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XT-1800i五分类血球分析仪穿刺针折断的原因探讨

    作者:杨必清;番云华;刘映祥

    我科于2004年4月购入一台日本希森美康(Sysmex)公司生产的XT-1800i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该仪器采用先进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技术,具有准确、快速、重复性好等优点.该血球仪上有两种进样方式,一为手动开放进样,另一种为手动封闭进样,因血源性传染病较多,为避免医源性感染,一般采用手动封闭进样.在一次进样后,仪器报警"吸样错误",又重新进样,正常.这个报警间断性出现了几次后又有一新的报警"标本吸引错误,标本量不足",检查标本,血量2ml,未发现凝块,仔细检查,发现采血管的帽盖上有一针孔,离胶塞中心约6mm.再看穿刺针,未见明显异常.接下来又间断性的出现几次报警,终穿刺针折断.分析其原因,穿刺针折断可能是几次穿刺位置不正确,未能穿在采血管的中心胶塞上,而是插到了采血管管壁玻璃上,抵触后导致折断.

  • 遏制艾滋病经输血途径传播的策略与措施

    作者:何晨红;吴尊友

    输血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治疗手段,每年都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2001年到2002年间,全世界年献血量约为8 000万单位,献血浆量约为2 000万升[1].随着一些血源性传染病尤其是艾滋病的出现,不安全输血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到2005年为止,全世界约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4 000万[2].2005年我国新的艾滋病疫情评估显示,我国现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65万,在既往有偿采供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人群中,约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9万,占评估总数的10.7%[3].输血虽然不是目前艾滋病主要的传播方式,但是作为艾滋病传播的有效的途径,不安全输血引起的艾滋病的局部流行仍然存在.世界卫生组织对于血液安全的定义为:所有人都能够及时获得价格合理的安全的血液和血制品.为保证血液安全,遏制艾滋病经输血途径传播,各国先后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指导各国加强血液安全的策略与措施.

  • 辽源地区近5年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杨宏旭;李俭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血源性传染病,主要为慢性经过.我国丙肝发病及死亡率急速上升,如何预防和控制丙肝,减少其对人身造成的危害,是迫在眉捷的一件大事,现就我市丙肝疫情情况、流行趋势以及丙肝相关防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公众对丙肝有正确认知,帮助有危险因素的人群及时就诊治疗,对我国未来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排除潜在公共卫生危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5年辽源地区丙肝疫情情况,报告如下.

  • 昆明市某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

    作者:秦海燕;施茜;山锦;张健云;王萍;许颖;杨云娟

    目的 了解掌握昆明市某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及管理现状.方法 收集2010-2014年该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年间共有160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其中护士发生率高,占49.38%;其次为实习生和医师,分别占21.25%和14.37%;工作年限<5年者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占75.62%.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以输液拔针(28.75%)、收集医疗废物(16.88%)和采血过程(16.25%)居多.结论 护士及低年资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优化医院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加强医务人员防护培训、建立职业暴露监测体系并实施暴露后正确处理与干预.

  • 浅谈静脉输液中的职业防护

    作者:石红

    护士在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是发生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护士每天都在进行着大量的静脉输液操作,因此,发生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机会增加,其主要感染途径是针刺伤与皮肤粘膜血液暴露两大类,期中以针刺伤为主,约占80%.[1]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研究表明: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造成医护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

  •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作者:吴晓燕;史世俊;李桂玲;任慧青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制订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资料,调查分析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情况. 结果 共有56人次发生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其中护理人员41人次,占73.21%;临床医师8人次,占14.29%;非医护人员7人次,占12.50%.暴露者年龄30岁以下43人次,占76.79%.暴露科室以手术室高,为20人次(占35.71%),外科14人次(占25%),消化内科10人次(占17.86%),内镜中心7人次(占12.50%),检验科5人次(占8.93%).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损伤和接触暴露,分别为38人次(占67.86%)和18人次(占32.14%).暴露部位以拇指为主,为20人次,占35.71%.暴露源以慢性乙肝居多,为34人次(占60.71%),其次为丙肝和梅毒,分别为5人次(占8.93%)和12人次(占21.43%).暴露者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能正确进行局部消毒处理,根据暴露者暴露情况及对源患者病原体自身免疫情况给于相应干预,随访6个月,无感染病例发生.结论 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是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应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规范操作流程,配备防护用品、暴露后采取有效干预等措施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 蛋白芯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分片段抗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明安萍;朱清静;李瀚旻;晏雪生;肖琳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血源性传染病,加强血源及血液制品的监控是有效防止感染丙肝病毒的重要手段.目前检测丙型肝炎以检测血清中抗HCV抗体的ELISA法较为普遍,但仍有不足之处.

