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角膜塑形术与角膜消融术在矫正近视时对角膜曲率改变的比较

    作者:陈曦;杨路;胡东瑞;张红葵;田川;曹瑾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术和角膜消融术(TPRK术)矫正近视时对角膜曲率的改变.方法 选取行角膜塑形术患者31例60眼和行TPRK术患者24例48眼.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检查,读取角膜曲率值.分别对两组近视矫正度数与角膜曲率改变值行直线相关与回归分析.比较两种术式每矫正1D所带来的角膜曲率改变量.结果 角膜塑形术组术后1个月,失访13眼,余47眼.平均等效球镜度(SE)(-3.52±1.38)D,平均角膜曲率(Km)变化差值(术后-术前)平均(-1.30±0.88)D.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P=0.011),直线回归方程为Y=0.548+0.213X(P=0.021).TPRK术组术后1个月,失访2眼,余46眼.平均SE(-5.29±1.78)D,Km变化差值(术后-术前)的平均(-4.44±1.71)D.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P=0.000),直线回归方程为Y=0.362+0.908X(P=0.000).角膜塑形术组每矫正1D需要使Km改变(0.39±0.24)D,TPRK术组每矫正1D需要使Km改变(0.83±0.11)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角膜塑形术与角膜消融术对近视达到同样矫正视力时,对角膜前表面曲率的改变是不同的,前者对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较小,后者对角膜前表面曲率的改变更大,更接近需要矫正的近视屈光度,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IOL-Master与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屈光不正和视力正常者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的比较研究

    作者:吴慧锋;王颖君;赵丹;龚余丹;史飞飞

    目的 通过比较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和接触式A型超声方法测量屈光不正患者和视力正常者的角膜曲率(AL)和眼轴长度(K)值的精确性.方法 收集屈光不正患者54例(60眼)为观察组,同期在眼科体检的54例(60眼)视力正常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IOL-Master和接触式A型超声方法对AL和K值进行测量,并对两组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AL值IOL-Master长于A超测量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K值IOL-Master测量结果与电脑验光仪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中、高度近视(<-10.00D)患者中,两种方法测得的AL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高度近视(≥-10.00D)患者两种方法测得的A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OL-Master对屈光不正患者和视力正常者的AL测量的准确性均优于A型超声测量法,对K值的测定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

  • 角膜不同部位切口在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摘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黄明灿;屠叔丹;邵利琴

    目的 探讨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摘除中透明角膜不同部位的切口对角膜散光及视力的影响.方法 68例(78眼)抗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上方透明角膜切口20例(24眼);B组颞侧透明角膜切口24例(26眼);C组角膜曲率引导下透明角膜切口(手术切口选择以角膜屈光力小的散光轴向方向)24例(28眼).比较3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及视力变化.结果 术前、术后1周三组间裸眼视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1个月和3个月C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与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在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显著小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曲率引导下以角膜屈光力小的散光轴向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抗青光眼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并有利于术后视力改善.

  • 汉族儿童近视眼与角膜波阵面像差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王颖君;吴慧锋;赵丹;龚余丹;韩亮

    目的 观察儿童眼轴长度(AXL)、角膜曲率(K)、前房深度(ACD)等屈光参数以及角膜高阶像差的变化特点.方法 收集64例(64眼)汉族近视儿童的资料(6~12岁),以右眼为研究对象,采用散瞳验光测定屈光不正度数并计算等效球镜度数(SE)、角膜地形图测定并计算K值、A超测定AXL和ACD.角膜像差通过角膜地形图数据转换成Zernike多项式获得.所有病例均跟踪随访观察1年,对比1年前后的各参数的变化,分析各屈光参数与高阶像差间的相关性.结果 患儿1年后出现显著近视化方向漂移,以眼轴延长为主要特征,ACD亦有显著加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高阶像差则无显著变化(P>0.05).入选时角膜Zernike 3阶总像差与SE显著相关(P<0.01),Z(4,0)球差与SE也显著相关(P<0.05).1年后,角膜像差与SE及各屈光参数无显著相关性(均P >0.05).结论 儿童在青少期近视化进展显著,且以眼轴延长为主要特征,而角膜高阶像差与近视化发展的相关性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 隧道式小梁切除术后角膜曲率变化和治疗效果临床分析

