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髓DAD2受体介导的抗炎症痛作用与中枢阿片肽系统的关系

    作者:高秀;张玉秋;吴根诚

    在以往的实验中我们发现,脊髓中DAD2受体可以介导明显的抗炎症性痛作用,但其作用途径及机制尚不清楚.脊髓中的阿片肽能神经元主要作为中间神经元而存在于背角的胶状质中.脊髓中DAD2受体介导的抗炎症痛作用是否通过脊髓内阿片肽系统而实现呢?本实验拟采用鞘内注射(i.t.)与免疫荧光双标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的方法来阐明此问题.

  • 双氯芬酸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机制

    作者:于翠萍;王琦;何明伟;杨立强;安建雄;倪家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对坐骨神经结扎(CCI)大鼠机械痛阈、背根神经节(DRG)及脊髓背角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表达及胃肠黏膜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坐骨神经结扎后慢性缩窄性损伤(CCI)组(n=32)和假手术组(n=8).自术后第8天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测定灌胃前及灌胃第1、3、5、7天时大鼠右后肢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及用药7d后测定L4/5背根神经节细胞及腰膨大处(L4/5节段)脊髓背角SP和CGRP表达.结果:①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各时间点的右后肢PWMT与假手术组相比显著降低.4mg/kg组存用药第5、7天时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10m异,kg组用药后各时间点右后肢PWMT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②对大鼠背根神经节及脊髓背角SP、CGRP表达的影响.对照组、2mg/kg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mg/kg组、10mg/kg组SP及CGRP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③用药后,4mg/kg与10mg/kg两组可见胃肠黏膜损伤,而2mg/kg组则无.结论:一定剂量双氯芬酸钠灌胃能够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敏反应,但对胃肠黏膜有一定损伤,两者均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 七种坏姿势有损骨骼健康

    作者:杨志华

    俗话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有个好的姿势不仅看起来优雅,而且对你的身体益处良多.要想骨骼健康,下面7种伤身体的姿势一定要扔掉了,否则你真的是伤不起.工作很多人工作时的姿势不正确,喜欢含胸驼背,看不清楚电脑上的内容就弓背伸头.弓背伸头伤身体.这会导致颈椎、肩膀前屈,诱发严重的腰、背、颈椎疼痛.正确姿势:选择高度、后背角度可调节的座椅;坐时保持膝盖、大腿和后背、肘关节呈90度角;将下巴向内收,使胸腔、肩膀打开,有助于呼吸顺畅.

  • 不同程度腰椎椎管狭窄对脊髓背角神经肽的影响

    作者:李长青;周跃;梅芳瑞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腰椎椎管狭窄时,相应节段脊髓背角中P物质(SP)和血管活性肠多肽(VIP)等神经肽含量和分布的变化特点,以及该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以家犬建立腰椎椎管狭窄的动物模型.实验分为A组:正常组;B组:对照组;C组:25%狭窄组;D组:50%狭窄组等4组,每组6只.分别检测各组脊髓背角SP、VIP的表达及含量变化.结果:脊髓背角中SP含量25%狭窄组各时相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50%狭窄组各时相点均非常显著升高(P<0.01).脊髓背角中VIP含量25%狭窄组术后1,4周时较正常组、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50%狭窄组在各时相点均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1)升高.结论:椎管狭窄造成的马尾神经压迫性损害可引起脊髓背角SP、VIP显著升高;脊髓背角中SP含量的升高随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VIP含量的升高不随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增加.SP、VIP等神经肽类物质在腰椎椎管狭窄引起的下腰部和下肢疼痛的机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P物质与整形外科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作者:毛豪丽;姜虹

    P物质(Substance P,SP)是早发现的神经肽,由Von Euler等[1]于1931年早在马脑和小肠内分离出来,含有11个氨基酸.脊髓中的SP主要有三个来源闭:(1)从背根神经节释放到背角浅层;(2)脊髓上中枢神经元释放下传;(3)背角浅层含有SP的神经元.

  • 可视膜片钳法记录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脊髓背角神经元突触后电流

    作者:万业宏;王玉英;戴飞;胡三觉

    本文描述了用明胶半包埋法制备带背根脊髓薄片的实验步骤,和在脊髓背角记录由初级传入纤维介导的突触后电流的可视膜片钳法.手术制备一段带背根的脊髓标本,并用20%的明胶包埋在琼脂块上,再用振动切片机切片获得带背根的脊髓薄片.通过红外线可视的引导,在脊髓背角神经元上建立全细胞封接模式.在钳制电压为-70 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以传入纤维的传导速度与刺激阈值为指标,可以区分A样纤维与C样纤维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在钳制电压为0mV条件下,记录自发的和背根刺激引起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5μmol/L的士宁或20μmol/L的荷包牡丹碱分离出γ-氨基丁酸能或甘氨酸能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用可视膜片钳方法可以准确测量脊髓背角神经元的突触后电流,从而研究初级传入突触的传递过程.更重要的是,在红外线可视观察的帮助下,建立膜片钳封接的成功率显著提高,同时也使记录研究脊髓背角深层神经元变得更加容易.本研究为探索初级传入突触传递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 艾灸温度对大鼠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影响

