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梗死动脉粥样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赵晓晖;顾承志;黄怀宇;周永

    目的:探讨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及其稳定性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相关性.方法:脑梗死患者87例,根据入院颈动脉彩超检查情况分为两大组:AS斑块阴性组及阳性组,后组又根据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微栓子信号(MES)检测情况分为MES阴性组和MES阳性组.比较3组入院时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对MES阳性组予低分子肝素钠(LWMH)等干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4周检测血清sICAM-1浓度.结果:各组sICAM-1入院时均偏高,AS斑块阳性的两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且MES阳性组较阴性组也有明显增高(P<0.05);MES阳性组干预治疗后sICAM-1呈下降趋势,于第2周达低峰,但第4周又有上升.结论:AS斑块的形成及破裂与ICAM-1密切相关,sICAM-1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在老年人群中尝试常规抗炎治疗为防治脑梗死拓宽了思路.

  • 脑梗死伴颈动脉斑块超声及临床危险因素评价

    作者:汪晓虹;黄志芳;王怡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将155例脑梗死患者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有斑块组(71例)和无斑块组(84例),比较分析所有患者的血脂、C反应蛋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高血压及糖尿病等病史,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评价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其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浓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脑梗死患者伴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纤维蛋白原浓度、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是颈动脉斑块形成因素的独立危险因素.

  • 拉曼光谱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意义

    作者:徐宝华;赵慧颖

    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早发现并对其进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拉曼光谱与血管内超声等方法不同,可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组成成分进行定位及定量的检测,识别性较高,且对组织无破坏性,对发现不稳定斑块有独特的优越性.

  • 小剂量普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作者:仲小玲;梅齐建

    目的:探讨小剂量普伐他汀(10mg)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及时效关系。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给予普伐他汀10mg/d,A组服药8周,B组服药12周,治疗前后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并计算斑块面积,同时观察血脂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分别治疗8、12周后,TC、TG、LDL-C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显著缩小,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别。结论:普伐他汀10mg治疗8周后可显著缩小颈动脉内膜斑块并显著降低血脂水平,且方便安全,对于预防急性心脑血管事件有着特殊的临床意义。

  • 依达拉奉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应用对ACI患者hs-CRP的影响

    作者:姜灵英;王爱红;王孝芳

    急性脑梗死(ACI)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是人类三大致死性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增高,ACI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显示,超敏-CRP(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血管炎性反应的一个敏感指标,是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血栓形成的危险信号,其血清浓度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性密切相关[1].为观察依达拉奉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应用对ACI患者hs-CRP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本院87例ACI患者在应用依达拉奉与舒血宁注射液联合治疗前后的hs-CRP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从治疗性血管新生到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于药物多靶点作用的思考

    作者:范维琥

    自从Folkman提出血管生长与肿瘤生长有关的30多年来,一些具有抗血管生长作用的药物已经被用于临床治疗肿瘤,还有不少正处于临床发展阶段.但是,临床试验显示的抗肿瘤疗效并不如临床前研究所预期的那么理想.

  • IVUS-VH评价ACS患者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

    作者:金灿;李新明;陈明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ntravascular ultrasound-virtual histology,IVUS-VH)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方法 对38例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发现91处狭窄程度≥50%的粥样硬化斑块,同时对91处痛变行IVUS-VH检查,识别其中的纤维成分(fibrous,F)、纤维脂质成分(fibro-fatty,FF)、坏死核心成分(necrotic core,NC)、钙化成分(calcium,CC).并将91处粥样硬化斑块分为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比较两者斑块成分的差异.结果 91处斑块中F、FF、NC、CC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5%±10.8%、15.7%±8.1%、18.7%±9.1%、14.1%±8.8%.91处斑块中43处(47.3%)为罪犯病变,48处(52.7%)为非罪犯病变.两者F和FF相比均无显著差异(53.3%±10.5%vs 49.9%±10.9%,P=0.134;14.0%±9.2%vs17.2%±6.8%,P=0.062).罪犯病变与非罪犯病变相比NC所占比例较高(21.9%±10.2%vs15.7%±6.9%,P<0.05).非罪犯病变与罪犯病变相比所含CC较高(17.2%±9.7%vs 10.7%±6.1%,P<0.05).结论 IVUS-VH可以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各种成分.ACS患者斑块中NC与斑块的易损性有关.

  • 高分辨率MRI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赵鸿琛;王亮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原因.MRI等检测技术的发展致检出率增高,脑卒中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增加[1-3].随着对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的深入,对于病变的病理学基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也已取得大量的数据,从动物模型到人体,从离体的病理标本到在体的实时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得以不断提高,而这些进步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的检测技术和检测仪器的发展.

  • 脑心通胶囊联合常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48例临床研究

    作者:杨森;王虎;杨华;王琦;朱本亮;袁勇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急性脑梗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步长脑心通胶囊配合脑梗死常规治疗和单用脑梗死常规治疗.于入院时和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惠者血脂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性积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TC、LDL-C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颈动脉宽块Cmus积分降低;对照组TC、TG、LDL-C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颈动脉斑块Cmus积分无明显变化.结论:脑心通胶囊具有调脂作用.且疗效确切.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稳定宽块作用,未见明显肝脏损害等副作用.

