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大脑中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对80例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脑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进行TCD检查,并对TCD及DSA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TCD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4.3%,特异度为96.4%.而DSA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84.5%,特异度为90%.结论:在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病例时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较DSA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 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
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探讨在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神经内科特定时段内接诊的64例由于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给予常规治疗措施的为对照组,实施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的为观察组.对比治疗疗效、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疗效为96.8%,对照组为81.2%;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6.2%,对照组高达25.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大脑中动脉狭窄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氯吡格雷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磁共振差异性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与磁共振差异性表现.方法: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 56 例,均由动脉狭窄所致,根据狭窄程度,分为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比较两组临床与磁共振差异性表现.结果:中度大脑中动脉狭窄诱发的急性脑梗60岁以上患者,明显少于重度狭窄组(P<0.05).中度狭窄组易导致腔隙性梗死,磁共振表现为深部小梗死,重度狭窄组导致部分前循环梗死及皮层区域梗死,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患者年龄、梗死类型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导致临床与磁共振的差异性表现.
-
TCD研究高血压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治疗后脑动脉的自动调节功能
目的:检测高血压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药物治疗后的脑动脉自动调节功能及脑血流量的变化。方法:收治高血压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42例,排除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给予络活喜联合波立维、立普妥治疗,监测脑血管反应性。结果:经治疗后,高血压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脑动脉调节功能明显升高(P<0.01)。结论:药物治疗后脑动脉调节功能提高,可降低脑梗死发病率。
-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及病例资料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意义和病例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接受MRA诊断的大脑中动脉狭窄的35例患者,所有患者都是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声频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大脑中动脉轻度、中度、重度狭窄情况诊断结果分别是19(54.2%)、10(28.5%)、6(17.1%),而与通过MRA进行检测结果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P>0.05);两种检测方式在轻、中、重度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检测的血流平均速度、收缩期分值流速存在差异 (P<0.05).结论:对大脑中动脉狭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经颅多普勒超声分析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分析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后颅内动脉血流的改变.方法:回顾性总结57例经TCD检查诊断的慢性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患者.结果:狭窄52例,5例慢性闭塞,一侧病变35例,双侧病变22例,男49例,女8例,年龄31~71岁;51例患者均有2条侧支循环通路存在,6例患者均只有1条侧支循环通路存在.结论:TCD对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有或无侧支循环的判断均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参附注射液在治疗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内分水岭脑梗死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调控血压、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脑细胞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100 mL/d,输液泵泵入,20 mL/h,共14 d.治疗前后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测2组病变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提高,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治疗可明显改善大脑中动脉狭窄所致内分水岭脑梗死责任动脉远端的血流速度及患者预后.
-
注射用血塞通对不同中医证型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微栓子信号的影响
目的:探讨注射用血塞通对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1A患者MES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9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注射用血塞通组,常规治疗组给予TIA常规二级预防治疗,注射用血塞通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血塞通治疗15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MES数量及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治疗前后MES数量,并在第3、6个月随访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通过TCD对MES监测,2组MES的数量都明显减少,注射用血塞通组MES数量减少更明显,注射用血塞通组阴虚风动型、风痰入络型患者治疗前后MSE差值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并在随访中发现,注射用血塞通组缺血性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增加了常规二级预防,减少MCA粥样硬化性血管狭窄伴MES阳性T1A患者MES数量和缺血性事件发生率.常规二级预防减少阴虚风动型患者MES数量为明显,注射用血塞通为明显地增加了常规二级预防减少风痰入络型患者MES数量的作用.
-
经颅能量多普勒显像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经颅多普勒能量显像(PDI)诊断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价值.方法:对121例就诊者共242支大脑中动脉进行PDI检查,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同时与经颅彩色多普勒显像(TCCD)结果进行比较,以得到诊断准确率等相关数据.结果:PDI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91.1%,特异度89.0%,阳性预测值95.0%,阴性预测值81.3%.其中灵敏度和特异度与DSA无显著差异(P>0.05);PDI的大多数检查指标均优于TCCD(P<0.05).结论:PDI检查大脑中动脉狭窄使用简便,结果准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三维经颅彩色多普勒对正常脑血管及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二维经颅彩色多普勒(TCCD)联合三维经颅彩色多普勒(3D-TCCD)在显示正常脑血管结构及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3年7月~2005年11月,对本院34例要求脑血管超声检查者分别进行经颅TCCD和3D-TCCD检查,记录所有图像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三维成像均在扫查后10~30 s内完成.34例患者中,正常脑血管结构24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通过3D-TCCD清晰地显示了正常脑血管的动态立体构筑关系及狭窄大脑中动脉的部位和程度,更直观地观察到血管的狭窄.结论 经颅三维超声可以迅速准确地显示正常脑血管的立体结构及血管疾病的病变部位和程度,提供了二维超声图像所缺少的立体空间位置关系的信息,二维彩色多普勒联合三维超声有助于对血管疾病的诊断.
