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恩他卡朋对左旋多巴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 观察恩他卡朋对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帕金森病(PD)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设立L+E组(同时接受左旋多巴和恩他卡朋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L组(只接受左旋多巴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L(-)组(从未接受过左旋多巴治疗的原发性PD患者)及对照组(无PD及其他神经系统疾患的人群),研究对象于2012年9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PD专病门诊患者数据库和健康查体中心.每组初期入选60例,确定每个研究对象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 C677T基因型,并检测血浆Hcy及叶酸、维生素B12浓度.随后采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由SPSS 11.5软件完成.结果 240例初期入组的研究对象中98例为MTHFR 677位点CC基因型携带者,被确定为终研究对象.后续统计学分析发现各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E组PD病程[(96±21)个月]长,其次为L组[(51 ±17)个月],L(-)组[(21±6)个月]短;L+E组接受左旋多巴治疗时间[(77±22)个月]及每日左旋多巴有效剂量[(765±110) mg]均高于L组[(42±l4)个月,(673 ±73) mg];血浆Hcy浓度L+E组[(15.1±3.1).μmol/L]低于L组[(20.4 ±4.7)lμmol/L],但仍高于L(-)组[(12.2-±2.4) μmol/L]和对照组[(9.1 ±2.2)μmol/L],L(-)组亦高于对照组.结论 恩他卡朋在提高左旋多巴生物利用度的同时还部分缓解了后者造成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Ⅰ型患者的临床评分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
目的 报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l)患者的骨骼肌受累分级评分(MIRS)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自2003年5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北大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DM1的46例先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16例,起病年龄在10~57岁,起病至确诊病程4个月至35年.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力弱,伴随肌强直、斧头脸以及其他系统损害.对临床表现进行MIRS评分,对其肱二头肌进行骨骼肌病理检查,分析MIRS评分和与肌纤维直径变异、核内移程度、破碎红纤维出现率、间质增生、肌浆块出现率之间的关系,统计MIRS分级≥4及≤3两组患者间上述病理改变的差异.结果 46例患者MIRS评分1级0例、2级8例、3级14例、4级23例、5级1例.MIRS评分和肌纤维直径变异(r=0.305,P=0.039)、核内移程度(r=0.451,P=0.002)、破碎红纤维出现率(r=0.364,P=0.013)存在显著相关性,与间质增生、肌浆块均无显著相关性.MIRS分级≥4及≤3的两组患者间核内移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破碎红纤维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8),间质增生、肌浆块以及肌纤维直径变异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S评级具有一定的骨骼肌病理改变基础,特别是核内移和破碎红纤维改变.
-
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探讨曲妥珠单抗术后辅助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收治的31例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1年或2年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分析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患者的无病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总生存期和远期安全性.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位随访9.3年,全组共有6例患者出现复发,5例患者发生第二原发恶性肿瘤,4例患者死亡,全组的5年和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3.3%和80.0%,5年和10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0.6%和57.3%,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8%和87.1%.13例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阳性和18例雌激素/孕激素受体阴性患者的10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64.7%(x2=5.44,P=0.019),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和77.8%(x2 =3.163,P=0.075).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的耐受性良好,全组未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曲妥珠单抗术后辅助治疗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无长期累积性心脏毒性.
-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胶原超微结构及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
目的 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OP)及压力性尿失禁(SUI)与盆底胶原含量、结构以及血管活性肠肽(VIP)表达的关系,分析胶原与POP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象为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妇科行经腹或经阴道子宫全切患者,共90例.将90例患者分对照组(无POP及SUI)30例、POP组30例及POP合并SUI组30例,取主韧带、宫骶韧带及尿道旁标本,光镜及电镜观察其组织学特点,测量胶原原纤维直径,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胶原含量以及VIP的表达.结果 (1)POP组及POP合并SUI组平滑肌束弥漫性萎缩;成纤维细胞代谢活跃.(2)POP组及POP合并SUI组胶原原纤维直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Ⅰ、Ⅲ型胶原表达显著降低(P<0.01),VIP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SUI和POP患者盆底胶原含量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可能与POP及SUI的发生发展有关.VIP递质在宫骶韧带、主韧带中含量的减少与POP密切相关,提示神经损伤在PFD中起重要作用.
