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 림상신경병학잡지
- 主管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
- 主办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影响因子: 1.7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1648
- 国内刊号: 32-1337/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年龄≥80岁)后循环脑梗死(PCI)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33例高龄P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3个月后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为66例(28.33%),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心房纤颤(31.82%)和卒中/TIA史比率(27.76%)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17.96%,14.37%)(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181,95% CI:1.054 ~1.325)、血LDL-C(OR=1.815,95%CI:1.085~3.039)和Fib(OR=2.106,95%CI:1.319 ~3.361)水平是高龄P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高龄PCI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入院时NIHSS、血LDL-C和Fib水平是高龄PCI患者发病3个月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显像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脑部网络分析
目的 应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显像分析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脑部网络区域的葡萄糖标准摄取值(SUV)特点.方法 采用18F-FDG PET计算23例慢性意识障碍患者和10名正常人大脑外在和内在感知网络区域、双侧丘脑、脑干的SUV.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观察慢性意识障碍患者与正常对照者各部位SUV是否有差异;应用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观察无反应性觉醒综合征患者和低意识障碍患者以上部位SUV所占正常值的百分比是否有差异.结果 慢性意识障碍组患者大脑外在和内在感知网络区域、双侧丘脑、脑干SUV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01).与低意识状态组患者比较,无反应性觉醒综合征组患者外在和内在感知网络区域、双侧丘脑SUV占正常的百分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脑干SUV占正常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结论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大脑外在和内在感知网络区域、双侧丘脑、脑干的SUV较正常人降低;无反应性觉醒综合征患者除脑干外其他部位SUV均低于低意识状态患者.
-
重症肌无力患者血脂异常与糖皮质激素敏感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脂异常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63例MG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状况,将患者分为激素治疗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并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及生化特征.根据是否伴有血脂升高分为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并比较两组间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性.结果 激素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之间患者性别、年龄、起病方式、累及肌群、WBC、C反应蛋白、血沉、血糖指数、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脂蛋白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间胸腺异常、血脂异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血脂正常组与血脂异常组之间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性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9.307,P<0.01);血脂异常与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发生率呈正相关(r=0.384,P<0.01).结论 MG不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脂升高可能降低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MG患者的临床治疗评估及预后判断.
-
川芎嗪对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疗效及其对坐骨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紫杉醇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疗效及其对坐骨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n=6)、B组(n=8)、C组(n=8)、D组(n=8).以首次给药为d1,实验前一日为d0,各组分别在d1、d3、d5、d7腹腔注入2.0 mg/(kg·d)紫杉醇.于d1 ~ d14,B组腹腔注入川芎嗪200 mg/(kg·d),C组口服普瑞巴林3 mg/(kg·d),D组同时腹腔注射川芎嗪和口服普瑞巴林,剂量同B组、C组.分别于d0和d7、d12、d16、d20测定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中NGF的表达.结果 4组大鼠d0时后肢MW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大鼠d7~d20时后肢平均MWT与A组及C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B、C组大鼠d12 ~ d20时后肢MWT与A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 <0.05);B组d12、d16时MWT明显高于C组(均P<0.05).4组大鼠d0时后肢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C、D组大鼠d7~ d20时后肢TWL与A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D组大鼠d7~ d20时后肢TWL与C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C组大鼠d16、d20时后肢TWL与B组相比明显升高(均P<0.05).透射电镜下,A组大鼠的坐骨神经纤维髓鞘板层结构明显松散,呈网状,严重脱髓鞘;B组、C组、D组大鼠的坐骨神经纤维髓鞘板层结构较松散,明显脱髓鞘,但较A组明显减轻,且B组、D组脱髓鞘程度较C组更轻.与A组比较,B组和C组大鼠坐骨神经中NGF表达减少不明显(均P>0.05),D组大鼠坐骨神经中NGF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 川芎嗪能有效防治紫杉醇所致的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与普瑞巴林相似并有协同作用,作用机理可能是减低坐骨神经NGF的表达,减轻神经损伤.
