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测量LASIK术后角膜参数的重复性和准确性

    作者:华焱军;黄锦海;许琛琛;潘超;王勤美

    目的 研究RTVue傅立叶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FD-OCT)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参数的重复性与准确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接受LASIK手术者58例(58眼),均选择右眼进行研究,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主觉验光.术前IOL Master测量角膜屈光力,术后3个月使用RTVue FD-OCT测量角膜中央3 mm直径范围内前表面曲率半径(Ranterior)、后表面曲率半径(Rposterior)、角膜后前表面曲率半径之比(Rposterior/Ranterior)、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总屈光力(Knet)、模拟角膜屈光力(SimK)、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anterior)、角膜后表面屈光力(Kposterior),IOL Master获得的角膜屈光力(Km),临床病史法计算LASIK术后角膜总屈光力(Kchm).连续测量3次.采用变异系数(CV)、Cronbach's Alpha系数及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重复性;Bonfferroni校正的多重比较分析SimK、Knet、Km与Kchm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SimK、Knet、Km与Kchm之间的相关性;Bland-Altman分析SimK与Kchm,Knet与Kchm,Km与Kchm,SimK与Knet,SimK与Km一致性并计算95%一致性界限范围(LoA).结果 Ranterior、Rposterior、Rposterior/Ranterior、Kanterior、Kposterior、SimK、Knet和CCT分别为(8.560±0.292)mm、(6.525±0.159)mm、0.763±0.024、(43.98±1.48)D、(-6.13±0.15)D、(39.47±1.33)D、(37.93±1.42)D和(451.81±33.91)μm,各参数CV均小于1%,各参数Cronbach's Alpha系数和ICC均大于0.9.SimK比Kchm大(0.434±0.433)D,Knet比Kchm小(1.112±0.471)D,Km比Kohm大(0.334±0.379)D,SimK比Knet大(1.546±0.16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imK比Km大(0.100±0.28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SimK、Knet、Km、Kchm相互间均具有密切的相关性(r均≥0.944,P<0.01).Bland-Alrman图分析SimK与Kchm,Knet与Kchm,Km与Kchm,SimK与Knet,SimK与Km差值的95%一致性区间分别为-0.41~1.28 D,-2.04~-1.11 D,-0.41~1.08 D,1.23~1.86 D,-0.46~0.66 D.结论 RTVue FD-OCT测量LASIK术后角膜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RTVue FD-OCT和IOL Master获得的LASIK术后模拟角膜屈光力比临床病史法获得的理论角膜总屈光力略大0.3~0.4 D;Knet可能是评估LASIK术后角膜屈光力的较准确方法,但用于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力的预测,还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与角膜曲率仪测量LASIK术前患者角膜曲率的一致性研究

    作者:罗素荣;陈伟;李昉;张伟岗

    目的 研究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测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前近视患者角膜曲率的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门诊近视患者85例(170眼),分别采用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对其角膜曲率进行测量.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直线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K1值分别为(42.41±1.25)D和(42.33±1.28)D,角膜曲率K2值分别为(43.36±1.36)D和(43.56±1.38)D,平均角膜曲率值[(Kl+K2)/2]分别为(42.88±1.28)D和(42.92± 1.29)D,两种仪器测量角膜曲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41,P<0.01;t2=-9.936,P<0.01;t均=-3.021,P<0.01);两种仪器在测量角膜曲率时呈正相关(r1=0.989,P<0.01;r2=0.981,P<0.01;r均=0.990,P<0.01);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测得的角膜曲率K1值、K2值及平均角膜曲率差值的均数d分别为0.08 D,-0.20 D和-0.04 D,差值的标准差Sd分别为0.1897 D,0.2644 D和0.1790 D,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45~-0.30 D,0.32~-0.72 D和0.31~-0.39 D,分别有2.4% (4/170),3.5%(6/170)和4.7%(8/170)的点在95%一致性界限以外,且一致性界限内的大差值分别为0.44 D,0.68 D和0.38 D.结论 Sirius角膜地形图仪和角膜曲率仪在测量近视患者的角膜曲率时有较好的一致性,其值可相互替代使用.

