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Blood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Edition) 림상혈액학잡지(수혈여검험판)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测定方法以及肿瘤患者血小板抗体产生与临床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对55例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肿瘤患者分别用酶联免疫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检测并通过血小板校正增高指数对输注效果进行监测.结果:55例样本中用酶联免疫法筛查抗体阳性者22例,用微柱凝胶法筛出抗体阳性者14例;2种方法均未发现抗体阳性率与血小板输注次数和临床输注效果的重要相关性.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微柱凝胶法.肿瘤患者的临床情况复杂,血小板输注效果影响因素众多,除了血小板相关抗体外还需综合考虑,以期达到更好效果.
-
医院临床用血现状分析
目的:通过对医院临床用血现状的分析,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方法: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06-2008年临床用血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各种成分输血率.结果:用血量逐年增加,成分输血率达较高水平(>99.8%),以红细胞、血小板、血浆为主.血小板和冷沉淀的应用率逐年增加,血浆的应用率逐年减少.结论:我院成分输血率已达较高水平,注重血小板冷沉淀的配合输注,血浆滥用情况已经大大减少,但是对血浆应用的认识还得进一步提高.
-
戈谢病与尼曼-匹克病2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认识戈谢病与尼曼-匹克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骨髓象变化与鉴别诊断.方法:报道戈谢病与尼曼-匹克病各1例,并结合国外新文献复习.结果:戈谢病患者骨质破坏明显,骨髓中见大量戈谢病细胞;尼曼-匹克病患者7个月,骨髓及周围血中见尼曼-匹克细胞,肝功能受损,其兄患同种疾病.结论:戈谢病及尼曼-匹克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该类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酶替代疗法是主要治疗手段.
-
43例待产孕妇Rh血型抗体筛查阳性分析
目的:研究多次妊娠妇女体内Rh血型抗体与新生儿溶血病的关系.方法:运用微柱凝胶免疫法鉴定Rh抗体和分型,抗人球试验法测定抗体效价.结果:待产孕妇16845例,检出意外抗体48例,其中43例为Rh血型抗体且夫妇ABO顺式相容.分析抗体特异性种类和效价,抗D抗体8例,效价8~512;抗c抗体5例,效价16~128;抗E抗体16例,效价8~64;抗C抗体12例,效价4~8;抗e抗体2例,效价8.由此得出Rh血型抗原性强弱为D>c>E>C>e.结论:多次妊娠妇女体内Rh相关抗体效价强弱是引起新生儿溶血的原因之一.
-
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输血比较
目的:比较紫绀型与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内直视修补术围手术期输血量.方法:选取北京儿童医院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儿,根据患儿疾病分为2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法洛氏四联征、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等)和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心内膜垫缺损等),分别比较体重7 kg以下、10 kg以下、20 kg以下2组患儿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和血浆的量.结果:紫绀型组患儿平均用红细胞(4.02±2.33)U,非紫绀型组则平均用(3.08±1.07)U, 紫绀型组多于非紫绀型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用量紫绀型组平均(445.07±155.64)ml,非紫绀型组平均为(298.77±103.97)ml,前组亦显著多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用血量多于非紫绀型,尤其是血浆用量更是如此.
-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风险的研究
目的:研究血小板在采集制备过程中细菌污染的风险,为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提高输血安全性并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生物梅里埃公司BacT/Alert 120全自动细菌培养仪及需氧瓶(BPA Culture Bottle)、厌氧瓶(BPN Culture Bottle)对10 949例血小板进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阳性者转种,转种阳性者进行细菌鉴定. 结果:2003年3月-2005年12月共培养血小板3073例,其中19例阳性,阳性率为0.62%(手工混合血小板0.72%,单采血小板0.47%);2006年1月-2009年5月采取预防措施后培养7 876例,共发现17例细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0.22%(手工混合血小板0.24%,单采血小板0.21%).采取预防措施后总体血小板阳性率、手工混合血小板阳性率显著低于采取预防措施前(分别为χ2=10.92,P<0.05;χ2= 4.98,P<0.05),而单采血小板阳性率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P>0.05).结论: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减少血小板细菌污染的发生,尤其对手工混合血小板效果显著,对单采血小板效果不明显.由于血小板采集后在(22±2)℃振荡条件下保存,细菌容易生长繁殖,因此输注血小板仍存在极高的细菌污染风险,预防措施仍需持续改进.
