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苯双脒对小鼠感染3个旋毛虫分离株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三苯双脒对感染3个分离株旋毛虫小鼠的疗效.方法 将144只昆明小鼠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72只.A组小鼠再随机均分为12组,即河南分离株(以下简称河南株)、云南分离株(以下简称云南株)和黑龙江分离株(以下简称黑龙江株)旋毛虫感染组各4组,每组小鼠各感染旋毛虫分离株幼虫200条/只,感染后5d(即成虫期)分别顿服三苯双脒10、20和30 mg/kg,同时设未服药对照组.B组的分组和感染同A组,感染后53 d(即幼虫成囊期)分别灌胃三苯双脒100、200和300 mg/(kg·d),1次/d×7d.A组治疗后2d处死,计数小肠内成虫数.B组治疗后10d处死,剖取全部膈肌,经消化液消化后计数幼虫.计算各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结果 A组中,河南株和云南株各治疗组平均虫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河南株3个治疗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9.0%、57.9%和86.0%,云南株的减虫率分别为34.9%、69.3%和92.2%,分别随服用三苯双脒剂量的增加,减虫率呈增高的趋势,其中30 mg/kg组各有2只鼠被治愈.黑龙江株10 mg/kg组的平均虫数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2个剂量组平均虫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3组的减虫率分别为27.9%、57.4%和60.7%,亦随服用三苯双脒剂量的增加,减虫率呈增高的趋势.B组各治疗组小鼠的平均虫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河南株的减虫率分别为57.8%、75.4%和87.5%,云南株的分别为74.5%、92.4%和99.1%,黑龙江株的分别为50.5%、53.3%和61.6%.可见3个旋毛虫感染组均随服药剂量的增加,减虫率相应增高.30 mg/kg剂量组中,云南株的减虫率与河南株的和黑龙江株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苯双脒对小鼠体内3个地域分离株旋毛虫成虫和成囊期幼虫均有一定的疗效,对云南株旋毛虫疗效更明显.
-
我国五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DNA序列分析的研究
目的主要研究我国五省(广东、福建、云南、湖北、四川)斯氏并殖吸虫各群体之间的遗传差异以及四川并殖吸虫独立性问题,并探讨异盘、宫崎、泡囊并殖吸虫在并殖属中的分类地位.方法以GNT-K法抽提基因组DNA后,用特异引物,PCR扩增ITS2和部分CO1基因,将PCR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进行测序或克隆后测序,分析序列的同源性,并构建种系发生树.结果从DNA序列结果来看,5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之间存在的遗传性差异较小,其中四川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之间存在的遗传性差异亦小.遗传关系均比较接近.泡囊并殖吸虫在种系发生树上位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在种系发生树上,日本的宫崎并殖吸虫亦位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并且与福建地域株为接近.异盘并殖吸虫在种系发生树上虽与斯氏并殖吸虫各地域株之间距离较远,但相对卫氏并殖吸虫而言,仍与斯氏并殖吸虫遗传距离较近.结论广东、福建、云南、湖北和四川5省斯氏并殖吸虫群体均属斯氏并殖吸虫同一虫种,由于受地理因素影响,种内存在着不同的地域株.四川并殖吸虫与斯氏并殖吸虫系同种异名.泡囊并殖吸虫与日本的宫崎并殖吸虫很可能是斯氏并殖吸虫的同种异名.异盘并殖吸虫在形态上与种系发生树上,与斯氏并殖吸虫亲缘关系近于卫氏并殖吸虫,分类地位处于两者之间.
-
日本血吸虫线粒体DNA两个分子的遗传变异
目的从线粒体DNA的2个分子,探讨我国日本血吸虫的遗传变异.方法试剂盒抽提基因组总DNA后,以特异性引物对线粒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脱氢酶1(ND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I)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分别测序,并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加以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与中国台湾株之间差异较大,在树状图中可归为2类;中国大陆山区型地域株,即云南洱源和四川天全在树状图中归为1类;中国大陆湖沼洲滩型地域株,即湖南岳阳、江西新建和安徽贵池3个地域株在树状图中处于并列位置;湖北省境内不同地域株在树状图中归为1类.结论我国各地日本血吸虫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各地域株间亲缘关系密切,存在共同的起源.