    作者:王明睿;史春生;王勇;方严

    目的 研究隧道式小梁切除术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角膜曲率的变化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5例(54只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入院后行小梁切除术,其中常规小梁切除术式组17例(27只眼),隧道术式组18例(27只眼),观察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角膜曲率、手术成功率及滤过泡形态.结果 术后6个月时,两组在手术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功能滤过泡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在术后1周、1个月时垂直方向角膜曲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6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1个月时两组间在垂直方向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隧道式小梁切除术组垂直角膜曲率较小,3个月、6个月时无统计学差异.水平方向术后各时间点角膜曲率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隧道式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对角膜曲率的影响较小,3个月后两种手术方式临床疗效没有差异.

  • 不同仪器测量角膜曲率计算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精确性的比较

    作者:张海涛;韩宇

    目的 评估IOL-Master、Pentacam 眼前节测量评估系统和全自动电脑验光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和测算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一致性.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于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26例(37只眼),年龄46~81岁.术前分别用IOL-Master、Pentacam 眼前节测量评估系统和全自动电脑验光曲率仪测量的术眼角膜曲率K1、K2,计算多焦点人工晶状体预留屈光度,术后1个月、3个月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OL-Master、Pentacam、全自动电脑验光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K1值分别为(44.04±1.61)D、(43.97±1.54)D和(44.09±1.54)D,角膜曲率K2值分别为(44.60±1.71)D、(44.43±1.59)D和(44.43±1.56)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3组仪器测量角膜曲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组测得的术后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AE)分别为(0.27±0.20)D、(0.38±0.36)D和(0.36±0.37)D;术后3个月,平均绝对屈光误差值(MAE)分别为(0.36±0.26)D、(0.38±0.33)D和(0.39±0.34)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3种仪器测量的角膜曲率数据均可靠、一致性较好,在临床应用时可互相替代,均能为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测算提供较准确的生物参数.

  • 眼轴增长对眼前节形态的影响

    作者:邢怡桥;张丹丹;李拓

    目的 探讨眼轴增长对前节形态改变的影响.方法 收集双眼眼轴长度相差1 mm及以上的单纯近视患者89例,进行双眼间的对照研究,眼轴较短眼作为对照组,记为A组,眼轴较长眼作为实验组,记为B组.用IOL-Master测量每只眼的前节参数,包括眼轴长度(AL)、前方深度(ACD)、角膜曲率(K1,K2)、角膜散光度数(D)及角膜横径(WTW).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两组间AC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CD A组为(3.46±0.26)mm,B组为(3.54±0.24)咖,t=-12.896,P=0.000;相关分析发现眼轴差值与的差值成正相关,r =0.859,P<0.05,相关方程为Y=0.027X-0.004.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平均曲率A组为43.38土1.12,B组为43.42±1.08,t=-1.154,P>0.0 5;角膜散光A组为1.51±0.75,B组为1.55±0.76,t=-1.095,P>0.05,角膜横径A组为(11.93 ±0.45)mm,B组为(11.95±0.48)mm,t=-0.754,P>0.05.结论 眼轴增长伴随着ACD的加深,而平均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和角膜横径的改变不明显.

  • Oculyzer 和 OrbscanⅡ在眼前节测量中的对比研究

    作者:赵峰;范伟杰;赵贵阳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眼前节测量系统Oculyzer与OrbscanⅡ对角膜中央厚度( CCT )、平均角膜曲率( Km)、前房深度( ACD)等参数的测量结果,分析其差异性与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屈光手术中心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术前检查的63例(63只眼),分别使用Oculyzer和OrbscanⅡ测量CCT、Km、ACD,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Oculyzer和OrbscanⅡ测量CCT的平均值分别为(533.21±27.02)μm、(528.18±29.12)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Km测量结果分别为(43.32±1.52) D、(42.99±1.45)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ACD测量结果分别(2.72±0.42) mm、(2.69±0.42)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种仪器测量CCT、Km、ACD的95%一致性区间(LoA)较小,其上下限大的绝对值分别为18.9μm、0.55 D、0.103 mm,一致性较好。结论Oculyzer和OrbscanⅡ在测量屈光手术术前人群的CCT、Km、ACD等参数时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尤其是Km、ACD的测量两者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culyzer为屈光手术患者眼前节测量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应注意其CCT测量结果与OrbscanⅡ具有一定差异。

