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及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

    作者:聂珂;杨德辉;朱新林;郭孝君;蔳晓群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继之破裂、血栓形成有关.有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局部CRP水平明显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CRP水平较术前进一步升高.

  • 超声Carify VE技术对评价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探讨

    作者:张亚辉;耿慧

    由于椎动脉管径较小,加之颈椎骨的影响等各种因素,常规超声对其管腔内显示较差,特别是较小的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示率不高.而超声Carify VE技术能显著提高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

  • 颈动脉斑块形成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

    作者:石宁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4月行颈动脉彩超检测的住院患者134例,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是否有颈动脉斑块形成分为斑块组(90例)和非斑块组(44例),抽空腹静脉血检测上述患者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糖、尿酸、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记录患者是否有高血压及吸烟史,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单因素比较显示斑块组年龄、甘油三酯水平、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有吸烟史者及男性更易患颈动脉斑块.两组间是否患有高血压,高密度脂蛋白、尿酸、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有吸烟史者及男性更易患颈动脉斑块.

  • 血管跟踪技术探测颈部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彭玉峰;孙粉珍;金巍

    目的通过血管跟踪技术探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不同回声斑块,测量管腔狭窄率分析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2010年3月-2012年8月期间庆阳市老年保健医院住院的170例,其中A组(脑梗死组)120例、B组(对照组)50例。对所选病例均进行颈部大血管血管回声跟踪术检查,了解脑梗死患者大血管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分布情况及血管狭窄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部斑块及血管狭窄出现的比率均高,绝大多数脑梗死为不稳定斑块脱落引起,颈动脉管腔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发生率低,狭窄程度与脑梗死无正相关。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提示脑梗死患者中存在不稳定斑块的比率为65%。结论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血管病变,提示在诊疗过程中应重视不稳定斑块的治疗。

  • 调脂通脉颗粒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及sICAM-1、sVCAM-1的影响

    作者:郭杨志;杨惠民;姜洋;王志勇;杜娟

    目的:探讨调脂通脉颗粒对载脂蛋白E(Apo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动脉粥样斑块及黏附分子的影响.方法:6周龄雄性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血脂康组、调脂通脉颗粒低中高剂量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组,每组8只,高脂饮食结合药物喂养12周,血清检测观察血脂变化,主动脉弓根部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sVCAM-1)表达.结果:血脂检测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各组、血脂康组、模型组小鼠血清总胆回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模型组、调脂通脉颗粒低剂量组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升高(P <0.01);HE、Masson染色表明对照组主动脉内膜光滑未见粥样斑块形成;模型组主动脉内膜增厚伴易损斑块形成;血脂康组及调脂通脉颗粒高剂量组内膜增厚伴稳定斑块形成.ELISA法检测表明与正常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各组、血脂康组、模型组小鼠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调脂通脉颗粒高剂量组小鼠血清sICAM-1、sVCAM-1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调脂通脉颗粒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TG及sICAM-1、sVCAM-1水平,从而减缓AS病变.

  • 白藜芦醇对老年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LOX-1与MMP-9的影响

    作者:苏琳;张庆文;李卫;董建强;乔正国;牛屹东

    目的:在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鼠中,观察白藜芦醇对主动脉内粥样硬化病变及斑块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受体:植物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ectin-like 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1,LOX-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 oproteinase-9, MMP-9)表达的影响。
      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32只及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apo E-/-)小鼠32只,均6周龄,随机均分为4组:普通饲料组、普通饲料+白藜芦醇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白藜芦醇组,每组均8只。喂养至11月龄后行主动脉根部油红O染色,测量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内LOX-1及MMP-9蛋白的表达。
      结果:C57BL/6J 小鼠各组均未见动脉粥样硬化及明显的 LOX-1及MMP-9蛋白表达。apo E-/-小鼠在11月龄出现明显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脂组较主动脉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及 LOX-1、MMP-9表达均明显高于普通饲料组(P <0.05)。白藜芦醇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及LOX-1、MMP-9表达均无显著影响。
      结论:高脂饮食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动脉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LOX-1、MMP-9蛋白的表达,白藜芦醇对此无显著影响。

