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杂志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중화의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1.4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0376-2491
- 国内刊号: 11-21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完全切除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特征和完全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12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92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并经病理确诊为ⅢA-N2期的NSCLC患者,比较术后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的临床病理资料,将可能影响预后的临床病理特征纳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术后3年和5年复发率分别为61.0%和70.2%;单因素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总数、淋巴结总阳性率、纵隔淋巴结转移数、纵隔淋巴结阳性率、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纵隔淋巴结多站转移、跨区域转移、多区域转移是影响预后的因素,Cox多因素分析表明纵隔淋巴结跨区域转移(P =0.035)和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P =0.045)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跨区域转移者复发风险是区域内转移者的2.0倍,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者的复发风险是1~3者的2.2倍.结论 结合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位置和数量可判断ⅢA-N2期NSCLC术后复发风险,跨区域转移并且纵隔淋巴结转移数量>3者是复发风险高的亚组.
-
浙江省危重孕产妇监测及其结局分析
目的 通过浙江省危重孕产妇监测系统掌握危重孕产妇发生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情况.方法 通过横断面调查选取2012至2013年浙江省危重孕产妇监测医院入院的所有危重孕产妇,网络直报危重孕产妇个案表,包括孕产妇的个人信息,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危重孕产妇抢救措施和抢救过程,孕产妇及围产儿的不良结局发生情况.结果 共监测孕产妇161 660,共收集危重孕产妇826例,危重孕产妇的发病率5.6‰,危重孕产妇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排首位,164例占19.9%;第2位是子宫收缩乏力,162例占19.6%;第3位为前置胎盘,146例占17.7%.危重孕产妇严重孕产结局中,子宫切除139例,子宫切除率16.8%.围产儿死亡81例,围产儿死亡率为10.4%,早产279例,早产出生率39.9%.结论 危重孕产妇监测有利于掌握危重孕产妇发生的流行病学情况,督促医疗机构改善产科质量,降低危重孕产妇发生率,早产儿出生率和围产儿死亡率.
-
运动神经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与皮肤交感神经反应的观察
目的 调查运动神经元病(MND)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并对患者进行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对运动神经元病的自主神经受损情况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来自2009年11月至2011年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的MND病例.记录患者有无自主神经系统受损表现,包括:皮肤麻木或瘙痒;出汗异常包括出汗减少、冷汗或多汗;口干;流涎;皮温异常;体位性低血压;瞳孔大小或对光反射异常;便秘;排尿障碍;性功能障碍.对MND患者行SSR检查,测定结果参照我院肌电图室的正常标准,计算SSR异常率及电生理检查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MND患者142例.患者中自主神经功能受损的出现率分别为:皮肤麻木76例(53.5%);皮肤瘙痒22例(15.5%);出汗异常15例(10.6%);口干13例(9.1%);流涎3例(2.1%);皮温异常21例(14.8%);体位性低血压3例(2.1%);便秘23例(16.2%);排尿障碍14例(9.9%);性功能障碍2例(1.4%).142例MND患者中,SSR正常91例(64.1%),异常51例(35.9%).上肢SSR异常12例(8.5%),上肢潜伏期延长2例(1.4%),波幅降低8例(5.6%),波形消失4例(2.8%);下肢SSR异常47例(33.1%),下肢潜伏期延长4例(8.5%),波幅降低31例(21.3%),波形消失15例(10.6%);上下肢均异常为7例(4.9%),上下肢波形均消失3例(2.1%).MND患者SSR与正常值比较,上肢潜伏期延长(P<0.05),上下肢波幅均显著降低(均P<0.01).ALS的各E1-Escorial诊断分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肢起病组异常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自主神经功能损害表现与上、下肢SSR波幅、潜伏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MND可出现皮肤、腺体分泌、心血管系统、膀胱直肠括约肌等临床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部分MND患者出现SSR的异常,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电生理改变与临床自主神经症状之间不具有相关性.下肢起病患者的SSR异常率较高.
-
采用C1-2钉棒复位技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及颅底陷入
目的 介绍一种采用C1-2钉棒系统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和颅底陷入复位的技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采用C1侧块C2椎弓根/峡部螺钉钛棒技术成功实现复位的26例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及颅底陷入患者,其中男9例,女17例.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肢体力弱、颈部活动受限以及感觉异常.结果 26例均获得有效复位,其中18例完全复位,8例部分复位(复位程度>60%);术后寰齿间距均值为2.1 mm,较术前8.8 mm明显缩小(P<0.01).所有患者硬膜及延颈髓压迫解除,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2例出现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例、切口延期愈合1例,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术后随访(平均22个月)植骨融合率达到100%.结论 C1-C2螺钉钛棒系统可以实现对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及颅底陷入的有效复位及固定融合.对非寰枕融合患者该技术可保留寰枕关节,而对于寰枕融合患者该技术固定效果优于枕颈固定法.
