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杂志
Immunological Journal 면역학잡지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
糜酶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转分化的影响
目的 观察糜酶(chymase)对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转分化的影响,探讨糜酶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大鼠HSC,经系列浓度糜酶的作用后,分别进行如下实验:用噻唑比色法(MTT)检测HSC的增殖;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效应蛋白α-SMA及TGF-β1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TGF-β1及Ⅰ型胶原(Col-Ⅰ)mRNA的表达.结果 肥大细胞(MC)糜酶(1、10、100 ng/ml)明显促进HSC增殖,在观察的范围内(1~100 ng/ml)呈质量浓度依赖性,糜酶质量浓度越高,刺激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能力越强,高达对照组(无糜酶刺激)的1.45倍(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糜酶刺激HSC表达α-SMA及TGF-β1明显增强(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RT-PCR法检测HSC上TGF-β1及Col-Ⅰ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 肥大细胞糜酶刺激可明显激活HSC,并促进其增殖及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
维生素C对DC-T过继免疫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研究VC处理过的DC细胞在过继免疫T细胞培养中是否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探讨维生素C对于免疫调控的作用机制,同时为制备非特异性CTL提供方法及思路.方法 采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50 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PBMC,贴壁后获得单核细胞.用VC对DC进行孵育(24h)后经PBS洗涤,培养5d后与添加anti-CD3+单抗的T细胞混合培养至第12天,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none DC组、0mmol/L VC-DC组).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LDH法检测VC对DC-T细胞非特异性杀伤情况.结果 VC处理的DC细胞可显著刺激T细胞成熟,其CD8+CD28+及CD40L表型有显著升高(61.23%±6.78%,68.87%±4.37%),同时发现Treg细胞明显降低(4.51%±1.22%).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分析结果显示,vcDC可促进T细胞因子分泌,IFN-γ、IL-2有显著升高(32.29%±3.26%,19.66%±4.37%),IL-4有显著降低(3.36%±1.29%).杀伤结果显示对不同肿瘤细胞非特异性杀伤有明显增强.结论 VC通过致敏DC进而可激活T细胞向非特异性CTL(CD8+CD28+)分化,提高T细胞因子分泌能力.
-
伊洛前列素对Th17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PGI2类似物伊洛前列素(Iloprost)对Th17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及其信号机制.方法 采用磁珠分选人外周血初始CD4+T细胞,体外诱导其向Th17细胞分化,使用流式细胞术、RT-PCR、ELISA方法分别从Th17细胞频率、RORCmRNA表达以及IL-17A水平3个方面探讨Iloprost对Th17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及受体机制.之后使用免疫荧光法测定胞内cAMP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胞内STAT3磷酸化水平,以探索Iloprost调节Th17细胞分化的信号通路.结果 Iloprost剂量依赖性地增加了Th17细胞频率和RORC mRNA表达以及IL-17A分泌(P<0.05),而IP受体被阻断之后,Iloprost的上述作用大幅降低.Iloprost可上调Th17细胞胞内cAMP水平,其对Th17细胞分化的调节作用能被cAMP激动剂db-cAMP模拟(P>0.05),且被PKA抑制剂H-89所逆转.另外,Iloprost可上调IL-6诱导的STAT3磷酸化(P<0.05).同时,db-cAMP模拟了Iloprost对pSTAT3的调节作用(P>0.05),而该作用均被H-89抑制.结论 Iloprost通过与IP受体结合,活化cAMP-PKA信号通路,从而上调pSTAT3水平,进而促进CD4+T细胞向Th17分化.
-
人源化NOD小鼠中CD8+CD25+Tregs的频率和功能研究
目的 观察分析人源化NOD小鼠体内CD8+CD25+T细胞的频率及功能,探讨CD8+CD25+T细胞在人源化NOD小鼠的自身免疫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化NOD小鼠脾、胰腺引流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中CD8+CD25+T、CD8+CD25+Foxp3+T细胞的频率及脾CD8+CD25+T细胞的表型和细胞因子分泌谱,并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脾CD8+CD25+T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结果 人源化NOD小鼠胰腺引流淋巴结中CD8+CD25+T和CD8+CD25+ Foxp3+T细胞频率显著高于脾和腹股沟淋巴结中这2亚群的频率;与CD8+CD25-T细胞相比,脾CD8+CD25+T细胞高表达Foxp3、CTLA-4、CD103、CD62L,同时低分泌细胞因子IFN-γ及高分泌IL-17A;人源化NOD小鼠脾CD8+CD25+T细胞能有效地抑制效应性CD4+CD25-T细胞的增殖.结论 人源化NOD小鼠的CD8+CD25+T细胞是一群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Tregs,并且高表达Tregs的表型和细胞因子谱,提示CD8+CD25+Tregs可能在外周和胰腺局部参与了人源化NOD小鼠T1D的免疫耐受进程.
