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癌症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时辰化疗的护理效果分析

    作者:魏绪芳;徐晓婷

    时辰化疗是指24小时昼夜变化中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以达到佳化疗效果和小毒副作用的目的,是建立在时辰生物学和时辰药理学基础上的,近年来对于时辰化疗治疗癌症的疗效已得到肯定,该方法操作简单,副作用轻,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易被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所接受.但时辰化疗不仅要求化疗药物的准时给予,还需维持较长的输液时间,以便保持较衡定的血药浓度,用常规浅静脉注射极易造成静脉炎,药物外渗等现象,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及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自2001年6月至2003年5月,我科对30例需时辰化疗的癌症患者实施了中心静脉置管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效果分析如下.

  • 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控制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作者:张佳丽;孙志辉;陈书艳

    目的 探讨降压药物的不同用药时机对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在晚上20:00~21:00点服药,对照组在早上6:00~7:00点服药,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分别于服药前后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24h平均动脉压(24 h-MMA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日间平均动脉压(d-MMA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动脉压(n-MMAP),并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压节律及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58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有57例患者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患者24 h-SBP、24 h-DBP、24 h-MMAP、d-SBP、d-DBP、d-MMAP、n-SBP、n-DBP、n-MMAP的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65.5%的患者转变为杓型血压,对照组50.9%的患者转变为杓型血压,两组血压节律的转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尿蛋白均较各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上服药,更有助于控制昼夜血压,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

  •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的应用时机及安全性评价

    作者:张杰;朱善香;高苓;张明明;王菲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的用药时机及安全性.方法 PCI术前应用替格瑞洛的ACS患者120例为术前组,PCI术后应用的ACS患者120例为术后组,术前术后均应用氯吡格雷的ACS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PCI术后6个月心脏血流,术后1、3、6月心功能改善情况,PCI术后90 d主要及次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3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4 h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等生化指标.结果 PCI术后6个月3组心脏血流均有所改善,术前组、术后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术前组优于术后组(P<0.05或P<0.01);术后1、3、6个月时,术前组及术后组心脏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术前组优于术后组(P<0.05或P<0.01).90 d内,术前组、术后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3组术后24 h术前组、术后组肝肾功能、心肌酶受影响程度低于对照组(P<0.01),且术前组影响程度显著术后组(P<0.05或P<0.01).结论 ACS患者PCI术前应用替格瑞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 好钢用在刀刃上--谈抗HBV药应用时机

    作者:王振坤

    慢性乙肝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但自抗病毒药应用于临床以来,这种困难局面大有改善,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HBV)被抑制了,症状减轻或消失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肝硬化进程减缓了,肝癌发生率也下降了.可以认为,人类在与乙肝病魔斗争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目前抗HBV药物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时机.

  • 259例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效果分析

    作者:陆耘;颜海斌;吴利云;应成龙;罗斌

    目的:对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效果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干预措施的效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用干预前后组Ⅰ类切口手术病例259例,比较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结果经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用药时机、用药疗程、药物选择更趋于合理,联合用药情况明显减少,合理性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不合理因素有了明显改善。

  • 骨科手术后抗感染治疗492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伦

    目的 分析骨科手术后联合使用抗感染药物及不同给药时间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492例骨科手术后抗感染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联合使用两种抗感染药物情况分为A、B、C三组,A组163例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B组162例联合应用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脂类药物、C组167例联合应用两种β-内酰胺类药物;按术前给药时间分为术前0.5 ~2 h、3~24h;按抗生素使用时间分为<24h、24h至3d、4~7d,比较各组抗感染治疗疗效.结果 术前0.5~2 h给药有效率为97.4%,术前3~24 h有效率为9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97,P<0.05);用药持续时间<24h有效率达92.3%,用药持续时间24h至3d有效率为96.8%,用药持续时间4~7d有效率83.5%,术后用药持续时间<3d抗生素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4~7 d(x2=6.19,P<0.05).A、B、C三组联合用药方案抗感染总有效率分别为:95.3%、94.5%、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6,P>0.05).结论 手术前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效果较好,联合使用抗生素不能提高抗感染效果.

