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 림상혈액학잡지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
- 影响因子: 1.0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4-2806
- 国内刊号: 42-1284/R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小剂量马法兰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马法兰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即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和转变中的原始细胞过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的疗效.方法:应用马法兰2 mg,隔日一次口服,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3例.结果: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61.5%.除2例轻度骨髓抑制外,无其他毒副反应.结论:小剂量马法兰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具有安全有效、服用方便、费用低廉等优点.
-
急性白血病150例长期生存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上海市近10年来急性白血病150例长期生存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采用病例分析方法.结果:150例5年以上长期生存者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65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81例, 其它类型4例.M3和L1的病例数较多.长期生存组患者发病时较年轻,2~10岁儿童占33.3%,青壮年约占50%.与非长期生存组患者比较,长期生存患者白细胞数较低,血小板数较高(均为P<0.05).AML总化疗时间>3年或≤3年中位生存时间无差别,ALL化疗时间≤3年者中位生存时间较短.结论:白血病类型、年龄、白血病负荷指标WBC及血小板数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sTNFRs水平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血清TNFa、sTNFR-Ⅰ和sTNFR-Ⅱ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a、sTNFR-Ⅰ和sTNFR-Ⅱ水平.结果:24例ALL患儿血清TNFα[(173.22±74.51) ng/L]明显高于20例正常对照儿童[(78.59±18.45)ng/L],初发与复发患儿血清sTNFR-Ⅰ[(2.76±1.05)、(2.44±1.37)μg/L]、sTNFR-Ⅱ[(2.33±1.18)、(2.09±1.22)μg/L]明显高于正常儿童[(0.75±0.26)、(0.71±0.14)μg/L],均为P<0.01;血清TNFα与sTNFR-Ⅰ呈显著性正相关(r=0.631,P<0.01);8例患儿经有效治疗完全缓解后血清sTNFRs均降至正常水平[(0.83±0.25)、(0.92±0.17)μg/L];血清sTNFRs在WBC≥100×109/L患儿的阳性率明显高于WBC<100×109/L者(P<0.01),其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RⅠ=0.724,RⅡ=0.582,P<0.05).结论:ALL患儿血清sTNFRs异常升高与白血病细胞有关,血清sTNFRs水平可作为估计肿瘤负荷及治疗效果的一项指标.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血浆GMP-140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患者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 GMP-140)水平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3例HIE患儿分为轻、中、重3组, 并以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血浆GMP-140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结果:起病初期,血浆GMP-140 水平显著升高,并与病情严重度一致.血浆GMP-140水平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r=-0.44,P<0.05),另轻度HIE患儿在血小板数量还没有明显下降时,GMP-140就已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危重儿在恢复期虽然血小板数量明显上升,其GMP-140水平仍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IE患儿体内存在血小板活化,血浆GMP-140的变化与病情的严重度一致.监测患儿血浆GMP-140的变化,有助于血栓前状态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并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
-
血制品照射预防免疫功能低下血液病患者的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
目的:比较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入照射及未照射血制品后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AT-GVHD)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照射组病例中所有血制品均需经射线照射处理,总剂量2000 cGy,剂量率200 cGy/min.结果:未照射组200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发现4例患有TA-GVHD,发生率2.0%;照射组197例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无1例发生TA-GVHD.结论: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输注含淋巴细胞血制品时应去除和灭活淋巴细胞,照射可减少TA-GVHD的发生率.
-
RT-PCR检测白血病患者mdr1表达的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mRNA的表达,以探讨白血病细胞的抗药性与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33例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mdr1 mRNA的表达,同时检测20例正常骨髓做对照.结果:对照均为阴性表达,而初治组mdr1的阳性表达率为35.00%,复发、难治组mdr1阳性表达率为84.62%(P<0.01),mdr1阳性与mdr1阴性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2.22%和73.33%(P<0.01),临床耐药与非耐药组mdr1阳性检测率分别为77.78%和26.67%(P<0.01).结论:临床白血病化疗耐药的发生主要与mdr1阳性表达有关.RT-PCR是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定量检测mdr1表达的手段.mdr1表达可作为一个临床化疗耐药指标,有助于白血病个体化疗方案制定.
-
骨髓转移瘤的病理组织学与临床特点
目的:研究骨髓转移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方法: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H-Gmiesa-E,Gomori,PAS,Alcin blue染色.结果:66例骨髓转移瘤中,低分化腺癌42例、黏液腺癌6例、黏液细胞癌3例、低分化鳞癌9例、巨细胞癌2例、未分化癌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临床表现以贫血常见(95.1%),其次为血小板减少(59.5%)和骨痛(57.4%).临床初诊常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和其他血液病,仅17例查到原发瘤部位(25.8%).对转移瘤的病理与临床特点作了讨论.结论:对于原发瘤尚不明确而已发生骨髓转移的肿瘤,骨髓活检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以癔症发作为主要表现的巨幼细胞性贫血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44岁.因发作性瘫痪20 d入院.患者长期素食,不进肉蛋类食物,近一年来因工作不如意,精神压抑,饮食愈发减少.入院前20 d出现双下肢瘫痪,不能行走站立,别人扶持时愈发明显,数小时后,别人不注意时又行走自如.