  • 内皮素1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作者:冯月英;李月华

    目的:观察由内皮素1激活的内皮素A受体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6-03/09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科研中心完成.①实验分组: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完全随机设计分成基础组、模型组、BQ-123组以及辛伐他汀组,每组8只.②实验方法:基础组饲喂普通饲料10周,其余3组均饲喂高脂饲料(1%胆固醇、10%蛋黄粉、5%猪油、84%普通饲料)10周.模型组于第6周开始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 mL/d)连续注射5周,作为阴性对照;BQ-123组于第6周开始用微量输液泵静脉点滴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BQ-123(4 mL/d,30 min滴完),连续点滴5周;辛伐他汀组于第6周开始添加药物饲料(含辛伐他汀10 mg/d)连用5周.③实验评估:饲喂10周后,采耳动脉血检测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主动脉标本中组织内皮素1、巨噬细胞及环氧合酶2蛋白表达.结果:纳入动物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4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高于基础组(P均<0.01).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低于模型组(P均<0.05).②4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高于基础组(P均<0.01).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低于模型组(P均<0.01).辛伐他汀组高于BQ-123组(P<0.01).③4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高于基础组(P均<0.01).辛伐他汀组低于模型组(P<0.05).④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模型组、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低于基础组(P均<0.01).BQ-123组高于模型组(P<0.01).⑤BQ-123组及辛伐他汀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皮素1、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环氧合酶2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BQ-123组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皮素1、巨噬细胞源泡沫细胞、环氧合酶2蛋白阳性表达又较辛伐他汀组进一步降低.结论:内皮素1激活的内皮素A受体可以导致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环氧合酶2表达的上调;选择性内皮素A受体拮抗剂可以预防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发展.

  • 脑心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临床研究

    作者:董明;闻梓钧;陈佳;梁运海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以控制血糖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10 mg晚1次口服同时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日3次口服;对照组只应用阿托伐他汀10 mg晚1次口服,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膜斑块厚度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脑心通胶囊可以改善血脂水平,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相关性实验研究

    作者:曲晓峰;杨海山;刘亚洁;刘书峰;李笋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参数S及S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的相关性.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R=0.479,P<0.01;R=0.433,P<0.05),通过测定参数S及S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进行半定量测定,评价动脉硬化斑块易损性,为临床早期干预及治疗动脉硬化斑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生物力学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冯向飞;盛净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与其所受的生物力学环境直接相关.作用于斑块上的各外力,后都导致斑块上的应力加大,使斑块发生形态改变.由于斑块内成分不同,各成分在同一外力下变形程度不一致,导致斑块裂隙出现,后破裂,继发血栓形成.

  • 四妙勇安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吴秋枫;李蕾

    目的 探讨四妙勇安汤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颈动脉和(或)下肢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门诊及住院患者182例,随机分为3组.他汀组在常规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2次/d;四妙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四妙勇安汤并随症加味,1剂/d;治疗组在常规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钙片10 ~ 20 mg,2次/d和四妙勇安汤随症加味,1剂/d.连用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3组均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和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数量,并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6个月后复查.结果 6月后3组动脉IMT分别较同组治疗前明显降低,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hs-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分别同另2组比较,不稳定斑块数明显减少,hs-CRP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和四妙组之间的斑块情况和hs-CRP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妙勇安汤加减联合阿托伐他汀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能明显缩小AS斑块,促进不稳定斑块向稳定斑块转化,并能降低患者hs-CRP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比单独用阿托伐他汀钙或四妙勇安汤加减治疗效果更好,在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应用价值实验研究

    作者:曲晓峰;杨海山;刘书峰;刘亚洁;王乃玉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DCE-MRI)检测易损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首过时相斜率S及斑块峰值信号强度强化后120 s信号强度下降率Soutflow,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与巨噬细胞.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与新生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CD31免疫组化表达)和巨噬细胞计数(CD68免疫组化表达)相关性.结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和Soutflow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和巨噬细胞呈正相关(R=0.479,P<0.01、R=0.452,P<0.05 R=0.415,P<0.05、R=0.469,P<0.01).结论 通过测定MR动态增强扫描参数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微血管量和炎症反应水平, MR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一项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影像学检查方法.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胱抑素C的水平观察及其意义

    作者:朱鸿;孙芹敏;范存琳;韩青

    胱抑素C是近年发现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良好指标[1],但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的报道并不多,有研究认为[2],胱抑素C参与各种炎症反应,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本研究对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和30例健康人进行胱抑素C、血脂四项的检测,并分析胱抑素C与其他指标相关性,来探讨胱抑素C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 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金哲秀;王育珊

    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表面破裂形成血栓和动脉闭塞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的主要病理基础和发病机制,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1].通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可以纠正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纠正心肌缺血,改善症状,但是不能改变As的生物学进程,As不稳定斑块可能会持续存在.

