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防痨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Antituberculosis 중국방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国防痨协会
- 影响因子: 2.5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0-6621
- 国内刊号: 11-2761/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环丝氨酸、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性及其与基因型关系分析
目的 评价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环丝氨酸(Cs)和对氨基水杨酸(PAS)两种二线抗结核药物的耐药性并分析耐药表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联,为我国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07年全国耐药基线调查点收集的菌株中选取196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采用微孔板Alamar blue显色法分别测定对Cs和PAS的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间隔区寡核苷酸分型法(Spoligotyping)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对Cs和PAS耐药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6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对Cs耐药为44株,耐药率为22.4%(44/196);对PAS耐药为34株,耐药率为17.3%(34/196).在耐Cs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北京基因型为34株,耐药率为21.0%(34/162);34株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耐Cs为10株,耐药率为29.4%(10/34);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5,P>0.05).在耐PAS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中北京基因型为26株,耐药率为16.0%(26/162);34株非北京基因型菌株中耐PAS为8株,耐药率为23.5%(8/34);两者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0,P>0.05).结论 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二线抗结核药物Cs和PAS的耐药率处于较高水平.北京基因型家族是我国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中主要流行的菌株,北京基因型与非北京基因型的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对Cs和PAS两种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肺结核患者血清视黄醇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 检测耐药肺结核、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清维生素A(视黄醇)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binding protein-4,RBP4)水平,并分析它们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1年7月至2013年8月大连市结核病医院门诊随访及住院治疗的耐药肺结核患者128例(耐药组)、非耐药肺结核患者152例(非耐药组),匹配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上述受试者血清视黄醇水平,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RBP4水平.结果以(-±s)表示,所有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耐药组、非耐药组患者血清视黄醇、RBP4水平分别为(206.10±10.35)μg/L、(6.22±1.64)μg/ml和(249.61±12.06)μg/L、(8.23±2.31)μ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视黄醇、RBP4水平(326.57±11.52)μg/L、(11.52±2.6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2.35和10.66,P值均<0.01;q=3.86和3.36,P值均<0.05);而耐药组较非耐药组,患者血清视黄醇、RBP4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25和3.12,P值均<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体质量指数(BMI)是血清视黄醇和RBP4的独立影响因素(t=2.154和5.211,P值均<0.05).结论 肺结核患者血清视黄醇和RBP4水平均显著降低,耐药肺结核患者降低更明显.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痰样结核分枝杆菌临床价值评价
目的 评价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2013年4 9月350例结核病专科门诊就诊者的痰标本,其中肺结核患者216例(初诊患者93例,其中涂阳患者41例,涂阴患者52例;随访治疗患者123例),非结核病患者134例(含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1例).用涂片法、罗氏培养法、实时PCR法和LAMP法检测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以临床诊断为标准,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LAMP对初诊患者的检出率和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不同方法之间检测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AMP与实时PCR法检测的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检验.结果 上述4种方法检测初诊肺结核患者痰样的敏感度分别为44.1%(41/93)、52.7%(49/93)、48.4%(45/93)、48.4%(45/93),L AMP检测敏感度与实时PCR一致;高于涂片法,低于罗氏培养法,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75,P>0.05;x2=0.75,P>0.05).LAMP对初诊涂阳患者的总检出率为90.2%(37/41),对初诊涂阴患者的检出率为15.4%(8/52),诊断肺结核的特异度为100.0%(134/134).对123例治疗随访的患者,涂片、培养、实时PCR和LAMP 4种方法单次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6.0%(32/123)、14.6%(18/123)、31.7%(39/123)和30.9%(38/123).LAMP和实时PCR检测总体一致率为96.9%(339/350),Kappa值为0.91.结论 LAMP检测痰样本结核分枝杆菌用于结核病诊断具有良好的特异度,总体检测效能和实时PCR具有很高一致性,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来我站就诊的肺结核患者1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HBsAg阴性患者82例作为对照组,以HBsAg阳性患者108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肝功能损伤情况及肝功能损伤程度.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经抗结核治疗后肝损伤率为30.56%(33/108),显著高于对照组肝损伤率12.20%(1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74,P<0.05);观察组随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程度的加重(单阳、小三阳、大三阳)肝损伤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为15.52%(9/58)、35.48% (11/31)、68.42% (13/19),小三阳患者肝损伤率与单阳比较,x2 =4.623,P<0.05;大三阳患者肝损伤率与单阳比较,x2=1.963,P<0.05;大三阳患者肝损伤率与小三阳比较,x2 =5.12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抗结核治疗后血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L)指标分别为(394.25±48.39) U/L、(91.83±19.02)μmol/L,显著大于对照组的(247.61±52.48)U/L、(48.15±12.91)tmol/L(t=19.946、18.828,P值均<0.01).观察组肝损伤恢复时间为(28.09±15.32)d,显著大于对照组的(11.26±7.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04,P<0.01).结论 HBsAg阳性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程度显著高于HBsAg阴性患者,且随着HBV感染程度的加深,肝损伤也随之加重,提示HBsAg阳性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有明显影响.