-
涂片镜检对初步纠正血小板假性降低的意义
目的:评价血涂片复检、复查对初步纠正电阻抗法(PLT-I)引起的血小板假性降低的意义.方法:选取64例PLT-I计数血小板提示有血小板直方图异常的标本,分别用光学法(PLT-O)计数血小板和涂片镜检观察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分布并间接计数血小板的数量,以PLT-O法计数血小板为参照,评价涂片间接计数法和PLT-I法计数血小板的准确性.结果:在64例标本中,1例患者存在小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14例患者同时存在小红细胞和大血小板,其余49例存在比例不等的大血小板,其中5例患者存在直径>6 μm的巨大血小板.对于存在大血小板的49例标本,PLT-I法与PLT-O法计数血小板相比,t=3.99,P<0.01,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微镜间接计数与PLT-O法的相比,t=0.088,P>0.05,2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涂片镜检复查对发现血小板减少及假性降低有提示作用,且显微镜间接计数对初步纠正由大血小板引起的血小板假性降低有明显意义.
-
湖北省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目的:对湖北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实施凝血试验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了解全省凝血试验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现状,提出改进的措施,促进检测质量,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方法:对全省近190个临床实验室1年2次发放室间质量评价质评物(包括正常、中度异常和高度异常3种水平),收集各检测数据,对参加实验室按使用仪器、试剂情况进行分组,采用美国PT评分方法进行统计评价.结果:全省各参控实验室合格率2005年为41%,2006年为55%,2007年为67%,2008年为79.2%,逐年上升.分析各项目各组变异系数(CV%),发现质评物异常程度越高,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CV值越大,及格率越低.使用与仪器配试剂的检测系统变异系数比非配套检测系统小,及格率高.结论:实验室通过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及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检测质量.
-
从不规则抗体及抗原分布分析组建稀有血型库的必要性与策略
目的: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建立稀有血型库,为患者提供抗原相同的血液,确保输血安全及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方法:本分析采用凝聚胺、抗球蛋白、菠萝酶等方法,对随机无偿献血者6 000例,医院随机患者4 100例做不规则抗体筛选比较,根据抗体的分布组建稀有血型库.结果:检出不规则抗体56例,女性38例高于男性18例(P<0.01),产生不规则抗体者多有输血史或妊娠史41例(73.2%),Rh抗体26(46.4%)为多见,Rh抗原分布特点,E、C、c、e抗原阳性比D抗原阳性低,产生抗体的机率高于抗-D.结论:随机混合O型红细胞容易漏检个别抗体.各供、受血单位应坚持对献血者及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规范配血方法,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
3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法(PRP)、白膜回浆法(BC)和血细胞分离机(Trima)单采3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3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表面CD62P和血浆可溶性CD62P(sCD62P)的表达. 结果: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CD62P和血浆sCD62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BC和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 (P<0.01).在3种血小板制品中,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D62P和sCD62P的表达水平高.结论:血细胞分离机(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低于BC和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
-
孕妇抗人类白细胞抗原免疫特征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妊娠孕妇血液中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免疫特征.方法:用ELISA方法筛查受检孕妇血液中HLA-I类和II类抗体及鉴定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液中血小板抗体的类型.结果:163例孕妇中有54例(33.13%)发生了HLA免疫,54例中有44例(81.48%)产生了HLA-I类抗体,26例(48.15%)产生了HLA-II类抗体,16例(29.63%)同时产生了HLA-I类和II类抗体.HLA-I类抗体的OD值均在HLA-II类抗体OD值的2~5倍之间.抽检的10例HLA-I类抗体阳性孕妇中1例婴儿发生了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来自母体的HLA-I类抗体引起.83例孕第1胎的孕妇中有21例(25.30%)产生了HLA抗体,57名孕第2胎的孕妇中有25例(43.86%)产生了HLA抗体,经χ2检验,2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LA-I类抗原免疫原性高于HLA-II类抗原;孕妇HLA免疫率与妊娠次数相关,检测孕妇是否发生HLA免疫并关注其对胎儿及新生儿的影响十分重要.
-
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
目的:探索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输血的可行性.方法:分析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择期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的影响.结果:肿瘤患者自体输血较异体输血,输血反应发生率、感染率和输血费用低.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自体输血是可行的, 既可节约血源又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和疾病传播,而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血,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
新疆伊犁地区不同民族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分布回顾性分析
目的:对伊犁地区5个人口较多的长居民族的血型分布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我地区合理地实施采供血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0-2005年首次无偿献血者ABO血型及Rh血型的鉴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伊犁地区ABO血型分布特点为:汉族、回族O>B>A>AB,维吾尔族、锡伯族B>A>O>AB,哈萨克族O>A>B>AB.结论:掌握本地区主体民族的血型分布特点,为进一步做好血液资源的调配将起到积极地作用.
-
全自动血型检测系统在ABO血型定型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全自动血型仪在ABO血型定型工作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使用瑞士Xantus桑多斯全自动加样系统和深圳爱康公司Poseidon波塞东数字血型仪组合的全自动血型检测系统、U型微板法和试管法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比较.结果:全自动血型检测系统和试管法符合率达100%、准确率100%,且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优于U型微板法.结论:全自动血型检测系统在ABO血型正反定型工作中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检测任务,还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节约了试剂,提高了ABO血型定型工作的自动化水平.