  •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轴、角膜曲率及眼压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作者:施炜;周欣

    目的 通过对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眼轴、角膜曲率、眼压测量结果的比较,了解手术对眼球生理机能的影响.方法 对2011年4月至10月间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例(17只眼),进行白内障术前测量眼轴、角膜曲率、眼压,术后8~14月复测结果并比较.结果 白内障术后眼轴缩短,术后眼压降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角膜曲率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降低了房水流出阻力,眼压下降,可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前驱期或临床前期且伴有白内障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降低眼压的手术方法.同时术后眼轴缩短为白内障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 IOL Master与Pentacam对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测量的比较

    作者:宋超;孟觉天

    目的 比较IOL Master与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和前房深度的差异.方法 纳入166例(332只眼)正常眼,分别采用IOL Master、Pentacam测量角膜曲率(K1、K2)和前房深度(ACD)与角膜中央厚度(CCT)之和.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仪器测量平均角膜曲率(K)[K=(K1+K2)/2]及ACD与CCT之和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IOL Master和Pentacam测得的K值分别为(43.49±1.41) D,(43.39±1.4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测得的ACD与CCT之和分别为(3.78±0.25) mm、(3.80±0.31) mm,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16).两种仪器的测量结果均有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1,P<0.001;r=0.721,P<0.001.结论 IOL Master和Pentacam均可较准确的测量正常眼的角膜曲率与前方深度,两种仪器在临床应用上可相互替代.

  •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的屈光状态分析

    作者:董燕玲;赵靖;谢立信;史伟云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屈光状态的变化趋势及原发病种和拆线时间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接受PKP治疗的各种病因患者共84例(90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分组比较术后不同时间点的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值,分析术后屈光状态的变化趋势以及原发病种和拆线时间对屈光状态的影响.结果 PKP术后2年内,BCVA逐渐上升至0.67±0.20;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移动,由术后6个月的(-0.80±3.79)D增至术后24个月的(-4.36±3.83)D;角膜曲率呈增加趋势,术后24个月达(45.41±2.54)D;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圆锥角膜组术后BCVA高于其他病种组(P<0.05),两组间其他屈光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拆线组在术后24个月时的等效球镜和角膜曲率均高于术后24个月拆线组(P<0.05),两组间BCYA和角膜散光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KP术后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移动,角膜曲率逐渐增大而角膜散光减小;原发病种对术后屈光状态无明显影响;术后晚拆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近视等效球镜和角膜曲率的增加趋势.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手术前后眼压测量值的多因素分析

    作者:曹怡;李健民

    目的 通过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手术(LASIK)前后眼压变化的多因素分析,指导临床对眼压测量值进行正确评估.方法 LASIK手术患者按屈光度分4组,每组随机选择患者50只眼,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手术前后眼压,同时测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将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影响眼压的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术前眼压值范围为(14.33±2.99)mmHg(9~22 mmHg),术后眼压值范围为(9.94±1.24)mmHg(8~14 mmHg),非接触式眼压与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呈正相关,与性别相关,与年龄无关(r=0.653,P<0.001;r=0.548,P<0.001;r=-0.159,P<0.01;r=-0.072,P=0.167),角膜曲率<42.0D时与眼压呈正相关(r=0.422,P<0.001).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571+0.034×角膜厚度(μm)+A×角膜曲率(D)+0.199×屈光度(D)-0.58×性别(P<0.001,角膜曲率<42.0 D时A=0.021;角膜曲率≥42.0 D时,A=0,性别:1=男性,2=女性).结论 影响LASIK患者手术前眼压计测量值的主要因素是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和性别,而对LASIK术后患者需同时考虑角膜曲率,在临床诊断时应考虑到以上影响因素,对眼压测量值进行修正,以免造成误诊及漏诊.