-
smRSq量表在部分中国脑卒中人群中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简化版的mRS(smRSq)在部分中国脑卒中人群中的信度和效度.方法 研究对象为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产生配对的测评者,进行smRSq、传统mRS 、NIHSS 3个量表的评价,进而计算测评者之间的信度和同时效度.结果 对于smRSq量表的测评者之间的信度,总的一致性为85%,κ=0.81(95%CI:0.74 ~0.89),κw =0.92 (95% CI:0.82 ~0.95).对于mRS量表的测评者之间的信度,总的一致性为77%,κ=0.71 (95% CI:0.61 ~0.80),κw =0.86(95% CI:0.81 ~0.91).对于smRSq和mRS两个量表一致性,总的一致性为69%,κ=0.61(95% CI:0.51 ~ 0.72),κw=0.82(95% CI:0.77 ~ 0.87).对于同时效度,smRSq量表和NIHSS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其Spearman's相关系数为0.68(P <0.001).结论 smRSq量表在评估中国脑卒中功能结局具有较高的价值.
-
2010国际抗癫痫联盟定义耐药性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发展为耐药性癫痫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3年3月~ 2014年7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癫痫专病门诊的230例癫痫患者进行随访观察.依据国际抗癫痫联盟耐药性癫痫定义对纳入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对一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首选提高药物剂量到50% WHO推荐日剂量以上以达到规范化治疗.对耐药性癫痫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测相关预测因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MRI阳性(OR=2.214,95% CI:1.011 ~4.851,P=0.047)、治疗前发作次数≥10次(OR=4.856,95% CI:2.214 ~ 10.649,P<0.0001)、治疗后EEG癫痫波样异常(OR=3.500,95% CI:1.618 ~7.571,P=0.001)与耐药性癫痫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MRI阳性、治疗前发作频率高及治疗后EEG癫痫波样异常的患者易发展为耐药性癫痫.
-
早发型与晚发型帕金森病患者临床异质性的研究
目的 通过横断面调查,研究早发型帕金森病(PD)(EOP)与晚发型PD(LOP)患者的临床异质性.方法 连续选取自2013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门诊及天坛医院帕金森专病门诊的PD患者455例,以50岁发病年龄为界分为EOP组217例和LOP组238例,记录起病年龄、首发症状、病程时间、初始药物的选择、出现症状到临床诊断的时间间隔、诊断后与启动药物治疗的时间间隔等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 EOP组平均发病年龄为(40.3±7.1)岁,以非震颤型起病多见(占55.8%),开期平均改良Hoehn-Yahr(H-Y)分级为2.4级,平均病程为(7.84 ±5.71)年;LOP组平均发病年龄为(60.4±7.7)岁,以震颤型方式起病多见(占52.5%),开期平均改良H-Y分级为2.6级,平均病程为(5.51±3.73)年.左旋多巴是二组主要的起始药物选择.二组在性别、出现症状到临床诊断时间间隔、诊断后开始服药的时间间隔、H-Y分级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EOP与LOP在首发症状、病程进展及起始药物选择方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需提高PD的早期诊治率.
-
帕金森病潜在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特点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周围神经潜在损害情况,损害的电生理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将50例PD患者和65名对照者纳入研究,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四肢运动神经末端潜伏期(LP)、波幅及感觉传导速度(SCV)、波幅,以上指标二组间进行比较.结果 PD组运动神经末端LP明显延长(P<0.05),波幅明显下降(P<0.05),感觉神经末端SCV明显减慢(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提示,PD患者运动神经末端LP均值较对照组增高0.14(0.03,0.24) ms(P =0.011),运动神经末端波幅均值较对照组下降1.69(-2.15,-1.23)mV(P <0.001),SCV均值较对照组减慢5.61(-7.84,-3.37)m/s(P<0.001).结论 PD患者存在潜在周围神经纤维损害,表现为运动神经末端LP延长,运动神经波幅降低,SCV减慢.
-
帕金森病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PD患者(PD组)51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30例,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和动态ECG监测,对比分析两组的血压变异性(BPV)和心率变异性(HRV)的指标,同时对PD患者进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换算、Hoe-hn-Yahr分期(H-Y分期)和统一PD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探讨BPV和HRV的影响因素.结果 PD组BPV中24 h SBPSD、dSBPSD、nSBPS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PD组HRV中SDNN、RMSSD、HF、LF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PD患者BPV与病程具有正相关(P<0.05),HRV与病程、H-Y分期、UPDRSⅢ评分具有负相关(均P<0.05).结论 PD患者存在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且与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及运动症状严重程度有关.
