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影响体部肿瘤放疗摆位精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王宇;汪延明;武霞;赵惠

    目的:探讨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各种相关因素,以大努力消除或减少放疗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的精度.方法:对2010年9月~12月的96例体部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进行测定.每例患者第一次治疗前及以后的每周都在加速器上拍摄正、侧位等中心验证片各一张,与治疗计划系统中的DRR 片比较,计算出摆位误差.结果:胸部的摆位偏差主要发生在y、z 方向,腹部和盆腔部位的摆位偏差主要发生在x、z 方向.结论:体位的随机误差大于系统误差,摆位所带来的偏差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

  • 不同固定方式对颈段食管癌摆位精度的影响

    作者:蔡栩如;金诚;陈国付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颈段食管癌摆位精度的影响。方法选取颈段食管癌10例,其中用头颈肩热塑体膜固定5例,其余5例为双手放置身体两侧的体部热塑体膜且其上界包绕下巴和颈部。在治疗前行CBCT扫描,前5d扫描1次/d,之后扫描1次/w,记录并分析面罩组与体罩组摆位误差数值的变化。结果面罩组与体罩组在X轴(左右方向)、Y轴(头脚方向)、Z轴(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32±0.71)mm、(2.01±0.72)mm、(2.12±0.70)mm、(1.99±0.69)mm、(2.30±0.64)mm、(2.24±0.81)mm,其中X轴和Y轴<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面罩和体罩在摆位误差方面各有利弊,临床可以根据需要来制作。

  • 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技术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林浩;吴丽丽;陈泓

    图像引导放疗( 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是继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之后,又一新的放疗技术,分析宫颈癌放疗中影响靶区精确性的主要因素、IGRT主要技术方式及其在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 子宫颈癌放射治疗三种不同固定方式的精确度比较

    作者:刘阳;张萍

    目的 研究并比较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在子宫颈癌放射治疗中的精确度.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放射治疗的60例子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序列法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采取水解塑料体模固定,B组采取真空垫固定,C组采取水解塑料体模+真空垫固定,比较三组在X轴、Y轴、Z轴上的摆位误差值.结果 C组患者在X轴、Y轴、Z轴上的摆位误差值均远远小于A组、B组(P<0.05),B组患者在X轴、Y轴、Z轴上的摆位误差值略小于A组,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子宫颈癌患者的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水解塑料体模与真空垫进行联合固定可有效减小摆位误差,提高子宫颈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的精确度.

  • 肺癌放疗中胸部热塑体膜与负压真空气垫固定摆位误差分析

    作者:冀泓

    目的:观察和分析胸部热塑体膜与负压真空气垫在改善肺癌放疗患者固定摆位误差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3-04/2014-08收治的80例肺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 n=40)与对照组( n=40) . 实验组患者采用胸部热塑体膜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负压真空气垫进行固定. 分析与研究试验对象的临床医疗情况及病变部位的摆位误差,并且进行误差评定. 结果:通过比较,实验组患者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摆位误差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在我国肺癌放疗患者中,应用胸部热塑体膜进行固定可以有效减少病变部位的摆位误差,值得我国今后肺癌放疗患者的固定治疗参考.

  • 利用射野照相验证片对胸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的分析

    作者:郭小琳;王小虎;高力英;赵林;刘志强

    目的 利用射野照相和Photoshop软件对胸部肿瘤适形放射治疗进行位置验证,分析摆位误差,为临床靶区(CTV)外扩计划靶区(PTV)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30例胸部肿瘤患者,每位患者在首次及每周一治疗摆位前拍摄正、侧位射野照相备一张,与数字重建图像进行骨性匹配,测量射野中心点在X、Y、Z方向的位移值.结果 通过对150张次射野片对比、分析,摆位误差X为(2.22±2.21) mm,Y为(3.69士2.47) mm,Z为(3.38士2.24) mm;获取CTV外扩的边界:X为5.99mm,Y为9.11mm,Z为8.33 mm.结论 通过对摆位误差数据的分析,为胸部肿瘤的适形放疗提供CTV外扩值,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

  • 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常规摆位法与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的比较研究

    作者:刘学娟;王艳阳;潘闻燕;马国峰;黄艳萍;杨彦福;杨治花;郭艳红

    目的 比较常规摆位法和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在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放疗摆位的差异.方法 在治疗的第1次和第21次,分别对接受放疗的10例脑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常规摆位法放疗摆位,并借助千伏锥形束CT(KVCBCT)分析常规摆位所得的患者X、Y、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然后采用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对患者进行重新摆位,得到患者采用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在X、Y、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对上述得到的2组摆位误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第1次治疗时,常规摆位法与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所得患者X、Y、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无差异.如果以3 mm为界值,常规摆位法的摆位通过率为90.0%,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的摆位通过率为96.7%.第21次治疗时,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较常规摆位法减少了患者在X轴和Z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同时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摆位通过率(93.4%比67.7%).结论 与常规摆位法相比,前额辅助标记点摆位法对降低脑胶质瘤术后患者放疗摆位误差,尤其是治疗后期的摆位误差具有一定价值.