  • 自体血回输装置中吸引器管的制作

    作者:王英丽;谢宏;赵琳

    自体血回输装置在许多时间长、预期出血量多的手术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将手术患者自身的出血经过洗涤、过滤、浓缩重新输回到患者体内,从而减少或避免异体血的输入,既减少手术费用,又降低血源性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然而,自体血回输装置都是配套使用的,没有多余的设备,而在手术过程中,经常遇到吸引器管掉到地上或者需要二次开台.

  •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

    作者:磨琨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自1981年国外学者McCormick等人首次报道了针剌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1],国内外学者对护理人员针刺伤展开了较多的研究,近年来随着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发病率的上升,针刺伤传播职业性血源性传染病的研究越来越受到护理学者的重视,大量研究表明:由于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的血源性的感染趋势在日益加重.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其中常见的、威胁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2,3,4,5,6],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剌伤[3].但是,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使护士获得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为此对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对策综述如下.

  •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作者:王晓兰;李京力;李淑华;陈杰

    血液透析患者一直被世界疾病管制中心列为感染的高危险群.因血液透析患者免疫力差,以长期反复穿刺血管作为治疗的通路,血液在体外的循环,致血行感染的机率增高.由于血液透析患者需每两天前往血液透析室治疗,重复的直接或间接接触可能的感染源,如被污染的血液透析机及其它设备,循环血路及环境表面的污染.又由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并发症,需前往其它科门诊或住院治疗,然而其它科对透析患者的治疗护理重点常有认知偏差,这也是造成感染危险的原因之一.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没有较好的防护意识和措施,将会大大增加患者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机率,使患者雪上加霜,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 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调查研究

    作者:孙伯英;李明艳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血源性疾病防护、教育的认知状况.方法根据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方式和自身防护的要求,设计了调查表,对全市22所医院的2219名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10.14%的人员对防护知识知之甚少;10.23%的被调查者未接种乙肝疫苗;只有22.42%的被调查者接触病人前后经常洗手;在存在血液接触可能性的被调查者中,经常戴手套的只占21.06%;总共1449名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按规定程序上报的只占21.15%.结论强化医务人员对血源性疾病防护知识教育,提高在工作中自身防护的依从性,及时预防接种,才能有效地避免或减少医务人员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 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

    作者:曾俊;杨燕妮;任辉

    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常常与手术缝针、刀剪、注射器等锐利器械接触,极易发生各种伤害.据 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300万医护人员意外被针刺伤.[1]另有报道称,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 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美国每年有数百名医护人员死于血源性传染病,几乎每天1人. [2] 因此,在手术室医护人员中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加强自身防护的意识,尽量减少或避免由于 不重视、不细心等所致的手术器械物品的伤害,就显得非常重要.本文就103名护生在手术 室实习中受伤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有效减少手术室医护人员,尤其是实习护生的受伤率的方法.

  •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克能;顾振东

    输血是现代外科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存在很多危险,如血源性传染病,输血相关的免疫抑制等[1-10].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 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 TRALI)是指因输入含血浆成份的血制品引发的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综合征,包括呼吸困难,表现为从轻度到爆发性的呼吸衰竭;常伴有发烧寒战、心动过速、低血压或血压先高后低的循环不稳定;以及低血氧症,症状常出现于输血后2~6 h,身体检查与胸部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双肺水肿,严重者危及生命,因此TRALI为严重的输血反应.TRALI早的临床报道见于1951年,被确认于20世纪80年代,但近期才受到广泛重视.在美国估计每2000例受血者中发生1例,其中5%~10%是致命性的病例[11,12].是美国位居第3的输血致死原因,在英国为第2位.