  • Biograph/Lenstar与IOL Master测量眼轴、角膜曲率及前房深度的比较

    作者:黄锦海;陈世豪;温岱宗;王勤美

    目的 比较两种光学相干生物测量仪Biograph/Lenstar和IOL Master测量眼轴(AL)、角膜曲率(K1、K2和Km)和前房深度(ACD)的差异,分析二者的一致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近视患者34例(68眼),等效球镜为-0.05~-10.00 D,平均(-4.11±2.31)D,分别应用Biograph/Lenstar和IOL Master进行AL、K1、K2、Km和ACD测量,两种仪器间以上指标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两种仪器间测量所得数据的相关性采用 Pearson相关分析,两种仪器间测量所得数据的一致性采用Bland-Altamn统计分析.结果 Biograph/Lenstar和IOL Master测量AL的平均值分别为(25.39±1.09)mm和(25.37±1.08)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55,P<0.01);两者间的K1、K2和K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1,P=0.014;t=-2.413,P=0.019;t=2.893,P=0.005);ACD值分别为(3.80±0.26)mm和(3.78±0.26)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仪器间所有的测量参数均具有密切的线性相关(r均>0.9,P<0.01).两种方法测量AL和ACD一致性较好,而K1、K2和Km一致性较差.结论 Biograph/Lenstar测量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疾病人群的眼轴长度及前房深度与IOL Master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角膜曲率的测量,两者测量一致性较差,使用中需结合临床意义进一步对仪器的适用范围加以判断.

  • 青少年非接触性眼压测量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葛玲;王霜玲

    目的 研究青少年非接触性眼压计(non-contacttonometer.NCT)测量眼压值的影响因素.方法 门诊就诊青少年患者1132例(2264眼).测量双眼眼压值、眼球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所测得的数据采用SAS 8.2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年龄、眼别、眼球屈光度、屈光状况(近视、正视、远视的分组情况)、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对青少年NCT测量值的影响.结果 在2264眼中,近视眼1822眼(占80.48%),正视眼152眼(占6.71%),远视眼290眼(占12.81%).分别对右眼、左眼NCT测量值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右眼、左眼的屈光状况对NCT测量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5.22,P=0.0057,β=0.4601;F=5.01,P=0.0069,β=0.4385);右、左眼资料合并后,采用Mi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所有变量对NCT测量值均无影响.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引入年龄、眼别、性别、屈光状况变量,结果 显示,年龄、眼别、屈光状况对NCT测量值存在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8.90,P=0.0029,β=0.0790;F=4.30,P=0.0384,β=0.1186;F=5.18,P=0.0072);右眼压平均为(15.4±2.8)mmHg,左眼压为(15.5±2.8)mmHg,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组平均眼压为(15.52±0.08)mmHg,远视组为(15.22±0.20)mmHg,正视组为(14.91±0.18)mmHg,近视组与正视组的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021,B=0.6116),而远视组与正视组的眼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5,P=0.1789,β=0.3065).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NCT测量值增高,患眼的屈光状况(远视、近视、正视)对NCT测量值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近视眼的NCT测量值较正视眼高.

  • 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作者:戴祖优;ZENG Junwen;钟兴武;李树兴;魏玲;杨晓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 106例患者(212眼),平均等效球镜度(-3.85±1.4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过夜配戴形式,平均配戴3年后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测量屈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并与本院同样条件的渐进镜、框架镜屈光度、角膜曲率变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结果 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时,等效球镜度为(-4.34±1.43)D,等效屈光度增幅(0.49±0.68)D,平均每年增幅0.15 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P<0.01).戴镜3年后停戴1个月,平均角膜曲率为(43.30±1.42)D,较配戴前扁平(0.09±0.34)D,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5,P>0.05).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每年近视加深约0.15 D,角膜塑形术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近视加深,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

    作者:王小娟;王勤美;王丹梅;崔建萍;孟觉天;陶育华

    目的 研究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非球面性的改变.方法 对93例近视眼患者(148眼)LASIK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在LASIK术前和术后非球面参数Q值、角膜曲率simk值(K)、切削的偏心值.分析Q值、角膜曲率改变(△K),△Q与预期矫正值(SE)、△K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角膜形状从术前扁长型(Q<0)到术后为扁圆型(Q>0);角膜曲率变平;△Q与SE、△K之间存在相关性(分别为r=0.771,P<0.01和r=0.783,P<0.01),但术后Q值与偏心量之间无相关性(r=0.068,P>0.05).结论 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角膜非球面参数Q明显增大,变化量与预期矫正值、曲率变化量相关.

