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螺旋CT丰富的临床应用软件和后处理功能,使影像信息得到大限度利用,通过各种技术操作,从而实现了多个观察面,立体的、接近解剖、仿真的、多彩的、动态的、更形象和直观的影像学信息,极大的满足了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的需求.
-
CR影像的质量保证
CR影像属计算机成像,它以对比度分辨率高、辐射量少、成像质量高、大大提高了影像质量和显示能力,突破了常规摄影技术的局限性,特别是CR影像的后处理功能增加了影像层次,实现了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如何充分保证其性能的发挥,为临床提供层次丰富的影像信息,总结经验如下:
-
500例新生儿CR床边X线摄影的质量分析
床边X线摄影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CR系统在其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尤其在新生儿检查方面,通过床边摄片来了解发育不够成熟的早产儿,安置在暖箱内或使用呼吸机危重患儿的心肺情况.现结合我院情况分析如下.
-
CR系统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
CR系统即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是借助荧光体结晶技术构成的储存成像板,即IP(Imaging Plated)板,将X线机产生的X射线通过人体后的图像信息储存在IP板上,再经过激光扫描器将储存在IP板上的图像信息,转换成数字化信号送人计算机系统进行图像重建.CR系统的曝光宽容度大,图像清晰度高,后处理功能强,能够连接PACS系统.我院自引进美国Kodak CR系统后,不但进行常规摄影,而且还应用于床边摄影,为临床提供了质量优良的床边CR片.本文搜集2010年1月~ 2013年12月采用Kodak CR系统性床边摄影1256例报道如下.
-
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设计及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适合院情的PACS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方法:CT、MRI等影像设备连接成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连接成PACS.结果: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 NT)不同格式图像在DICOM 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结论:一个先进的适合院情的PACS应该具备实用性、标准性、经济性、兼容性、开放性,而且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具有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系统框架合理先进,稳定性好,维护方便.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T血管成像的护理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或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闭合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心脏病,严重威胁儿童身心健康.64排螺旋CT以其超快速容积扫描的特点及强大后处理功能可以直观显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各种心血管结构异常,为影像诊断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图像分辨率高,并且无创,安全方便,但能否顺利检查,患者的护理工作很重要.
-
总后会西门子推新品
2007北京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览会(即总后会)上西门子的展台格外醒目,钟汉明和总后卫生部的领导在鼓乐声中为西门子新近推出的世界首款具有远程三维后处理功能的网络CT SOMATOM Sensation Web Selection和全新大孔径开放式高场磁共振MAGNETOM Espress Ⅰ-Class揭幕.
-
及时总结经验,用好64层螺旋CT
2004年末,64层螺旋CT进入我国,因其螺旋扫描速度快(0.35~0.42s/360),时间分辨率高(41-53ms),心脏扫描层厚薄(0.5~0.625mm),探测器旋转一周所覆盖的扫描范围达32~40mm,10s以内就可以完成一次心脏扫描,加上设备的强大后处理功能,所得到的优良冠脉CTA图像受到临床专家的青睐.
-
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建设的若干问题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初的单机版发展到现在的全院信息化网络.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正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MIS)向临床信息系统(clinic information system, CIS)发展.HMIS的特点是以财务为核心, 围绕医院的管理信息,基本不涉及临床资料.CIS的特点是以医生工作站为核心,对医疗过程中产生的诊疗信息进行管理,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是CIS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PACS与医生工作站的互联,PACS可以获得病人的基本信息,同时临床医生可以及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影像资料和各种诊断报告.在整个医院CIS环境下,PACS资料在一定权限内可以共享,包括临床医生和不同医学影像部门之间.同时PACS在放射科内部提供了便捷的检索、分析和丰富的图像后处理功能,PACS已经成为我国医院放射科建设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医院放射科已经或者正在建设PACS,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真正用好的单位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很有必要对目前PACS建设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使大家少走弯路.
-
重视医用X线检查低剂量成像方法学的研究
医学影像进入数字时代,对影像的评价标准已完全不同于模拟时代.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因其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和简易的工作流程而深受欢迎;CT技术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导致其应用飞速增加[1].
-
肋软骨及胸骨成像多层螺旋CT对比研究
满意的肋软骨及胸骨成像是诊断肋软骨及胸骨病变的重要前提.由于胸骨和肋软骨位置和结构的特殊性,胸片和常规CT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显示效果.多层螺旋CT(MSCT)能够快速薄层扫描,实现了高分辨率的各向同性成像,并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这为肋软骨及胸骨的成像创造了条件.