-
Ⅰa1期子宫颈癌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余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 探讨Ⅰ a1期子宫颈癌宫颈锥切术后病灶残余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并经宫颈锥形切除、组织学诊断为Ⅰ a1期子宫颈癌而接受子宫切除术83例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灶残余发生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宫颈锥切后接受了子宫切除术,术后组织学检查结果提示有病灶残余31例,病灶残余率37.3%.31例残余病灶分别是CIN1 5例、CIN2 ~3 10例、微小浸润癌11例和浸润癌5例.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是否绝经、宫颈锥切的方式和锥切标本切缘状态是Ⅰ a1期子宫颈癌宫颈锥切标本病灶残余的影响因素.但Logistic回归法分析结果显示锥切标本切缘状态是Ⅰ a1期子宫颈癌宫颈锥切标本病灶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Ⅰ a1期子宫颈癌宫颈锥切标本切缘状态是其病灶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病灶近切缘和切缘阳性患者应进一步治疗.
-
CTA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手术期心脏风险的价值
目的 探讨CTA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对非心脏手术计划的影响及预测围手术期心脏风险事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8年11月至2010年11月拟行非心脏外科手术,术前怀疑或确诊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CTA患者89例,男56例、女33例,平均年龄65.1岁;CTA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和钙化积分情况;分析放弃或推迟手术原因、CT结果对手术计划的影响;统计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89例中,10例未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征象(11.24%);75例发现粥样硬化(84.27%);2例冠脉搭桥术后、2例PCI支架置入术后;参考冠脉CTA结果,12例放弃手术(13.48%),8例干预后择期手术(8.99%);冠脉管腔重度狭窄对手术计划有明显影响(P=0.003);钙化积分程度对手术计划没有明显影响(P=0.190);如期或冠心病干预后进行手术者,1例术后出现房颤.结论 非心脏手术前怀疑冠心病者,冠状动脉CTA所提示的结果明显影响手术计划;经冠状动脉CTA检查,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心血管事件.
-
周围静脉与深静脉置管两种溶栓方法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对照观察
目的 比较周围静脉溶栓与深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期疗效与并发症,评价深静脉置管溶栓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86例DVT患者,分为周围浅静脉溶栓组(A组,33例)和深静脉置管溶栓组(B组,53例),对比两组下肢消肿率、静脉通畅率及近期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两组消肿率比较(大腿A组59%±33%,B组66%±30%;小腿A组67%±31%,B组6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通畅率比较,B组(57%±23%)优于A组(3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症状性肺梗死发生.结论 两种溶栓方法均可有效改善急性下肢DVT症状,深静脉置管溶栓静脉通畅率高,且不增加溶栓出血概率.
-
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肝内转移灶微波消融的并发症和预后分析
目的 回顾性总结胆管细胞癌胆肠吻合术后肝内转移灶经微波消融后的并发症和预后.方法 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6例患者肝内10个转移性胆管细胞癌经微波消融治疗,患者男5例、女l例,年龄52 ~63(58±6)岁,肿瘤大小1.5~3.6(3.3±1.3) cm.所有患者原发病变均位于肝外并曾行手术切除和胆肠吻合术,其中4例患者微波消融前有肝内胆管扩张和积气.结果 所有10个转移灶均完全消融,其中4例患者的5个消融灶术后发生脓肿(5/10),并有窦道形成.3例患者经抗炎、置管引流和对症支持治疗后治愈,1例患者术后13 d死亡.随访期内(13 d~37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4.8%、21.6%、21.0%(中位生存期,15.7个月).结论 微波消融胆肠吻合术后肝内转移性胆管细胞癌具有很高的技术有效率,但肝脓肿的发生率很高,明确原因有利于预防和发生后的及时处置.
-
浅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酸敏感离子通道1a和2a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浅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酸敏感离子通道1a(ASIC1a)和2a(ASIC2a)的影响及在脑复苏作用中的潜在机制.方法 95只雄性SD大鼠随机数字表分为以下5组(n=19):假手术组(Ⅰ)、模型组(Ⅱ)、浅低温组(Ⅲ)、PcTX1组(Ⅳ)、浅低温+PcTX1组(Ⅴ).四血管阻塞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15 min,再灌注即刻Ⅳ组和Ⅴ组侧脑室注射500 ng/ml PcTX1 6μl,其余组侧脑室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同时Ⅲ组和Ⅴ组于再灌注15 min内将直肠温度降至32~ 33℃,并维持6h,其余组维持直肠温度36~37℃.测定再灌注6h及24 h海马ASIC1a和ASIC2a蛋白水平、再灌注24 h海马ASIC1a和ASIC2a mRNA表达水平;观察再灌注24h海马CA1区病理改变;以及测定再灌注72 h大鼠脑含水量.结果 与Ⅰ组比,其余各组ASIC1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比,其余各组ASIC2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增高(P<0.05);与Ⅱ组和Ⅳ组比,Ⅲ组和Ⅴ组ASIC2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高(P<0.05);与再灌注6h相比,再灌注24hⅡ、Ⅲ、Ⅳ和Ⅴ组ASIC2a蛋白表达均增高(P<0.05);与Ⅰ组比,Ⅱ、Ⅲ、Ⅳ和Ⅴ组CA1区锥体细胞数均减少(P<0.01);与Ⅱ组比,Ⅲ、Ⅳ和Ⅴ组CA1区锥体细胞数均增加(P<0.01),尤以Ⅴ组效果明显(P<0.01);与Ⅰ组比,Ⅱ、Ⅲ和Ⅳ组脑水含量均增加(P<0.01);与Ⅱ组比,Ⅲ、Ⅳ和Ⅴ组脑水含量均降低(P<0.01),Ⅴ组降低明显(P<0.01).结论 浅低温减轻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ASIC2a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有关,且浅低温联合PcTX1对缺血脑组织的复苏具有协同作用.