-
襄樊地区无偿献血人群Rh血型系统因子分布的调查
目的:了解襄樊地区无偿献血人群Rh阴性血型抗原的分布情况,建立Rh阴性稀有血型献血者档案库和稀有血型流动血库.方法:采用爱康全自动血型分析仪对RhD抗原进行初筛检测;初筛阴性者采用间接抗球蛋白法进行确认;确认阴性者采用试管法对Rh因子C、c、E、e进行检测.结果:在38 835人中筛出RhD阳性献血者38 664人,弱D献血者2人, Du献血者7人,Rh阴性献血者162人,其中O型55人,A型48人,B型48人,AB型11人;Rh阴性献血者中发现抗-D抗体2例;162人的Rh表现型:ccee 88人,Ccee 58人,CCee 5人,ccEe 5人,CcEe 5人,ccEE 1人.结论:襄樊地区地区无偿献血人群RhD阴性分布频率为0.42%;162名RhD阴性献血者中在ABO血型分布频率:O型(33.9%)>A型(29.6%)=B型(29.6%)>AB型(6.8%);162名RhD阴性献血者的表型频率分布率:ccee(54.0%)>Ccee(35.8%)>CCee(3.1%)=ccEe(3.1%)=CcEe(3.1%)>ccEE(0.6%).
-
温州地区献血人群Rh血型抗原的分布
目的:掌握温州地区献血人群Rh血型抗原系统的分布规律及基因频率,为Rh血液的储备和临床疑难配血患者的血液供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白瓷板法对165 041名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RhD抗原初筛,可疑者用盐水试管法进行鉴定;用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对初筛RhD阴性的血液标本进行确认,同时用盐水试管法对RhC、c、E和e抗原的检测.结果:RhD阴性率为0.38%,D基因频率为0.9384,d基因频率为0.0616;RhD阴性献血人群的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cdEE,cde的基因频率高;Rh(D)阳性献血人群的表型分布规律为CCDee>CcDE>ccDE>CcDee>ccDee>CCDE, 组合体基因频率分布规律为CDe>cDE>cDe>CDE.结论:本地区RhD阴性率符合我国汉族人群分布情况,RhD阳性献血人群的表型分布有地域性的特点,从而为建立和完善本地区更安全,快速的有效的临床输血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资料.
-
永州市Rh(D)阴性人群所占比例的调查和分析
目的:调查来本站献血的5 745名无偿献血者的Rh血型并进行确定,以掌握本市Rh(D)阴性人群所占比例,建立稀有血型档案,更及时的向临床提供准确的Rh(D)阴性的血液.方法:利用2种不同的抗D试剂对5 745名献血员的Rh血型进行普查,然后利用间接抗球蛋白实验对普查发现的Rh(D)阴性进行弱D检测.结果:在对5 745名献血员的Rh(D)检测中共检出13名Rh(D)阴性的献血员,本市自然人群中Rh(D)阴性的人所占比例为0.23%,其中Rh(D)阴性的汉族人所占比例为0.2%.结论:本市Rh(D)阴性的汉族人所占比例为0.20%,对所有Rh(D)阴性的献血员利用间接抗球蛋白实验进行弱D检测是有必要的.
-
婴幼儿抗HCV阳性可疑结果分析
目的:研究实际工作中抗-HCV ELISA 试剂检测婴幼儿血清标本出现阳性可疑结果的情况,提出一种有效的避免措施.方法:对100例婴幼儿血清标本进行双试剂检测,比较当前选用的试剂盒.对初筛中的阳性可疑结果进行双孔双试剂复查和PCR确证实验,探讨PCR确证实验的必要性.同时检测婴幼儿标本的IgG和RF,初步探讨ELISA实验中存在的干扰.结果:试剂盒A和试剂盒B检测婴幼儿标本的阳性可疑率分别为12.0%、26.0%.抗-HCV ELISA检测的阳性可疑标本在PCR确证的阳性标本中,阳性可疑率在试剂盒A和试剂盒B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PCR确证的阳性标本中,阳性可疑率在试剂盒A和试剂盒B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多的阳性可疑标本确证为阴性.IgG、RF在婴幼儿阳性可疑标本和婴幼儿阴性对照标本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LISA中婴幼儿标本的阳性可疑率较高,此类标本复查后还应进行确证实验,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实验结果.