-
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在健康人海马分区的可重复性观察
目的 探讨正常人海马分区代谢物测定的可重复性和性别差异,研究海马不同区域(头、体和尾)代谢物分布规律,为进一步探讨病理状态下海马代谢物改变奠定基础.方法 对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南京市鼓楼医院及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实习及进修的24名正常认知健康志愿者行3.0TMR海马区多体素氢质子波谱检查.每位志愿者行3次检查.采用MR后处理工作站对波谱数据进行处理.将海马分为头、体和尾3部分,分别计算其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肌醇(MI)/Cr、MI/NAA和胆碱(Cho)/Cr的比值.比较两侧海马各部位代谢物比例在男、女两组间及3次检查间差异,并分析各代谢物沿海马长轴的分布规律.结果 两侧海马各部位代谢物比例(NAA/Cr、MI/Cr、MI/NAA和Cho/Cr)在不同性别间及3次检查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侧海马头至尾NAA/Cr呈逐步上升趋势(P<0.05),MI/NAA、Cho/Cr呈逐步下降趋势(P<0.05).两侧海马头至尾MI/Cr呈逐步下降趋势,但仅在右侧海马头、尾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马区多体素氢质子MR波谱技术稳定,不受性别因素影响,进一步确定了海马头、体和尾不同部位代谢物浓度存在着分布的差异并有一定的趋势.
-
急、慢性吸入性肺炎影像成因与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急、慢性吸入性肺炎影像成因、表现特点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分析2004年4月至2013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30例吸入性肺炎CT、X影像表现特点,其中27例做CT检查,多平面重建(MPVR)21例;X线平片检查3例,食管造影2例.结果 本组气管腔内出现不透光物12例,急性组7例吸入肺炎迅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30例急、慢性吸入性肺炎CT所示主要征象构成比如下:小叶中央结节亚急性组4例、慢性组4例、急性组2例;磨玻璃影急性组9例、亚急性组2例、慢性组4例;支气管扩张慢性组8例,有3例出现黏液栓塞;肺不张慢性组6例;片状实变影慢性组5例,急性组8例;间质纤维化慢性组3例,脓肿空洞和液性囊肿各1例.发病部位:右肺下叶慢性组9例、亚急性组4例、急性组11例;左肺下叶慢性组6例、亚急性组3例、急性组11例.结论 磨玻璃影和小叶中央结节在吸入性肺炎各组表现有重叠,肺不张、支气管扩张或伴黏液栓塞则基本出现在慢性组,胸部CT检查能较准确地评价吸入性肺炎并有助于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
-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特点及治疗随访观察
目的 总结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临床特点、实验室表现及治疗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至2008年在北京儿童医院首次确诊为SLE患儿130例的资料,研究其常见的首发表现、各系统受累发生率、血尿常规、主要自身抗体检查及治疗转归特点.130例中男25例女105例,男:女为1∶4.2,年龄4~16岁,平均(11.5±2.2)岁.结果 SLE患儿常见的首发表现是发热(66.00%)、皮疹(62.33%)以及乏力不适(47.33%).皮肤黏膜(80.00%)、血液系统(70.77%)、肾脏(66.15%)是儿童SLE前3位易累及的器官.贫血(64.62%)和尿蛋白阳性(66.15%)是常见的异常检查.自身抗体检查中ANA阳性率为100%,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88.37%.6例继发抗磷脂综合征的SLE患儿IgM型抗心磷脂抗体和IgM型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均为中高度阳性.糖皮质激素是SLE患儿的首选用药,根据病情不同需要个体化用药.治疗后1个月有效率(缓解+好转)为80.7%(105/130),治疗1年后有效率为95.1%(97/102).治疗过程中死亡6例,均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儿童SLE非特异性表现为常见的首发表现,以重要脏器损害起病者预后差,皮肤黏膜、血液、肾脏是易累及的系统,ANA多为高滴度阳性,监测IgM型抗心磷脂抗体和IgM型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抗磷脂综合征,早期诊断、合理治疗、规律随诊可以改善病情转归.