-
我国B'亚型HIV-1 gag基因变异与宿主HLA限制性CTL应答的关系
目的 了解我国B'亚型HIV gag基因随时间进化的特征及阳性选择位点与宿主HLA限制性CTL应答的关系.方法 从HIV序列数据库下载我国B’亚型HIV-1 gag序列,计算不同年代病毒多样性及基因离散率,应用Hyphy软件分析Gag蛋白阳性选择位点及其与HLA限制性CTL应答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获得来自河南、湖北、辽宁及云南地区的122条B '亚型gag序列,按采样时间分为4组:<2001、2001-2003、2004-2006及2007-2010年,病毒多样性及离散率均随时间逐渐增加(r1=0.497,P1<0.001;r2 =0.593,P2<0.001);Gag蛋白34个阳性选择位点中97.1%位于已明确的47个HLA限制性CTL表位内,HLA-A、B、C限制表位分别占43.1%、49.0%及7.9%.结论 我国B’亚型gag基因多样性及离散率随着流行时间延长逐渐增加,B '亚型毒株正逐渐适应我国人群常见的HLA限制性CTL应答,提示该毒株疫苗研发时需要注意避免选用相关CTL表位为免疫原.
-
低频电刺激海马对海人酸致癫痫大鼠突触外GABAA受体α5亚基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频电刺激(LFS)海马对海人酸致癫痫大鼠突触外GABAA受体α5亚基的影响及LFS海马可能的治疗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成功致癫痫模型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癫痫组、假手术组和LFS海马治疗组,以及正常对照组大鼠8只.通过行为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和Westen印迹,分析突触外GABAA受体α5亚基表达变化情况及其与LFS海马治疗癫痫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治疗开始后癫痫组、假手术组、LFS海马治疗组癫痫发作次数分别为(8.50 ±0.93)次、(8.88 ±0.83)次、(2.88 ±0.83)次,LFS海马治疗组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P<0.01).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癫痫组、假手术组、LFS海马治疗组、正常对照组α5亚基mRNA表达分别为0.30±0.16、0.31±0.16、0.74±0.20、1.10±0.23;Westen印迹显示癫痫组、假手术组、LFS海马治疗组、正常对照组α5亚基蛋白表达分别为0.22±0.08、0.26±0.08、0.75±0.09、0.88±0.09.LFS海马治疗组与癫痫组、假手术组之间α5亚基mRNA及相关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仍低于正常对照组表达水平(P<0.01).结论 LFS海马可以有效抑制癫痫发作,可能与α5亚基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
应重视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是脊柱畸形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成人脊柱畸形除了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冠状面畸形(脊柱侧凸)以外,近年来矢状面畸形越来越受到重视[1].矢状面平衡主要由脊柱、骨盆和下肢3大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决定,三者之间排列的相互作用,使人体在小能耗的前提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姿势,且减少站立或运动时对脊柱和脊髓的冲击和震荡,这与经典的用于描述矢状面平衡在维持姿势和躯体稳定性中的作用经济圆锥(conus of economv)的概念相一致:人体以足部为圆锥体的顶点,躯干存一个狭窄的姿势范围内,能在不需要外力支持的情况下保持直立和平衡,如躯干的重心落在圆锥顶点的垂线上,则人体可以在省力的状态(经济的能量消耗状态)下保持直立;而躯干越倾斜即重心越偏离,维持直立所需的力量越大;而当躯干落在圆锥范围以外,则无法保持直立的状态[2].
