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GE医疗首创专用超导磁共振MR430s
在超导磁共振设备诞生30周年之际,GE医疗将业界唯一的专业化超导磁共振Optima MR430s引入中国,凭借强大的功能和亮丽的身形引起行业瞩目.当今,影像诊断类设备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高端设备向影像融合发展,无论是PET/CT,PET/MR还是磁共振引导复合手术室都已经成为大影像学术发展的方向.二是,临床诊断设备的专业化.
-
本期导读
适逢中华医学会成立100周年,本期特别约请武留信、曾强、郭清、鲍勇分别针对健康管理学术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社区健康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前景进行回顾和展望。
-
“解释型创新”是中医学理论创新的独特模式
研究背景:中医学发展史上有许多理论创新,主要采用“解释型创新”模式,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外的一种独特的创新模式.这种创新模式不同于西方的“否定之否定”模式,其优点是保证传统学术思想的权威性、统一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在中医学的学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这种方法也存在局限性.今人在学习和继承中医学理论时,应注意辨认和分析这种特殊的创新模式,并利用其进行再创新.
-
试论信息学方法在中医药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在2010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中医药学术发展缓慢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忧虑”.在今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王国强副部长在谈到“中医药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时又指出:“中医药学原创思维的内涵挖掘和丰富发展不够,以中医药学原创思维为基础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够,基于名老中医药专家和古典文献的传承研究不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创新发展不够.
-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养生之属书目文献计量分析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养生之属文献的著录信息,了解历代中医养生书籍的存世情况及发展演变规律.方法 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551种养生之属文献,从成书年代、版本年代与类型、养生之属二级类目分布、孤本情况、收载于丛书和道藏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对养生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551种养生之属文献中,成书年为1911年及1911年以前的文献共404种,其中汉代3种、三国1种、东晋2种、南北朝1种、唐代23种、宋代16种、元代20种、明代155种、清代183种;版本年为明代的有156种、清代182种、民国155种、年代不详47种;版本类型主要有刻本、石印本、铅印本、油印本、稿本、抄本;二级类目包括养生通论类309种、导引气功类157种、炼丹类85种;551种文献中,有孤本224种,占全部总量的40.65%;551种文献中,95种收载于丛书中,109种收载于《道藏》《道藏举要》《道藏精华录》《道藏辑要》中.结论 中医养生类文献体现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中医养生保健水平的发展情况,同时也体现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与社会变迁,养生之属古籍文献在中医养生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
构建国内外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学术发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简介
2007年7月21日,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印度、巴基斯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10余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近200名代表,齐聚北京,共同见证了世界中联临床疗效评价专业委员会的成立.
-
近代上海针灸学术发展管窥
由于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西学东渐,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近代上海针灸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近代上海针灸界在逆境中谋求发展,形成了以陆瘦燕、杨永璇、黄鸿舫、方慎盦、党波平等为代表的沪上针灸名家及流派,其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一时期上海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文章根据现有文献资料,对上述医家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发现其学术发展总体呈现两大共性特点,一是继承发扬传统,一是力图改革创新.综合诸家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可见其在针灸学理论、临床诊疗及治疗方法上呈现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学宗经典,法有渊源;二是重视经络,强调切诊;三是治疗技术,各有千秋.以此为切入点,可管窥近代上海针灸学术的发展状况之一斑.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医馆社区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筹备会会议在京召开
2015 年3 月8 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医馆社区服务专业委员会成立筹备会会议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召开。本次会议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美年大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李振吉出席本次筹备会会议并发表总结讲话,指出国医堂馆为民众提供便捷可及的中医健康服务,而且医馆、国医堂、社区中的中医服务机构符合中医的服务模式,保持了中医特色,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便于从中吸取学术发展的力量;制定统一国际标准。形成特色产品,促进中医药在国内外的发展。
-
20世纪北京中医学术发展述略
20世纪北京中医学术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清末和民国初期的御医和名医群体及其学术传人为北京作为20世纪中医学术发展中心地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近代反对废止中医的斗争和北京中医教育机构的创立,有力地促进了北京中医学术的发展;北京现代中医高等教育和科研、临床机构的建立,全国名医云集北京,形成了北京中医学术百花争艳的局面.
-
中医学术发展进程中的医学时弊成因探析
纵观中医学术发展进程,医学时弊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它既是历代医家开展学术争鸣时批判和反思的对象,又是新兴学说产生的动力.本文从机械套用前人经验是产生时弊的内在原因,矫枉过正是产生时弊的重要原因,社会文化因素是产生时弊的外在条件三方面探析历代医学时弊产生及泛滥的深层次共性原因,并以史为鉴,对当代中医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时弊作出预警.