-
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物质变化的讨论
目的:探讨ABO血型不相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红细胞抗原已成功转变为供者红细胞抗原时受者血型物质是否发生改变.方法:用血凝抑制试验的方法,检测21例ABO血型不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型物质的转变.结果:当ABO血型不合血型抗原成功转型时间:主侧不相容时为53.5 d,次侧不相容时为40.3 d,主次侧均不相容时为112 d,而受者骨髓植活后(以出现供者红细胞抗原为标记[1])血型物质不转变.结论:对ABO血型不合造血干细胞患者移植植活后,血型物质没有随着血型的转变而变成供者的血型物质.
-
微柱凝胶法检测孕妇IgG抗体与ABO-HDN发病率相关性
目的:母婴血型不合时,探讨微柱凝胶法检测O型孕妇产前IgG抗A(B)抗体水平与产后新生儿溶血病(HDN)的发病关系.方法:对有孕产史的ABO血型不合的O型孕妇168例,孕22~28周时取其血清用2-Me灭活处理后,测定其IgG抗A(B)抗体效价;分娩后取新生儿(脐)血液进行ABO血型鉴定,血清胆红素测定及新生儿3项溶血试验.对IgG抗体效价与HDN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68例有孕产史的孕妇IgG抗A(B)抗体效价≤64者15例,128~256者47例,>256者106例.其中新生儿溶血3项确诊ABO-HDN 65例(38.7%).新生儿ABO-HDN的发病率随孕妇体内IgG抗体效价的升高而升高.结论:微柱凝胶法对产前孕妇进行IgG抗体水平测定可以预测HDN的发生,对早期预防治疗HDN具有重要意义.
-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手工镜检分类新生儿白细胞相关性分析
目的:以手工显微镜白细胞分类法为标准方法, 评价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新生儿白细胞分类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用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手工显微镜分类检测68例新生儿血液标本,比较2种方法的相关性.结果:仪器与手工分类相关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7、0.842、0.663,相关性相对较好;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相关系数(r)分别为0.230、0.202,相关性不好;仪器分类单核细胞假阳性率为73.52%,嗜碱粒细胞假阳性率为26.47%.结论:Sysmex XS-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新生儿白细胞分类的误差较大,建议用手工法进行白细胞分类.
-
成分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探讨引起成分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制订出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的招募和保留.方法:分析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实施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对无偿成分献血者的献血全过程精心护理.结果: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性别、献血次数等因素密切相关,献血不良反应中低钙反应发生率高.通过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使无偿成分献血者轻松、愉快的完成献血过程,成为固定的无偿成分献血者.结论: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可大大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和血液成分产品的质量,促进无偿成分献血者队伍的稳定、壮大.
-
产后出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多学科干预治疗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我国孕妇死亡的主要原因[1].在产科患者出血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中,成分输血固然重要,但多学科干预治疗亦起重要作用.
-
血小板HLA-Ⅰ同基因输血方案探索
血小板输注作为由于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的支持疗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
应急志愿献血团体的招募策略
随着无偿献血知识逐步深入人心,街头献血比例逐年提高,临床用血基本来自于街头采集,但并不能达到100%.街头献血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是应急性差,如遇台风、特大交通事故等导致血液贮存不足或医院用血量大幅度增加时,街头献血无法及时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为保障特殊时期临床用血,避免“血荒”的发生,实现全年临床用血均衡,确保无偿献血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市经过几年的摸索,建立了一支应急志愿献血团体队伍,形成了“以街头献血为主、团体献血为辅”的新的献血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
IgG-抗S抗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1例
1 临床资料产妇,23岁.在怀孕前2年曾因脾脏手术,输同型悬浮红细胞2U,无输血反应.患儿,女,出生2 d.该患儿系足月自娩儿,出生时精神发育差,皮肤苍白,24 h内全身黄疸,呈进行性加重.医院送血样至本站进行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实验室检查证实该患儿是由抗-S抗体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
AXB血型的鉴定与输血1例
1 对象与试剂1.1 对象患者,女,维吾尔族,44岁.于2009年6月6日入院.临床诊断:①右侧上颌骨瘤;②贫血.入院后血常规检查Hb 32g/L,患者血标本ABO正反定型不符,故血标本送我室,要求鉴定ABO血型.血型检查结果:正定型为B型,反定型为AB型.由于患者急待输血及被检血标本有限,无法做更进一步检查,为此,建议先输O型洗涤红细胞,次日再送血标本做血型血清学检查.
-
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免疫性溶血的研究进展
临床造血干细胞移植(HCT)技术已广泛应用,其中存在一个关键性待解决的问题:ABO血型不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正常情况异体HCT患者应该接受ABO血型相同供体的干细胞.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和ABO血型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寻找HLA与ABO血型均相合的供体比较困难.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采用ABO血型不合的供体干细胞是安全的[1-3],但需克服由此产生的并发症,其中免疫性溶血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对ABO血型不合的HCT所致免疫性溶血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