-
巨幼红细胞贫血治疗中双枕硬脑膜外2次血肿1例
患者,男,25岁.因乏力、纳差、活动后心悸2月入院.体检:神志清,贫血貌,心肺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血常规:WBC 3.14×109/L,RBC 1.18×1012/L,Hb 49 g/L,血小板53×109/L,网织红细胞0.005.骨髓检查:增生明显活跃:①红细胞增生明显活跃(46%),各期巨细胞均见,以早巨红细胞为主,RBC体积大,含Hb饱满;②粒系增生明显,中幼以下粒细胞呈明显核肿胀;③巨核细胞多见,血小板少见.外周血白细胞减低,多见分叶过多粒细胞,血小板少见,符合巨幼红细胞贫血.经维生素B族及叶酸治疗第4天患者突感头痛、恶心呕吐,继而出现昏迷,经头颅CT检查示:双枕硬膜外血肿,右侧8 cm×4.5 cm×7 cm,左侧9 cm×3 cm×5 cm,术前诊断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伴双枕硬膜外血肿,即在全麻下行双枕钻孔引流术,术后继续用维生素B族等治疗病情逐渐平稳.第10天意识突然转差,血压升高,脉搏细速,无病理反射,复查CT发现双枕再次出现血肿,血肿量约60 ml,即在全麻下行双枕开颅血肿清除术.第12天复查外周血:WBC 5.5×109/L,RBC 4.3×1012/L,Hb 110 g/L,血小板100×109/L,网织红细胞0.008.第20天治愈出院.
-
以腹痛、肝功能异常为首发症状的尼曼-匹克病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15岁,因反复出现右中上腹部疼痛1年,加重2月,于1998年10月5日入院.
-
注射百白破疫苗致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患者,男,4月龄.3月龄时接种百白破疫苗1次,剂量为0.5 ml[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卫制(82)京(4)01号]患儿无不适表现.1月后复种,剂量与首次注射同.复种前患儿无不适,复种第2天,患儿出现全身皮肤密集出血点,伴血尿,于当日(1998年10月5日)下午来我院急诊入院.体检:体温36.9 ℃,患儿反应灵活,全身可见密集出血点,以四肢为重.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淋巴结未触及.血常规:Hb 120 g/L,WBC 12.3×109/L, 血小板22×109/L;尿常规:RBC密集/HP,WBC 0~2/HP;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
-
85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小剂量化疗诱导缓解1例
近年来老年急性白血病(AL)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老年人AL疗效远不如儿童和成人,故老年人AL治疗问题引起人们关注.我们应用小剂量三尖杉酯碱成功治疗1例85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患者,报告如下.
-
鱼胆中毒诱发G6PD缺乏症急性溶血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40岁,因排酱油样尿,身目黄染2 d入院治疗.患者入院前3 d自用白酒加草鱼胆1个(约重25 g)混合口服后,第2天排酱油样尿,全身皮肤、眼睛黄染,伴面色苍白,疲乏无力,恶心,纳差口苦,逐渐加重.否认既往有溶血病史.
-
RD(BAI)E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研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克隆性疾病状态谱,可能是致突变物质损伤多能干细胞或骨髓造血细胞所致.其主要特征是病态和无效造血,常因向白血病转化或骨髓衰竭而死亡.治疗难度较大,疗效肯定的方案较少.我院自1994年起采用RD(BAI)E(全反式维甲酸、丹那唑、维生素B6、阿糖胞苷、白细胞介素2及维生素E)方案治疗MDS,有效率达75%,现报告如下.
-
血清免疫球蛋白轻链含量检测对M蛋白血症的诊断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是单克隆浆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增生的浆细胞产生结构均一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近几年来由于醋酸纤维素薄膜蛋白电泳的广泛应用,临床上M蛋白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国外报道65岁以上健康人群可检出M蛋白者占3%,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这类患者无MM或巨球蛋白血症的任何证据,经过10年以上的长期随访,其中仅部分病例可向恶性转化,因而称之为未定性单克隆球蛋白病(MGUS)或良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BMG).两种良、恶性M蛋白迄今尚无单一试验用以鉴别.近年国外文献报道了M蛋白血症患者血清轻链κ、λ的定量及κ/λ之比的诊断意义,并可评价疗效、监测病情.本文对250例M 蛋白血症、97例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57例肾病患者的血清轻链进行回顾性研究,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30例报告
应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脾功能亢进(以下简称脾亢)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有关脾亢患者应用部分脾栓塞术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评价目前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们自1996年1月~1998年10月,应用此项技术治疗的30例脾亢患者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砷剂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砷化物治疗肿瘤已有数百年的历史.1865年Lissauer首先用亚砷酸钾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1992年起单用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取得良好效果,完全缓解率达65%.对复发、难治病例亦有良好疗效,且与维甲酸(retinoic acid,RA)无交叉耐药[1].