  • 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检验结果分析

    作者:马曙轩;刘景汉;李锡金;肖征;董振南

    目的调查分析1999年9月~2003年8月,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阳性率及其变化趋势,探讨造成部队官兵献血化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方法无偿献血的44 353名驻京部队官兵的血液化验初、复检结果不合格者按照4个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检不合格率为8.01%,复检不合格率为0.68% ;造成驻京部队无偿献血者初、复检结果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是ALT的升高;初检ALT不合格率平均为6.60%,占不合格血液的82.32%;复检ALT不合格率平均为0.43%,占复检不合格血液的62.20%;复检抗-HCV不合格占到了复检不合格血液的25.20%,但近两年呈下降趋势;梅毒试验不合格的献血者则有上升趋势;采用蛋白印迹法确认后未发现抗-HIV阳性的献血者.结论部队官兵属于血源性传染病的低危人群;采集低危人群血液是控制受血者因输血而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部队官兵献血应避开高强度训练及其他易导致ALT升高的活动.

  • 医务人员血源传染病职业暴露调查与分析

    作者:沈玲;毛军;滕长青;朱兰华

    目的 追踪调查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现状,分析危险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2011年10月发生血源传染病职业暴露的117名医务人员进行追踪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科室、环节、处理等进行分析并追踪感染情况.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护士80.34%、医师17.09%、检验人员1.71%、工人0.85%;暴露源种类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63.64%,艾滋病病毒9.40%,丙型肝炎病毒3.42%,艾滋病合并梅毒0.85%;主要暴露科室从高到低依次为肝病科39.32%、外科14.53%、妇产科12.82%、肿瘤科11.11%、急诊ICU 7.69%;暴露的主要环节为动静脉穿刺23.08%、整理用物处理废物24.79%、拔针18.8%、手术缝合及外科器械16.24%、抽血及注射14.53%;117名职业暴露者,随访12个月,无1例发生血源性感染.结论 加强重点人群、重点部门的培训,增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暴露的关键;发生暴露后,立即熟练处理,实施预防干预措施,完全可以杜绝职业暴露所致的感染.

  • 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及对策

    作者:向珮莹;朱会英;王艳;罗爱武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原因,探讨防护对策,制定相应防范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271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报告、随访登记表的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与干预,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中护士发生率高占61.99%,其次为实习生和医师,分别占15.87%和15.50%;暴露以锐器伤为主占86.35%,锐器伤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以拔输液针和测血糖居多;暴露源病种主要以乙型肝炎为主,占29.52%;经监测随访,尚无1名医务人员因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结论通过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实施标准预防,建立职业暴露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重要综合性措施。

  • 不同洗涤液对自体血回收后红细胞ATP及2,3-DPG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晓卿;胡晓舟;张捷;王小林

    由于外科手术用血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是解决血源紧张与防止血源性传染病的重要途径[1,2].如何降低自体血液回收过程对红细胞的损伤,是目前研究的课题之一.我们于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采用两种不同洗液对术中自体回收血液洗涤,并对洗涤前后红细胞三磷酸腺苷(AYP)和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含量的变化进行检测,以了解两种洗液对红细胞质量的影响,报告如下.

  • 三家区级医院助产士锐器伤调查分析与护理管理干预

    作者:黄丽侬;王惠莹;朱文爱;柯梅

    目的 了解助产士职业锐器伤的发生率、刺伤的原因、环节及提出持续改进的防范对策.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007~2008年我院不同职称在岗临床护士104名(对照组)及三家区级医院助产士32名(观察组)进行问卷调查,将二组锐器伤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 被调查中的136名护理人员中,观察组32名助产士与对照组104名护士的职业锐器伤比较,用过的针头及注射器所致的锐器伤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结论 助产士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助产士经常暴露于血源性的危险之中,提示加强和改进助产士的职业防护及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十分重要.

  • 431例输血前患者HBsAg、HCV-Ab、HIV-Ab和TP-Ab的筛查与分析

    作者:张伟平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的患病情况,预防院内交叉感染及医护人员职业感染,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431例输血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和梅毒抗体(TP-Ab).结果 431例输血前患者HBsAg、HCV-Ab、HIV-Ab和TP-Ab阳性率分别为,不同年度间的HBsAg和HCV-Ab的阳性率波动较小(P>0.05),而TP-Ab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P<0.01).结论 对住院患者输血前进行四项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非常必要的,这有益于患者及时诊治和医务人员自我保护,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发的医疗纠纷.

  • 受血者与无偿献血者人群四项检测指标的比较

    作者:程金凤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对常见血源性传染病病原携带情况.方法受血者输血前标本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甲苯胺红不加热快速应试验(USR)四项免疫检查,并与无偿献血者的检测指标作比较.结果受血者HBsAg、抗-HCV两项结果阳性指标均明显高于同期无偿献血者.结论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免疫检查是必要的.

81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