-
基于HCA587的HLA-A2限制性表位肽的体内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 检测来源于HCA587的HLA-A2限制性表位肽免疫HLA-A2转基因小鼠后产生细胞应答的水平,筛选出体内具有免疫原性的HLA-A2限制性表位肽.方法 将来源于HCA587的候选HLA-A2限制性肽与MHC-Ⅱ类限制性肽HBV-core128-140、不完全弗氏佐剂、CpG ODN1826联合应用皮下免疫HLA-A2转基因小鼠,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小鼠脾细胞表位肽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表位肽特异性的CD8+T细胞比例.结果 在检测的4个表位肽中,p248-256诱导HLA-A2转基因小鼠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强,HLA-A2-H-2Kb-p248-256四聚体染色进一步表明p248-256免疫后可产生p248-256特异性的CD8+T细胞.结论 来源于HCA587的HLA-A2限制性表位肽中,p248-256具有较强的体内免疫原性.
-
流感病毒为载体重组病毒株rHCV/FLU的构建及初步评价
目的 构建及拯救以流感病毒为载体嵌合HCV抗原表位的重组病毒株rHCV/FLU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选择流感病毒A/Puerto Rico/8/34(PR8)为载体,将HCV 1b亚型的E1抗原基因经序列优化插入到PR8流感病毒NS1片段的特定位置,构建重组质粒pNS1-HCV,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pNS1-HCV与PR8的7个重组质粒pHW191-PB2、pHW 192-PB1、pHW193-PA、pHW194-HA、pHW195-NP、pHW196-NA、pHW197-M转染共培养的COS-1和MDCK细胞,经拯救、筛选、鉴定获得流感病毒为载体嵌合HCV抗原表位的重组病毒株,命名为rHCV/FLU,并通过血凝试验、RT-PCR、Westernblot、电镜观察病毒形态等方法对重组病毒鉴定.接着,重组病毒接种SPF鸡胚扩大培养、超滤浓缩、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纯化获得的重组病毒抗原,滴鼻免疫Balb/c小鼠,0d、14d免疫2次,设置104TCID50、 105TCID50、 106 TCID503个剂量组,初步评价其免疫效果.结果 成功拯救重组病毒株rHCV/FLU,血凝效价(HA)为29-10,病毒滴度Log10(TCID50/md)为6.5.滴鼻免疫小鼠二免后14d取小鼠血清及脾淋巴细胞,3个剂量组针对流感病毒的血抑(HI)效价均值分别为80、640和1 280,初步证明重组病毒株rHCV/FLU在小鼠体内能够产生较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反应.结论 成功制备的重组病毒株rHCV/FLU在动物体内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为新型HCV疫苗的研制提供新的研究策略.
-
PLGA纳米颗粒偶联的双特异性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
目的 制备一种能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杀伤能力的双特异性抗体.方法 利用生物可降解材料PLG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制备成纳米颗粒,然后利用化学方法在纳米颗粒表面偶联能靶向结合T细胞的CD3抗体和癌细胞标志物MUC1的抗体,利用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实验来检测其功能.结果 成功制备出直径200 nm的PLGA纳米颗粒并偶联上CD3和MUC1抗体,功能检测得出制备的双特异性抗体能显著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率.结论 制备出一种能显著提高T细胞对癌细胞杀伤率的双特异性抗体.