-
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3,9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男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3、MMP-9水平的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脑梗死组和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对照者分为糖尿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后24 h、48 h、3d、5d和14d血清MMP-2,3,9水平.比较两个脑梗死组血清MMP-2,3,9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后24 h血清MMP-2,3,9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FDS)及CNFDS的预后总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糖尿病脑梗死组血清MMP-2,3,9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均P<0.05).糖尿病脑梗死组血清MMP-2,3,9达峰值的时间均早于非糖尿病脑梗死组.第14d非糖尿病脑梗死组血清MMP-2,3,9均降至基础水平,而糖尿病脑梗死组血清MMP-2,3,9仍高于基础水平.非糖尿病脑梗死组CNFDS预后总积分显著高于糖尿病脑梗死组(P =0.000).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后24 h血清MMP-2,3,9水平与HbA1c均成正相关(r=0.132,r=0.205,r=0.352;均P<0.05),与CNFDS的预后总积分均成负相关(r=-0.226,r=-0.496,r=-0.571;均P<0.05),MMP-2,3,9与CNFDS、FBG、TG、CH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3,9的表达,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
-
偏头痛伴发脑微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偏头痛患者伴发脑微出血(CMBs)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178例临床确诊的偏头痛患者,根据头颅MRI有无CMBs表现分为两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头痛特点并进行比较.结果 (1)178例偏头痛患者中CMBs患者56例,偏头痛合并CMBs发生率为31.5%,其中单发病灶17例(30.4%),多发病灶39例(69.6%),单纯脑叶病灶31例(55.4%);(2)与无CMBs的偏头痛患者比较,合并CMBs的偏头痛患者更容易合并高血压(P =0.028),头痛病程长(P =0.002)、头痛发作频率高(P =0.001)且容易伴发先兆(P=0.03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及其他危险因素后,头痛病程(OR=1.166,95% CI:1.044~1.303,P=0.007)、头痛发作频率(OR=1.353,95% CI:1.116 ~ 1.640,P =0.002)和先兆偏头痛(OR=10.080,95% CI:1.630~62.329,P=0.013)与偏头痛发生CMBs相关.结论 偏头痛病程长、发作频率高及伴有先兆是偏头痛发生CMBs的危险因素.
-
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附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存在ECG乏氏试验、皮肤交感反应、卧立位血压异常,提示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2例患者均在二巯基丙磺钠治疗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改善.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报道少见,其病因尚不明确;经二巯基丙磺钠驱铜相关治疗后症状改善.
-
以神经束衣炎为首发表现的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附1例报告)
目的 探讨以神经束衣炎为首发表现的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以神经束衣炎为首发表现的肺非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36岁男性,出现多发性单神经炎以及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同时出现严重的肺部病变.抗神经节苷酯2(GM2) IgM抗体增高.神经传导速度证实存在广泛感觉、运动神经病.血清GM2 IgM抗体显著升高.对此患者进行神经活检以及肺组织活检.腓肠神经活检证实显著的神经束衣炎伴随大量神经纤维丢失.肺组织活检为非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结论 本病例首次证实神经束衣炎可以出现在肺非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运动、感觉神经均可受累.GM2 IgM抗体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
-
偏头痛患者运动敏感性的调查
目的 评估偏头痛患者的运动敏感性,寻找恐动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9月~2014年2月在山东省立医院头痛专病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60例、紧张型头痛患者30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头痛间歇期进行Graybiel晕动程度症状量表、晕动病易感性量表(MSSQ)、视觉眩晕模拟量表(VVAS)问卷调查.结果 偏头痛组有恐动症状的29例(48.3%).偏头痛恐动与无恐动患者在年龄、先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恐动亚组头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头痛程度均明显高于无恐动亚组.偏头痛组、紧张型头痛组晕动病发病率分别为71.7%和46.7% (P<0.05),Graybiel症状评分分别为(10.07±7.48)和(4.78±6.51) (P <0.05).恐动亚组晕动病发病率(86.2%)明显高于无恐动亚组(60.0%)(P<0.05).结论 伴恐动的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多、持续时间长、头痛程度重、伴随症状多.恐动好发于年轻及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
-
自我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研究
目的 比较一种新的自我复位方法和传统诊室复位包括Epley法和Barbecue翻滚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将55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自我复位组和诊室复位组,比较分析治疗半小时和一周时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半小时后自我复位组有效率为92.9% (26/28),诊室复位组有效率为88.89% (24/27);治疗一周后自我复位组有效率为89.3% (25/28),诊室复位组有效率为85.2% (23/27),两组间临床疗效和治疗中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 新复位法用作自我复位简单有效.
