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子痫前期-子痫患者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20例子痫前期-子痫合并RPL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影像学资料及随访结果,与同期住院行MRI检查结果为阴性的子痫前期-子痫患者15例相比较.结果 子痫前期-子痫合并RPLS患者较对照组更容易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癫痫发作、意识障碍或精神异常;影像学显示双侧大脑后部为主的大片对称性白质水肿,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改变可以完全恢复.合并RPLS的患者血尿酸水平(442±7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50±88)mmol/L(P<0.05).两组间血压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不同.结论 子痫或子痫前期合并RPLS患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RPLS发病的重要因素,临床对子痫前期-子痫患者监测血尿酸水平有助于早期发现RPLS.
-
骨膜包裹(膕)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促进腱骨愈合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采用自体骨膜包裹(膕)绳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110例(110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自体骨膜包裹(膕)绳肌腱重建前叉韧带(52膝),对照组采用单纯(膕)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58膝).术后1年采用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HSS评分评价临床效果;采用KT-1000,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评估关节稳定性;采用膝关节MR测量骨隧道宽度.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实验组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4,P>0.05);KT-1000测量实验组胫骨前移值小于对照组(t=6.427,P<0.05);术后1年MR观察实验组股骨隧道扩大率小于对照组(χ~2=4.17,P<0.05),实验组胫骨隧道扩大率小于对照组(χ~2=3.90,P<0.05).结论 自体骨膜包裹(膕)绳肌腱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方法短期临床效果确定,并能够增强重建韧带的稳定性,降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率.
-
老年患者血管外科急症的分布状况和手术疗效
目的 探讨血管外科老年急症病种的分布状况,评价急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31日所有年龄≥60岁的血管外科急症入院手术病例的发病情况、伴随疾病、手术治疗效果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结果 血管外科急诊手术量逐年递增,年龄≥60岁患者伴随疾病比例明显高于<60岁患者,其中心血管疾病(包括瓣膜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四大疾病为老年患者为常见的伴随疾病.年龄≥60岁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比例与<60岁的患者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血管外科急诊患者情况复杂、严重,做好术前评估和围手术期伴随疾病的治疗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不同时期大动脉炎患者血浆差异表达蛋白的变化
目的 在血浆中筛选与大动脉炎疾病和时期相关的血浆差异表达蛋白.方法 提取各20例大动脉炎急、慢性期患者和20例健康者的血浆进行蛋白双向凝胶电泳,计算机图像软件分析筛选差异性表达的蛋白点,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质谱鉴定差异表达蛋白.并对部分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中的含量.结果 筛选鉴定出疾病差异表达蛋白14种,包括血清淀粉样蛋白A,血清淀粉样P物质,纤维蛋白原,C3c,C4a,C7,C4结合蛋白,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1,α-1酸性糖蛋白,重组激活基因蛋白1(RAG1),载脂蛋白A-Ⅰ、Ⅳ,α1-微球蛋白,转甲状腺素蛋白,结合珠蛋白;其中与大动脉炎不同时期相关的蛋白有血清淀粉样蛋白A、纤维蛋白原、转甲状腺素蛋白、结合珠蛋白.在ELJSA检测中,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中位数95.9 mg/L)和显著高于慢性期(中位数49.2 mg/L,P=0.009)和健康对照组(中位数23.9 mg/L,P=0.001).急性期补体C4结合蛋白C4BP(中位数88.5 mg/L)显著高于慢性期(中位数61.7mg/L,P=0.023)和正常对照(中位数32.6 mg/L,P=0.001).结论 大动脉患者血浆有多种免疫有关蛋白和急性时相蛋白的表达,有可能用于疾病不同时期的判定;补体激活,补体调节蛋白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均参与大动脉炎的免疫病理机制,对这些蛋白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阐明大动脉炎的病理机制.
-
大学生与务工人员服用口服重组B亚单位霍乱疫苗的安全性及效果分析
目的 评价北京奥运志愿者和奥运工地务工人员在服用国产口服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菌苗(可唯适)后的不良反应、免疫和流行病学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观察大学奥运志愿者服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疫苗保护率;用ELISA法检测2个奥运工地的务工人员服苗前后不同时间抗霍乱毒素抗体(CT抗体),比较阳转率及抗体持久性.结果 大学志愿者服苗后的总不良反应率为0.38%;不良反应主要是腹痛、腹泻等,均为轻度-过性反应;服苗志愿者急性腹泻发病率明显低于未服苗的志愿者,该疫苗的保护率是76.27%;务工人员服苗后抗CT抗体阳转率明显高于服苗前,服苗6个月后抗体水平有所下降.结论 国产口服重组B亚单位霍乱疫苗在志愿者、务工人员中服用,有较好的安全性、免疫原性及群体保护效果.