  • 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关系的研究

    作者:郭华涛;常哲兴;陈晓华;刘惠平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尿酸、颈动脉内膜厚度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81例为实验组,其中血尿酸正常组(Uric≤416 mmol/L) 50例,高尿酸血症(Uric> 416 mmol L)组31例;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的患者21例.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分析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结果 (1)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冠脉Gensin积分呈正直线相关(r=0.506,P<0.05;r =0.321,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210,P>0.05),但无直线相关性;(2)高血尿酸组空腹血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冠脉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尿酸正常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冠脉Gensini积分有正相关性,与高密度脂蛋白负相关.血尿酸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以联合预测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

  • DCE-MRI参数S和SI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相关性

    作者:刘铁军;曲晓峰;刘书峰;刘亚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相关性.方法 DCE-MRI参数S及SI%,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巨噬细胞(CD68).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参数S及SI%与斑块内巨噬细胞相关性.结果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与斑块内巨噬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452,P <0.05;r =0.461,P<0.05).结论 通过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参数S及SI%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性反应程度,S及SI%值较大者,斑块内炎性反应明显,斑块具有易损性.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评价辛伐他汀治疗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

    作者:刘铁军;曲晓峰;宫艳玲;刘书峰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CE-MRI)在辛伐他汀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和高脂喂养组,每组15只.均给予高脂饮食,喂养16w后,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在高脂饲料中加用辛伐他汀喂养至第20周.测定DCE-MRI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参数.使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斑块内巨噬细胞、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结果 两组高脂喂养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均明显升高,第8、16周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第20周高脂喂养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高脂喂养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CD31、CD68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15只实验兔共检出36处强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扫描均可见强化;高脂喂养组15只实验兔共检出40处强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扫描均可见强化.高脂喂养+药物治疗组首过时相斜率S、斑块大强化率Smax、斑块峰值信号强度强化后120 s信号强度下降率Soutflow均低于高脂喂养组.结论 DCE-MRI参数S、Soutflow、Smax可以作为一种评价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的量化指标.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的CT成像分析

    作者:牛蕾;刘学军;隋庆兰;韩小伟

    目的 回顾性分析经宝石能谱CT检查的100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态及分布特点,探讨不同类型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率、梗死部位的相关性,拟从形态学上界定易损斑块.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患者CTA图像进行分析.按Ambrose分型法将粥样斑块分成Ⅰ、Ⅱ、Ⅲ型.对不同类型斑块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形态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与脑梗死的发生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三种不同类型粥样斑块在颈部血管中发病率和好发部位各不相同.厚度≥2 mm的Ⅰ、Ⅱ型斑块之间内膜钙化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伴内膜钙化者与脑梗死发生有相关性.结论 颈动脉CTA可提供高分辨率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血管内膜钙化.颈部不同形态粥样斑块发病率及好发部位各不相同,仅根据斑块形态不能推测出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但伴内膜钙化的斑块可从形态学上界定为易损斑块,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

  •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曲晓峰;杨海山;刘书峰;刘亚洁;王乃玉;李笋

    目的 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DCE-MRI)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DCE-MRI检测兔早期及成熟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像表现与HE染色病理切片、CD3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结果 DCE-MRI对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的准确率为83%,敏感度为76%,明显高于MRI T1WI/T2WI平扫(P<0.05).MRI动态增强扫描斑块的强化与斑块内CD31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可以作为临床早期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MMP-9、TIMP-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作者:薛飞;袁建新;杨秀平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剂(TIMP-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对65例脑梗死患者及59例无脑梗死病史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病理改变分为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同时测定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 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组血清MMP-9、MMP-9/TIMP-1、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Crouse积分)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TIMP-1则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恢复期脑梗死组患者与无脑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TIMP-1和 MMP-9/TIMP-1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易损斑块组中MMP-9与总斑块积分、CRP呈正相关(r=0.292,P<0.05;r=0.449,P<0.01);TIMP-1与总斑块积分、CRP呈负相关(r=-0.420,P<0.01;r=-0.335,P<0.05);MMP-9/TIMP-1与总斑块积分、CRP呈正相关(r=0.320,P<0.05;r= 0.498,P<0.01).结论 血清MMP-9、TIMP-1和 MMP-9/TIMP-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斑块Crouse积分、CRP相关,与既往是否有脑梗死事件无关.

329 条记录 8/17 页 « 12...567891011...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