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重睑联合眼袋切除术后致角膜炎5例分析
角膜炎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其命名及分类原则,目前意见不一.由于历史条件的关系,在命名上有些是比较古老的,有的是以炎症形状来命名的(例如树枝状角膜溃疡,盘状角膜炎等),有的则根据炎症的解剖学部位(如浅层角膜炎、角膜基质等).笔者近诊治的几例患者,按原因应归纳为暴露性角膜炎.
-
无环鸟苷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盘状角膜炎的疗效观察
我院1999年6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了70例盘状角膜炎患者.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年龄在7~75岁之间,平均35岁.随机将70例(70眼)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40例,治疗结果进行x2统计分析.70例盘状角膜炎患者适应以下标准:
-
试题与答案
1.下列哪种眼病不会引起角膜中央基质层水肿?A.盘状角膜炎;B.圆锥角膜;C.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D.基质性角膜炎.
-
PRK术后并发盘状角膜炎一例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作为屈光矫治新技术目前已广泛开展,与其它手术相比,PRK被认为是目前相对安全的矫治中低度近视手术方法之一,但手术并发症是所有屈光手术医生为关注的问题,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是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为此,我们报道一例PRK术后盘状角膜炎及其发生、发展及治疗的经过.
-
微量地塞米松联合抗病毒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50例临床分析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多数是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角膜上皮细胞引起,病情迁延易复发.反复发作可引起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乃至形成局部角膜缺损,重者可致盲,是常见的致盲性角膜病[1].HSK的治疗以免疫调节剂和局部应用抗病毒药物为主[2],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虽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病毒感染造成的继发性免疫损伤,但因同时有较强免疫抑制作用,其在HSK治疗中一直存有争议.很多学者倾向于地塞米松只在严密观察下用于盘状角膜炎,慎用或不用于有溃疡形成、树枝状角膜炎和地图状角膜炎等,也有学者认为微量地塞米松联合各种抗病毒药物治疗HSK安全可靠,不会影响预后[3~5].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50例以微量地塞米松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的HSK患者,报道如下.
-
皮质类固醇药物在盘状角膜炎治疗中疗效观察
由于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性角膜炎已明显减少,而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发病率相对日渐明显,已经成为常见的感染性角膜病变.随其发病率和致盲率上升,逐渐引起人们重视.盘状角膜炎属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临床类型.
-
病毒性盘状角膜炎局部应用激素的观察与护理
目的 现察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毒性盘状角膜炎的疗效.方法 将85例(87眼)病毒性盘状角膜炎分为对照组(42眼)和治疗组(45眼),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球注时加用地塞米松0.5~1mg,观察视力及角膜恢复情况,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对照组痊愈率23.86%,治疗组痊愈率88.89%,2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常规抗病毒的同时局部加用糖皮质激素,疗效好,疗程缩短,是治疗病毒性盘状角膜炎的有效方法 .
-
转移因子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6例
2000~2003年我院应用转移因子耳前淋巴结及球结膜下注射联合0.1%无环鸟苷滴眼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临床检查确诊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患者96例(9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46眼),其中男25眼,女21眼.年龄24~67岁,平均42岁,其中树枝状角膜炎28眼,地图状角膜炎12眼,盘状角膜炎6眼.对照组40例(40眼),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8~62岁,平均43.5岁,其中树枝状角膜炎23眼,地图状角膜炎12眼,盘状角膜炎5眼.两组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
自血注射疗法治疗盘状角膜炎疗效观察
随着抗生素的更新换代细菌性角膜炎大部分都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而病毒性角膜炎由于缺少有效杀病毒药物,病程长,复发率高,成为危害人类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中盘状角膜炎临床经过复杂,病程迁延,治疗不当可导致角膜穿孔、瘢痕形成等严重后果.笔者近年来应用自血注射治疗盘状角膜炎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角膜炎50例临床观察
盘状角膜炎是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一种形态,是宿主对单疱病毒抗原的免疫反应.此型临床进程长,疗效不佳,且易复发,是视力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
内外合治三步法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角膜疾病,若治疗不及时、有效,极易导致失明,仍为主要盲目病种之一,危害极大.我院1999~2002年采用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三步法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92只眼,其中男52例,女28例;平均年龄31岁;树枝状角膜炎42例,地图状角膜炎22例,盘状角膜炎16例;初次发病50例,复发1次18例,复发2次12例. 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畏光、流泪、眼红赤疼痛、眼睑内异物感、视力下降.②诱因史:大多数有……
-
中西医结合治疗盘状角膜炎146例
单纯疱疹角膜炎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眼科常见病。虽然临床上有很多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并不满意,尤其是病变为盘状角膜炎时,一般的抗病毒疗法不能奏效。自1986年以来,我们对146例盘状角膜炎患者局部注射胎盘球蛋白、氟美松及利多卡因,同时服中药角膜炎Ⅰ号方治疗,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
中西药合用治疗病毒性角膜炎37例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亦呈增多趋势,笔者用中西药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75例均为1998~2001年住院患者,其中男55例,女20例;年龄小10岁,大65岁,平均42岁;病程短2天,长30天,平均20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7例37只眼,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7只眼(72.97%),地图状角膜炎9只眼(24.32%),盘状角膜炎1只眼(2.70%);分为风热型和阴虚型,风热型表现为黑睛骤生星翳,抱轮红赤,羞明隐涩,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舌苔薄黄,脉浮数.阴虚型表现为病情日久,星翳疏散,抱轮微红,羞明较轻,眼内干涩不适,舌红少津,脉细或数.对照组38例中包括树枝状角膜炎28只眼(73.68%),地图状角膜炎10只眼(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