-
双侧开胸治疗左主支气管病变侵及隆突病例分析
目的 总结双侧开胸治疗左主支气管病变侵及隆突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9年至2008年间4例双侧开胸治疗左主支气管病变侵及隆突的资料.结果 4例病人中男2例、女2例,中位年龄37.5岁(27~55岁).4例均采用双侧后外侧开胸切口,均行隆突切除成形术,其中3例行左侧全肺隆突切除,1例行气管隆突肿物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显示1例为结核,1例为鳞状细胞癌,另外2例为腺样囊性癌.3例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时间3~21d.手术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吻合口裂开.结论 对于相对年轻、心肺功能较好的左主支气管病变侵及隆突的患者,双侧后外侧开胸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术中根据组织病理学类型和左主支气管侵犯的长度决定手术方式.
-
北京地区已婚妇女宫颈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掌握北京地区已婚妇女宫颈病变(CIN)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杏方法,于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对北京地区12个区县共137个社区内随机抽取25~54岁已婚育龄妇女6339例,进行问卷调查,妇科检查,宫颈涂片液基细胞学检测、宫颈分泌物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并对宫颈细胞学异常者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结果 (1)6339例调查对象,宫颈病变患者374例,患病率为5.9%;(2)在细胞学阳性的调查者中,随着细胞学异常级别的升高,宫颈病变发生率也升高;(3)30~34岁是北京地区宫颈病变的发病高峰年龄,尤其是高度病变的发病高峰;(4)HR-HPV感染率9.9%,细胞学检查阳性者HR-HPV感染率为41.2%,明显高于细胞学阴性者的感染率6.6%;(5)HR-HPV感染率随宫颈病变级别升高而提高,HR-HPV负荷量也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 30~34岁为北京地区已婚妇女宫颈病变的高发年龄,HR-HPV感染是其患病的独立风险因素.宫颈细胞学检查可以早期提示宫颈病变的发生.应通过对已婚妇女的联合筛查及时发现宫颈病变,及时治疗,阻断宫颈癌的发生.
-
320排CT的低对比剂4D DSA对移植肝动脉并发症的观察
目的 探讨320排CT的低对比剂4D DSA对肝移植后肝动脉并发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中山大学器官移植中心15例肝移植病例,患者均采用TOSHIBA 320排CT-Aquilion One扫描机,造影剂流速6 ml/s,总剂量50 ml,动态容积扫描模式,利用4D DSA成像软件,测量纯肝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CT值.选取佳纯肝动脉期的图像,进行容积(VR),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图像重建.结果 肝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为20(10.0~24.2)s,强化CT峰值为373(310~440)HU.肝动脉吻合口假性动脉瘤2例,肝动脉吻合口轻度、中度狭窄各为3例、4例,肝动脉吻合口闭塞、重度狭窄各1例,肝动脉吻合口未见异常4例.其中肝动脉闭塞、重度狭窄者伴有肝门部侧支动脉形成,伴有肝动脉分支局限性与节段性狭窄、肝动脉-门静脉瘘及肝动脉迂曲、肝内动脉小分支开放各4例,其他包括9例伴有肝内动脉小分支稀疏,3例供受体肝动脉管径粗细不一致,1例移植肝血管瘤,呈"挂果征",脾动脉瘤、脾动脉瘤样扩张各1例.结论 320排CT低对比剂的4D DSA成像可获得准确的纯动脉期肝动脉图像,对于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安全、无创、准确的优点,可作为肝移植术后对肝动脉并发症进行随访的有效手段.
-
帕金森病与肌张力障碍患者内苍白球放电活动的特点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和肌张力障碍患者内苍白球神经元电活动特点,揭示其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时间对象为13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和8例原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在接受立体定向手术的同时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采集内苍白球神经元电活动和肢体EMG.应用单细胞、峰间隔(ISI)、ISI变异系数(CV)等方法探讨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模式.结果 在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中共甄别出108个神经元,除19.4%为与震颤相关的神经元放电活动外,55.6%为紧张性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103.7±25.5)Hz;25.0%为不规则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63.4±16.1)Hz.在肌张力障碍患者内苍白球中甄别出45个神经元,37.8%为紧张性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50.2±19.1)Hz.62.2%为不规则放电活动,平均放电频率为(28.5±10.5)Hz.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内苍白球紧张性、不规则性神经元平均放电频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帕金森病患者内苍白球放电频率明显高于肌张力障碍患者(均P<0.05).结论 内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增加与帕金森病相关,而内苍白球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减少与肌张力障碍相关,支持运动障碍病病理生理假说.
