16.1 vs 19.9士13.7,P<0.05;38.9±11.7 vs 21.7±14.1,P<0.05及35.9±16.7 vs.14.1±9.5,P<0.01;TIMI-FC测定结果以<27为血流正常,≥27为血流缓慢.血流缓慢(slow coronary flow,SCF)者22例,血流正常(normal coronary flow,NCF)者49例.SCF者中心电图有缺血改变的患者(15例,68.2%)显著多于NCF者中心电图有缺血的患者(4例,8.2%);NCF者中心电图正常者(45例,91.8%)显著多于SCF者中心电图正常者(7例,31.8%),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而心电图有缺血改变者的相关冠状动脉血流缓慢.冠状动脉血流缓慢可作为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
-
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检测PTCA治疗后再狭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显像预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再狭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PTCA后有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完整的60例确诊为冠心病病人,根据是否有心肌梗死分两组,分析心肌灌注显像结果,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结果 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断层显像预测再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90%,对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再狭窄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84%,53~90%,50~60%.结论 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是预测PTCA术后再狭窄较特异的方法.
-
心肌细胞凋亡的信号传导机制研究
细胞凋亡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细胞凋亡信号的异常表达使心肌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其中含有BH3(Bcl-2 Homology 3)结构域的凋亡促进分子(如Bax,Bid,BNIP3等)在凋亡信号传导途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犬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后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3和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研究
目的动态监测犬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3(LDH3)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探讨两者在急性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健康杂种犬18只,随机分为三组.栓塞Ⅰ组采用自体血加凝血酶及人纤维蛋白原制备的自体血栓,由股静脉输入建立急性PTE模型.栓塞Ⅱ组不加人纤维蛋白原,余同栓塞Ⅰ组.对照组由股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加人纤维蛋白原.三组均于栓塞前后做肺动脉造影及螺旋CT血管造影,栓塞前及栓塞后多时点留取血样测LDH3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结果肺动脉造影及螺旋CT血管造影均证实犬PTE模型制备成功.栓塞Ⅰ组血浆D-二聚体于栓塞后30min明显上升,24h后明显下降,自身前后比较及与栓塞Ⅱ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栓塞(Ⅰ、Ⅱ)组栓塞后2h至4d LDH3明显升高,与栓塞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LDH3在急性PTE早期有一个相对特征性的动态变化过程,联合检测D-二聚体、LDH3有助于急性PTE的早期诊断.
-
云南汉族原发性高血压与HLA-DQA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云南汉族人群HLA-DQA1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病例-对照相关分析方法,采用PCR-SSP基因分型技术对云南汉族健康个体91例和高血压病患者83例(均无血缘关系),进行HLA-DQA1位点10个有表达的等位基因分型,并进行遗传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DQA1*0302的频率为0.128,显著高于对照组(0.011),χ2=19.409,P<0.01,相对危险率RR=11.42,EF为0.23.DQA1*0201的频率(0.061)显著低于对照组(0.170),χ2=9.876,P<0.05.相对危险率为0.35.PF为0.18.结论云南汉族HLA-DQA1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与北方汉族存在部分差异,HLA-DQA1*0302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易感相关;DQA1*0201可能在云南汉族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中有保护作用.
-
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缺血心肌血管结构的作用观察
目的观察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对缺血心肌血管结构的作用.方法建立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rhbFGF直接四点注射入兔缺血心肌内,通过病理切片图像分析观察缺血心肌血管管壁及管腔变化情况.结果 rhbFGF组与生理盐水组平均管壁厚度分别为6周:(20.70±9.94)μm,(18.88±9.65)μm,P>0.05;12周:(29.87±12.96)μm,(18.13±11.33)μm,P<0.01;管壁管腔比值分别为6周:0.25±0.12,0.24±0.02,P>0.05;12周:0.33±0.14,0.24±0.09,P>0.05.结论 rhbFGF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到一定时期(可能小于12周),血管数量不再增长,只是血管管腔增大,管壁增厚,发生血管重构.
-
盲点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目的观察10例发病时间不确切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0例发病时间难以确定而有胸痛和ST段抬高的AMI病人进行120~150万IU尿激酶(UK)静脉滴注治疗.结果 3例病人溶栓成功,4例病情改善,3例无效.无1例出血及死亡.结论对发病时间不确切的AMI病人,如有胸痛及ST段抬高,积极溶栓治疗后,部分病人仍可获益,不要担心过了溶栓时间窗而轻易放弃.
-
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心功能Ⅰ~Ⅲ级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对照组:仅氨氯地平口服.观察心功能改善包括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及其比值(E、A、E/A),并观察血压(BP)、心率(HR).结果治疗组在改善心功能包括超声心动图参数: IVRT、E、A、E/A及BP、HR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且不良反应少.结论卡维地洛与氨氯地平联用治疗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氨氯地平,且安全.