  • 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校正摆位误差分析

    作者:党杰;艾克热木·木沙

    目的 分析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以及验证计划射野正确性.方法 选取临床适形调强放射治疗患者30例,其中头颈部肿瘤12例,胸部肿瘤10例,腹部肿瘤8例.放疗前进行人工摆位后采取全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并和大孔径CT平扫图像进行三维立体比较,从而得到摆位误差.结果头颈部肿瘤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0.72±1.36)、(-0.61±1.44)、(-0.51±1.57) mm,外扩边界分别是2.08、2.05、2.08 mm.胸腹部肿瘤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是(-2.62±3.46)、(-2.41±2.94)、(-2.31±3.67) mm,外扩边界分别是6.08、5.35、5.98 mm.结论 头颈部摆位误差小,胸腹部摆位误差较大.计划靶区在临床靶区外扩要根据每个患者的部位不同而定.

  • 锥形束CT在宫颈癌放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多明;秦永辉;古丽娜·库尔班;王若峥;WANG Ruo-zheng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在宫颈癌放疗中的摆位误差及摆位误差对近期疗效、急性放射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初诊宫颈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图像引导调强放疗组(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和调强放疗组(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分别为44例和42例.IGRT组应用瓦里安IGRT系统调强放射治疗,分别对每位患者每周1次采集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CBCT图像,获得X(左右方向)、Y(腹背方向)、Z(头脚方向)轴三维方向的移床数值,用于分析其摆位误差;治疗期间观察IGRT组和IMRT组患者的急性放疗毒性反应,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近期疗效.结果 (1)宫颈癌患者共扫描了440次锥形束CT,系统+随机误差在X、Y、Z轴方向分别为(2.68±1.724)、(2.98±1.568)、(2.32±1.702) mm,对这些摆位误差均进行实时纠正,应用CBCT校正后X、Y、Z轴3个方向摆位误差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低于校正前水平.(2) IGRT与IMRT组比较,0级+Ⅰ级的急性皮肤黏膜反应、肠道反应和泌尿系反应率分别为88.64%与83.33%,90.90%与78.57%,90.90%与83.33%.其中0级+Ⅰ级肠道反应率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7.6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BCT技术对宫颈癌调强放疗前进行校正,可以缩小放疗过程中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过程的精度;有利于降低急性放射反应,进而可能改善宫颈癌放疗的近期疗效.

  • 应用锥形束CT评估鼻咽癌调强放疗中的摆位误差

    作者:王多明;花蓓蓓;谭遥;王若峥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调强放射治疗鼻咽癌中降低摆位误差的方法.方法 对调强放疗的15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瓦里安23EX直线加速器的机载影像系统(on-borad-imager),采集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CBCT图像,并与计划系统的模拟定位CT图像靶中心匹配计划,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在X (左右) 、Y (腹背) 、Z (头脚)方向摆位误差进行分析.每位患者每周1次,每次采集3组数据,15例患者治疗5~7 w.结果 15例鼻咽癌患者CBCT扫描首次摆位误差数据在X、Y、Z轴分别为(0.675±2.023)、(0.337±1.508)、(0.450±1.749) mm;3个轴向摆位误差绝对值的P95分别为4、3、4 mm;3轴向的众数分别为1、1、0 mm;其中X轴方向91.3%≤3 mm,Y轴方向100%≤3 mm,Z轴方向92.5%≤3 mm.X、Y、Z轴上极小值分别为-6.00、-3.00、-5.00 mm,极大值分别为5.00、3.00、5.00 mm.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次治疗内摆位误差及X、Y、Z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BCT技术对鼻咽癌调强放疗进行摆位纠正,可以缩小鼻咽癌放疗过程中分次间的摆位误差,而分次治疗内误差较小,放疗中只需要在首次摆位后治疗前进行CBCT摆位纠正.

