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毒理学信息介绍
继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我国科学家日前又加入了一项国际性科研计划--人类脑计划,成为这一计划的第20个成员国,1997年,人类脑计划在美国正式启动;2000年,以美国为首成立了神经信息学工作组,参与国包括英、德、法、日等19国,旨在组织和协调全世界神经科学和信息学家共同研究脑、开发脑和创造脑.2001年10月4日至5日,我国科学家赴瑞典参加了人类脑计划的第4次工作会议,使我国成为参加这一计划的第20个成员国,唐孝威院士、唐一源博士、君岭博士3位科学家作为中国代表加入了工作组.
-
耳穴贴压法护理64例不寐患者的观察
“不寐”常因情志不调、或劳神过度,使阴阳失调,神志不宁所致,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 睡眠,并有头晕健忘等症状为主的脑神经疾病。表现为难入寐、寐而易醒、醒后不能 再 寐,或时寐时醒,甚至彻夜不能入寐。我科住院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有不寐症,口服镇静 剂既有副作用,又易产生药物依赖,而采用耳穴贴压法则可避免,并有确切效果。我们按照 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此类患者运用该法进行护理治疗,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每夜持续睡眠不足5h,且伴有入寐难、易醒、多梦、心悸、头晕等症状的共64例。其中男性 32例,女性32例;年龄为14~71岁,平均年龄44.6±0.8岁;包括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3例, 颈 、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脑梗塞8例,肾病患者5例,慢性胃炎5例,冠心病4例,高血脂症3例 ,其他17例。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576例脑神经疾患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脑神经疾患的手术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6年2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MVD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 576例脑神经疾患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013年12月之前手术治疗的传统手术组(实施经典MVD,共613例)和2013年12月之后手术治疗的技术改进组(增加了神经电生理监测、责任血管悬吊法、多点垫离减压法等技术改进方法,共9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576例患者随访13~73个月,平均(37.2±11.4)个月.三叉神经痛患者传统手术组的有效率为92.66% (265/286),复发率为6.30% (18/286),并发症发生率为10.84%(31/286);技术改进组的有效率为96.14%(374/389),复发率为2.83% (11/389),并发症发生率为5.91%(23/389).面肌痉挛患者传统手术组的有效率为94.30% (298/316),复发率为7.00%(22/316),并发症发生率为11.08%(35/316);技术改进组的有效率97.07%(530/546),复发率为2.75% (15/546),并发症发生率为5.13%(28/546).上述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MVD是治疗脑神经疾患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责任血管悬吊法、多点垫离减压法等可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早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
脑血管疾病(CVD)主要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出血性中风(ICH)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或因头颅外伤、内生脑瘤,使脑络破损,血溢于脑;以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病。长期以来因在病因上有着不同的理论,导致在治疗上的不一致。现对脑出血病因病机的认识进行总结如下。
-
肝性脑病误诊为帕金森病1例
患者,男,78岁.自3年前开始出现行动缓慢,前倾前屈,易跌倒,左手不自主抖动等.
-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脑神经疾病的围手术期配合
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提高,微血管减压手术已成为治疗脑神经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锁孔手术的应用,更使手术的创伤进一步减少.我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0月-2004年12月,共治疗此类病人278例,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改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减少了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手术配合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
脑神经疾病病因的影像学诊断
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脑神经疾病是一组药物难治性顽症,其病因绝大多数系相应脑神经进出脑干区(root entry 0r exit zone,REZ)受血管压迫刺激,造成局部脱髓鞘,导致神经纤维接触传导过度兴奋而产生相应症状.自Jannetta开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这类脑神经疾病来,MVD已被大量临床实践证实是针对病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MVD属于功能神经外科手术,要求有很好的疗效,且并发症要少.术前明确的病因诊断,对于筛选手术患者和指导术中把握神经血管关系十分重要[1].但常规的影像学方法仅能显示颅内肿瘤等继发性病因,对于脑神经是否存在微血管压迫往往无法确诊.近年来,随着磁共振(MR)快速成像、重建技术如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磁共振脑池成像等应用于临床,脑神经疾病的病因诊断率得到很大提高.
-
医用瞬时记忆力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目的设计并开发一个基于c/s结构的瞬时记忆力测试系统,用于脑神经病人的临床测试.方法多媒体和图形技术、动态链接数据库技术以及c/s体系结构.结果实现病历管理、图形测试、数字测试、方位测试、数据管理以及报表输出等功能.结论与传统的诊断方式相比,本系统提高了测试效率、精度和可信度,便于病人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具有实用和推广价值.