-
肺结核球误诊为周围型肺癌及两者的CT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与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的CT表现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68例周围型肺癌及58例CT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患者,两组患者均由手术病理确诊.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灶的大小、部位、形状、密度、增强扫描后的特点、边缘、有无卫星病灶及肺门纵隔肿大淋巴结等征象.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若两组计量资料数据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58例误诊的肺结核球和468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病灶平均直径分别为(3.37±1.23)cm、(3.52±1.37)c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32).沙砾状钙化、边缘光滑及卫星病灶相对于周围型肺癌[分别为5.13%(24/468)、8.97%(42/468)、10.47%(49/468)]多见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分别为27.59%(16/58)、15.52%(9/58)、48.28%(28/58)](x2值分别为37.04、15.23、59.23,P值均<0.01).病灶边缘毛糙及胸膜凹陷相对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分别为84.48%(49/58)、8.62%(5/58)],多见于周围型肺癌[分别为91.03%(426/468)、25.00%(117/468)](x2=15.23,P<0.01;x2=7.77,P<0.01).在58例误诊的肺结核球内,16例可见沙砾状钙化灶,其中13例CT报告未描述病灶内沙砾状钙化灶.58例肺结核球的手术及CT均可见卫星灶,但仅7例CT报告描述卫星病灶.结论 沙砾状钙化、病灶边缘光滑及卫星病灶多见于被误诊为周围型肺癌的肺结核球,而病灶边缘毛糙及胸膜凹陷多见于周围型肺癌.
-
2009-2013年全国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熟练度测试分析
目的 评价和分析2009-2013年全国抗结核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熟练度测试结果,改善我国结核病实验室药敏试验能力.方法 2009-2013年对全国有能力开展药敏试验的省级、地市级508个结核病实验室每年寄发30株Mtb菌株进行8种抗结核药物[异烟肼(H)、链霉素(S)、乙胺丁醇(E)、利福平(R)、卡那霉素(Km)、阿米卡星(Am)、卷曲霉素(Cm)、氧氟沙星(Ofx)]的药敏试验熟练度测试,药敏试验方法采用WHO推荐的基于罗氏培养基的比例法.共计收到508个实验室报告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熟练度测试结果,445个实验室报告的二线抗结核药物药敏试验熟练度测试结果.结果统一由国家结核病参比实验室进行比对.评价指标为敏感度、特异度、重复性和一致性.2009-2013年各指标差异采用卡方检验,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对于各个药物总敏感度、总特异度、总重复性和总一致性的范围是:H.91.88%~97.62%、92.01%~98.33%、86.55%~95.27%和91.40%~97.60%;S:88.79%~94.14%、87.59%~91.36%、77.37%~93.13%和88.20%~92.45%;E:66.24%~85.17%、83.22%~97.87%、63.46%~89.76%和75.78%~90.80%;R:78.54%~96.34%、96.19%~98.07%、79.11%~95.66%和90.72%~97.21%;Km:81.12%~95.46%、95.35%~98.86%、94.12%~96.84%和90.23%~97.77%;Am:93.14%~98.94%、96.16%~99.00%、93.52%~97.94%和95.59%~98.19%;Cm:52.45%~95.68%、89.68%~97.85%、89.48%~92.99%和89.08%~95.61%;Ofx:84.75%~94.38%、96.21%~98.90%、88.01%~94.41%和93.01%~96.90%.除S的总特异度、Km和Cm的总重复性每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x2值分别为8.49、4.1和7.78,P值均>0.05),各个药物的总敏感度每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x2 =134.76;S:x2=44.12;E:x2=266.22;R:x2=256.35;Km:x2=197.46;Am:x2=12.16;Cm:x2=433.50;Ofx:x2=47.38,P值均<0.05);其他各个药物的总特异度每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x2=67.69;E:x2=439.39;R:x2=16.61;Km:x2=94.97;Am:x2=52.96;Cm:x2 =139.51;Ofx:x2=11.66,P值均<0.05);其他各个药物的总重复性每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x2=61.82;S:x2 =127.15;E:x2=246.49;R:x2=180.03;Am:x2=21.65;Ofx:x2=28.49,P值均<0.05);各个药物的总一致性每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x2=162.05;S:x2x2=36.58;E:x2=369.11;R:x2=152.30; Km:x2=233.69;A:x2=32.55;Cm:x2=168.79;Ofx:x2=36.97,P值均<0.05).