-
周围型小肺癌的CT诊断进展
周围型小肺癌是指病灶直径≤2cm的恶性结节.由于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体征,须通过健康普查的方法来发现.而普通胸透或胸片对较小的肺癌结节或在隐蔽部位的小结节较难发现,有些即使发现了也因对小结节的细节显示较差,给诊断带来困难.近年来,随着CT机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螺旋CT(SCT)扫描与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的联合应用,以及配合增强扫描与多层螺旋CT(MSCT)的强大后处理功能,明显提高了孤立性肺小结节(SPN)的检出率.对显示肺内小结节内部的结构、外表形态及肿瘤-肺交界面征象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了充分的依据.而电子计算机辅助诊断(CAD)在肺部结节影的检测和诊断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充分肯定.
-
DR摄影的质量控制和管理
数字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是利用计算机直接进行数字X线成像的一种技术.它是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X线探测器把X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DR系统具有操作简单、成像迅速、图像分辨率高、曝光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强大、图像信息数字化易于存储和传输等特点,逐步取代传统平片技术,广泛应用到放射科的日常工作中.
-
多排螺旋CT在腕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腕关节解剖结构复杂、骨块相互重叠,普通X线平片和常规轴位CT很难全面客观地显示关节内骨折和移位的程度,影响骨折的分型和手术方案的确定.螺旋CT以其快捷的扫描速度和完善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对腕关节的损伤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浙江省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泽国院区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对30例腕关节外伤患者行多排螺旋CT检查,现报道如下.
-
CT小肠造影研究进展
小肠结构复杂,普通X线钡剂小肠造影及CT平扫等对小肠平坦型及微小隆起型等病变检出率低.CT小肠造影(CTE)技术因其多平面重组、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逐渐成为近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它可与小肠镜、胶囊内镜等相互补充,明显提高小肠疾病的检出率.CTE分为插管法和口服法两种,目前国内以口服法为主,国外以插管法使用较多.插管法对受检者而言相对痛苦,而口服法对小肠的充盈程度要求高,临床较难掌控.因此,两者在检查方法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
-
多层螺旋CT在腰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因其快速、薄层的容积扫描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能直观、准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详细地了解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被称为"非损伤性立体解剖"[1],且对于腰椎病变的显示明显优于传统的X线及CT轴位平扫.本研究收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的53例腰椎病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多层螺旋CT在腰椎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
DR运用中的质量控制问题
直接数字化X摄影(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简称DR,是进几年逐渐广泛运用于临床的数字化X设备.由于其具有密度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图像动态范围广、以及多种后处理功能等优点,在实际运用中受到广泛欢迎.
-
三维影像后处理开启PACS新时代--专访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主任周俊林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兰大二院”)放射科在2005年上线PACS,并于2012年升级为全院级PACS。在全院级PACS规划、设计阶段,医院就把三维影像及后处理功能融入到整个系统中。目前,全院有各类影像工作站300台,覆盖所有影像科室及临床科室。全院级PACS上线后,大大提升了医院的诊断质量,并对医院的诊疗流程产生了变革。放射科主任周俊林说,拥有强大后处理功能(特别是三维后处理)的全院级PACS的上线,大大提升了放射科的存在感和影响力。
-
CR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胸部X线摄影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特别是计算机摄影(CR)出现后,它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弥补了传统X线影像一旦形成就不可改变的不足之处,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临床应用.本文就我们做过的病例中抽出部分进行分析,来探讨CR系统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
多层螺旋CT及其临床应用
自上世纪70年代CT开始应用于临床诊断以来,CT扫描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提高检查速度和图像清晰度,增加扫描范围和图像后处理功能一直是设备研发的主要追求目标.1989年单层螺旋CT开始用于临床,不仅扫描速度、成像质量和诊断水平有大幅度提高,而且极大地丰富了CT的应用范围,使二维成像的常规扫描跨入三维采集的容积扫描,高质量的多平面重建和各种重建功能如表面遮蔽显示、大(小)密度投影、容积再现、CT仿真内镜、CT血管成像等相继问世,使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色列Elscint公司推出双层螺旋CT,开创了多层扫描的先河.1998年,Siemens、GE、Toshiba等公司同时推出了旋转1周可获得4个连续层面图像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 CT,MSCT),从而使CT技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旋转1周可获得64个连续层面图像的多层螺旋CT已经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