-
乙亚胺、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7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乙亚胺、乙双吗啉治疗银屑病所致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越来越引起关注.我们10年来共收治此类患者17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
20例急性白血病染色体脆性部位分析
染色体脆性部位与白血病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染色体脆性部位可能是染色体结构重排的诱因,染色体结构重排又可激活癌基因而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本文报告20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外周血染色体畸变率及常见型脆性部位的结果.
-
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EPB与ACP-BOP方案疗效比较
关于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是临床上有争议的难题.我们在1992~1998年,分别用EPB与ACP-BOP方案治疗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共45例,并对其疗效及毒副作用进行比较.
-
急性白血病长期缓解3例分析
3例急性白血病均经过化疗获得长期缓解,其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NLL-M5)1例,连续化疗4年,已停药5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NLL-M3)1例,连续化疗5年,已停药3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型(ALL-L1型)1例,连续化疗7个月,已停药2年.以上3例迄今仍处于缓解中.具体报告如下.
-
血红蛋白S病230例临床分析
血红蛋白S病(HbS)是一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主要发生在黑人中间, 我国少见.本文系作者1996~1998年在非洲尼日尔工作期间收集的230例患者资料,进行临床分析.
-
急性白血病受体基因重排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MRD)与化疗效应差异及受体基因重排,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序列交叉现象及意义.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免疫球蛋白(IgH)及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进行定量测定.结果:4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阳性率84.4%(38/45),完全缓解(CR)后180 d检测,阳性率仍55.6%(25/45),20例ANLL中5例检测到IgH受体基因重排,观察60 d有复发迹象,但白细胞数持续<1×105,无复发.结论:IgH、TCR 基因重排是检测残留白血病的敏感指标,但在ANLL中有失真现象.化疗效应的定量评价,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单个胎儿有核红细胞的DNA分析
目的:获取孕妇外周血中的极少量胎儿有核红细胞(NRBC),并进行单个NRBC的基因分析,探讨其在产前基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孕妇外周血进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将分离后的细胞进行制片,光学显微镜下识别NRBC,然后用显微操作仪获取单个NRBC进行引物延伸预扩增(PEP)及Y染色体特异性DYZ1基因的聚合酶链反应(PCR),以确定其来源于胎儿.结果:单个NRBC的PEP-PCR法检测结果,60%检出DYZ1的特异性条带,而单用PCR法则均未检出特异性DYZ1条带.结论:用母血中单个胎儿NRBC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是可行的.
-
G-CSF动员同胞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的研究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动力学,分析移植物细胞成分,探讨供者年龄、性别对动员效果的影响.方法:40个HLA相合的同胞供者一日两次皮下注射G-CSF 5 μg/kg ,于第5、6天采集PBSC,所得PBSC以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结果:①G-CSF动员过程中供者耐受良好,外周血白细胞和单个核细胞(MNC)峰值在第5天;②PBSC含有MNC 5.8(3.5~7.5) ×108/kg, CD34+细胞7.7(2.0~16.8) ×106/kg, CD3+细胞3.90(2.23~6.28) ×108/kg, CD4+细胞1.98(1.20~3.14)×108/kg, CD8+细胞1.4(0.5~2.5)×108/kg.③单次采集后血小板从(142.9±46.9)×109/L降至(99.8±27.4)×109/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④不同年龄及性别组之间, MNC和CD34+细胞的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CSF 5 μg/kg一日两次皮下注射能有效动员PBSC,供者的年龄、性别对动员效果无显著影响.
-
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与LRP基因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与LRP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7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及23例正常人的WT1及LRP基因的表达.结果:73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41例WT1基因表达阳性,25例LRP基因表达阳性;23例正常人中WT1基因表达均阴性,仅1例LRP基因表达阳性.WT1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低于表达阴性者(分别为53.7%和84.4%,P<0.01);LRP基因表达阳性患者的CR率亦低于表达阴性者(分别为52.0%和75.0%,P<0.05).WT1表达阳性患者的LRP阳性率高于WT1表达阴性者(分别为46.3%和18.8%,P<0.05).结论:WT1基因的表达和(或)LRP基因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化疗效果及预后密切相关,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CR率的重要危险因素,且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
干扰素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自1983年Talpaz等首次报告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给予干扰素(IFN-α)治疗,不仅使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而且可以减少Ph′染色体以来,世界各国研究小组相继开展了许多临床研究.但IFN-α治疗CML能否延长其生存期,TFN-α的佳剂量和治疗疗程,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因素,联合其它化疗可否提高干扰素的疗效,这些问题有待于澄清和解决.
-
血液病学医学名词汉英词汇
本医学名词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有关血液病学科的规范名词,其中"又称"为不推荐用名,曾用名为不再使用的旧名,[ ]中的字使用时可省略.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
1999 | 01 02 03 04 05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