  • 图像引导调强放疗在食管癌治疗的应用

    作者:秦永辉;赵春樱;王若峥

    目的 探讨食管癌影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mag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IGRT)中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物理剂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11月我院用美国瓦里安公司的具有机载影像系统(on-borad-imager,OBI) 的23EX直线加速器治疗机治疗食管癌患者28例.所有患者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用KV级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扫描获取患者的3种容积图像,每位患者每周验证1次,采集3次CBCT图像.28例患者共扫描411次.每例患者的每次CBCT图像均与其原始计划CT图像进行靶中心匹配,计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在X (左右) 、Y (腹背) 、Z(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获得3组X、Y、Z三维方向的移床数据.将每位患者每次CBCT校正的偏移误差,通过Eclip se 8.6 Version治疗计划系统研究摆位误差在食管癌放疗中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 (1) 28例食管癌患者每次首次摆位后的CBCT共137次,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在X、Y、Z方向分别为(0.696 3±2.794 7)、(0.688 9±2.250 9)、(0.859 3±3.425 5)mm,对这些摆位误差均进行实时纠正,纠正后X、Y、Z 3个方向摆位误差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均低于首次摆位误差.(2)摆位误差纠正前、纠正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摆位误差纠正后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计算模拟得出原发肿瘤(GTV)平均剂量变化为-3.52%~2.44%,心脏剂量变化为-4.18%~25.53%,肺脏剂量变化为-1.82%~13.93%,脊髓剂量变化为-10.50%~20.87%.结论 采用IGRT对食管放疗的摆位误差纠正有明显的作用,且能较大幅度减少摆位误差.应用OBI-CBCT系统,进行实时摆位误差校正,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剂量分布准确,提高靶区剂量而减少正常组织的受量,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 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疗中摆位误差的分析

    作者:王多明;秦永辉;古丽娜·库尔班;候友翔;王若峥

    目的 探讨宫颈癌在图像引导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变化的影响.方法 对22例宫颈癌患者分别在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验证采集3组锥形束CT图像,每周1次,获得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纠正后及治疗后X(左右)、Y(腹背)、Z(头脚)方向偏移误差,计算出摆位误差值下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对比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 在X、Y、Z方向上首次摆位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分别为(1.100±2.984)、(0.883±2.210)、(1.083±2.738)mm,纠正后X、Y、Z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200±0.708)、(0.061±0.624)、(0.066±0.606)mm与首次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X、Y、Z方向轴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066±0.578)、(0.033±0.780)、(0.116±0.884)mm,与纠正后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摆位误差所致的宫颈癌原发肿瘤平均剂量变化为-2.58%~3.54%,股骨头平均剂量变化为-7.03%~8.45%,膀胱平均剂量变化为-12.28%~3.79%,小肠平均剂量变化为-3.06%~15.32%,直肠平均剂量变化范围为-10.53%~12.83%,脊髓平均剂量变化为-3.67%~18.14%.结论 采用图像引导技术对宫颈癌的调强放疗进行误差纠正,可以缩小分次治疗间摆位误差,而宫颈癌分次治疗内摆位误差较小.宫颈癌的摆位误差可引起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明显变化,应用图像引导技术使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剂量分布准确,提高放疗过程的精度,为临床放疗提供质量保证.

  • OBI系统在放射治疗摆位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杨波;邱杰;王欣海;管秋;庞廷田;张福泉

    目的:放射治疗中患者的摆位误差是影响精确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与常规外照射相比,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对摆位精度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作者使用Varian Trilogy直线加速器的OBI系统对不同部位肿瘤的进行摆位误差研究,探讨适合我科的PTV形成方法.方法:对我科适形调强放疗的207例患者进行研究,头颈部患者27例、胸部患者47例、腹部患者20例、盆腔患者113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热塑料体(面)模固定,每周行1次CBCT图像采集或每周行2~3次OBI图像采集,将采集的患者DR图像或CBCT图像与计划系统所生成的DRR图像或CT图像的进行比较,分析摆位误差,并且计算不同部位肿瘤的PTV大小.结果:207例患者共进行位置验证698人次,其中头颈部患者104人次、胸部患者156人次、腹部患者36人次,盆腔患者370人次,将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σ分开研究.头颈部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误差为:0.16±0.22cm、0.18±0.24cm、0.17±0.29cm;胸部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误差为:0.39±0.47cm、0.41±0.55cm、0.24+0.30cm;腹部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误差为:0.30±0.39cm、0.35±0.46cm、0.26±0.32cm;盆腔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误差为:0.27±0.38cm、0.34±0.44cm、0.20±0.28cm.头颈部任一方向大于0.3cm的值是30.8%,胸、腹部及盆腔任一方向误差大于0.5cm的值分别是:55.8%、38.9%、14.3%.根据Stroom的2∑+0.7σ公式计算Margin大小,头颈部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Margin为:0.5cm、0.5cm,0.5cm;胸部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Margin为:1.1cm、1.2cm,0.7cm;腹部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Margin为:0.9cm、1.0cm、0.7cm;盆腔肿瘤前后、头脚、左右方向Margin为:0.8 cm、1.0 cm、0.6 cm.结论:使用OBI系统在线或离线指导摆位误差的修正是非常有意义的.使用该系统可以提高摆位的精度,减少摆位的不确定性,在维持或提高局控率的同时,减少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从而达到指导临床的目的.