  • 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分析

    作者:陈志;张亚飞;吴萍

    目的 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眼轴与角膜曲率的关系.方法 对87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屈光度差值≥-2.50D~-5.00D)患者进行双眼屈光度、眼轴、角膜屈曲率的测量,分两组,其分别为屈光度差值≥-2.50D~-3.50D和屈光度差值>-3.50 D~-5.50D,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87例(174只眼)左右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眼轴长度对比,t值为0.553、0.124、1.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4例≥-2.50D~3.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长度的比较,t值分别为0.98、0.86、3.62;对比分析眼轴长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曲率无统计学意义.33例屈光参差>-3.50D~5.50D低度近视眼与高度近视眼角膜曲率垂直水平和眼轴的比较,t值分别为0.88、0.67、4.62,眼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无统计意义.高屈光度眼的两组对比,眼轴t=6.26,P=0.001;角膜曲率t=0.83,P>0.05.结论 近视性屈光参差存在双眼眼轴长度的差异,眼轴差异越大屈光差异程度越高,呈正相关系.眼轴差异1mm,屈光度差异约3.01D左右.角膜曲率差异无意义.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前房深浅对角膜曲率的影响

    作者:张舒;袁鹂;李苏梅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改变前房压力、形成不同深度的前房,对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影响.方法 36例(40只眼)白内障患者,采用上方3mm巩膜隧道切口行超声乳化术,扩大至5.5mm后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然后根据后继处理方式的不同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19例(20只眼),用虹膜恢复器轻压切口下唇,待房水放出、前房变浅后,再将切口上唇由角膜向巩膜方向按摩,其余处理为:将结膜瓣复位,球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术毕;B组17例(20只眼),使前房维持在正常或略深的状态下,一边注水的同时一边抽出注吸头,其余处理同A组.结果 术后1周A组有13只眼(65%)视力≥0.5,而B组仅有6只眼(30%)视力≥0.5,提示A组患者视力恢复好于B组(P<0.05,χ2检验).同时,90°轴向角膜曲率改变程度,两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配对t检验),其中A组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显示角膜曲率半径明显增加(P<0.05).180°轴向角膜曲率两组间比较、两组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1月,90°、180°轴向角膜曲率组间比较、两组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此时,A组有14只眼 (70%)视力好于0.5,高于B组的11只眼(55%).结论 手术结束前减少灌注使前房变浅、降低眼压并整复切口,有助于使切口两唇恢复到原始位置,由自然生成的房水将前房恢复,从而减少手术引起角膜曲率改变,减少手术后散光,可使手术眼视力获得较快恢复.

  • 头孢呋辛致角膜内皮毒性作用1例

    作者:蒋宁;马金网

    患者女性,36岁.因双眼视物不清多年诊断为左眼先天性白内障,于2008年4月13日而收治入院.拟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入院时视力,右眼:4.3,左眼:4.2(不能矫正).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检查未见异常,瞳孔园3mm,晶状体中央部偏后一球形约3 mm的絮状混浊,眼底朦胧,眼压右:15 mm Hg(1 mm Hg=0.133kPa),左:14 mm Hg.身体检查无异常,无药物过敏史.术前常规检查角膜曲率及眼轴,眼轴:右24.17 mm,左24.19 mm.眼B超及角膜内皮检查未见异常.因双眼角膜散光近2.0D,我们使用了Alcon的Acrysof TORIC+21.0 DCYL 3.0的晶状体,以及DUOVISC粘弹剂、必施灌注夜.

  • 白内障术中暴发脉络膜出血一例

    作者:严静

    患者女性,52岁.因右眼视物不见数年.于2006年4月24日入住我院眼科.眼部检查,左眼视力:指数/10cm,色觉、光定位检查正常.眼压:13mmHg,角膜透明,瞳孔反射正常,晶体白色均匀混浊,余窥不清.左眼A、B超示:眼轴长29.40mm,玻璃体内有漂浮物,未见网脱等特殊病变,角膜曲率45.50,入院诊断为1.左眼白内障 2.屈光不正.经计算拟植入4.0D人工晶体.