-
卵清蛋白致敏的过敏性鼻炎小鼠鼻黏膜IL-17 mRNA蛋白、RORγt、Foxp3 mRNA表达水平的研究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17(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 mRNA/蛋白及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 mRNA以及调节性T细胞(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 mRNA在卵清蛋白致敏的过敏性鼻炎小鼠鼻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利用Balb/c小鼠建立卵清蛋白致敏的过敏性鼻炎小鼠模型,同时使用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取各组小鼠鼻黏膜组织,分别使用实时定量PCR法和流式细胞仪流式微球术检测2组小鼠鼻黏膜中IL-17、RORγt、Foxp3 mRNA和IL-17蛋白.结果 IL-17 mRNA蛋白、RORγt mRNA在对照组以及实验组中均有表达,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Foxp3mRNA在实验组的表达量要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以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参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发展过程,该结果将有希望提高对过敏性鼻炎发病机制的了解,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当归对阴虚哮喘小鼠模型Th17优势免疫应答的影响
目的 探讨当归对阴虚哮喘Balb/c小鼠模型Th17细胞优势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通过注射OVA致敏后吸入OVA激发的方法来复制Balb/c小鼠哮喘模型,实验后期灌胃甲状腺素复制阴虚哮喘模型,通过观测小鼠哮喘行为学、血清及BALF中IL-17A、TNF-α的水平、肺组织及BALF中炎性细胞的含量、肺组织中RORγt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当归的平喘作用及对Th17细胞优势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 2~8 g/kg当归可明显减少阴虚哮喘小鼠哮喘发作的鼠数及其发作症状,缓解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而减少肺组织及BALF中炎性细胞的数量,降低血清及BALF中IL-17A及TNF-α的水平,抑制肺组织中RORγt蛋白的表达(P< 0.05,0.01);同时,当归与地塞米松配伍后对嗜酸粒细胞、IL-17A及RORγt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P< 0.05,0.01).结论 当归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抑制IL-17、TNF-α与RORγt而缓解Th17优势免疫应答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瑞舒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CAM-1和VCAM-1表达的抑制作用
目的 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间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及瑞舒伐他汀干预对其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odel组)和治疗组(test组).治疗组在模型制作前用5 mg/(kg·d)瑞舒伐他汀连续灌胃10d,1次/d.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后,应用免疫组化法、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明显增加,与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干预后,能够显著降低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ICAM-1和VCAM-1的表达.
-
新风胶囊通过调节NF-κB通路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高凝状态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高凝状态与核因子-KB通路的活化及新风胶囊(XFC)对其影响.方法 将60例RA患者随机等分为XFC组(3粒/次,每日3次)和来氟米特(LEF)组(1片/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3个月.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2组血清中IL-10、IL-6、IL-17、Act1、p50、p65、IκB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CCP水平,采用日本SysmexXT-2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采用日本HITACHI706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采用Sysmex CA-1500型全自动凝血仪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RA患者外周血中D-D、FBG、PLT明显升高,APTT、TT缩短,IL-10、PAF-AH的表达明显降低,IL-6、IL-17、Act1、p50、p65、IκBα、PAF明显升高(P< 0.05或P<0.01).与对照组相比,XFC组D-D、FBG、PLT、IL-6、IL-17、Act1、p65、PAF水平明显降低(P< 0.05或P<0.01),且在改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或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RA患者的凝血指标以及PAF/PAF-AH与细胞因子、NF-κB通路以及临床症状体征、疾病活动性指标等呈明显相关性.结论 XFC可能通过降低RA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并抑制NF-κB的活化,从而改善其血液的高凝状态.
-
大鼠脊髓半切损伤后SynDIG1对神经的修复作用
目的 探讨SynDIG1是否在突触重塑过程中对神经具有保护修复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微渗透泵鞘内注射SynDIG1蛋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24h、7d、42d处死,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MPAR、Caspase-3、TNF-α)和免疫荧光染色(MOP-FITC、CD45-PE、CD68-PE、GAP-43-PE).结果 SynDIG1治疗能够减少囊性空腔的形成,降低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TNF-α和炎性相关因子MPO、CD45、CD68的表达,表明SynDIG1能够减少神经元的死亡,减弱组织损伤,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SynDIG1能够提高神经修复相关蛋白AMPAR、GAP-43的含量,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突触的形成.每周对大鼠的运动功能评分也显示,自术后2周起SynDIG1治疗组的运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结论 SynDIG1蛋白在突触重塑、神经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
CCR9亲和短肽的筛选及其结合活性的鉴定
目的 获取与CC趋化因子受体9(CCR9)具有亲和力的特定短肽.方法 以CCR9的第2个胞外环为靶蛋白,反复筛选Ph.D.-12噬菌体展示肽库获得阳性克隆,通过ELISA测定噬菌体阳性克隆短肽与CCR9的亲和力,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短肽与CCR9高表达细胞MOLT4结合能力.结果 经过3轮淘选、富集,确定了8个噬菌体克隆有插入序列,其中克隆C-4与靶蛋白具有较高亲和力,表达的短肽P1 (VHWDFRQWWQPS)可抑制相应C-4克隆与靶蛋白的结合,并可与CCR9高表达的MOLT4细胞结合.结论 通过噬菌体肽库筛选出了能与细胞表面分子CCR9结合的短肽序列VHWDFRQWWQPS.
