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중국심혈관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北京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
- 影响因子: 0.99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80-928
- 国内刊号: 1007-5410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血清可替宁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清可替宁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探讨其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149例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97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52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同位素稀释串联质谱法( isotope dilution landem mass spectrometry,ID-LC/MS/MS)测定血清可替宁浓度,分析可替宁与冠心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14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血清可替宁浓度呈偏态和尖态分布(偏度2.90,峰度7.96),吸烟者的可替宁浓度为12.64 (0.91 -99.61) μg/L,显著高于非吸烟者[0.22(0.12~0.51)μg/L,P<0.001].高可替宁水平组(>10.00μg/L)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高于低可替宁水平组(<1.00 μg/L)(OR =2.94,95% CI:1.11~7.78,P<0.05);且随着血清可替宁水平的升高,OR值增大呈量效关系(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血脂异常及可替宁为显著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血清可替宁与吸烟(r=0.656,P<0.001)和白细胞计数(WBC,r=0.257,P=0.010)呈显著正相关,与HDL-C(r=-0.184,P =0.025)和HDL2-C(r=-0.217,P =0.008)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血清可替宁水平能够有效地反映吸烟的暴露水平,其水平升高能够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
-
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50例择期行PCI的患者,术中用肝素(对照组,25例)或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比伐卢定组,25例)抗凝.分别于PCI术前、用药后5 min、术后即刻、停药后30 min、停药后2h测活化凝血时间(ACT).用药前、用药结束后6、24、72 h,静脉采血,检测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用药后5 min及术后即刻比伐卢定组ACT显著高于对照组(均为P<0.001);PCI术前和停药后30 min两组患者A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62、P=0.732),停药后2h比伐卢定组ACT显著低于对照组[(208.27 ±34.84)s比(241.48±41.34)s,P=0.01].术后凝血功能4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之间均无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P=1.00),大出血事件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 与常规肝素抗凝相比,国产注射用比伐卢定作为抗凝剂应用于PCI术中,起效更快,效果更强,而且半衰期更短,提示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肝素钠更佳.
-
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近期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毗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h以上顿服氯毗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 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毗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基因( ACE2) A9570G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172例(LVH组)、高血压未合并LVH患者153例(NLVH组)以及对照组80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入选者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按性别分别比较不同组别中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 在女性,3组间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基因型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4),其中LVH组GG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0.0%和61.0%,高于NLVH组(18.7%和44.8%)及对照组(15.0%和40.0%).在男性,3组间等位基因/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其中LVH组C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为69.0%,高于NLVH组(47.6%)及对照组(40.0%).结论 ACE2基因A9570G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相关.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延长机械通气时间的危险因素及近期临床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延长机械通气(PMV)时间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近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行单纯CABG术的4022例患者,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PMV时间的术前、术中、术后的危险因素及PMV与住院期间并发症及其他事件的关系.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辅助通气(MV)时间19.12 h,中位数为13 h.年龄(OR=1.04,P<0.001)、BMi(OR=0.96,P <0.001)、高血压( OR=1.30,P<0.001)、心绞痛(OR=1.18,P=0.01)、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OR=1.20,P=0.002)、病变冠状动脉数量(OR=1.19,P=0.03)、血制品使用(OR=1.97,P<0.001)、术后多巴胺和(或)多巴酚丁胺(OR=1.31,P<0.001)、术后肾上腺素(OR=2.06,P<0.001)、术后去甲肾上腺素(OR=1.67,P<0.001)的使用为CABG术后PMV的独立危险因素.PMV与患者院内并发症(OR=2.10,95%CI:1.75~2.51)、术后主要事件(OR=6.70,95% CI:3.80-11.80)及次要事件(OR=1.28,95%CI:1.02~1.61)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高龄、低BMI、高血压、心绞痛发作、心功能低下、病变冠状动脉数量多、血制品及血管活性药物大量使用是CABG术后PMV危险因素.掌握其危险因素,有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
整夜完全睡眠剥夺对某部队军人动态血压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睡眠剥夺对驻军某部队军人动态血压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驻军某部队60名健康军人进行横断面研究,采用24h整夜完全睡眠剥夺方法.在睡眠剥夺过程中应用动态血压记录仪监测血压等各项指标.睡眠剥夺后检测儿茶酚胺(多巴胺、肾上腺素和上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恢复1周后再次检测血儿茶酚胺水平作为对照.结果 睡眠剥夺后:(1)夜间血压负荷增高,夜间收缩压负荷为55.3%±37.0%,夜间舒张压负荷为26.5%±28.8%;(2)血儿茶酚胺水平升高,与恢复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巴胺(8.76±2.63) μg/L比(7.44±2.54) μg/L,肾上腺素(31.91±11.79)μg /L比(25.58±8.51) μg/L,去甲肾上腺素(2.12±1.03)μg/L比(1.27±0.47)μg/L].肾上腺素水平与平均心率呈正相关(r=0.446,P<0.05).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肾素(3.33±2.00) nmol· L-1·h-1,血管紧张素Ⅱ(67.98±27.46)ng/L,醛固酮(495.58±70.04) pmol/L].结论 急性整夜完全睡眠剥夺可导致健康成年男性夜间血压负荷增高,昼夜节律消失,是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睡眠剥夺后血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提示儿茶酚胺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能共同参与动态血压的调节.