除Am、Cm的总敏感度,Ofx的总特异度,Km、Am、Cm的总重复性逐年趋势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外(Z值分别为0.46、0.99、-0.30、-0.85、0.09和-0.27,P值均>0.05),其他各个药物总敏感度呈逐年提高趋势,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H:Z=-11.06;S:Z=-6.39;E:Z=-12.39;R:Z=-11.17;Km:Z=-12.60;Ofx:Z=-4.40,P值均<0.05);其他各个药物总特异度呈逐年提高趋势,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H:Z=-3.85;S:Z=-2.14;E:Z=-12.30;R:Z=-3.31;Km:Z=-5.05;Am:Z=-5.43;Cm:Z=-8.90,P值均<0.05);其他各个药物总重复性呈逐年提高趋势,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H:Z=-5.36;S:Z=-9.11;E:Z=-7.76;R:Z=-8.52;Ofx:Z=-3.44,P值均<0.05);各个药物总一致性呈逐年提高趋势,趋势检验有统计学意义(H:Z=-10.95;S:Z=-5.95; E:Z=-11.87; R:Z=-9.70; Km:Z=-14.11;Am:Z=-3.32;Cm:Z=-5.71;Ofx:Z=-3.40,P值均<0.05).结论 开展熟练度测试工作是提高药敏试验能力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我国结核病实验室药敏试验能力具有很大贡献.长期连续的做好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并开展药敏试验培训和熟练度测试工作可使全国结核病实验室药敏试验能力逐年提高.
-
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核性脑积水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结核性脑积水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九医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积水患者30例,以颅内结核炎症反应是否得到控制分为早期和晚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两组,分别有9例和21例.分析患者的Palur分级、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术后分流管是否通畅,以及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达到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分级等资料.结果 早期组患者通过Palur分级均为Ⅲ或Ⅳ级,9例患者中有7例GCS评分≤8分;晚期组21例患者中4例Palur分级为Ⅲ或Ⅳ级,且仅有1例GCS评分≤8分.两组均有1例患者于分流术后发生分流管不通,导致分流术失败,并取出分流管.所有患者出院12个月时ADL分级Ⅰ级10例(33.33%),Ⅱ级5例(16.67%),Ⅲ级6例(20.00%),Ⅳ级6例(20.00%),Ⅴ级3例(10.00%).其中早期组ADL Ⅰ~Ⅲ级7例,ADLⅣ~Ⅴ级2例;晚期组ADLⅠ~Ⅲ级14例,ADLⅣ~Ⅴ级7例.结论 本研究提示无论颅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是否得到控制,积极早期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是可行的,并没有导致脑脊液蛋白堵管等风险的增大.
-
抗结核药物治疗所致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治疗转归分析
目的 探讨抗结核治疗导致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感染科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期间721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后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并对其肝病既往史、年龄、性别、痰结核分枝杆菌、酗酒及营养不良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并比较有无肝病既往史在临床症状、肝损伤程度、出现异常时间及其对抗结核疗程疗效的影响.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采用卡方检验,统计采用样本率比较,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共99例,占13.7%(99/721).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肝病史[27.5%(39/142)和10.4% (60/579);x2=28.16,P<0.01];年龄[25~岁组:8.0%(25/311),40~岁组:9.7%(24/248),60~70岁组:30.9%(50/162);x2Z=28.44,P<0.01];酗酒[(29.7%(11/37)和12.9%(88/684);x2=8.43,P<0.01];营养不良[19.1%(60/314)和9.6%(39/407);x2=13.58,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肝病史(Wald x2=22.994,P<0.01,OR=3.272,95%CI:2.016~5.312)、酗酒(Waldx2=5.390,P<0.05,OR=2.667,95%CI:1.165~6.103)、年龄(Wald x2=21.187,P<0.01,OR=2.010,95%CI:1.493~2.706)和营养不良(Wald x2=4.563,P<0.05,OR=1.692,95%CI:1.044~2.742)是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另外,既往肝病史的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后肝损伤恢复时间[24.2%(15/62)和64.9%(24/37),x2=16.054,P<0.01]、化疗方案更改[28.6%(16/56)和53.5%(23/43),x2=6.325,P<0.05]较没有既往肝病史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有肝病既往史、老年人、酗酒及营养不良是造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抗结核治疗方案需要根据病情做及时调整,以顺利完成化疗.