-
经颅彩色多普勒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经皮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47例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一过性脑缺血(TIA)或脑梗死患者,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行血管成型并支架植入术(PTAS),对狭窄血管经PTAS治疗前后形态学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平均流速Vm、收缩峰流速Vs、舒张峰流速V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进行分析和比较,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 41例与术前比Vs、Vm、Vd下降,Pi值增高,Ri值变化不大,TCD及DSA随访所有例患者无再发狭窄;5例患者出现Vs、Vm、Vd增快,Pi值增高,但均未见反流信号;1例出现Vs增快,Vm增快,Vd降低.中、重度狭窄TCD与DSA相符率分别为75%、83%.结论 TCD能为血管内支架术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前后疗效提供客观依据,其无创、便捷、廉价的优点,更有优势作为PTAS治疗中、重度MCA狭窄的初选、疗效评价和术后随访的评定方法.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7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进展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11%(35/38)高于对照组71.05%(27/38),观察组进展率5.26%(2/38)、复发率2.63%(1/38)低于对照组进展率23.68%(9/38)、复发率21.05%(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BI指数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梗死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阿司匹林治疗效果.
-
基质金属蛋白酶-10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水平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根据DSA结果将患者分为大脑中动脉无狭窄组(24例)、轻度狭窄组(20例)、中度狭窄组(27例)和重度狭窄组(21例),检测各组血清MMP-10水平。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小显著性差异(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预测因素。结果无狭窄组及轻、中、重度狭窄组血清MMP-10水平分别为(4.46±0.95)μg/L、(5.32±1.29)μg/L、(6.54±1.26)μg/L、(7.36±1.89)μg/L;与无狭窄组比较,大脑中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组血清MMP-10水平显著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P-10水平增高预测颅内动脉狭窄的比值比(OR)为1.275。结论 MMP-10在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梗死模式关系的分析
目的 分析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程度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的脑梗死模式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磁共振血管成像确诊为MCA狭窄.将MCA狭窄分为轻、中、重度,依据DWI显示的梗死模式,分别观察小穿支动脉梗死(SPAI)、大穿支动脉梗死(LPAI)、皮质支供血区梗死(PI)、分水岭梗死(BZI)和大面积梗死(LTI). 结果 ①56例MCA狭窄患者中,SPAI 12例,LPAI4例,PI 9例,LTI 1例,BZI 30例.②在BZI中前BZI 6例,后BZI 4例,内BZI 20例.③MCA轻、中、重度狭窄者中,以BZI多,分别为39.1%(9/23)、41.2% (7/17),和87.5% (14/16),且在BZI模式中,又以内BZI多,分别为26.1%(6/23)、29.4%(5/17),和56.3% (9/16). 结论 在伴有MCA狭窄的患者中,脑梗死模式以BZI为主.而BZI中,又以内BZI常见,其中MCA重度狭窄患者更加显著.
-
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串联狭窄的关系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颈内动脉(ICA)串联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55例经头部MRI+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证实为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均行颅外段ICA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颅内血管MR血管成像检查。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55例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分为单发内分水岭梗死(IWSI)组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C-IWSI)组,分析两种类型内分水岭梗死与ICA串联狭窄的关系。结果(1)55例内分水岭梗死中,包括IWSI组24例(43.6%),C-IWSI组31例(56.4%)。病灶侧血管狭窄:ICA 20例(36.4%,其中颅外段11例,颅内段17例),大脑中动脉(MCA)44例(80.0%),ICA串联狭窄15例(27.3%)。(2)病灶侧ICA串联狭窄:IWSI组2例(颅内段ICA + MCA 2例);C-IWSI组13例(颅外段ICA+颅内段 ICA+MCA 4例,颅外段ICA+颅内段ICA 1例,颅外段ICA+MCA 2例,颅内段ICA + MCA 6例)。(3)与IWSI组相比,C-IWSI组患者病灶侧ICA狭窄、ICA串联狭窄发生率均较高[分别为54.8%(17例)比12.5%(3例),41.9%(13例)比8.3%(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6),其中颅外段和颅内段ICA狭窄发生率均高于IWSI组[35.5%(11例)比0,45.2%(14例)比12.5%(3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和0.009)。结论不同类型内分水岭梗死ICA串联狭窄发生率不同,伴有同侧皮质分水岭梗死的内分水岭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内动脉串联狭窄。
-
复合手术治疗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一例
患者男,56岁,2014年3月因左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1个月余入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在当地医院按脑缺血接受药物治疗,症状无改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史10年,吸烟、饮酒史3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体格检查:右侧鼻唇沟略浅,伸舌居中,其余脑神经功能检查无阳性体征;双足踝关节以下浅感觉减退,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肌力Ⅴ-级,左手轮替笨拙。辅助检查:颈动脉超声显示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多发斑块,左侧颈内动脉远段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斑块。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次全闭塞(眼动脉之前),左后交通动脉开放,左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头部CT灌注成像示左侧脑室旁、基底节区腔隙性梗死,未见其他异常。主动脉弓及全脑DSA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图1),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与海绵窦段交界处重度狭窄,左侧颈内动脉岩骨段中度狭窄(图2)。
-
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脑梗死类型
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MCAOD)所致脑梗死的类型.方法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MCAOD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脑梗死分型.结果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动脉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占3.5%)个和1(占1.8%)个大脑半球.结论MCAOD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约占1/5,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主要发病机制与动脉-动脉栓塞和低灌注有关.