  • 眼屈光要素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

    作者:马胜生;梁纳;甄兆忠;陈悦玲;邓杏英;梁绍雄;林翎;卢毓敏

    目的:通过检查青少年学生眼球的屈光要素(角膜曲率、眼轴长度),了解其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方法:对近视学生采用散瞳验光和电脑验光及测定患者的角膜曲率和用A超测定眼轴长度而进行分析.结果:427例854眼的学生近视,其中屈光度在-3.00 DS以下者有461只眼占54.0%,-3.25~-6.00 DS者有286只眼占33.5%,-6.25 DS以上者有107只眼占12.5%.近视学生男188例,女239例.角膜曲率(屈光力)平均水平曲率为(43.03±0.35)D,垂直曲率为(43.75±0.43)D.眼轴长度平均为(23.07±0.19)mm.在同年龄组同性别组中垂直和水平角膜曲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6~12岁和13~15岁组中,中度和低度近视平均眼轴长度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学生近视以轻度近视(-3.00 DS)为多,占54.0%,女生近视多于男生,可能与女生青春发育期比男生早有关.低年龄学生的中、低度近视属非轴性近视,是由于眼屈光要素之间不匹配、不协调而失平衡所致.

  •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度数测算2例

    作者:胡毅倩;徐承慧;周秀莉;李音

    [病例1] 男性,55岁.右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7年,术前屈光度为-1605 DS/ -0.75 DC×15°术后3个月为-3.5 D,术后一年为-5.00 D.

  • LASIK手术游离角膜瓣一例报道

    作者:陆蓓;李荣喜

    患者,男,26岁,以"双眼复性近视散光"到我中心就诊,检查所见:裸眼视力右0.12,左0.1.检影验光:右眼-4.50DS/-1.00DC×170=1.0,左眼-4.50DS/-0.75DC×30=1.0.角膜曲率(ORBSCAN)右眼41.9D/40.8D×174.左眼42.3D/40.5D×9.

  • 近距离工作引起的暂时性与永久性近视中的眼动参数(第二部分)

    作者:蒋百川

    2 近距工作引起的永久性近视人们已接受这样的结论:儿童的近视发展主要是由于眼轴的增长,该增长的速度无法被角膜和晶状体屈光力的下降所代偿[3,39,40,41].直到近,引起LOM的眼参数方面的机制才知晓,Kent[42]报道了对一病例纵向研究的资料,表明在青少年时期,角膜屈光力随近视发展而增大,Goss和Erickson[43]发现角膜曲率增加和近视进展之间的联系在两条主子午线都是很明显的,但是,他们没有检查随近视而变化的其他光学参数;Adams[44]报道他自己的角膜曲率保持不变,但近视在进展,由此下结论近视进展不是由于角膜变化而是由于眼轴变长;McBrien和Millodot[45]报道LOM比正视眼的玻璃体腔深,还发现LOM前房较深及晶状体较薄,但两者的角膜曲率无明显差别;Grosvenor和Scott[46]对三组年轻人随访三年:EOM(N=29)、LOM(N=26)、正视眼(N=24)测量屈光状态和眼球参数的变化,他们发现与屈光变化有关的眼部成分只有玻璃体腔和眼轴长度,有趣的是,当将两近视组的度数进行匹配对照时,他们的眼部任何成分均无明显差异,他们从而得出结论,所有的近视都是轴性的.

  • 角膜塑型术后角膜曲率的转归

    作者:朱思强

    目的评价角膜塑型术(orthokeratology,OK镜)对角膜曲率的长期影响.方法应用伟博公司提供的OK镜片与技术,对1999年5月至2001年5月间在我院行OK镜治疗80例(155眼)的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近视矫正,分别在停戴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检查患者的角膜曲率.另外将同一时间年龄相仿的80例屈光不正但一直戴框架眼镜进行矫正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每年测量角膜曲率,角膜曲率主要测水平角膜曲率、垂直角膜曲率.结果停戴3个月与1周、1个月比较,不管是垂直还是水平曲率均数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而停戴3个月与6个月、 1年、 2年、 3年间的差异无显著性 ( P >0.05);在与对照组的比较中发现,3个月后所有曲率均数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停戴OK镜后角膜曲率一般在3个月后稳定,短期配戴OK镜不影响角膜曲率的发育规律.

  • 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及眼轴的相关性

    作者:李辉;阎洪欣;刘玉华

    目的探讨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眼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及眼轴的关系.方法对单纯性近视277例536只眼,测量其角膜水平及垂直曲率,并按年龄、屈光度分组,对各组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组角膜水平及垂直曲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同年龄两组间的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屈光度两组比较,角膜曲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多元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显示眼球轴长增加是单纯性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因素.角膜水平曲率与垂直曲率呈正相关,角膜曲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结论青少年单纯性近视的屈光度与角膜曲率及眼轴长度密切相关,且眼轴长度是单纯性近视眼形成的主要因素.