-
14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血清蛋白等相关指标分析
目的 分析2012-2013年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营养相关指标,探讨营养不良与复治的相关原因.方法 对广州市胸科医院第二门诊部辖区内登记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145例和初治涂阳患者105例初诊时血清蛋白、全血红细胞数、血红蛋白进行测定,观察复治涂阳患者首次就诊时的营养状况.将初治涂阳和复治涂阳患者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全血红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血红蛋白数值,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5例初治涂阳患者中,总蛋白降低者占22.86%(24/105)、白蛋白降低者占20.00%(21/105)、球蛋白降低者占17.14%(18/105)、A/G比值降低者占34.29%(36/105)、红细胞计数降低者占24.76%(26/105)、血红蛋白降低者占47.62%(50/105)、淋巴细胞数降低者占2.86%(3/105);145例复治涂阳患者中,总蛋白降低者占22.76%(33/145)、白蛋白降低者占22.76%(33/145)、球蛋白降低者占24.83%(36/145)、A/G比值降低者占51.72%(75/145)、红细胞计数降低者占26.90%(39/145)、血红蛋白降低者占33.10%(48/145)、淋巴细胞数降低者占3.45%(5/145);两组患者A/G比值、血红蛋白降低的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502、5.384,P值均<0.05);两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数降低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000、0.274、2.124、0.144、0.069,P值均>0.05).结论 血清蛋白A/G比值的降低是结核病复治的高危因素.
-
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技术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对涂阴肺结核的快速诊断价值
目的 研究结核分枝杆菌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技术(simultaneous amplification and testing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SAT-TB)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对涂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的252例疑似肺结核患者进行筛查,痰涂片连续3次阴性者进入研究,行支气管镜检查,收集BALF,行结核分枝杆菌快速培养(Bactec MGIT 960)及SAT-TB检测,同时进行诊断.所有患者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入选者的后诊断、影像学特征、痰培养结果等所有相关信息.以培养法作为诊断的参考标准,计算SAT-TB诊断涂阴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 共有234例涂阴疑似肺结核患者进入后分析,其中58例培养阳性,112例为培养阴性经过临床诊断的肺结核患者,64例为非肺结核患者.以培养法为计算阳性标准,SAT-TB检测BALF诊断涂阴肺结核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0% (47/58,95%CI:69.0%~90.1%)、96.9% (62/64,95%CI:88.9%~100.0%)、95.9%(47/49,95%CI:86.4%~100.0%)及84.9%(62/73,95%CI:75.3%~92.2%). SAT-TB的检测时间约2h,快于培养法的31 d.结论 SAT-TB可通过检测BALF为涂阴肺结核患者提供快速、可靠的诊断依据,是一项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
北京市区(县)社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工作现状调查结果评价
目的 了解北京市区(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的结核病防治督导工作状况,评价其社区管理模式,提高患者发现和患者督导服药管理质量,探索适合首都发展状况的社区结核病防治模式.方法 2012年8月1日至8月31日,采用普查的方式,对全市所辖16个区(县)(包括原宣武和崇文2个区)已经开展社区结核病督导服药管理的256个社区服务中心主管结核病的社区医师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北京市卫生局联合北京结核病控制研究所有关专家共同设计完成.调查辖区社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信息,同时了解社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在结核病防治中及肺结核患者督导管理的体会和认识.均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实际发放270份调查问卷,共计收回270份问卷,有效率100.0%.结果 270名社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平均年龄(35.6±10.3)岁.以大专及以下学历为主,占65.2%(176/270);66.7%(180/270)的社区医务人员日常承担3项及以上的疾病防治相关工作;从事结核病工作年限为(5.6±5.6)年,郊区的社区医务人员从事结核病工作年限[(6.2±4.5)年]较城区[(4.2±4.1)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P=0.026).46.7%(126/270)的社区医务人员负担肺结核患者的领药工作,城区负担肺结核药品发放工作的医务人员[90.9%(80/88)]多于郊区[25.3%(46/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2.67,P<0.05).99.3%(268/270)的医务人员与患者常用的联系方式是电话联系.84.1%(227/270)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访视患者占用了加班时间,90.4%(244/270)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自己能掌握患者漏服药情况,61.1%(165/270)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患者需求.尚需要增加的设施中,73.0%(197/270)的社区医务人员认为需要独立的房间,46.7%(126/270)认为需要一定的消毒设施,35.9%(97/270)认为需要药品柜.本次调查的270名社区医务人员,98.5%(266/270)都接受过单位或者上级部门组织的结核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培训,在尚需要开展的培训项目中,有72.2%(195/270)的社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认为需要开展结核病患者心理康复和支持培训.结论 北京市区(县)社区结核病防治医务人员学历偏低,承担多项疾病防控工作,郊区结核病医务人员工作稳定,城区的社区服务中心为肺结核患者提供领取药物的机会多.北京市区(县)社区结核病卫生服务设施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培训的形式和内容需要更全面.