  • 锥形束CT图像引导系统在放射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谭飞;凌莹;陈苏平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图像引导系统在精确放射治疗中提高摆位的精度,减少摆位的不确定性的作用。方法:对头颈部肿瘤患者(30例)和胸部肿瘤患者(40例)用CBCT扫描,其中头颈部肿瘤患者扫描90次,胸部肿瘤患者扫描113次,统计患者前后、头脚及左右方向的摆位偏差。结果:对于头颈部肿瘤患者前后方向的大偏差值为6 mm,3个方向中>3 mm偏差的均在10%以下;对于胸部肿瘤患者的头脚方向摆位误差大,>5 mm的达21.51%。前后方向的误差≤5 mm,左右方向>5 mm的为4.53%。结论:采用CBCT图像引导系统对患者体位实时修正,极大的提升了放射治疗的精度和疗效。相对于电子射野影像验证系统(EPID),CBCT对患者的累积剂量的影响更小,图像分辨率更高,图像匹配更精确,但是和普通螺旋CT相比,其分辨率和扫描范围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提高。

  • 胸部肿瘤斜野照射治疗首次摆位射野参数不符的探讨

    作者:郭小琳;王小虎;高力英;赵林;刘志强

    目的:对胸部肿瘤斜野照射治疗首次摆位射野参数不符进行探讨,通过患者体表标记和升床标记提高摆位精度。方法:选择加速器治疗的40例胸部肿瘤斜野照射的患者首次摆位核对升床,照射野与模拟定位时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患者首次摆位与模拟定位射野参数核准时升床高度误差为3~8 mm;按医嘱升床及射野参数摆位,射野边界误差为3~9 mm。结论:通过模拟定位射野参数摆位与体表标记不符的现象,寻找摆位误差的原因。

  • 基于锥形束CT研究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计划靶区外放边界

    作者:罗学臣;李雪南;沙翔燕;王婵;修霞;李高峰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头颈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为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TV)外扩边界数据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1例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头颈部肿瘤患者,对其于治疗前采用热塑面网固定,利用Varian TrueBeam加速器的机载影像系统行CBCT扫描.获取图像后,通过与定位CT对比,获得左右(X)、垂直(Y)和头脚(Z)3个方向的误差值.比较放射治疗前4周与5~7周平均摆位误差的差异.结果:21例患者共获得137幅图像,X、Y和Z的3个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39±1.33)mm、(-0.29±1.38)mm和(-0.32±1.46)mm,放射治疗前4周与5~7周摆位误差的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05,Z=-2.11,Z=-1.88;P>0.05).结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期摆位误差的变化不明显.建议PTV外扩边界X、Y和Z3个方向分别为3.55 mm、3.25 mm和3.08 mm.

  • 锥形束CT引导下调强放射治疗不同乳腺厚度的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

    作者:骆小青;刘强;张隆彬;向中华

    目的:分析锥形术CT(CBCT)引导下调强放射治疗(IMRT)不同乳腺厚度的摆位误差及配准方式.方法:选择行IMRT的149例乳腺癌患者,将乳腺厚度<30 mm的患者分为Ⅰ组(47例),厚度30~45 mm的患者分为Ⅱ组(63例),厚度>45 mm的患者分为Ⅲ组(39例),比较三组患者CT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下组间的摆位误差,并分析摆位误差的产生因素.结果:三组患者CT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摆位在X轴、Y轴、Z轴及冠状位(GY)中存在显著差异(t=3.424,t=4.215,t=3.643,t=3.135;P<0.05).骨性配准下,三组患者摆位误差在Z轴和GY有显著差异(F=5.764,F=5.576;P<0.05),其中Ⅰ组Z轴误差显著大于Ⅱ组和Ⅲ组,Ⅱ组GY误差显著小于I组和Ⅲ组.灰度配准下,三组患者摆位误差无显著差异.摆位误差的主要原因为皮肤牵拉、身体扭曲(占34.80%)及患者紧张等心理因素(占19.44%).结论:骨性配准和灰度配准的摆位误差存在差异,其中乳腺厚度对于灰度配准摆位误差影响较小.