-
不同黄体支持方案对自然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 通过比较自然周期不同黄体支持方案患者特点及冻融胚胎移植(FET)结局,探讨应用地屈孕酮进行黄体支持的临床结局.方法 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自然周期冻胚移植病例,排卵日内膜厚度8 ~12 mm,A型,共2 248治疗周期,其中口服地屈孕酮黄体支持组(1 967周期),肌内注射黄体酮组(281周期);按不孕因素(输卵管因素、多囊卵巢综合征、男方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他原因不孕)分类,比较各组患者的临床妊娠率、着床率、异位妊娠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不孕类型、排卵日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数等临床特征相似,地屈孕酮组临床妊娠率(43.26%比38.79%)、胚胎着床率(25.76%比21.13%)偏高,流产率偏低(17.27%比22.0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位妊娠率、早产率、活产率相似.按不孕因素分组,应用地屈孕酮对单纯输卵管因素患者能显著减低的流产率(16.54%比29.55%,P<0.05)和显著增高的临床妊娠率(43.78%比34.38%,P<0.05)、活产率(34.16%比23.44%.P<0.05).结论 口服地屈孕酮黄体支持在自然周期FET存在优势,尤其在单纯输卵管因素不孕患者.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内皮细胞损伤中泛素蛋白酶体系统的表达变化
目的 观察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运用不同浓度及时间点的ox-LDL处理HUVECs,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泛素抗体(Ub)及E1酶(泛素激活酶)、E2酶(泛素耦联酶)、E3酶(泛素连接酶)的表达.结果 ox-LDL可上调HUVECs的Ub、E1酶、E2酶、E3酶表达,并呈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灰度值分别为:0.46±0.08比0.25±0.09;0.63±0.09比0.45±0.09;0.49±0.07比0.35±0.06;0.67±0.05比0.45±0.05.以上结果均为ox-LDL 100 μg/ml,均P<0.05);ox-LDL(100μg/ml)作用于HUVECs,上述蛋白的表达上调,并于12h和24h出现两个表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12 h灰度值分别为:0.58±0.08比0.25±0.09; 0.72±0.08比0.45±0.08; 0.65 ±0.10比0.35±0.06;0.65±0.05比0.43±0.05.24 h灰度值分别为:0.72±0.08比0.25±0.09; 0.79±0.08比0.45±0.08;0.72±0.04比0.35±0.06; 0.65±0.05比0.43±0.05,均P<0.05.结论 ox-LDL诱导的HUVECs的损伤与泛素蛋白酶系统被激活有关.
-
FHL1在骨骼肌发育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肌病的关系
FHL1属于LIM蛋白家族成员之一,人类FHL的LIM蛋白家族包括五个成员,分别是FHL1、FHL2、FHL3、FHL4和ACT(也被称作FHL5)[1-4].FHL1和FHL3在骨骼肌中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但在心肌中亦表达;FHL2主要在心脏中表达,在骨骼肌中表达水平相对较低;FHL4和ACT在睾丸中特异表达[5-7].FHL家族成员在不同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可能决定了它们在这些组织中的生物功能.FHL蛋白家族的特点是含有特殊排列的LIM二级结构(C-X2-C-X16-21-H-X2-C-X2-C-X17-C-X2-C).所有的FHL蛋白都是由4个完整的LIM结构域串联排列而成,并且中间由8个不同的氨基酸残基区分开[4].
关键词: -
关注重大灾害伤情评估与救援决策支持系统研发
目前世界有许多灾害所造成的后果都很严重.灾害一旦发生,关键是拯救人的生命.如何开展科学高效的应急医学救援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特别是近年来,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应急医学救援领域以信息化变革为契机,每年不断增加财政预算,用于构建更加敏捷、坚实的应急机制和管理体系,旨在有效应对威胁人类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突发灾害事件.美国建设了较为完善的突发事件“紧急事务管理系统”(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EMS),欧洲5国在尤里卡计划下研制了“重大紧急事件智能管理系统”(Major Emergency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ystem,MEMS),日本也建设了针对自然灾害的“灾害响应系统”(Disaster Response System,DRS)等.
关键词: -
易误诊的皮肌炎并发吸入性肺炎一例
患者男,15岁,已确诊皮肌炎,因皮疹,面部水肿,乏力1周入院.查体:体温37.1℃.喜右侧卧位,颜面部大片红斑,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颜面部水肿,胸骨正中可见约15 cm手术瘢痕.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脏体征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浅表淋巴结不大,四肢肌肉无压痛,肌力减弱,3级.既往行室间隔修补术.入院时外院CT报告肺部感染性病变,可能为真菌感染.