  • 角膜地形图的应用和分析(第一讲)

    作者:陈洁;瞿佳

    第一讲角膜曲率与角膜地形基础角膜是人眼屈光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屈光度占人眼总屈光度的2/3,角膜前表面则是角膜产生屈光作用的主要部分,因此角膜前表面的曲率成了临床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尤其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发明和开展,角膜接触镜的普及、90年代末角膜塑型术的盛行,对角膜曲率及其形态的测量和分析成了眼科学和视光学必不可少的检测项目.测量角膜曲率和形态的仪器有多种,如角膜曲率计、Placido角膜镜、角膜地形图等,各类仪器在临床上各施其职、相辅相成,为临床医师了解角膜信息提供了方便.

  • RGPCL矫治圆锥角膜长期临床观察

    作者:杨积文;卜立敏;谢姝;杨小飞;纪惠芳

    目的 观察RGPCL矫治圆锥角膜的长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以2005-2009年间在沈阳爱尔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因圆锥角膜验配RGP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260例(496眼).男212例,女48例.所有患者随访观察时间至少4年.评估RGPCL镜片配适状态,对配戴框架眼镜和RGPCL的矫正视力,配戴RGPCL前后圆锥锥顶K值及角膜厚度进行比较,观察角膜曲率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配戴RGPCL初期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RGPC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5,P<0.05).4年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与RGPCL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2,P<0.05).配戴RGPCL前及4年后圆锥锥顶K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5),圆锥锥顶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P>0.05).432眼(87.1%)的配适状态为三点接触,46眼(9.3%)为顶点充盈,18眼(3.6%)为可接受的顶点接触.角膜曲率变化情况为,仅3眼(0.6%)陡峭角膜曲率值增加,64眼(12.9%)扁平角膜曲率值增加.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未弃戴,33眼(6.6%)出现角膜上皮点状着染,未发现角膜缘新生血管,无角膜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CL能获得满意的矫正视力,能延缓圆锥角膜发展,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 停戴角膜塑形镜后屈光度及角膜屈光力回退的临床观察

    作者:杨晓;王化荣;翟洲;方冰兰;魏玲;戴祖优

    目的 观察短期停戴角膜塑形镜后屈光度及角膜屈光力回退率.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36例(69眼)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效果稳定,复查时在摘镜后即时、摘镜10 h、摘镜24h观察停戴镜片后的改变.观察指标包括裸眼视力、主观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已被矫正的屈光度分为3组:>-4.50 D组,-3.12~-4.50 D组,-0.12~-3.00 D组.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结果 摘镜后不同时间点各参数均逐渐回退.摘镜10 h及摘镜24 h,裸眼视力(logMAR)分别回退0.09±0.20(回退率为11%)和0.30±0.24(回退率为36%).等效球镜度分别回退(0.25±0.74)D(回退率为8%)和(1.15±1.05)D(回退率为36%),角膜平均屈光力(simK)分别回退(0.00±0.85)D(回退率0%)和(0.62±0.68)D(回退率为46%).不同组别回退速度不同,配戴前屈光度越高,停戴后回退的速度越快.结论 摘镜后白天10 h屈光度及角膜屈光力可保持相对稳定,停戴24 h后回退明显,且配戴前屈光度越高,回退的速度越快.

  • 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非接触眼压的变化

    作者:朱梦钧;冯浩雁;朱剑锋;瞿小妹

    目的 观察和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非接触眼压(NCT)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303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按照屈光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分别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及3个月时测量NCT、角膜曲率以及进行主、客观验光.对相关数据进行连续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后NCT趋于稳定,并且较戴镜前降低(F=51.75,P<0.01),但在戴镜后1d,中高度近视眼压分别较戴镜前升高1.04 mmHg(t=-4.81,P<0.01)及0.58 mmHg(t=-2.65,P<0.05),低度近视眼压则呈下降趋势(t=0.57,P>0.05).戴镜后3个月,屈光度改变量与眼压改变量呈正相关(r=-0.131,P<0.05),不同程度近视每单位屈光度所致眼压改变不同(F=3.57,P<0.05).其中,低度近视每单位屈光度改变导致眼压下降0.50 mmHg,高于中度近视(t=-2.57,P<0.01),而低度与高度近视(t=-1.86,P>0.05)、中度与高度近视(t=0.68,P>0.05)之间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NCT下降,眼压值的下降应该与角膜形态因素以及眼调节功能等因素有关.