  • 高度远视儿童激光角膜切削术后观察1例

    作者:哈伟基;赵广华

    施某,男,8岁,学生.发现左眼视物不清6个月,于2000年1月23日上午来院就诊.眼部检查:远视力右1.2,左0.12;近视力右1.5,左0.1;散瞳检影:左+8.00DS-0.15;眼颤(+),左眼底黄斑区色略暗,中心凹反光欠清(发育不良).诊断:左眼高度近视,弱视.随于当日下午局麻下为患儿施左眼远视激光角膜切削术(H-PRK).使用北京雷胜公司提供的Compak-200型无眼球自动跟踪系统激光设备,术者为公司专职医生.术中参数:角膜曲率42n,SPH+9.00DS,Zone 1 mm,Time 81 s,Depth 1.66μm,总深度76.36μm.术后3 d查视力:左0.15;33 d时左眼视力为0.25,屈光度为+7.00 D,环形Haze 0.5~1度;80 d时患儿前往中国科技大学省视光学中心检查,左眼散瞳验光为+11.50 DS;81 d来我院复检左眼视力0.15,屈光度+11.00 DS,角膜旁周边区环形Haze 1度.术后88 d时,术者首次检出左眼角膜中心影动,屈光度为+0.37~0.50 DS,视力0.12,激光斑位正,Haze(+).

  • 角膜塑形镜矫治低中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作者:蒋丽君;朱永唯;章友美;胡雅敏;刘玲玲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矫治低中度近视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并评价其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效果.方法 选择嘉兴市中医医院2014年1~12月门诊就诊低中度近视儿童83例(166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86眼)选用台湾亨泰角膜塑形镜,用试戴法予以规范的角膜塑形镜验配;对照组40例(80眼)配戴普通光学镜片.观察期为2年,观察观察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变化及眼表情况,观察两组屈光度和眼轴长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裸眼视力戴镜后1 d即有明显提高,1周后视力趋于稳定,1年内视力基本稳定,2年左右视力有下降趋势.戴镜后3个月平均角膜曲率为(41.93±1.12)D,与戴镜前的(43.56±1.44)D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9,P<0.05);停戴1个月以上与戴镜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屈光度增长及眼球轴长增长速度明显变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84,P<0.05;t=5.623,P<0.05).戴镜初期观察组34%发生角膜上皮损伤,且多不超过Ⅱ级,通过及时停戴及适当用药后均能明显改善并继续配戴.随配戴时间增长,损伤比例降低.结论 低中度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戴镜后1 d裸眼视力即有明显提高,1年内视力基本稳定,2年左右视力有下降趋势,需要及时更换镜片.长期配戴可有效、安全地控制近视度数发展.

  • 近视患者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LASE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变化研究

    作者:林泰南;何晓璐;张姬慧

    目的 观察近视患者在波前像差引导个体化LASE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对有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用DGH 4000型角膜测厚仪测量,在施行LASEK手术前后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厚度差异,用电脑验光仪检测术前及术后角膜曲率和屈光度.结果 近视患者158例(316眼),术后平均角膜中央厚度为(517.38±34.19)μm,左右眼、性别、年龄间平均角膜中央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术后平均眼压下降(3.90±0.55) mmHg,角膜中央厚度下降(97.92±7.22)μm,屈光度下降(-8.22±3.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虽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和眼内压呈正相关,与角膜曲率无相关性.结论 术后近视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变化与屈光度、眼内压等因素有相关性.

  • 角膜塑形术控制82例小学生近视发展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丽娟;魏美琴;胡建民;叶文文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控制小学生近视发展的疗效以及对其角膜曲率、角膜内皮计数的影响.方法 对82例(共155只眼)小学生近视眼患者根据等效球镜度分为轻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每晚佩戴角膜塑形镜8~10 h.定期复查裸眼视力、屈光度数、眼压、角膜曲率、角膜内皮计数.结果 轻度近视者佩戴前等效球镜度平均为(-1.82±0.43) D,中度近视者佩戴前等效球镜度平均为(-3.93±1.21) D;佩戴满1年,停戴3周,门诊快速散瞳验光,等效球镜度分别为(-2.01±0.52) D和(-4.29±0.71) D,增幅分别为(0.19±0.09) D和(0.36±0.19) 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后平均角膜曲率较佩戴前扁平,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停戴3周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佩戴后角膜内皮计数与佩戴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期间及停戴3周后眼压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角膜塑形术可安全有效地遏制小学生近视度数的快速发展.

303 条记录 8/16 页 « 12...567891011...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