-
微血管减压治疗脑神经疾病麻醉复苏过程的管理
我院2000年10月~2005年10月完成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各类脑神经疾病325例[1].我们在此类患者术后复苏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
功能训练结合超短波治疗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
面神经炎系指而神经在茎乳突孔内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脑神经疾病中常见的一种.近年来,我科采用功能训练结合超短波治疗面神经炎105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
脑神经疾病责任血管的分型与处理
目的 提出导致脑神经疾病的责任血管的分型标准,总结处理不同类型责任血管的经验教训.方法 根据责任血管与脑神经的关系,将责任血管分为非贯穿型、贯穿型和混合型.对非贯穿型,将血管与脑神经分开;对贯穿型,以血管为起点沿长轴分开神经根,将血管推向脑神经根远端;对混合型,一般先处理非贯穿型的血管,再处理贯穿型血管.后行围套式微血管减压.结果 983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969例疼痛立即消失,14例疼痛明显减轻;279例面肌痉挛患者,术后225例痉挛立即消失,54例不同程度减轻;33例舌咽神经痛患者,术后32例疼痛立即消失,1例明显减轻.1 097例得到随访,术后一年以上复发29例(2.64%).结论 充分认识各型责任血管的存在,正确进行责任血管的分型,重视并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各型责任血管,将有助于提高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
弓形虫微线体蛋白研究进展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 )属于真球虫目弓形虫科,是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原虫,具有广泛的宿主群,几乎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它是人或动物流产、死胎、弱智儿等围产期疾患的重要病因;也是导致感染者发生视网膜脉络膜炎、脑膜炎、癫痫等眼科疾患和脑神经疾病的病因;同时,弓形虫作为一种机会感染因子,是引起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及恶性肿瘤患者等免疫功能严重损伤或抑制者死亡的主要病原之一.在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微线体蛋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微线体蛋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虫类药治疗面肌抽搐体会
面肌抽搐又称为阵挛性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肌的抽搐样收缩为特征的脑神经疾病.笔者在临床中应用虫类药为主治疗本病,获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
以咽喉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Hunt综合征2例
Hunt综合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1]、以侵犯听神经及面神经为主的多发脑神经疾病[2].其典型表现为外耳道带状疱疹、面瘫、内耳功能障碍[3].本病临床上较少见,以咽喉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Hunt综合征更为少见.我科2012年10月收治2例以咽喉部症状为首发表现的Hunt综合症,现报道如下.
-
铁跨膜转运蛋白与脑神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铁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细胞的氧化代谢及免疫应答、红细胞的生成等都有铁元素的参与[1].人体可以利用两种形式的铁,非血红素铁和血红素铁.通过文献归纳、整理,我们率先总结出铁在体内细胞转运的工作模式:"两个中心,三个体系,网络调控."两个中心:铁的细胞转运调节是以铁调素及胞浆铁调节蛋白为中心.铁的细胞跨膜转运及储存的三个体系:铁的细胞转入体系,转运体有: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血红素载体蛋白;胞内铁储存体系:血清铁蛋白为细胞内铁储存蛋白;铁的细胞转出体系,转运体有:膜铁转运蛋白、人类猫白血病C亚类病毒受体、胸腺癌抵抗蛋白.各种刺激因子通过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过程,以网络形式调控细胞内铁相关三大体系.体内不同存在形式的铁超载,会导致自由基生成和组织损伤[2].铁跨膜转运蛋白参与了非血红素铁及血红素铁的吸收、运输及细胞内外跨膜转运,保证了体内各组织细胞内的铁稳态.
-
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临床疗效的分析
目的 分析完全神经内镜与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疾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266例行血管减压术的脑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按手术方式分组,内镜组141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神经内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检查相关区域有无异常血管或其他病灶压迫情况,对责任血管进行推移减压、垫片、分解粘连等治疗,显微镜组125例按照传统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术后随访1年.结果 失访6例,有效随访患者中,内镜组、显微镜组患者术后症状立即消失,分别为137例(97.2%)、120例(96.0%);术后1年治愈,分别为124例(87.9%)、108例(86.4%);听力下降,分别为2例(1.42%)、5例(4.00%);面部浅感觉减退,分别为5例(3.54%)、8例(6.40%);短暂性共济失调,分别为3例(2.13%)、5例(4.00%);脑脊液漏,分别为3例(2.13%)、3例(2.40%);口周疱疹,分别为23例(22.5%)、27例(24.3%).两组均未出现颅内感染、死亡、面瘫、脑内出血.两组疗效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完全神经内镜下血管减压术与相对于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并非占据优势.
-
左侧延髓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索左侧延髓微血管减压术(MVD)对颅神经疾病、脑出血病人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26例左侧幕上脑内血肿、2例小脑血肿病人在血肿清除后,再行同侧枕下乙状窦后开颅,并对延髓进行MVD,其中15例病人是急诊手术;4例三叉神经痛、2例听神经瘤、1例三叉神经鞘瘤、1例舌咽神经痛的高血压病人,在完成肿瘤切除、颅神经MVD手术后再行MVD.观察病人的血压以及降血压药物用量和种类的变化.结果 术中发现压迫延髓和迷走神经根入脑区(REZ)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后下动脉20例,椎动脉主干11例,小脑前下动脉5例;其中接触型14例、压迫型10例、粘连型9例、贯穿型3例.24例高血压病得到治愈、好转10例、2例无效.结论 左侧延髓MVD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术中仔细探查远离REZ区的血管袢,并解除它们对迷走神经及延髓腹外侧的"琴弦式"牵拉刺激可以提高延髓MVD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
-
眩晕≠头昏
眩晕是一种症状,是患者的一种自我体验,大约30%的人在一生中有过眩晕的体验。引起眩晕的疾病种类很多,大约有上百种,不同疾病的原因也是不一样的。按照部位的不同,眩晕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大类。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约占眩晕患者总数的30%。周围性眩晕占70%,是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免疫反应等原因引起。
-
颅内微血管减压的手术配合体会
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等脑神经疾病是一项有效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1].作者所在的两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10月~2008年2月共完成613例微血管减压手术,围手术期的手术体位摆放及术中配合都对护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613例微血管减压术的配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