-
97例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目的了解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我院97例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按年龄分成老年组(n=49)和中年组(n=48)分别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97例冠状动脉造影中78例阳性(冠状动脉狭窄≥50%),其中心肌梗死患者造影阳性率97.9%,心绞痛患者为62.5%.在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病例中,左前降支受累者占73.08%,右冠状动脉58.97%,左回旋支占56.41%.老年组冠状动脉狭窄阳性率占89.80%,中年组70.83%(P<0.05);老年组冠状动脉单支受累占20.45%,双支、多支受累占79.55%,中年组分别为52.94%,47.06%(P<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可提供依据,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双支、多支受累多见.
-
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意义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意义.方法选自住院的病人217例.分为4组:①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②无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45例;③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82例;④稳定型心绞痛(SA)组40例.应用火箭电泳法测定各组CRP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CRP浓度(17.62±8.43)mg/L和NSTEMI组(16.53±7.89)mg/L明显高于UA组(12.87±5.76)mg/L和SA组(7.94±3.76)mg/L,UA组CRP浓度明显高于SA组,而AMI组与NSTEMI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炎症反应在ACS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CRP水平可作为ACS严重程度的判断指标之一.
-
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对161例年龄小于40岁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101例冠状动脉病变者为冠心病组,6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为对照组,逐步回归分析,对两组间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单支病变58例(57,4%),双支病变19例(18.8%),三支病变24例(23.8%).共侵犯血管167支,前降支易受累共73例(43.7%),右冠状动脉49例(29.3%),回旋支35例(20.9%).两组间危险因素分析:男性,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有显著性差异(P<0.05).冠心病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男性,家族史,高血脂为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冠状动脉分布类型以右优势为主,青年冠心病人累及血管以单支血管为主,且前降支易受累,和对照组对比,男性、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有显著性差异.冠心病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男性、冠心病家族史、血脂为独立的危险因素.
-
造影冠状动脉迂曲、扩张、排空缓慢与冠心病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和排空缓慢与冠心病临床的关系.方法常规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择迂曲、扩张和排空缓慢者与冠状动脉正常的对照组进行临床症状、检查情况比较分析.结果 495例冠状动脉造影中49例呈迂曲、扩张、排空缓慢,37例正常,观察组中临床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9例(79.6%),而对照组中,心绞痛、平板试验、核素扫描项目,均与观察组有显著差别(P<0.005).结论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和排空缓慢可引起冠心病.
-
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TF、tPA和PAI-1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老年人(≥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体内组织因子(T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双夹心法.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TF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对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对比,血浆tPA活性、tPA/PAI-1明显降低,PAI-1活性明显增高(均为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失平衡,可能对老年人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
紧急床旁起搏抢救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
目的探讨紧急床旁起搏普通电极导管的操作技术及效果.方法分析10例因不同病因所致心脏骤停及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而行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eldinger法行股静脉穿刺,均采用DAIG6F电极导管,在床旁无X线透视指引下缓慢推送导管,将电极导管送入右心室.根据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是否起搏成功.结果 10例患者中9例在右心室成功置入DAIG6F电极导管,起搏正常,1例虽起搏成功然3h后突发心脏破裂死亡;1例起搏治疗过晚未能成功而死亡.本组安置电极导管所需时间5~15min,留置电极导管时间3~22d,无心脏穿孔、心包填塞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普通电极紧急床旁起搏操作快捷,安全可行,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为首选.
-
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扩张性和粥样硬化关系的超声研究
目的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颈动脉扩张性、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21例,女性92例,平均年龄(66.8±6.2)岁.将所有病例按PP值分成四组,应用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测量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然后比较各PP组肱动脉在不同状态下的管径变化情况.结果 PP与IMT呈正相关关系,其相关性强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随PP增大,颈动脉发生严重颈动脉斑块的比率明显增大,扩张性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PP增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扩张性降低、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
32例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发生的高危因素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32例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患者(观察组)的诱发因素,对比该组患者与5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对照组)患者在冠心病危险因素、溶栓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精神因素、便秘是其发生的主要诱因.梗死后心绞痛和糖尿病及AMI后并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发生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出现并发症及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心肌再梗死或梗死延展的发生,与AMI后心输出量减少、冠状动脉低灌注、高凝状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侧枝循环未能及时建立有关,并影响其临床预后.
-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双电极双腔起搏体会
目的探讨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行双电极双腔起搏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同时置入双电极行双腔起搏术治疗21例患者.结果手术成功率100%;随访3~25个月,无一例出现电极脱落及导线折断.结论该手术方法并发症少,术后效果满意.
-
室性早搏的临床意义、治疗及预后
1临床意义1.1早搏出现的类型1.1.1 Lown分级法1971年Lown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室性早搏进行了分级.1975年加以修订,将第5级RonT删除.后被许多人应用于各种心脏病人.
-
体重指数(BMI)列线图目测法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许多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与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明显相关.控制体重是预防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重要措施[1].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对中国成年人BMI分类标准[2],BMI<18.5为低体重组,BMI 18.5~23.9为正常体重组,BMI 24.0~27.9为超重组,BMI≥28为肥胖组.临床诊疗中常通过公式BMI=体重(kg)/身高(m)2计算得出BMI,显然费时费力.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