-
血压、脉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压、脉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对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从上海市宝山区6家社区卫生中心及本院入选1026例高血压患者,收集相关病史信息,检测其颈-股动脉(C-F)、颈-桡动脉(C-R)、颈-足背动脉(C-D)脉搏波传导速度(PWV),672例患者在随访1年后复测PWV.从血压、脉压、高血压病程3者的不同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及随访前后对照分析.结果 (1)1、2、3级高血压患者的C-FPWV随血压水平的增高而增快,分别为(12.61±2.76) m/s,(14.35±3.41)m/s,(15.50 ±2.93) m/s(均为P<0.01).1级高血压组较2级、3级高血压组C-FPW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2)随访前后C-FPWV在1级和2级高血压组分别为(12.73±2.91)m/s和(13.39±3.25) m/s,(13.96±3.07)m/s和(14.75±4.1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3级高血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脉压<40 mmHg,40~60 mmHg,≥60 mm Hg3组C-FPWV随脉压的增大而增快,分别为(11.95±2.60) m/s,(12.94±2.85) m/s,(14.89±3.22)m/s(均为P<0.02).随访1年后3组的C-FPWV分别较前增快0.70 m/s,0.65 m/s,0.85 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高血压病程<5年、5~ 10年、≥10年3组C-FPWV分别为(12.77±2.75) m/s,(12.85±3.07) m/s,(13.76±3.05)m/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病程越长,C-FPWV越快.结论 (1)C-FPWV较C-RPWV、C-DPWV更能反映动脉僵硬度的变化.(2)C-FPWV随血压、脉压水平的增高及高血压病程的延长而增快,3者均为动脉僵硬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
白塞病患者心腔内占位和主动脉瓣受累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总结白塞病(BD)患者心脏损害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例以心腔内占位及主动脉瓣受累为突出表现的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资料以及治疗和预后.结果 2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5±10)岁.心腔内占位7例,主动脉瓣受累13例.6例患者确诊BD 1.5~8.0年后出 现心脏损害,余14例患者发现心脏损害(心腔内占位3例、主动脉瓣受累11例)后0.1~2.0年诊断为BD.超声心动图示心腔内占位4例位于右心腔内,1例位于左心腔内,2例左右心腔内均有.占位性病变病理为炎症组织或合并血栓形成,主动脉及瓣膜病理显示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素渗出.主动脉瓣受累包括主动脉瓣脱垂6例、赘生物形成及瓣周脓肿各4例、瓣膜撕裂1例,3例患者主动脉根部或升主动脉瘤样扩张,均导致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13例主动脉瓣受累患者中,12例(92%)出现心功能不全.未明确诊断且无充分药物治疗的情况下,1例患者心腔内占位复发,5例患者行9次换瓣手术后均出现瓣周漏.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明显改善病情.结论 青年男性合并心腔内占位或主动脉瓣损害需考虑BD,尽早诊断并予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超声心动图在诊治中有重要作用.