-
含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方案的抗耐多药结核病疗效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Lfx)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Lfx治疗剂量.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耐多药结核病(MDR-TB)患者125例,由于失访和药物停用等原因,终纳入研究119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fx 400 mg/d(对照组,40例)、Lfx 600mg/d(治疗1组,39例)、Lfx 800mg/d(治疗2组,40例),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组成至少4种以上敏感药物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在治疗的第7天,Lfx服药后2h分别取血浆样本测定血药浓度,观察12个月,比较3组患者的痰菌阴转率及不良反应情况.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后3、6、9、12个月痰菌阴转率治疗1组分别为:53.8%(21/39)、56.4%(22/39)、59.0%(23/39)、59.0%(23/39),与对照组30.0%(12/40)、32.5%(13/40)、35.0%(14/40)、35.0%(14/40)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0、4.57、4.95、4.95,P值均<0.05);治疗后3、6、9、12个月治疗2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60.0%(24/40)、65.0%(26/40)、65.0%(26/40)、65.0%(26/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12/40)、32.5%(13/40)、35.0%(14/40)和35.0%(1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27、8.46、7.20、7.20,P值均<0.05).治疗1组与治疗2组治疗后3、6、9、12个月痰菌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1、0.61、0.21、0.21,P值均>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观察以胃肠道反应、肌肉关节疼痛、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为主要表现,上述不良反应在各组出现比率分别为对照组0.0%、15.0%(6/40)、0.0%;治疗1组2.6%(1/39)、10.3%(4/39)、2.6%(1/39);治疗2组5.0%(2/40)、17.5%(7/40)、7.5%(3/40),不良反应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04、0.87、3.58,P值均>0.05).结论 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的Lfx剂量600mg/d、800mg/d均较好,但是由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故推荐耐多药结核病治疗的Lfx剂量为600mg/d,部分患者可应用到800mg/d.
-
9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使用环丝氨酸导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观察
近年来,由于缺乏新的治疗药物,耐药结核病所导致的公共健康问题迅速增加,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已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健康威胁.因为感染了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无法获得充分的治疗,并有可能传播感染健康人群.因此,选择有效的抗结核药物组成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是临床一线目前面临的难题.现就笔者使用含环丝氨酸方案治疗96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导致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观察报告如下.
关键词: -
糖尿病合并肺结核118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
糖尿病易合并肺结核,临床比较常见,且互有不利影响.近年来,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逐年增多,且疗效差、耐药率高、预后较差,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1].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18例,现对其临床特点、个体化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等做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收治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18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5±11.3)岁.男91例,女27例,男∶女=3.4∶1.1型糖尿病患者3例,其余为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52例,占44.1%;其中60~岁21例,70~岁27例,80~85岁4例;男27例,女25例,男∶女=1.1∶1.先发现糖尿病患者83例(70.3%),2种疾病同时发现26例(22.0%),先发现肺结核患者9例(7.6%).