  • 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和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吴银艳;吴臣义;陈卓友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入选17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8例、稳定斑块组58例和不稳定斑块组84例,测定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的Hcy和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P<0.01).随着Hcy和UA水平的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有密切关系.

  •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李海云;高大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管内膜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是较新的一个炎症因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 VEGF165对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肖敏;王玮;党书毅;朱艳霞;张群林;黄从新

    目的观察VEGF165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利用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阴性对照组,仅给普通饲料喂养,B、C组给高胆固醇饲料喂养,喂养到第3周(21 d),A组及B组肌注白蛋白(2 μg/kg),C组肌注VEGF165(2 μg/kg),继续以前的方式饲养3周(42 d)处死动物,截取胸主动脉进行计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1)斑块面积(A组 0%,B组 1.81%±0.61%,C组 24.12%±3.58%),斑块周径(A组 0,B组 6.05%±1.62%, C组 25.71%±1.97%)及斑块大厚度(A组 0,B组0.06 mm±0.002 mm, C组 0.16 mm±0.007 mm),三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新生血管密度[CD34阳性细胞数(cells/mm2)A组0, B组 12.35±2.02, C组 61.15±7.55]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电镜显示:新生血管与动脉粥样斑块相邻,新生血管腔内可见淋巴细胞;(4)VEGF组CD34阳性细胞数与斑块面积之间呈正相关(r=0.989,P<0.001).结论 VEGF165能促进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 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王薇

    目的 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根据斑块性质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比较.结果 血清MMP-9水平依次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1).结论 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 血液平衡中药综合疗法对动脉斑块消退及内皮分子学的影响

    作者:王保平;王立赞;王保生;张明娟;冯薇

    动脉硬化性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呈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之趋势,目前尚缺乏安全、特效的治疗方法.其根本原因是针对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本研究首次在人体证实,采用血液平衡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56例,经临床疗效观察,动脉斑块消退及内皮分子变化均出现一致性的良好结果,报告分析如下.

  •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张锦凤;刘国荣;张京芬;李锐铭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与斑块稳定性有关.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是天然的MMP特异性抑制剂.MMP与TIMP的平衡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调节MMP与TIMP之间的平衡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和防治斑块破裂,有可能成为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途径.

  • Ⅰ型胶原基因 COL1 A2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刘娜;资晓宏;张如旭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89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行分组,同时以107名无颈动脉斑块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运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Ⅰ型胶原COL1 A2基因rs42524位点多态性。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108例,易损斑块亚组181例。易损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COL1A2基因rs42524位点各等位基因频率及基因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COL1A2基因rs42524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均无关。

  • 柿叶总黄酮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白卫娜;陈英珠;闫静辉;严玉平;时玮;谢丽

    目的 探讨柿叶总黄酮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胸腹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酮组,C57BL/6小鼠作为对照,胸腹主动脉近心端连续冷冻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血清检测观察血脂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粘附分子在病变部位的表达分布.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血管内膜平滑,无AS病变,模型组大部分斑块面积较大,突入管腔致管腔明显狭窄,黄酮组大部分病变较轻,无明显管腔狭窄;血脂检测表明,模型组和黄酮组之间血脂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主动脉无阳性染色颗粒表达,模型组斑块的肩部、纤维帽部有较多阳性染色颗粒表达,而黄酮组阳性染色颗粒较少,主要表达于血管内膜,且模型组显著低于黄酮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柿叶总黄酮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Selectin、ICAM-1、VCAM-1等粘附分子表达,从而减缓AS病变,但并不依赖于其对血脂的降低作用.

  • 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作者:吴银艳;吴臣义;陈卓友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将7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组(14例)、不稳定斑块组(34例)和稳定斑块组(22例),测定Hcy和Fg水平.结果 不稳定斑块组Hcy和Fg为(21.76±9.82) μmol/L、(3.78±0.58) g/L,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的(14.09±3.05)μmol/L、(3.12±0.36) g/L和稳定斑块组的(16.79±3.56) μmol/L、(3.52±0.42) g/L(P<0.05,P<0.01).随着Hcy和Fg水平的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升高.结论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与Hcy和Fg水平关系密切.

  •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磁共振成像

    作者:陈自谦;陈君坤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和具有广泛应用前途的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动物模型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多序列MRI能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大小、病理构成及其稳定性.正在研究开发的血管内MRI(IVMRI)在显示动脉壁厚度及斑块的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MRI造影增强的T1加权像(T1WI)能较清楚地使斑块本身、炎性斑块以及斑块中的纤维蛋白和血栓强化.MRI还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前、后疗效随访的重要监测手段.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亚军;冯靖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在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期间经由彩色多普勒确诊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64例,按照完全随机的方法分成两组:观察组148例;对照组1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阿司匹林、尼莫地平、西洛他唑等药物.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d,服用周期为半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半年,随访期间除上述治疗外不服用其他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随访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率、血液生化指标、肝肾功能、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结果 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中,观察组与对照组肝肾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血液生化指标、血脂的情况;且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影响不大.

329 条记录 10/17 页 « 12...78910111213...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