-
贫血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
目的 调查贫血在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以及与CHF患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年龄≥21岁,临床诊断为心力衰竭,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5%的缺血性(心肌梗死后至少40d以上)或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进行同顾性研究,根据是否贫血[血红蛋白< 120g/L(男性)或110 g/L(女性)]分为两组,贫血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共242例患者入选,对197例进行随访,14例(7.1%)失访,经过平均(20±9)个月(2~41个月)随访,共36例(20%)发生全因死亡,包括贫血组13例(34%)和对照组23例( 16%)(x2=6.415,P=0.011).结论 贫血在CHF住院患者中常见,贫血增加CHF死亡率,因此在积极抗心力衰竭治疗同时应高度重视贫血的纠正,以更好地改善CHF患者预后.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ACS患者195例,慢性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48例和非冠心病对照73例.ACS包括非ST段抬高型ACS(NSTEACS) 114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81例,又分为合并糖尿病患者66例和未合并糖尿病患者129例.测定MPV、血小板压积(PCT)等.结果 与对照组[(9.59±1.40) fl]和SA组[(9.61±1.42)fl]比较,ACS组[(10.19±1.26)ft]、NSTEACS亚组[(10.12±1.35)fl]和STEMI亚组[(10.29±1.33)fl]的MPV均显著升高(均为P<0.01);与对照组(45.2%±49.9%)和SA组(49.6%±55.4%)比较,ACS组(33.1%±35.4%)及STEMI亚组(29.9%±29.8%)的PC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5);合并糖尿病亚组MPV显著高于未合并糖尿病亚组[(10.48±1.29)fl比(10.05±1.23)fl,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HDL-C是MPV的独立影响因素(r=0.209,-0.191,均为P<0.01).结论 ACS患者MPV显著升高,糖尿病、血清hsCRP水平和HDL-C与MPV的升高有密切关系.
-
心肌血流储备分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现状
自从冠状动脉造影技术问世以来,它已经成为解剖学上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以及对病变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重要依据,然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不能准确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引起血流功能性变化.
-
口服抗凝药物预防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我国拥有心房颤动患者超过800万.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的严重并发症,与年龄和血压匹配的对照人群相比,无潜在瓣膜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性是对照人群的5倍以上,有瓣膜性心脏病的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可能性是对照人群的17倍.
-
植入型心脏电生理装置的易感染因素及预防
近50年来,应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植入型心脏电生理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CIED)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的指征不断扩展,植入数量持续增多.同时,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文献报道,美国起搏器感染发生率为0.13%~19.90%[1-2],1990年 -1999年之间,CIED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增加了124%[3].
-
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恐惧情绪与内皮舒张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恐志因素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只SHR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SHR对照组和SHR恐志组,每组各10只;另设WKY大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参照Takashi方法,通过测定3组大鼠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sICAM-1)、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及观察胸主动脉壁内皮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探讨恐志对SHR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SHR恐志组大鼠的冻结时间较SHR对照组明显延长[(10.93±1.38)s比(3.95 ±0.58)s,P<0.01];与SHR对照组比较,WKY组大鼠的ET、VCAM-1和sICAM-1水平较低[(54.700±4.607)ng/L比(66.213±5.420) ng/L;(780.190±96.015) ng/L比(9 42.742±123.127) ng/L; (0.340±0.138) μg/L比(0.794±0.243)μg/L],NO水平较高[(44.200±1.733) μmol/L比(35.450±1.435) μmol/L],均为P<0.01;与SHR对照组比较,SHR恐志组ET[ (71.348±4.764) ng/L]和NO[ (37.020±1.280) μmol/L]水平升高(均为P<0.05),VCAM-1[( 1040.746±140.803) ng/L]和sICAM-1[(0.847±0.192) μg/L]水平略高(均为P >0.05);与WKY组比较,SHR恐志组ET、VCAM-1和sICAM-1水平升高,NO水平降低(均为P<0.01).扫描电镜显示,3组大鼠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均不相同:WKY组为正常大鼠胸主动脉壁内皮细胞形态;SHR对照组轻者内皮细胞基本上仍呈梭形,细胞膜呈条状撕脱,重者细胞皱缩变小,细胞膜损伤明显,并可见内皮下层的裸露区,无沉积物;SHR恐志组大鼠内皮细胞排列极度紊乱,细胞损伤严重,脱落较彻底,内发层表面沉积物较多,被粗细不等、交错成网的纤维状物质包裹.结论 恐志可以影响SHR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
