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目的探讨以AlCl3鞘内注射法和AlCl3、D-半乳糖腹腔注射法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动物模型的可行性.
-
自制钩刀治疗手指狭窄性腱鞘炎
手指狭窄性腱鞘炎习称"弹响指"、"扳机指".非手术治疗可局部制动和腱鞘内注射强的松龙,若无效,可考虑行狭窄的腱鞘切除术[1].笔者自2000年4月至2003年12月,改进常规手术方法,用自制"钩刀"治疗于指狭窄性腱鞘炎64例,均一次治愈,其中1例术后8个月复发,经再次治疗痊愈.该疗法创伤小,无需缝合,皮肤上仅见一针孔,术后创可贴保护创面即可,安全可靠,深受患者欢迎.兹将钩刀制法和施术方法作一介绍,供同行参考.
-
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应用尼莫地平不同给药途径进行防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9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静脉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尼莫地平鞘内注射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颅内血管痉挛的发生率为5.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34% (P<0.05).观察组患者中,心率增快、低血压及头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08%、3.39%和6.78%.对照组为18.64%、13.56%和15.2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应用尼莫地平鞘内注射的给药途径进行治疗,效果优于静脉注射的给药途径,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
鞘内注射加针刀治疗Ⅲ、Ⅳ度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加针刀治疗Ⅲ、Ⅳ度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疼痛科门诊2010年至2015年狭窄性腱鞘炎Ⅲ、Ⅳ度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鞘内注射加针刀治疗,对其临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次治疗后,随访6个月发现,136例患者治愈,11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无效,需进行二次手术.结论:鞘内注射加针刀治疗Ⅲ、Ⅳ度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广泛开展.
-
腰大池置管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颅内感染的体会
目的:探讨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所致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2009年5月-2014年5月颅脑外伤及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7例,应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引流7~12 d,临床治愈6例,1例并发全脑室炎死亡。结论:颅脑外伤及开颅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在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的前提下可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结合鞘内注射,该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肯定。
-
强化护理在儿童急性白血病鞘内注射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在患儿鞘内注射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责任护士对患儿术前宣教、术中陪同、术后护理,观察患儿反应及感受.结果:其中8例次患儿在治疗期间入睡.其余35例次患儿很好的配合,完成了手术.结论:提高了白血病患儿对鞘内注射的依从性,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
镇痛液腱鞘内注射加按摩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65例
资料与方法近年应用镇痛液腱鞘注射加按摩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65例,男42例,女23例;年龄36~75岁,平均56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1个月.治疗前均经影像学检查排除肩部肿瘤、颈椎病等疾病引起的肩周疼痛,所有患者均有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及痛点注射等治疗史,效果不显著,并反复发作.
-
结核性脑膜炎并脑积水27例临床分析
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本地区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率较高,由于诊治不及时,绝大部分病例合并脑积水,严重威胁广大儿童健康,尤其是农村儿童的健康和生命.本院儿科近年来收治结核性脑膜炎并脑积水患儿27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经采用连续鞘内注射异胭肼与地塞米松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42例疗效观察
目的 本文通过对在我院收治的4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脑脊液置换术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合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5年8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42例,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进行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对照组进行抗结核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治愈16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4%,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能够缩短疗程、清除脑脊液蛋白、改善脑脊液的循环功能,防止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论零级预防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例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的暴发流行,2004年以来的禽流感疫情,2007年鞘内注射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引发的药物不良事件.
-
脊髓DAD2受体介导的抗炎症痛作用与中枢阿片肽系统的关系
在以往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脊髓中DAD2受体可以介导明显的抗炎症性痛作用,但其作用途径及机制尚不清楚.脊髓中的阿片肽能神经元主要作为中间神经元而存在于背角的胶状质中.脊髓中DAD2受体介导的抗炎症痛作用是否通过脊髓内阿片肽系统而实现呢?本实验拟采用鞘内注射(i.t.)与免疫荧光双标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来阐明此问题.