-
琼脂糖明胶皮下埋植法富集、分离具有自发NETs倾向的小鼠中性粒细胞
目的 建立小鼠中性粒细胞富集、分离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NETs)的免疫损伤效应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2%琼脂糖0.2%明胶块,埋植于健康6~8周龄C57雌性小鼠皮下富集中性粒细胞,96 h后取出明胶块置于PBS中进行游离释放,收集细胞.荧光染色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采用Gr-1及CD1 1b进行流式细胞分析鉴定.结果 不同表面积的明胶能够分离出106~ 107数量级细胞,具有中性粒细胞典型的分叶核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分析鉴定为Gr-1+CD11b+的中性粒细胞,纯度可达95.7%,并观察到典型NETs形成,其数量随分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 通过皮下埋植琼脂糖明胶成功富集、分离大量高纯度且具有自发NETs倾向小鼠中性粒细胞.
-
嘌呤环类mTOR免疫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目的 通过构建嘌呤环类衍生物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分子对接模型,并基于分子对接建立可预测性强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模型,探讨此类化合物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为设计新型嘌呤环类mTOR受体拮抗剂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本实验采用Surflex-dock研究44个嘌呤环类衍生物与mTOR的分子对接模式,采用比较分子力场分析法(CoMFA)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法(CoMSIA)对嘌呤环类衍生物进行3D-QSAR研究,建立具有良好预测能力的模型.结果 Surflex-dock结果显示,此类分子与mTOR的ASP2195、TYR2225、VAL2240等活性功能残基具有氢键作用,嘌呤母环占据了活性口袋的连接链区形成疏水和范德华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CoMFA模型的q2=0.8,r2=0.976,佳主成分为5,立体场和静电场对活性的贡献为59%和41%;CoMSIA模型的q2=0.679,r2=0.965,佳主成分为6,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氢键供体场和受体场对活性的贡献分别为25.9%、9.5%、28.4%、24.7%和11.4%.结论 基于嘌呤环类衍生物所建立的3D-QSAR模型的q2均大于0.5,证明此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3D-QSAR结果分析和分子对接相一致,疏水场、立体场和氢键作用对嘌呤环类分子的免疫抑制活性影响大,为设计新型靶向性嘌呤环类mTOR受体拮抗剂奠定了理论基础.
-
免疫器官退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淋巴祖细胞、胸腺上皮细胞、造血干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分别是导致胸腺和骨髓退化的关键因素.另外,胸腺和骨髓的退化也是内皮细胞异质性消退的反映.淋巴细胞通过内皮组织进出胸腺,血窦内皮细胞动员造血干细胞.内皮细胞的异质性受所在微环境调节,可塑性强.微循环伴随神经具有组织特异性,其感觉神经递质的外周分泌作用于内皮细胞,可能调控内皮细胞特异性表达.器官衰老是微循环有序退化的过程,正常生理情况下,胸腺和骨髓退化的调节中微循环及伴随神经的作用可能居优势地位.
-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在牙周炎中的作用
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分子是当机体组织受到损伤时,由损伤或坏死细胞释放产生的一类物质.它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炎症反应,如激活模式识别受体及其信号通路,这是许多慢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病的重要发生机制.牙周炎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高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疾病,导致牙周组织损伤破坏,严重时造成牙齿脱落,影响咀嚼功能.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DAMPs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关于DAMPs在牙周炎发生发展的作用目前还没有详细的论述.为此,本文将对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分子与牙周炎的发生发展机制加以讨论.
-
IL-27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白介素27是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促进抗肿瘤Th1/Tc1免疫应答,去除Treg细胞亚群,同时它也能去除Th17细胞亚群和上调IL-10以抑制自身免疫发展.本文综述IL-27对T细胞免疫调节的特性,分析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潜在价值.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在血管炎中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是ANCA相关血管炎的标志性抗体.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ANCA不仅是一种生物学标志物,其本身还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如ANCA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激活补体,并诱导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损伤,而ANCA的致病性又受其本身免疫学特性的影响,故ANCA可能作为未来ANCA相关血管炎治疗的靶点.本文主要对近年来关于ANCA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1 | 01 02 03 04 05 06 z1 |
2000 | 01 02 03 04 05 06 Z1 |
1999 | 01 02 03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