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

    作者:刘红军;梁长虹;黄飚;张水兴;王广谊

    目的 利用SWI评价慢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相应供血区域的脑氧代谢,检出易损脑组织.方法 对单侧慢性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1例(患病组)和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10名(正常对照组)行TOF-MRA及SWI检查,选取相同大小的ROI测量,并比较患者患侧、健侧以及正常对照组两侧脑组织的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结果.结论 患者患侧、健侧、正常对照组左侧及右侧的相位弧度值分别为(6.00±2.10)×10-3、(11.66±3.52)×10-3、(12.08±2.86)×10-3、(10.51±2.30)×10-3(F=13.48,P<0.05),SWI信号值分别为194.29±28.08、238.33±24.76、245.05±8.76、233.06±11.66(F=13.36,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侧相位弧度值及SWI信号值均低于健侧及正常对照组(P<0.05).患病组患者中2例大脑后动脉侧支循环丰富区域(枕叶为主)SWI信号及相位弧度值高于健侧.结论 SWI能间接反映慢性缺血脑组织氧摄取分数升高及脑血流量降低,可代替CT或MR灌注成像评价MCA狭窄或闭塞患者缺血范围及缺血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 中老年教师高血压伴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作者:李清锋;梁烨;李天资;潘兴寿;卢冠铭;黄照河;韦世革;陆荣臻;刘燕;赖腾芳

    目的 探讨中老年教师原发性高血压(PH)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其与慢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110例PH伴TIA中老年教师患者进行颅内动脉CT血管造影(CTA)、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和血尿酸(SUA)检测,将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与非狭窄两组并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 共有67例103处颅内血管有轻度以上狭窄,其中有1处狭窄44例,2处15例,3处4例,4处3例,5处1例;狭窄程度:轻度32例,中度23例,重度8例,闭塞4例;狭窄血管:颈内动脉60例(占54.5%),椎动脉15例(占7.3%),大脑中动脉12例(占10.9%),大脑后动脉9例(占8.2%),前交通动脉9例(占8.2%),大脑前动脉3例(占2.7%)和后交通动脉3例(占2.7%),不同部位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59,P=0.000),不同部位不同性别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组其体质指数(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P均<0.01).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血管的狭窄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 中老年教师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55.8%,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SUA、TC和FBS是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协同作用.

  • 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

    作者:范秀玉;王琳娜;范博;吴铁丽

    目的 探讨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方法 对100例老年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技术评估侧支循环变化.结果 大脑中动脉主干重度狭窄或闭塞59例,TCD显示软脑膜吻合侧支通路开放34例,占57.6%.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或闭塞30例,侧支通路开放24例,占80.0%,其中前动脉交通侧支开放8例,后动脉交通侧支开放2例,前动脉交通与后动脉交通侧支同时开放4例,眼动脉侧支开放6例,前动脉交通、后动脉交通和眼动脉侧支同时开放4例.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7例,TCD发现窃血改变4例,占57.1%.椎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3例中,2例椎动脉起始部闭塞患者出现颈外动脉-推动脉侧支开放.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伴头臂干中度狭窄1例,TCD显示椎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侧支通路开放.结论 TCD技术有助于了解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途径.

  • 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应用

    作者:马玉栋;李宝民;李生;王君;曹向宇;刘新峰

    目的 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1例,其中前循环狭窄2例(1例狭窄位于颈内动脉眼段交通段,1例狭窄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后循环狭窄9例(3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6例狭窄位于基底动脉交界处);均进行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全脑血管造影复查及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结果 11例患者支架全部置放成功,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85.6±7.4)%降至术后(35.7±12.1)%.按NIHSS评分评估,1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其中1例患者术后15天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随访1~12个月,其他患者未出现脑缺血再发作及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应用Neuroform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路径血管纡曲不光滑的患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轻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 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胡薇薇;杨巧莲;刘文生;魏欣;张仪;王薇

    目的 探讨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复发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6年9月在北京市丰台区南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患者262例,12例资料不完整,进入终数据分析250例,根据患者3个月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34例,对照组216例.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复发终点事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复发组男性、冠心病、起病形式波动进展、颅内动脉狭窄、多发病灶、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冠心病、起病形式波动进展、影像多发病灶与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复发相关(OR=6.449,95%CI:0.064~0.703,P=0.011;OR=4.085,95%CI:0.144~0.971,P=0.043;OR=20.101,95% CI:2.424~9.595,P=0.000;OR=9.126,95%CI:1.720~12.742,P=0.003).结论 男性、冠心病、起病形式波动进展、多发病灶的老年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患者复发风险高.