  • 锥形束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对危及器官及靶区剂量分布的影响研究

    作者:玉贵永;邹良群;阮国柱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BCT)在鼻咽癌患者调强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与危及器官及靶区剂量分布,为临床鼻咽癌的调强放射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数据.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鼻咽癌患者,均予以调强放射治疗,采用直线加速器的影像系统获取其CBCT图像.在调强放射治疗前获取CT扫描其实际图像,分析其分别在X(左右)方位、Y(头脚)方位和Z(腹背)方位上的摆位误差,并观察摆位误差对放射治疗剂量的分布影响情况.结果:在60例鼻咽癌患者摆位误差中,各个区域的实际剂量较相同靶区计划剂量低(t=2.481,t=8.654,t=2.419,t=5.294,t=3.157;P<0.05).摆位误差值在X方位为(-0.50±1.32)mm,在Y方位为(-0.22±2.55)mm,在Z方位为(-0.54±1.18)mm,其中在Y方位的误差大,在X方位的误差小.60例鼻咽癌患者经调强放射治疗的危及器官与靶区剂量分布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剂量分布变化范围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右侧眼晶状体、左侧眼晶状体、脑干、颈部转移淋巴结、脊髓和鼻咽原发肿瘤.结论:鼻咽癌患者接受调强放射治疗时的摆位误差无法避免,临床工作中可通过改善摆位的精确度,保证调强放射治疗的质量.

  • 三种头部固定技术在颅内肿瘤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比较研究

    作者:罗日顺;戴鹏;张平;周巧敏;金健;蔡林波

    目的:回顾比较分析三种头部固定技术在首次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为颅内肿瘤放射治疗选择理想的体位固定技术提供临床依据,以提高放射治疗精确度.方法:随机抽取94例行放射治疗的颅内肿瘤患者,按照体位固定技术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采用头颈肩板+真空袋+头颈肩热塑膜固定的患者为头颈肩组(34例);采用Brainlab头架+热塑头膜固定的患者为无鼻托组(30例);采用Brainlab头架+鼻托+热塑头膜固定的患者为鼻托组(30例).从Eclipse11.0计划系统中调取患者验证片,采用骨性配准方式获取每例患者腹背方向(VRT)、头脚方向(LNG)及左右方向(LAT)的误差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的摆位误差在VRT方向分别为(0.07±0.09)cm、(0.06±0.08)cm和(0.07±0.08)cm;LNG方向分别为(0.11±0.12)cm、(0.08±0.10)cm和(0.12±0.10)cm;LAT方向分别为(0.10±0.09)cm、(0.03±0.05)cm和(0.07±0.07)cm;三组在VRT及LNG方向均无明显差异(F=0.267,F=0.966;P>0.05),无鼻托组在LAT方向上固定效果优于头颈肩组和鼻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68,P<0.05);鼻托组在此方向上亦有优于头颈肩组的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6.968,P>0.05).结论:三种固定技术均可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其中无鼻托+热塑头膜固定技术较其他两种在LAT方向误差更小,临床上对治疗精度有严格要求的建议推荐使用.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自制固定装置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建平;杨立志;杨海芳;王志武;张晓斌;时秀菊;李国欢;徐寿平;迟子锋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自制固定装置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52例近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按照数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乳腺托架固定;观察组采用自主研制的体位固定装置联合头部热塑膜及体部发泡胶膜固定.运用锥形束CT(CBCT)采集患者分次间与分次内摆位误差.结果:观察组患者分次间与分次内摆位误差相较对照组患者均有所下降.左右(X轴)、头脚(Y轴)和前后(Z轴)3个方向,分次间摆位误差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23±2.58)mm、(3.17±1.33)mm和(3.58±2.87)mm,观察组患者分别为(2.31±1.09)mm、(1.89±0.98)mm和(2.01±1.27)mm;分次内摆位误差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78±2.43)mm、(2.46±1.07)mm和(2.38±1.45)mm,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14±0.79)mm、(0.89±0.45)mm和(1.08±0.81)mm.结论:自主研制的乳腺固定改进装置联合发泡胶垫与热塑头模,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射治疗应用中体位固定性好、精确度高且重复性更好.

653 条记录 31/33 页 « 12...25262728293031323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