关键词: -
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治疗重度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
目的 探讨一期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SO)治疗重度(Cobb> 100°)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行跳跃式双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术的10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节段分布为L1、M(7例),T12、L3(2例),L2、L5(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 ~47岁(28.5±9.1)岁.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2周X线片的胸椎后凸(TK)、腰椎前凸(LL)、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GK)、上截骨椎局部后凸角(LK1)、下截骨椎局部后凸角(LK2)、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TK由术前平均(70.9±13)°(47~85°)矫正至术后(66.4±12.3)°(43 ~81°)(P>0.05),LL由术前平均(41.9±6.3)°(32~52°)矫正至术后(-44.1±9.5)°(-31~-59°)(P<0.01),GK由术前(113.4±9.2)°(102 ~ 132°)矫正至术后(71.6±11.1)°(60~90°)(P<0.01),LK1由术前平均(40.5±11.1)°(22 ~ 56°)矫正至术后(-13.5±9.2)°(-1~-27°)(P<0.01),LK2由术前(-0.3±13.9)°(-18~23°)矫正至术后(-26.8±11.1)°(-10~-51°)(P<0.01),SVA由术前平均25.2 cm(11.5 ~31.5 cm)矫正至术后5.8cm(1.5~9 cm)(P<0.01).手术时间290 ~ 420 min,平均370 min;术中出血量1700~ 3800 ml,平均2600 ml.1例术中硬脊膜破裂,术后脑脊液漏;1例术后右上肢暂时性臂丛麻痹,1周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右大腿外侧疼痛,左踝关节内侧浅感觉减退,术后3周恢复.结论 对于重度(Cobb> 100°) 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跳跃式双节段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可以获得更大的矫正角度(LL平均可获86°的矫正)及满意的矢状面重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骨盆参数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骨盆参数特点及与脊柱矢状面参数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脊柱-骨盆参数在矢状面平衡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2007年3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12例AIS患者,于站立位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测量胸后凸(TK)、腰椎前凸(LL)、骨盆投射角(PI)、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及矢状垂直轴(SVA),各参数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同时将所有患者分亚组:(1)按冠状面主胸弯和主腰弯分组;(2)按SVA正值与负值进行分组,分别进行各骨盆参数组间t检验.结果本组AIS患者PI平均值为47.2°,SS为39.4°.PI与SS、PT、LL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562,0.773,0.278),TK与各骨盆参数(PI、PT、SS)无相关性(均P>0.05).SVA与脊柱参数(TK、LL)和骨盆参数(PI、PT)均相关.亚组分析中,冠状面主胸弯组的PI、SS值(49.4°,41.0°)高于主腰弯组(45.1°,38.0°).SVA正值组PI、PT值(54.6°,14.3°)高于负值组(45.6°,6.2°).结论骨盆参数存在人种差异,中国AIS患者主要骨盆参数值小于高加索人群.骨盆参数在冠状面主胸弯AIS患者的主要骨盆参数相对高于主腰弯AIS患者.矢状面腰椎曲度大小受骨盆参数影响,但胸弯形态不受骨盆参数影响.高PI值AIS患者躯干易前倾,PT相应增大,反之亦然.PT改变是骨盆代偿的重要方式.
-
后路广泛松解手术对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胸椎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进行广泛松解对脊柱矢状面矫形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2006至2009年收治的37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病例,其中女26例,男11例,手术时年龄在14 ~ 22岁,平均17.3岁,主胸弯Cobb角在70~ 100°之间.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的松解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为后路广泛松解,选择主胸弯顶椎附近的3个节段行Ponte截骨术,其余所有节段行下关节突切除术,共15例;B组为后路单纯软组织松解,共22例.根据术前胸椎后凸角(TKA)大小,进一步将A组病例分为A1亚组(术前TKA< 40°),A2亚组(术前TKA> 40°),将B组病例分为B1亚组(术前TKA< 40°),B2亚组(术前TKA> 40°),回顾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以及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松解方法在胸椎矢状面的矫形效果差异.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失血量大于B组(P<0.05);A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27.4°,矫正率为68.1%;B组术后冠状面Cobb角矫正至平均35.6°,矫正率为56.9%.A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6.8°,平均增加9.2°,B1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12.5°,平均丢失3.1°,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28.4°,平均矫正24.9°,B2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平均39.1°,平均矫正10.3°,两亚组术后胸椎后凸角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随访2年,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获得明显改善.结论 在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广泛的松解有助于恢复正常的胸椎后凸,同时可以增加主胸弯冠状面矫正率.
-
急性脑卒中的血液生化标志物诊断研究进展
脑卒中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1];我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升为中国第一位死因.脑卒中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近20年监测结果显示,脑卒中年死亡人数逾200万,年增长速率达8.7%,对我国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负担[2].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