-
续腰大池引流结合鞘内注射治疗颅脑术后12例颅内感染患者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持续腰大池外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痊愈出院,未发生脑疝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持续腰大池液外引流加鞘内注射治疗术后颅内感染安全、有效.
-
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给药治疗化脓性脑膜炎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配合鞘内注射辅助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化脓性脑膜炎125例,其中47例采用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组,7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针腰椎穿刺法置换脑脊液并配合鞘内注射抗生素和地塞米松,观察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 实验组的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改善迅速,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平均缩短9 d左右,周围血象降至正常平均缩短7 d左右,脑脊液中白细胞降至正常平均缩短9 d左右,平均住院时间缩短9 d.结论 加用脑脊液置换和鞘内注射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应积极推广.
-
鞘内注射氟康唑治疗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分析
我们对近8年来所收治的45例病人进行了氟康唑(FCZ)治疗,现就治疗结果进行分析.
-
应用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剖宫产术后患者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应用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对剖宫产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采用1%罗哌卡因15 mg+ 10%葡萄糖1ml进行麻醉的40例产妇为对照组,采用1%罗哌卡因15 mg+舒芬太尼5g +20%葡萄糖0.5 ml进行麻醉的40例产妇为舒芬太尼组,均采用鞘内注射方式.观察两组产妇麻醉之后不同时间的镇痛效果(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皮肤瘙痒、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产妇麻醉后6h的VAS分别为4.39±1.77分和4.51±1.41分,差异无显著性(F=0.212,P>0.05);舒芬太尼组和对照组产妇麻醉后12 h VAS分别为4.32土1.57分和2.12±0.21分,24h的VAS分别为4.61±1.50分和1.27±0.21分,舒芬太尼组镇痛效果均优于对照组(F=7.024和8.844,P <0.05);舒芬太尼组产妇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鞘内注射舒芬太尼应用于剖宫产产妇的术后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
-
鞘内注射异烟肼加地塞米松同时等量生理盐水置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成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观察组各30例,分别采用鞘内注射INH加地塞米松同时等量生理盐水置换和四联抗痨方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和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缩短,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采取加鞘内注射INH及地塞米松同时等量生理盐水置换治疗是一种比较经济实用和安全有效的方法.
-
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 将90例经头颅CT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对照组45例,予内科常规治疗.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头痛缓解时间和意识清醒时间、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治疗组恢复良好例数较对照组多(P<0.05),头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意识清醒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三大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脑脊液置换及鞘内注射地塞米松治疗SAH具有良好疗效,总并发症发生率少,方法简单,安全可靠,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全身及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7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例均采用静脉全身应用抗生素加腰穿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或头孢曲松的方法治疗.结果 6例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例感染得到控制并终治愈,1例患者由于年龄大、合并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治愈率为85.7%.结论 静脉全身及腰穿鞘内注射抗生素是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护理干预在儿童白血病鞘内注射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白血病鞘内注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30例儿童急性白血病147次鞘内注射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干预组(75例次)和对照组(72例次).对照组按鞘内注射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操作前、中、后予护理干预.结果 干预组患儿依从率为81.3%,对照组患儿依从率为4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97,P<0.01),两组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90.7%比68.1%,χ2=11.56,P<0.01);两组患儿对穿刺时疼痛反应情况及腰背痛、下肢疼痛麻木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胃肠反应如恶心、呕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减轻患儿对穿刺时疼痛的反应,减少鞘内注射副作用,提高白血病患儿对鞘内注射的依从性,提高穿刺成功率.
-
护理干预在鞘内注射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鞘内注射化疗药物(以下简称鞘内化疗)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将47例鞘内化疗的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25例,做鞘内化疗154例次;对照组22例,做鞘内化疗132例次.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情、化疗方案、鞘内化疗的的药物及次数等,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加以心理、行为干预.结果 干预组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腰痛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程度明显减轻(P<0.01或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鞘内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使其程度明显减轻,临床上应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