    作者:陈智宇;原萌谦;黄蜀烨;冒金锋;王明;蔡辉;余芝;张建斌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温度的艾灸对大鼠脊髓背角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变化的影响,探索不同温度艾灸在脊髓水平的初级起效机制.方法 87只SD雄性大鼠,在麻醉状态下暴露L1段脊髓,采用玻璃微电极在脊髓后正中沟旁开0.5mm处探查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记录到稳定的神经元放电后即通过刷毛及有齿镊夹皮确定神经元类型,之后依次于神经元放电恢复稳定后给予大鼠足三里穴41℃、45℃、49℃艾灸刺激,同时记录脊髓背角神经放电频率.结果 低阈机械性神经元多分布在Ⅱ层、Ⅳ层;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多分布在Ⅰ层;广动力型神经元分布范围较广,以Ⅳ层,Ⅴ层为主.三类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性神经元放电频率低.与艾灸前相比,不同温度艾灸对低阈值机械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影响不明显(均P>0.05),49℃艾灸可明显增加伤害特异性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45℃艾灸可显著增加广动力型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5).不同温度艾灸相互比较对艾灸前后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差值及变化率,49℃艾灸对伤害特异性神经元兴奋效应强,与41℃、45℃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兴奋效应强,与41℃艾灸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在脊髓背角的传入主要以兴奋伤害特异性神经元与广动力型神经元为主,其中,45℃艾灸对广动力型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强,49℃艾灸对伤害性神经元的兴奋作用强.

    关键词: 艾灸 温度 脊髓 背角
  • BDNF在脊髓挤压伤后神经元中的表达

    作者:李群;孟步亮;李雪雁;王晓晴;李明

    目的 探讨脊髓挤压伤后,BDNF在脊髓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 各组大鼠脊髓做20μm厚冰冻横切片,免疫组化ABC法染片,灰度值测定;RT-PCR技术及凝胶成像系统分析BDNF mRNA的表达.结果 BDNF主要分布于脊髓灰质神经元的胞浆中.在损伤后,腹角和背角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均较正常组增高,3d组较正常组增高(P<0.01),7d和14d组较正常组则显著增多(P<0.01).腹角和背角神经元的阳性灰度值均较较正常组降低,3d组的BDNF样免疫阳性灰度值较正常组降低(P<0.05),7d和14d组的BDNF较正常组降低更加显著(P<0.01),但7d组的BDNF阳性神经元数和灰度值有显著的变化.正常组和损伤后各组的脊髓都表达BDNF mRNA,脊髓损伤后24小时组,BDNF mRNA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它们的表达则逐渐下降,14d组与正常组已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脊髓挤压伤后早期脊髓腹、背角神经元BDNF表达增强,提示内源性BDNF在脊髓损伤修复早期中发挥重要作用.

  • NGF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时相变化

    作者:冯忠堂;朱兴宝;王廷华;马以骝;杨志敏;陈彦红;李明

    目的了解神经生长因子(NGF)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成年SD大鼠(T13-L1)脊髓挤压伤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小时、7天、21天处死动物.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 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NGF抗体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GF阳性反应物在正常及挤压伤位点尾侧端(L3)背角的分布,记录其免疫反应强度,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结果 NGF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正常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挤压伤后24小时至21天,背角中NG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及免疫反应强度均进行性升高(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早期,背角NG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及免疫反应强度均进行性增加,提示NGF可能在脊髓挤压伤的早期修复中发挥作用.

  • NT-3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时相变化

    作者:朱兴宝;冯忠堂;王廷华;马以骝;杨志敏;陈彦红

    目的:了解NT-3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成年SD大鼠T13-L1节段脊髓挤压伤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4 h,7 d,21 d处死动物,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NT-3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NT-3在背角的表达,记录其免疫反应强度,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和胶质细胞数.结果:NT-3的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挤压伤后NT-3的表达从术后24 h至术后7 d进行性减少,而术后21 d时则增加并高过正常者水平.结论:NT-3不仅参与脊髓的正常生理活动,而且可能与脊髓挤压伤的早期修复有关并具有双向效应.

  • 不同类型损伤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朱兴宝;王廷华;冯忠堂;陈彦红

    为了解不同类型损伤对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影响,采用本室建立的SD成年大鼠脊髓挤压伤、半横断伤和全横断伤模型,分别于术后第24?h,7? d,21?d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μm厚连续冰冻切片.间隔取片行苏木精染色.光镜下观察损伤位点尾侧端背角的形态改变,计数背角神经元数.结果:组间比较,挤压伤者较正常者神经元明显萎缩,胞体周围有空隙,神经元数无明显减少(P>0.05),半横断伤和全横断伤者均出现大量空泡,未见丰满而轮廓清楚的神经元,残存的少数神经元明显萎缩,术后神经元数明显减少且以全横断伤者为甚(P<0.01).组内比较,3种损伤术后各时相神经元数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损伤对背角神经元存活的影响不同,全横断伤者重,半横断伤者次之,挤压伤者相对较轻.