-
日本血吸虫地域株的研究
日本血吸虫是亚洲地区血吸虫病的主要虫种,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彼此存在着地理隔离.Hsu等曾证明日本血吸虫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和菲律宾形成了具有不同生物学特点的地域株[1].
-
PCR-SSCP研究中国日本血吸虫线粒体DNA 的遗传变异
目的研究中国日本血吸虫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方法试剂金抽提我国11个地域株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总DNA,以特异性引物对其线粒体NAD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1(ND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1(CO1)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作SSCP分析.结果 SSCP结果共出现15种条带类型,其中ND1片段中出现7种条带类型,分别是湖北省5地2种;中国台湾、湖南、安徽与江西各为1种;四川、云南同为1种.CO1片段中出现8种条带类型,其中湖北境内5个地域株中有2种;中国台湾株、湖南、安徽与江西各为1种,四川、云南株各为1种.结论我国各地域株日本血吸虫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变异.
-
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研究
湖北钉螺是目前已知的日本血吸虫唯一中间宿主.研究表明,相同或不同地域株血吸虫对不同地域株钉螺感染率差异显著.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不同地域株湖北钉螺CO1基因的差异,为湖北钉螺种下分类提供依据.我们收集13个地域株的湖北钉螺,高盐法抽提细胞内全部DNA,PCR法扩增线粒体CO1基因,纯化并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MEGA2程序,Kimura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并分别用UPGMA法和小进化法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发现PCR扩增获得CO1基因大小约700bp(含两侧引物).遗传距离显示:13个地域株明显被分为两组,其中四川株和云南株为一组,组内遗传距离为0.035,剩余其它为另一组,组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14.而两组间的遗传距离为0.129.两种方法构建的进化树拓扑结构基本一致.进化树分两大支,四川和云南株位于一支,其它地域株位于另一支.由此可见,13个自然隔离株湖北钉螺CO1基因总体差异不大,显示为一个种,其中四川、云南株与其它地域株差异显著,支持以往滇川亚种的结论,长江中下游各地域株CO1基因非常相近,支持指名(或湖北)亚种的分类方法.福建株、台湾株的分类地位有待进一步探讨.光壳和肋壳钉螺CO1基因无差异.
-
日本血吸虫线粒体 DNA的遗传变异
目的对中国不同自然隔离群的日本血吸虫线粒体 DNA进行遗传变异的研究,为中国日本血吸虫地域株的划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中国 7省 11地日本血吸虫的线粒体 NADH脱氢酶 1( ND1)和细胞色素 C氧化酶 1( CO1)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测序,计算序列遗传距离( D).用 SAS统计分析软件绘制聚类图.结果两片段 PCR扩增产物分子量分别为 450与 470左右;其中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日本血吸虫之间的 D为 0.1710~ 0.5003;中国大陆各地域株之间 D为 0~ 0.4179;中国大陆山区型日本血吸虫之间 D为 0;中国大陆湖沼洲滩型日本血吸虫株之间 D为 0.0451~ 0.1481;湖北省境内 5个不同地域株之间 D为 0~ 0.0112.结论中国日本血吸虫在线粒体 DNA水平上至少可分为不同层次的 5类:①中国台湾;②云南洱源、四川天全;③湖北 5地; ④安徽贵池、湖南岳阳、江西新建.其中①与其它余几类在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地域株 线粒体NADH脱氢酶1 细胞色素C氧化酶1 遗传距离 -
湖北钉螺分类学研究进展
日本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于亚洲,而它的流行又依赖作为中间宿主的湖北钉螺.钉螺属软体动物门(Phylum Mollus-ca)、腹足纲(Class Gastropoda)、前腮亚纲(SubclassProsobranchia)、圆口螺科(Family Pomatiopsidae)、圆口螺亚科(Subfamily Pomatisinae)、钉螺属(Genus On-comelania)[1].而不同地域株钉螺对不同地域株的日本血吸虫的感染敏感度差异显著[2-3],因此学者对钉螺分类做了大量研究,早期主要基于形态结构,后来根据细胞遗传学与生物化学指标,近期又从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现就这三方面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