  • 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对角膜塑形术早期疗效的影响

    作者:周佳奇;李梅;钟元园;周行涛;褚仁远

    目的 探讨角膜生物力学性能与角膜塑形术后角膜曲率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触镜室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9例(57眼),平均年龄(9.7±2.1)岁,等效球镜度范围-1.00~-4.75 D,验配前进行眼科常规检查、屈光检查、Oculus Pentacam 三维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角膜地形图、Canon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性能包括角膜滞后量(CH)及角膜阻力因子(CRF).根据角膜中央K值及e值采用经验法进行镜片验配.分别于戴镜1d及7d后进行角膜曲率测量,测得角膜平坦K1及陡峭K2.对戴镜前、戴镜后1 d、戴镜后7d的视力、角膜曲率进行方差分析,并分别对CH及CRF值与戴镜1d、7d后角膜曲率变化值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配戴1 d后角膜曲率平坦K1由(42.76±0.78)D下降到(41.78±0.86)D,戴镜7d后下降为(40.52±1.26)D(F=71.962,P<0.05),戴镜1 d后陡峭K2由(43.91±0.81)D下降到(43.34±0.89)D,戴镜7d后下降到(42.14±1.44)D(F=40.602,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CRF值与戴镜后1d、7d角膜曲率平坦K1、陡峭K2的变化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 角膜生物力学参数CH及CRF值在角膜塑形术角膜重塑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未得到证实.

  • Orbscan Ⅱ与Topolyzer测量角膜曲率和散光参数的比较

    作者:温岱宗;黄锦海;李学喜

    目的 比较Orbscan Ⅱ眼前节分析系统与Topolyzer角膜地形图仪测量角膜曲率和散光参数的差异,并进行一致性评价.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由同一检查者分别应用Orbscan Ⅱ和Topolyzer对50例(50眼)受检者的角膜曲率(K1、K2、Km)和散光参数(通过矢量公式转换为J0、J45)进行测量.应用配对t检验对2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应用Bland-Altman分析方法对2种仪器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Orbscan Ⅱ和Topolyzer测量K1、K2、Km的平均差值依次为(-0.14±0.22)D、(-0.18 ±0.29)D和(-0.16±0.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97、-4.516、-5.144,P<O.01),而J0、J45的平均差值依次为(0.03±0.12)D和(-0.01±0.1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75、-0.383,P>0.05).Bland-Altman分析显示K1、K2和Km一致性较差,95%LoA的大绝对值依次为0.57、0.75和0.61 D,而J0、J45一致性较好,95%LoA的大绝对值依次为0.27和0.22 D.结论 Orbscan Ⅱ和Topolyzer在测量角膜散光参数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测量角膜曲率参数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临床使用中应针对具体的临床测量目的选择仪器.

  • 角膜塑型镜配戴不适269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佑慧;王江桥

    目的:探讨角膜塑型镜配戴不适的原因及其对策. 方法:对269例534眼角膜塑型镜配戴不适者的病史及眼科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总配戴不适率为24.3%(534/2191).其中:镜片松164眼 (30.7%),因验光度或K值测定数偏低或e值低;镜片紧79眼(14.8%),因验光度或K值测定数偏高或e值高;视力上升不佳87眼(16.3%),因镜片松、上睑紧或屈光度高;重影189眼(35.4%),因镜片偏位或戴片初期角膜塑型所致;角膜损伤93眼(17.4%),因镜片过紧或取戴镜片时操作不规范;镜片破损15片(2.8%),因未按正确操作程序戴片、取片及护理镜片;镜片污染36片(6.7%),为眼脂分泌旺盛所致;过敏性眼炎12眼(1.1%),主要发生在过敏性体质者.结论:详细地询问病史,认真地做眼科检查、验光和准确地测定K值及严格按正确的操作程序戴片、取片及护理镜片是预防配戴不适的主要措施,对出现配戴不适者应根据其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处理.

  • 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的变化

    作者:杨晓;龚向明;魏玲;戴祖优;李树兴

    目的:了解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Orthokeratology,简称OK镜)后早期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屈光度的变化. 方法:14例25眼中低度近视患者(平均屈光度-3.89±1.26D),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配戴Dk值不同的角膜塑型镜:BE角膜塑型镜组(7例12眼,Dk≈140);E&E角膜塑型镜组(7例13眼,Dk≈58).采用夜戴方式,平均配戴时间10.76±1.27小时.用Orbscan角膜地形图系统检查配戴一晚后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的改变.同时记录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的改变. 结果:配戴一晚后所有患者的中央及周边的角膜均增厚(P<0.05).Orbscan角膜地形图Simk值在垂直轴及水平轴均变平(垂直轴△Simk:0.94±0.56D,P<0.001;水平轴△Simk:0.996±0.68D,P<0.001).裸眼视力平均提高0.4±0.24(P<0.001).屈光度平均减少-1.85±0.82D(P<0.001).Dk值不同的二组之间中央及颞上方位点角膜增厚程度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后减低近视屈光度的效果明显.初次过夜配戴角膜塑型镜可导致角膜厚度轻度增加.

303 条记录 7/16 页 « 12...45678910...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