  • NT-3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时相变化

    作者:冯忠堂;朱兴宝;王廷华;马以骝;杨志敏;陈彦红;李明

    目的:了解NT-3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成年SD大鼠(T13-L1)脊髓挤压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h,7h,21h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NT-3抗体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T-3在挤压伤位点尾侧端(L3)背角的表达,记录其免疫反应强度,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数和胶质细胞数.结果:NT-3的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挤压伤后24h,背角NT-3的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及其反应强度均较正常者明显降低(P<0.05),术后7h者又较术后24h者明显降低(P<0.01),而术后21h时又显著升高且高过正常者水平(P<0.01).结论:NT-3在挤压伤位点尾侧端背角的表达从术后24h至术后7h进行性减少,而术后21h时则增加并高过正常者水平.提示NT-3可能与脊髓挤压伤的早期修复有关并具有双向效应.

  • BDNF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时相变化

    作者:朱兴宝;冯忠堂;王廷华;马以骝;杨志敏;余化霖;李明

    目的:了解BDNF在挤压伤脊髓背角的表达变化.方法:用本室建立的成年SD大鼠(T13-L1)脊髓挤压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h,7h,21h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BDNF抗体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挤压伤位点尾侧端(L3)背角BDNF免疫反应物的分布,记录其免疫反应强度,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结果:BDNF的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正常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术后24h,BDNF的免疫反应强度较正常者明显增强并维持至7h(P<0.05),术后21h又进一步增强并高过术后24h者水平(P<0.01).BDNF的免疫阳性细胞数则从术后24h至21h进行性增加(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后早期,BDNF在损伤位点尾侧端背角的表达明显增加,提示BDNF在脊髓挤压伤的早期反应中可能起作用.

  • NT-4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时相变化

    作者:朱兴宝;冯忠堂;王廷华;马以骝;杨志敏;陈彦红;李明

    目的:了解NT-4在挤压伤脊髓背角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本室建立的成年SD大鼠(T13-L1)脊髓挤压伤模型,分别于术后24h,7h,21h处死动物并设正常对照组,取L3节段脊髓制作20μm厚冰冻连续切片,用抗NT-4抗体按ABC法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NT-4在挤压伤位点尾侧端(L3)背角的表达,计数其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结果:NT-4的阳性反应物主要分布于脊髓背角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挤压伤后24h,背角NT-4的免疫阳性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及反应强度与正常者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但从术后第7h至术后第21h则逐渐增加且高过正常者水平(P<0.01).结论:脊髓挤压伤位点尾侧端背角NT-4的表达从术后第7h开始明显增加,术后第21h时又进一步增多.提示NT-4可能在脊髓挤压伤的早期修复过程中发挥作用.

  • 周围注射氯氨酮对皮下注射蜜蜂毒引起的猫脊髓广动力阈神经元长时程持续性放电增强的抑制效应

    作者:李会莉;陈军;罗层

    通过应用单细胞细胞外电生理记录,在乌拉坦-氯醛糖合剂麻醉状态下,对在猫后爪局部注射单-剂量的氯氨酮对皮下让射蜜蜂毒引起的背角wDR神经元放电增强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在wDR神经元周围感受野皮下注射蜜蜂毒可诱发出超过背景放电1小时的单相持续性放电增强。在感受野中心蜜蜂毒注射部位用氯氨酮(100 mmol/L,0.1 ml局部预处理组(3.10=:.42放电数/秒,n=5)与盐水对照组(7.61±0.17放电数/秒,n=5)相比对神经元的放电增强可大幅度地抑制60%。而且.用相同剂量的氯氨酮局部后处理组(1.51±0.06放电数/秒,n=5)与盐水对照组(7.76±0.15放电数/秒,n=5)相比,对神经元的放电增强可明显抑制8l%。不过,用相同剂量的氯氨酮在未经蜜蜂毒处理的对侧后爪相应区域皮下给药,对WDR神经元放电增强不产生任何影响。提示局部注射氯氨酮的抑制效应并非是全身效应的结果。目前的结果提示,氯氨酮除了部分地通过阻断钠离子和电压敏感性钙通道的作用外,主要通过周围NMDA受体发挥它的局部镇痛效应。

  • 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后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超微形态学变化

    作者:冷玉芳;金海燕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后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超微形态变化.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手术组.手术组结扎大鼠左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在术后3、7、14 d取与坐骨神经相应的腰4~6节段脊髓,透射电镜观察左侧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超微结构并摄片,光镜下苏木素-伊红染色对大鼠腰4~6脊髓背角两侧感觉神经元计数.结果 坐骨神经损伤后,光镜下损伤侧脊髓背角感觉神经元数量较健侧显著减少(P<0.05),两周时细胞死亡率为23%;电镜下CCI 7d和14d组腰4~6节段脊髓左侧背角浅层神经元出现多种形态变化,以细胞凋亡为主.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腰4~6节段脊髓背角神经元出现丢失,超微形态上呈现多样性,以细胞凋亡为主.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