-
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19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性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 2015年7月收治的19例1,2-DCE中毒性脑病病例,对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职业暴漏史,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睡眠障碍,乏力、记忆下降、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症状.头颅MRI检查示在皮质下白质、双侧苍白球和小脑齿状核广泛的脑水肿,双侧大脑白质内对称性大片状异常信号影,T1 WI呈低信号,T2 WI高信号,DWI序列上见病灶呈高异常信号,脑水肿、脑肿胀明显.结论 根据典型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结合职业接触含有1,2-DCE的物质,可诊断1,2-DCE中毒性脑病.
-
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临床、病理和基因分析(附1例报告)
目的 探讨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25岁男性,出现反复肌阵挛性癫痫发作、共济失调、轻度认知能力下降.头颅MRI显示桥脑和小脑萎缩;EEG显示全导棘波和棘慢波;肌肉病理学表现为少许肌肉变性坏死、脂质沉积,肌肉组织辅酶Q10浓度降低;辅酶Q10基因检查发现COQ2基因存在2个杂合突变:c.1178T>C,p.Val393 Ala;c.973A>G,P.Thr325 Ala.按照体质量30 mg/千克给予补充辅酶Q10,定期随访2年,认知和运动能力改善,癫痫基本控制.结论 COQ2基因突变所致的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以癫痫、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通过分子病理学和酶学检测可确定诊断,充分补充辅酶Q10可使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
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1例报告
本文通过1例误诊为多发性硬化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例,分析多发性硬化(MS)和PCNSL在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反应等方面的异同.1病例 男,46岁,因“头晕5个月,加重伴视物成双半月余”于2013年5月2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5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间断恶心呕吐,以颈椎关节病治疗,头晕无明显缓解.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自觉头晕伴恶心呕吐症状加重,于某医院查头颅MRI平扫+增强示双侧额叶及右顶叶皮质下斑片状异常信号伴强化.
关键词: -
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的Kennedy病1例报告
Kennedy病(KD)又称X连锁隐性脊髓延髓型肌萎缩或迟发性脊髓延髓型肌肉萎缩,是由于X染色体长臂上的雄激素受体基因的第一个外显子中的CAG多态性重复次数异常增多,造成雄激素受体蛋白氨基端的多谷氨酰胺链延长,从而导致神经、肌肉损害及男性特征减退.本病发病率约为1/40000~3.3/10000,由于我国临床工作者对其认识较少而较易误诊,现报告1例本院收治的早期误诊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KD如下.
关键词: -
自发性低颅压所致双侧硬膜下血肿致脑疝1例报告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是自发性脊髓CSF漏引起,以直立性头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该病可继发硬膜下血肿,严重病例可出现脑实质受压的局灶性症状、意识障碍甚至脑疝,临床相对少见且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自发性低颅压所致双侧硬膜下血肿致脑疝的病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
以海绵窦侵犯为表现的鞍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
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指继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淋巴瘤[1].SCNSL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具有特殊性,疗效不佳,生存期短,受到国内外的关注.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患者报道如下.1 病例 男,73岁,因“左侧头痛12d伴左眼睑下垂3d”于2015年1月30日首次入院.入院前12 d开始出现左侧枕额部疼痛,呈持续性钻痛,尚能忍受,3d前头痛进行性加重,不能忍受,伴左眼睑下垂,复视,至眼科测眼压无增高.
关键词: -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合并脑耗盐综合征1例报告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是广泛累及脑和脊髓白质的急性炎症性脱髓鞘疾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脑耗盐综合征(CSWS)是一种罕见的以低钠血症和脱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现报告1例ADEM合并CSWS.1病例男,29岁,因“左下肢痛9d,头痛发热6d,意识不清1d”于2015年1月18日入院.患者2015年1月9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疼痛,当地医院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对症治疗好转.随后症状反复,疼痛上升至腰部,并出现腹泻.1月12日出现头痛、发热、腰痛、呕吐,体温39.5℃,1月13日出现排尿困难.头颅MRI(2015-01-14):双侧额叶脱髓鞘病灶.CSF常规:有核细胞数140×106/L,单核大于多核.