-
高等院校学术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
教授是高等院校推动学术进步、发展及创新的主力军,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是教授施展才华的重要平台之一,职称晋升是高等院校促进学术快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教授研发、学科建设、职称晋升的三位一体是高等院校启用高级人才及培养高级人才的重中之重.结合当今高等院校在教授、学科、职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或现象,于此谈谈一些肤浅认识.
-
溯儿科学术源流汇儿科精华理论集古今名医经验——《儿科心鉴》正式出版并举行首发式
本刊讯为中医儿科界广为关注的,集中医儿科学术之大成,汇古今儿科名医经验精华的中医儿科学巨著<儿科心鉴>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日前在厦门召开的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儿科高等教育研讨会上举行首发式,这是我国首部举行首发式的中医儿科学专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副社长、博士导师范吉平教授指出:<儿科心鉴>这部中医儿科学术巨著是有史以来对儿科学术发展的又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儿科事业发展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对中医儿科学术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
基于"三要素"假说研究中药药性的设想
2007年国家基础发展研究计划(973计划)将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列入中医理论专项研究的重点支持方向,强调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以中药性味理论为核心,重点研究药性的物质基础及其运用规律,揭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如何进行有中药应用特点的药性实质研究,已经成为中药学术发展的关键问题.笔者在对药性研究文献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中药药性研究的新设想.
-
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纪要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和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暨200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新进展学习班2009年7月23-26日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355名代表参加会议.北京协和医院柯美云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胡伏莲教授、四川华西医院欧阳钦教授和本专业委员会的危北海、姚希贤、张万岱、杨春波等26位专家做了专题学术报告,还有8位中华医学会消化及内镜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做了消化内镜治疗操作及新技术应用演示.这次会议在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
-
重视"证据"质量大力推进中西医结合肝病研究
突如其来的"SARS"进一步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优势及其生命力,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中西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思维方法上的互补性.西医以实验医学为基础,着眼于组织形态学或物质基础的改变,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求阻断之,"唯物"是其学术发展的核心;中医是针对患病的个体,通过对患病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反应状态的综合分析,谋求机体功能的调整与回复,动态、"辨证"地对待患病的人是其科学特征;从理论上讲,两者具有较好的互补性,也是思维方式结合的基础,"唯物"与"辨证"的结合与统一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科学问题.
-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 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摘要)
一、"三大"以来的工作回顾(一)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努力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学会肩负着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任务,"三大"以来,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各省级中医药学会共组织召开学术年会与专业学术会议1768次,累计参会代表16万余人,交流论文11万余篇,出版学术论文集432种,刊印10万余册,参加交流的港澳台代表7927人,国外代表875人,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1670次,组织科普活动1163次,参加人数31万余人,举办继续教育项目1816个,参加人数19万余人,促进了中医药学术发展.
-
针至病所的传承与发展
"针至病所"针法自古有之,<内经>时代已进入鼎盛时期;此后绝少有人提及"针至病所"的治疗理念,造成"针至病所"理论的滞后和阙如达两千年之久,严重影响了针灸临床的学术发展.
-
中医“补偏救弊”与“致中和”哲学思想及“圜道”运动观
通过论述“致中和”思想和“圜道”运动观与中国医学史上“补偏救弊”现象的关系,探讨相关思维模式与文化观念对中医学术发展进程的影响.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和”的哲学思想渗透到了中医学理论建构、临床实践与学术发展的各个方面,而“补偏救弊”正是“致中和”的哲学思想在学术发展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对偏颇的纠正,又是中医药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内互为对立的学说集合的回归.“圜道”则是“中和”的哲学思想在运动观上的体现,对以“补偏救弊”的方式推动学术发展轨迹有着直接的影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补偏救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螺旋式前进.
-
新世纪学术发展的主趋势和病理学家的责任
多年议论的生命科学世纪——21世纪已经来临。科学家们不负众望,在20世纪的后一年,献给人类自己一份厚礼,那就是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基因组工作框架图。不难期待,两年内全序列图将问世。认识人类自身DNA序列是一项伟大的科学工程。即将迎来的标志着生命科学新世纪的后基因组学时代,科学家们将面临仍然艰巨或更为艰巨的使命。人类基因组包含人类遗传物质的所有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基因是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功能单位,是一段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在新世纪里,要识别、分离、鉴定和克隆所有基因;要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在细胞水平上破译基因和细胞生命活动的奥秘;阐明基因和人类健康与疾病发生的关系;人类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基因和药物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等。在学科领域将涌现出功能基因组学、医学或疾病基因组学、环境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等。
-
香港骨科护士协会与煤炭总医院开展学术交流
2013年11月9日,香港骨科护理学院、香港骨科护士协会的26名护理专家来到煤炭总医院,通过护理查房、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护理查房分3个小组进行,分别由曾永华先生(香港骨科护理学院院长)、孔甜女士(骨科护理学院暨骨科护士协会学术发展组组长)和黄惠娟女士(香港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骨科部门运作经理)带领煤炭总医院的责任护士和相关人员共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