-
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大脑中动脉斑块与梗死灶类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 本研究主要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索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所致狭窄与梗死灶分布类型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脑梗死类型与斑块性质、重塑率及患者发生卒中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16年于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14 d内发生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并进行HRMRI扫描的患者临床资料.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上将梗死类型分为穿支动脉梗死(perforating artery infarct,PAI)、皮质支供血区梗死(pial infarct,PI)、分水岭梗死(border zone infarct,BZI)和混合型梗死(PAI+PI,PAI+BZI,PI+BZI,PAI+PI+BZI).在矢状位HRMRI上测量MCA M1段狭窄率及重构率,并收集斑块位置、长度、厚度等形态学指标.正性重构>1.05,负性重构<0.95.将PAI、PI、BZI的患者分入单型梗死组,将PAI+PI、PAI+BZI、PI+BZI、PAI+PI+BZI的患者归入混合型梗死组.结果 共纳入51例MCA狭窄程度≤50%的患者,其中单型组32例,混合组19例.单型组中,PAI 22例(68.8%),PI 6例(18.7%),BZI 4例(12.5%),正性重构22例(68.8%).混合组中PAI+BZI 7例(36.8%),PAI+PI 2例(10.6%),PI+BZI 5例(26.3%),PAI+PI+BZI 5例(26.3%),正性重构17例(89.5%).混合型组的狭窄程度较单型组重(P=0.01),斑块厚度较单型组大(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程度的MCA狭窄,其梗死灶分布有所不同,单型梗死主要为PAI,混合型梗死主要以PAI+BZI多见.同时HRMRI发现对于轻型MCA狭窄的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斑块厚度增加可能与混合型梗死有关.
-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一项弥散加权磁共振和微栓子监测研究
目的 我们前瞻性研究了30例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和核磁血管成像(MRA)检查证实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并在该供血区域出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探讨MCA狭窄的可能机制.方法 全部病人均进行微栓子监测以及弥散加权磁共振(DWI)检查.急性梗死分成单发和多发梗死,梗死部位分成皮层梗死(CI)、交界区梗死(BI)和深穿支动脉梗死(PAI).微栓子信号(MES)和DWI梗死病灶分别由两位不同的医生在不知道对方资料的情况下确认.结果 DWI结果发现急性多发脑梗死和单发梗死各15例(50%).多发梗死病人中,成链状排列的BI常见(11例,占73%).单发梗死中只有PAI是常见的类型(10例,占67%).10例(33%)病人检测到MES,每30min内MES的中位数为15(3-102)个.MES在多发梗死中的发生频率(9/15,60.0%)明显高于单发梗死(1/15,6.7%)(P0.002).MES的数目能预测DWI上脑梗死的数目(线性回归,调整后R2=0.475,P<0.01).结论 MCA狭窄梗死常见的原因有两个:①穿支动脉闭塞引起的皮层下小的腔隙性梗死;②由动脉-动脉的栓子不能被清除而造成的多发小梗死,尤其是在交界区更明显.
-
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缺血性前循环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缺血性前循环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46例缺血性前循环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3例和试验组73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10 mg,qd,口服;试验组予以阿托伐他汀钙40 mg,q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1年.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员卒中量表(NHI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ADL-BI)评分,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41%(66/73例)和76.71%(56/7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NHISS评分分别为(8.24±1.65)和(12.03±2.21)分,ADL-BI评分分别为(80.94±2.67)和(68.75±3.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试验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适、一过性转氨酶和肌酸激酶水平升高,对照组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不适.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22%和1.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40 mg治疗缺血性前循环卒中合并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