关键词: -
中间神经元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癫痫的研究进展
癫痫是CNS的常见疾病,在我国总患病率为7.0‰,约有900万癫痫患者[1].抗癫痫药物的应用使大部分癫痫发作得以控制,但仍有20% ~ 40%的患者为难治性癫痫.癫痫反复发作可致患者外伤及精神障碍,服用抗癫痫药物也可致认知障碍和行为异常[2].除药物外,神经外科手术、迷走神经刺激术和生酮饮食等方法也是难治性癫痫的治疗选择,但手术治疗可出现肢体瘫痪、失语等并发症,迷走神经刺激术则仅适用于12岁以上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且存在声音嘶哑、心动过缓甚至停搏等不良反应[3].儿童还可采用生酮疗法,但临床实际应用存在诸多困难.因此,寻求新的有效的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方法成为临床的迫切需要.近年来,人们在中间神经元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癫痫上做了大量研究,为探索癫痫治疗的新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已证实中间神经元前体细胞移植后可以分化为各种中间神经元亚型细胞,并形成有功能的突触,减少癫痫发作[4-7].本文将近年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关键词: -
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癫痫发作是脑梗死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Jackson在1864年首次报到了脑梗死与癫痫之间的关系,此后关于脑梗死后癫痫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其涉及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能系统、GABA能系统、细胞因子、炎性介质和离子通道等多方面.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就脑梗死后癫痫的发病机制进行概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以新的视角进行抗癫痫治疗.
关键词: -
神经铁蛋白病的研究进展
神经铁蛋白病是一种由铁蛋白轻链基因突变所导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具有潜在的可治疗性成人起病的锥体外系运动障碍性疾病.铁蛋白轻链基因突变后导致铁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紊乱,引起CNS铁和铁蛋白蓄积,该基因突变是铁储存紊乱和神经变性疾病的直接联系[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运动障碍(舞蹈症,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症)、行为异常和认知缺损为主要表现[2-3].已知有9种基因突变类型,8个在外显子4的插入突变)[1],一个外显子3的错义突变[4],外显子4上的460InsA是常见的突变类型[3].本文对神经铁蛋白病的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 -
眩晕与椎基底动脉血管变异(病变)的研究进展
头晕、眩晕在各科室门诊、病房甚至普通人群中都很常见,有研究[1]表明普通老年人中头晕的发病率可高达45%.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头晕和眩晕的概念有时被混为一谈,随着对二者不断关注人们认识到,二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以及发病机制等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从概念上讲,头晕包括眩晕、晕厥前、失衡和(或)不稳及非特异的头重脚轻感,而眩晕是指有周围物体或自身明显旋转的运动错觉或幻觉[2].头晕眩晕的病因繁杂,对以头晕为主诉的急诊患者病因分析发现,良性位置性眩晕、高血压、后循环缺血分别排在前三位,其中在小于或大于60岁的患者分别以良性位置性眩晕和后循环缺血更常见[3];在眩晕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后循环先天发育不良的血管改变更常见[4].本文综述近年来关于眩晕与后循环血管-即椎基底动脉血管变异(病变)的相关研究,试图从解剖学角度揭示眩晕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 -
经颅多普勒彩超微栓子监测多学科临床应用新进展
1990年Spencer等[1]首次报道了应用TCD监测到大脑中动脉(MCA)中存在固体微栓子,称其为脑动脉微栓子信号(MES).MES的获得大多是通过在颞窗探及双侧MCA或后动脉(PCA),用固定架固定探头获取信号,多数病例监测时间为30 ~ 60 min.1995年第九届国际脑血流动力学会议制定的MES识别标准为:(1)短时程:<300 ms;(2)高强度:≥背景血流强度3 dB以上;(3)单向性是栓子信号重要而必备的特征;(4)随机出现在心动周期的任何一点;(5)栓子在通过取样容积时可能改变血流速度;(6)伴有尖锐的哨声或鸟鸣声,这种声音随流速而变化,流速增高成升调,反之成降调.
关键词:
年 | 期数 |
2019 | 01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