黄芩苷衍生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黄芩苷衍生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心肌损伤后心功能及心肌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6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维拉帕米0.5mg/kg组、黄芩苷衍生物45、90、180 mg/kg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min,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及再灌注前10 min内通过股静脉注射黄芩苷衍生物(45、90、180 mg/kg).于缺血前、缺血30 min及再灌注30、60、90、120 min时,分别测定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 max)、左心室大下降速率(- dp/dt max)、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以评价心脏功能.并用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黄芩苷衍生物能够显著对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LVSP、±dp/dt max及血压的下降,抑制心率过度减慢.剂量依赖性地缩小心肌梗死范围即心肌梗死比例(梗死区重/左心室重):模型组、黄芩苷衍生物45、90、180 mg/kg组的梗死范围分别为(33.1±6.0)、(29.9±5.4)、(24.8±5.0)及(22.3±3.4)(均为P<0.05).结论 黄芩苷衍生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珍菊降压片联合氨氯地平片对大鼠收缩压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昼夜节律的影响
目的 观察和比较联服珍菊降压片、氨氯地平片与单服氨氯地平片治疗前、后大鼠血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0)和收缩压的昼夜节律变化.方法 实验大鼠分2组,随机分为灌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组(2.5 mg·kg-1·d-1)(组Ⅰ)、灌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 mg·kg-1·d-1)和珍菊降压片组(40 mg·kg-1·d-1)(组Ⅱ),每大组各32只,每大组义分4小组,每小组各8只.疗程4周,分别在灌药前、后应用鼠尾测压仪测量大鼠收缩压和测量 血ET-1及NO水平.结果 两组服药4周后与服药前比较,收缩压及血浆ET-1水平均降低、血清NO均升高,以组Ⅱ变化显著.两组大鼠经服药后收缩压、血ET-1和NO曲线峰值相位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移位.治疗后两组峰值相位比较,组Ⅰ的收缩压峰值相位为-47°(20:51)比组Ⅱ33°(21:47)(P=0.04),ET-Ⅰ组Ⅰ为200° (13:10)比组Ⅱ95°(06:12) (P<0.001),NO组Ⅰ 55°(04:00)比组Ⅱ65° (03:20) (P =0.04).珍菊降压片和氨氯地平片对大鼠收缩压、血ET-1和NO的昼夜节律有显著影响.结论 珍菊降压片、氨氯地平片联用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可更好地控制血压,同时可以维持血压昼夜节律,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
静脉内平滑肌瘤累及右心、肺动脉1例
1 病例资料患者女,44岁.因“发作性晕厥3个月余”于2012年4月23日入院.患者近期5次劳作或休息时突发晕厥,瘫倒在地,伴有意识障碍,数秒后意识自行恢复,晕厥前过程可回忆,于外院行冠状动脉CT见:下腔静脉、右心室、右心房、右心房流出道、右肺动脉多发占位,黏液瘤可能;超声心动图见:右心房黏液瘤并破裂;妇科超声见:子宫肌瘤、宫颈那勃囊肿(多发).考虑“心脏黏液瘤”.
-
客观认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强化干预策略
基于大量研究证据,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致死致残率已成为共识.为进一步降低心血管风险,更大程度地改善患者预后,许多学者试图通过更为严格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取得更大的临床获益.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选择
在老年人中,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致死及致残性疾病.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65岁以上患者占56%,院内死亡率增加9倍;75岁以上患者占28%,1个月死亡率为30%,1年死亡率超过50%,年龄是AMI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挽救濒临死亡心肌,保护心功能,降低近期和远期死亡率同样是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主要的治疗策略,包括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急诊溶栓治疗.
-
第22例:临床表现胸闷憋气、全身水肿
患者女性,67岁.主因“胸闷憋气、全身水肿4个月余”于2009年8月14日入院.患者4个多月前出现胸闷憋气、全身水肿,并逐渐出现声音嘶哑、双下肢无力,外院CT提示双侧胸腔积液,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后壁及室间隔增厚,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 87%,大量心包积液.
-
绝经后妇女他汀类药物使用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研究的评论
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家族日益庞大,并在治疗及预防疾病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汀类药物是一种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减少胆固醇合成,早期作为一种降脂药为人们所熟知.1994年的4S研究首次明确了辛伐他汀调脂治疗在降低LDL-C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异常患者死亡率达30%,并同时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必要.从此,关于他汀类药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的研究不断涌现.
-
红细胞分布宽度是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的标志物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其防治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的CAD发病率、住院率和院前死亡率持续攀升,目前每年有超过70万人死于CAD,1998至2008年间我国男性CAD发病率增加26.1%,女性CAD发病率增加19.0%[1-3].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