关键词: -
河北省全球基金项目地区Mtb与HIV双重感染防治效果评价
全球有1/3的人已经感染Mtb,Mtb与HIV双重感染者比HIV阴性的Mtb感染者更容易发展成结核病.2011年,全球870万例结核病患者中有110万例HIV阳性(13%)[1].因此,Mtb与HIV双重感染已经成为结核病防治工作面临的重大挑战.自2006年开始,河北省利用全球基金开展Mtb与HIV双重感染防治项目,旨在通过在结核病患者中进行HIV抗体检测和在HIV感染者与AIDS患者中进行结核病筛查,建立科学的、可行的防治模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控制Mtb与HIV双重感染,降低HIV感染者和结核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
关键词: -
固有免疫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免疫识别
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健康问题,全球每年因结核病死亡的患者超过200万例.机体的固有免疫在抵抗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多种模式识别受体参与了固有免疫细胞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包括Toll样受体(TLR)、C-型凝集素受体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在Toll样受体中,TLR2、TLR4及TLR9及其接头分子髓样分化因子(MyD88)在启动针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另外,其他的模式识别受体,如NOD2、树突状细胞相关性C型植物血凝素-1(Dectin-1)、甘露糖受体及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性C型凝集素-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也参与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模式识别受体基因突变影响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因此,深入研究模式识别受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识别特点及基因多态性分布特征,对加深了解结核分枝杆菌致病特点、设计新型抗结核的免疫制剂可提供理论支持.
-
肺结核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2012年WHO报道全球约有1/3人口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其中约有1/10感染者终发展成为结核病.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现有患者约500万例,居世界第二位,因此结核病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防控的难题.目前,关于该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结核病易感性基因及机体免疫防护等方面.micro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一类长度约为22 nt的非编码的小分子RNA.miRNA已成为近20年来生物学研究的焦点,其主要是通过与靶基因信使RNA的特异性位点结合,抑制靶基因蛋白的表达,其在生物发育时序调控和疾病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已有很多研究表明miRNA在宿主-致病原的免疫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有研究表明miRNA与肺部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深入研究miRNA在肺结核疾病的功能,可以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因此,作者总结了国内外与肺结核相关的miRNA的研究进展,希望为肺结核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供新的契机.
-
学生结核病防治工作研究进展
学生作为特殊群体,肺结核很容易传播蔓延,严重者导致暴发流行.笔者检索1991年到2013年以学生结核病为主题的相关文献125篇,回顾多年来国际、国内学生结核病研究进展,讨论汇总学生结核病高发原因、筛查方法、治疗管理、预防用药等结果的利弊,为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
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设置要求探讨
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对于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规定和《结核病诊断实验室检验规程》对于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的相关规定,探讨了生物安全二级实验(BSL-2)的基本要求,分析了目前关于BSL-2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从事结核分枝杆菌分离培养、涉及微生物学技术进行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检测与分型鉴定实验室提出改进的建议,解决该类实验室存在的生物安全隐患,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以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和同仁的支持.
-
对《关于BCG-PPD与TB-PPD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病筛查结果差异的相关意见》一文的几点说明
一项研究不论是项目设计、实施过程还是研究结果及后形成的论文,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只要作者详实、客观地报告研究内容,都会对其他人具有借鉴意义[J].笔者非常感谢卢锦标等对《BCG-PPD与TB-PPD皮肤试验在大学生结核病筛查中的差异性分析》[2]一文的关注,由于个人工作环境的差异、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对于相同的文章自然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笔者对文中提到的几点意见说明如下.
关键词: -
结核菌素类产品不同生产用菌种与剂量差异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强度影响探讨——兼对孟炜丽医生《几点说明》一文回复
非常感谢孟炜丽医生从使用者角度对《关于BCG-PPD与TB-PPD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病筛查结果差异的相关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鉴于目前国内BCG-PPD和5 IU与2IU 2种剂量的TB-PPD全面恢复生产,不少使用者对此类产品的选择存在一定困惑,孟炜丽医生提出的问题与意见有一定代表性.现将我们对孟炜丽医生意见的回复以及对结核菌素类产品的认识介绍如下,谨供临床一线的使用者参考,欢迎国内同行继续提出批评与建议.
关键词: -
关于BCG-PPD与TB-PPD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病筛查结果差异的相关意见
《中国防痨杂志》于2014年第36卷第7期发表了孟炜丽等[1]的《BCG-PPD与TB-PPD皮肤试验在大学生结核病筛查中的差异性分析》的文章,文中对5 IU BC-PPD与2 IU TB-PPD结核菌素试验结果进行了回归性分析,得出两种PPD阳性率及反应强度有差异的结论.笔者认为该研究由于未充分考虑两种PPD剂量差异可能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导致其推论可能有误,现将有关PPD剂量问题的意见讨论如下,并请国内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