  • 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

    作者:聂志余;靳令经;刘远洪;陈玉辉;李云霞;郭艳;管强

    目的 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 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对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I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进展型WI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主要原因.

  • 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

    作者:马春;李淑婷;华扬;罗玉敏;吉训明

    目的 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 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单纯颅外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混合组和单纯颅内组(P<0.05,P<0.01),高脂血症比例和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颅内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混合组糖尿病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尿酸是男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 64层CT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特征的研究

    作者:王普清;王安平;曹志华;宋金辉;王璞;黄栎;周佩洋;王守安;陈华先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和年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年组(45~59岁,45例)和老年组(≥60岁,87例).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动脉不同狭窄部位及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共检测到病变血管414支,单支性血管狭窄24例(16.7%),多发性狭窄120例(83.3%,P<0.0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60.4% vs 31.3% vs8.3%,P<0.01).颅内、外动脉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单纯前循环狭窄和前后循环均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后循环狭窄(35.4% vs 41.7% vs 22.9%,P<0.05,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83.3% vs 75.6% vs 49.4%,P<0.05).老年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12.6% vs 2.2%,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多发性为主;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脑动脉狭窄分布有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

  • 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韩莎;王亮

    颅内动脉病变导致的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风险之一.颅内动脉狭窄相关性脑卒中在白人中占9%,黑人中占17%,西班牙人中占l5%[1].相对于欧美人群,亚洲人群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颅内动脉病变中,大脑中动脉(MCA)易受累,其主要病因是颅内大动脉粥样硬化,除此之外,Moyamoya病、纤维肌性发育不良、脑血管炎等均可引起颅内血管狭窄.根据有无神经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可分为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及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对于有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检查和诊断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对因治疗,对于无症状颅内动脉狭窄的早期识别和及时诊断有助于脑卒中的早期预防和干预.

  • 以偏侧舞蹈症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一例

    作者:葛永桂;郭婷婷;王健;王玉洁

    偏侧舞蹈症是以单侧、快速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屈曲、伸直、转动等舞蹈样运动,可累及身体任意部位,以肢体远端为主.引起舞蹈症的病因除遗传性疾病外,还包括脑卒中、感染、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及药物等.其中,脑卒中是成人非遗传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但舞蹈症却是脑卒中的罕见并发症.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以偏侧舞蹈症为临床表现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报道如下.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王大明

    我国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病率较高,并且是中青年人群发生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也是临床脑血管病防治的热点问题之一.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以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内科药物治疗.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严格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的情况下,颅内狭窄动脉供血区的年脑卒中率仍有8%~20%;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平均随访13.8个月,脑卒中率达22%.

  • 颅内动脉狭窄的缺血适应防治方法和策略

    作者:孟然;郭秀海;吉训明

    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 %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更好.大脑中动脉支架术后1年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为12%,支架术后1年再狭窄发生率为10.5%.我国高龄老年患者比例日益增大,因全身状况及血管狭窄部位等不适合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加之国内地区间医疗水平和设施差异较大,患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很差.远隔缺血适应这一非药物方法以其简便、安全、有效、廉价的特点,对防治脑卒中发生和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马敏敏;张仁良;殷勤;徐格林;周志明;朱武生;樊新颖;刘新峰

    目的 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6例,观察其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狭窄率、症状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行脑血管造影术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0.6±12.1)%,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为(20.4±10.2)%,手术成功率100%.30天和6个月内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3%和12.5%.68.8%患者症状改善明显.5例患者行脑血管造影术复查,1例伴有80%再狭窄.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成功率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评估价值的研究

    作者:朱惠萍;李常红;杜志华;张燕辉;冯浩;于逢春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 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 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 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俞欢;李勇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44例老年患者行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检测,将颅内动脉狭窄者29例为狭窄组,其余125例为非狭窄组,比较两组间2型糖尿病、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血压,空腹和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C肽,尿白蛋白肌酐比(Alb/Cr),血脂水平,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明显增加(P=O.00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危险高,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TG、HbAlc、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尿Alb/Cr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HbAlc和尿Alb/Cr是颅内动脉狭窄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