-
血液透析患者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合理剂量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应用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量肝素(LMWH)的合理剂量.方法 选取38例HD患者,随机分为4个治疗组,给予6种抗凝方法.小剂量UFH组(10例):uFH首剂35 U/kg,追加10U·kg~(-1)·h~(-1);小剂量UFH+预冲组:病例和UFH剂量同小剂量UFH组,并HD前给予40 mg/L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大剂量UFH组(10例):UFH首剂55 U/kg,追加16 U·kg~(-1).h~(-1);小剂量LMWH组(10例):透析前30 min法安明60 U/kg(3500 U)静脉注射;小剂量LMWH+预冲组:病例和LMWH剂量同小剂量LMWH组,并HD前给40 mg/L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大剂量LMWH组(8例):透析前30 min法安明80 U/kg(5000 U)静脉注射.分别在透析前管路动脉端、透析2 h管路动脉端和静脉端、透析结束管路动脉端采血,利用Sconoclot血凝分析仪测试玻璃珠活化凝血时间(gbACT)值、凝结速率(CR)值和血小板功能(PF)值.结果 (1)小剂量UFH组和小剂量UFH+预冲组:与HD前比较,HD 2 h的动脉端和静脉端的gbACT值均明显延长、CR值明显减少,HD结束后gbACT值和CR值无明显变化;但2组间各个时点的各种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别.(2)小剂量LMWH组:各个时点的gbACT值无明显差别;与HD前比较,CR值在HD 2 h的动脉端和静脉端均明显减少,但HD结束后无明显变化.(3)小剂量LMWH+预冲组:与HD前比较,gbACT值HD 2 h动脉端明显延长,但HD 2 h静脉端和HD结束无明显变化;CR值HD 2 h的动脉端和静脉端均较小剂量LMWH组进一步减少,但HD结束后恢复至透析前水平.(4)大剂量UFH组和大剂量LMWH组:与HD前比较,在HD 2 h的动脉端和静脉端以及HD结束,gbACT值均明显延长,CR值明显减少.结论 小剂量UFH抗凝效果充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小剂量LMWH可达到一定的抗凝效果;大剂量UFH和LMWH可引起出血风险;40 mg/L肝素生理盐水预冲增加小剂量LMWH抗凝效果,但也增加HD过程中的出血风险.
-
以全身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的艾滋病一例
患儿女,9岁,因间断发热5个月,不自主运动2个月入院.入院情况:5个月前开始间断发热,伴咽痛、咳嗽、淋巴结肿大,就诊于当地医院,给予抗炎、退热治疗,症状好转,但仍间断低热.2个月前开始左上肢不自主运动、注意力不集中,先后在多家医院住院诊治均诊断不明,症状进行性加重.相关检查头CT:双侧苍白球对称钙化,头MRI:右侧基底节区长T_2信号,无增强.
-
努力探索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方法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为骨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进而开辟了新的领域.新的手段主要包括以细胞学为基础的组织移植或自身细胞的基因修饰等,终达到生物学修复的目的.目前上述技术已应用于多种组织~([1-2]).
-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复发及手术治疗探讨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是颅脑创伤的一种常见病,约占颅内血肿的10%,多发于老年人,大部分有头部外伤史.常于伤后3周以上出现症状,一般为1个月~([1]).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6.5/10万人,其起病过程隐匿,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特征,手术效果较好,但研究发现约8%~37%患者术后血肿复发,无症状患者复查头颅CT,约80%显示残存程度不等滞留液~([2]),预防血肿复发成为CSDH治疗的焦点.
-
中国汉族人群Trp2等位基因多态性与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关联分析
目的 探索Trp2等位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DD)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Trp2等位基因对应的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筛查.125例中国汉族DDD患者(DDD~+)与125例中国汉族非DDD受访者(DDD~-),其年龄、性别相匹配.提取外周血DNA,根据COL9A2基因在326位的氨基酸位置处存在两个突变位点,在NCBI基因序列数据库中确定其对应的位点SNP1(rs7533552)和SNP2(rs2077871).根据椎间盘退变程度、单节段或多节段退变、退变的节段分布,将DDD~+组为不同的亚型.用SNP分型系统-SNPstream UIT对所有样本的所选SNP位点行基因型鉴定.对检测数据分别行拟和优度χ~2检验、基于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的关联分析.结果 病例组中和对照组中,两个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病例/对照组中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SNP1A=105(42%)/117(58%)、SNP1G=145(47%)/133(53%),SNP2C=220(88%)/30(12%)、SNP2T=224(90%)/26(10%);基因型频率分别为:SNP1AA=21(17%)/25(20%)、SNP1AG=63(50%)/67(54%),SNP1GG=41(33%)/33(36%);SNP2CC=95(76%)/100(80%)、SNP2CT=30(24%)/24(19%),SNP2GG=1(0%)/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对候选基因与DDD~+组的不同亚型进行关联分析中,发现SNP2的基因型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χ~2=6.920,P=0.031).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中,Trp2等位基因的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决定椎间盘退变发展与退变程度的危险因素之一.
-
经皮前路腰骶融合螺钉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型初步评价经皮前路腰骶轴向融合(AxiaLIF)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Unigraphics软件对螺钉进行计算机建模,并且以iges格式导入到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有限元建模,根据临床实际将建立好的螺钉有限元模型与从"中国力学虚拟人"模型库中选择的完整人体L5-S1的有限元模型有效整合,分析不同工况下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3种工况下螺钉应力峰值:垂直载荷为175.334 Mpa、扭转载荷为183.765 Mpa和侧弯载荷为146.237 Mpa.螺钉总体应力均较小,以椎间融合部为中心,上、下3~5个螺纹内局部应力稍高,应力峰值高值均位于螺钉注射孔下第一个螺纹内.3种工况之间比较,以扭转载荷下应力为高,垂直载荷次之,侧弯载荷下螺钉所受应力为小.结论 腰骶螺钉强度可以满足人体日常垂直压缩,扭转,侧弯等要求,可进行临床进一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