关键词: -
氯沙坦抑制肺树突状细胞活化对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效应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急性肺损伤(ALI)肺炎症损伤程度和肺树突状细胞(DC)功能状态的影响及保护性效应及机制.方法 C57BL/6小鼠数字法随机分为:(1)对照组:气管内注射与脂多糖(LPS)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PBS),气管内注射PBS前30 min,予以腹腔内注射等体积PBS;(2) ALI组(ALI):气管内注射LPS 2 mg/kg复制ALI模型,气管内注射LPS前30 min,予以腹腔内注射等体积PBS; (3) ALI+氯沙坦组(Los):气管内注射LPS 2 mg/kg前30 min,予以腹腔内注射氯沙坦15 mg/kg.注射LPS或PBS后6、24、48 h处死小鼠,留取肺组织待检.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计算肺损伤评分,并测定肺湿重/体重比(LW/BW).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IL)-6浓度.流式细胞术(FCM)测定肺单细胞悬液中DC比例及CD80、MHCⅡ表达水平.结果 ALI组小鼠肺LW/BW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肺LW/BW[(0.62 ±0.06)比(0.49±0.03)],P<0.05.氯沙坦干预组LW/BW(0.55±0.03)较ALI组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ALI组肺组织病理检查见肺泡间隔增宽、肺泡间质内血管充血、出血及大量炎细胞渗出,应用氯沙坦使ALI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肺损伤评分显著降低[(3.09±0.45)比(5.10±0.24)],P <0.05.ALI组肺IL-6明显高于对照组,应用氯沙坦组可使ALI小鼠肺组织IL-6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1 983 ±219)比(335±168)],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ALI组肺DC比例显著升高,表达CD80的肺DC明显增加,氯沙坦组小鼠表达CD80的肺DC较ALI组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ALI组和氯沙坦组表达MHCⅡ的D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沙坦对ALI具部分保护性效应,氯沙坦可能通过抑制肺DC成熟而对ALI具抗炎和免疫调节反应.
-
右美托咪定在老年患者外科术后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分析
目的 评估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外科术后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研究的外科术后需行机械通气的老年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n=54),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镇静治疗,根据Ramsay镇静评分调整镇静药物剂量,使镇静深度评分控制在3~4级,两组均常规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根据NRS镇痛评分调整芬太尼剂量,使疼痛评分维持在0~3分;应用丙泊酚作为补救药物.观察记录两组的Ramsay镇静评分(NRS),静脉推注丙泊酚的次数,高NRS评分,芬太尼用药总量,停药后苏醒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同时比较谵妄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两组镇静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与丙泊酚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NRS评分较低[(1.8±1.12分)比(3.1±1.24)分,P<0.05)];芬太尼用药总量较少[(427.6±14.1)μg比(658.4±27.3)μg,P<0.05],停药后苏醒时间较短[(0.3±0.02)h比(1.1 ±0.3)h,P<0.05].右美托咪定组中位机械通气时间为(21.0 h,95%CI:18.6~21.4 h),短于丙泊酚组(28.0 h,95%CI:25.6 ~30.4 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ICU住院时间,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美托咪定组出现心率降低2例,丙泊酚组出现血压下降2例.结论 右美托咪定用于老年患者外科术后机械通气的镇静是安全有效的,且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停药后苏醒更快,机械通气时间更短,但并不能降低此类患者谵妄发生率和ICU住院时间.
-
液体负平衡对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连续7d液体平衡量的变化及其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2013年5月至2014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记录入选病例的一般资料、入院后连续7d的液体净平衡量及实验室资料.结果 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105例,28例出现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的机械通气时间(6d比11d,P=0.002)、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7分比9分,P <0.001)、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15分比19分,P=0.035)均低于死亡组,而总住院时间高于死亡组(30 d比18 d,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累积净平衡的趋势图可见存活组呈累积液体负平衡量随时间增多而增多,而死亡组累积液体平衡量呈正值,且相对平稳.第7天累积净平衡量与生存时间的负相关性强(r=-0.278,P=0.00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第7天液体累积净平衡量和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第7天血肌酐、谷丙转氨酶、氧合指数、肌钙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好转组总胆红素低于死亡组(16.0 μmol/L比27.9 μmol/L,P=0.031).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液体负平衡量明显大于死亡组,第7天液体净平衡累积量和SOFA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第7天累积液体平衡量与生存天数的负相关性强,患者器官功能未见明显差异.
-
急性胰腺炎病因与其严重程度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胰腺炎病因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普外科及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486例,记录患者一般数据,分析患者急性胰腺炎病因,并依照2012年“修订版”亚特兰大标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进行分层.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及病因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486例患者中病因分布为胆源性296例(60.9%),高脂血症性93例(19.1%),酒精性48例(9.9%),其他原因49例(10.1%);严重程度分布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 387例(79.6%),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 53例(10.9%),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46例(9.5%).在胆源性胰腺炎中女性比例高于男性(1.2∶1.0),但在高脂血症及酒精性胰腺炎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 =0.000).胆源性胰腺炎发病年龄趋于≥40岁人群,而高脂血症性和酒精性胰腺炎则趋向于<60岁人群(P=0.000).各年龄组MSAP、SAP发生率比较,≥60岁组MSAP发生率高,为14%,<40岁组SAP发生率高,为11.3%,MSAP、SAP总计高为≥60岁组,22.2%.与胆源性、酒精性及其他原因相比,高脂血症性发生MSAP、SAP的概率更高(P=0.028).结论 胆源性因素仍是临床急性胰腺炎的主要病因,但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近年来发病概率呈上升趋势,并往往导致更为严重的临床过程,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并注意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