  • 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相关性研究

    作者:李燕;宋佳成;孟欢;余静;洪汛宁;马占龙;施海彬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探讨颅内动脉钙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头颅CT 和(或) M RI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并进行头颅C T血管成像(C T A )检查的患者125例,根据钙化评分分为无钙化组21例(0分)、轻度钙化组72例(1~2分)和重度钙化组32例(≥3分),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及分布特点。同时将有M RI资料的60例患者分为:组Ⅰ24例(腔隙性脑梗死数1~4个),组Ⅱ36例(腔隙性脑梗死数>4个),分析钙化评分与腔隙性脑梗死数量的关系。结果12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无钙化组患者为16.8%,轻度钙化组患者为57.6%,重度钙化组患者为25.6%,C T A 显示钙化发生率高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内段(67.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2.321,95% CI:1.050~5.129,P=0.037)和年龄(OR=1.052,95% C I:1.014~1.092,P=0.007)是颅内动脉钙化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数量与钙化评分关系的分析显示,组Ⅱ钙化评分高于组Ⅰ[(2.3±1.5)分 vs(1.2±1.1)分,P=0.004]。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钙化发生率高,糖尿病及年龄与颅内动脉钙化密切相关,钙化程度可为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及临床预后提供参考。

  • 血脂变量与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程曼;张瑜;姚源蓉

    目的 探讨血脂变量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初发脑梗死(FCI)患者93例(F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再发脑梗死(RCI)患者86例(RCI组),RCI组又根据头颅CT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为中度狭窄组21例、重度狭窄组24例、闭塞组41例,测定TC、TG、LDL-C、HDL-C、非HDL-C、TC/HDL-C、TG/HDL-C、LDL-C/H DL-C,分析血脂指标在2组患者的差异及其与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RCI组高血压、糖尿病、不稳定性斑决、血管闭塞及TG/HDL-C显著高于FCI组(P<0.05);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TG和TG/HDL-C显著低于闭塞组[(1.40±0.40) mmol/L,(1.46±0.48)mmol/1 vs (2.16±1.35)mmol/L,P<0.05;1.42±o.47,1.34±0.50 vs 2.25±1.74,P<0.05].TG/H DL-C、血管闭塞、TG、高血压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TG和TG/HDLC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复发风险及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性的危险因素.

  • 踝臂指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研究

    作者:谢瑛

    目的 评价踝臂指数(ABI)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探讨AB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每例患者行ABI测量,同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分级法将患者分为正常组(40例)、轻度狭窄组(51例)、中度狭窄组(44例)和重度狭窄组(65例),比较每组ABI值,并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ABI的相关性,计算不同的ABI截断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脑动脉狭窄的预测作用.结果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异常率34.5%.与重度狭窄组比较,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ABI明显升高(P<0.05).ABI异常是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好的敏感性(83.6%)和特异性(71.5%);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ABI呈负相关.结论 ABI≤0.9对脑动脉重度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ABI技术可定量地反映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临床评价和诊断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 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炎强;孙绍洋;张炳俊;戴永强;伍爱民;鲍健;胡学强;陆正齐

    目的 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 选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年龄分为45~64岁组99例,65~74岁组84例,75~99岁组52例.比较3组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 45~64岁组、65~74岁和75~99岁组患者吸烟(37.4%、25.0%和13.5%)、饮酒(20.2%、7.1%和3.8%)、血脂异常(8.1%、11.9%和30.8%)、同型半胱氨酸[(14.64±6.42)μmol/L、(16.75±6.78) μmol/L和(18.02±9.56)μ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2.13)%、(6.56±2.04)%和(6.57±1.50)%]、脂蛋白(a)[(239.77±207.20)mg/L、(228.71±211.03)mg/L和(183.68±126.46)mg/L]、TG/HDL-C (2.04±1.62、1.64±0.98和2.16±1.82)、TC/HDL-C (4.40±1.09、4.89±1.36和4.99±1.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5~64岁组、65~74岁组以单支血管受累多见,75~99岁以多支血管受累多见,3组患者均以前后循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受累多见.结论 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延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型半胱氨酸与脂代谢紊乱是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 缺血性脑卒中颅内血管狭窄的血压管理

    作者:冯立群;张茁

    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合理的控制血压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和预防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伴有颅内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如何控制血压?把血压控制在什么水平上?这是近年来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领域里热议的话题.目前,高血压的治疗强调指南指导下的个体化原则.伴有颅内血管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因为狭窄的血管不同,狭窄的部位不同,狭窄的程度不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也不同,所以,对这些患者的血压管理.更需要充分地考虑脑的血流灌注情况,考虑颅内血管狭窄后机体代偿机制的维系,使降压的目的既可达到减轻高血压导致的血管损害,又能够在血管病变的基础上,保证重要脏器特别是脑的血流供应.

77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