  • 甘露醇的临床合理使用

    作者:史卫忠;赵志刚

    目的:总结甘露醇的临床合理使用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对甘露醇的药理作用、应用原则、用药时机、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其禁忌症进行综述,探讨甘露醇的临床合理使用.结果:甘露醇的使用应注意个体化,用量仍然存在争议.结论:临床在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时要权衡利弊,合理使用甘露醇.

  • 阿托品在硬膜外麻醉腹部手术前用药时机探讨

    作者:戴寒英;高素清

    腹腔内脏器官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腹部手术中因内脏牵引反应经常出现心动过缓,严重时可反射性心跳骤停,多年来,病房用阿托品一直作为麻醉前用药,目的之一是来预防迷走神经的过度兴奋,但目前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比观察不同时点硬膜外麻醉腹部手术中的心率、血压变化,探讨阿托品在腹部手术前用来预防迷走神经兴奋的时机.

  • 苯巴比妥负荷量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用药时机

    作者:拉热;马红;吴巧艳;张国斐

    目的:分析苯巴比妥负荷量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高效用药时机.方法:本研究选取某院2013-2016年间就诊的缺血缺氧性脑病(HIE)患儿169例进行研究,回顾性收集患儿治疗方案,并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受试对象分为3组:A组患儿51例.24 h内使用负荷量苯巴比妥进行预防干预;B组患儿50例:24 h后使用苯巴比妥负荷量预防干预;C组患儿68例:未进行苯巴比妥负荷量预防,为对照组.收集患儿入院时基本情况,以及随访预防干预HIE的病情表现和预后状态,同时进行美国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国产期补充Ⅱ(SNAPPE-Ⅱ)的评分评价.讨论苯巴比妥负荷量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佳用药时机.研究中的数据均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入院时3组患儿的SNAPPE-Ⅱ评分差别也无显著性差异.随访A组受试对象意识恢复快,而C组慢,P<0.05;反射和肌张力恢复时间也表现为A组快而C组慢,P<0.05;3组患儿随访SNAPPE-Ⅱ评分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评分水平优,C组差.同时统计患儿随访死亡发生情况,A组未检出死亡病例,B组和C组死亡率分别为2.00%和11.76%,C组岁高,A组低.结论:24 h内使用苯巴比妥负荷量防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个高效的治疗时机,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并改善预后,减低死亡风险,值得临床推荐.

  • 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的不同用药时机对川崎病患儿疗效及其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张喜芳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免疫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的用药时机对川崎病患儿疗效及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7年6月河南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52例川崎病患儿.按照IVIG用药时机的不同分成2组:早期组19例(发病7d内确诊治疗)、晚期组33例(发病7d以上确诊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早期组发热消退时间、淋巴结肿大时间、黏膜充血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分别为(5.75±0.52),(6.51±0.68),(4.60±0.21)和(5.62±0.32)d;晚期组发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时间、黏膜充血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分别为(10.21±0.66),(8.65±0.64),(8.95±0.38)和(8.14±0.68)d.与晚期组相比,早期组发热消退时间、黏膜充血时间和皮疹持续时间均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儿冠状动脉扩张率为5.26%,低于晚期组的1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儿治疗后的WBC,PLT,CRP,ESR指标均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AS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zyme,CK-MB)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降低,且早期组的显著低于晚期组(P<0.05).结论: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药能够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症状及血液指标.

  • 优化流程规范连台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

    作者:贺吉群;聂志芳;肖映平;吴卓珊;谢伏娟

    目的 优化抗菌药物使用流程,保证连台手术术前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201 5年12月优化某院抗菌药物使用流程,选择201 5年5-11月6072例连台手术作为对照组,2015年12月-2016年5月5 832例连台手术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合格率,分析延迟/提前使用原因.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流程优化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77.16%、78.8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305,P =0.004).抗菌药物使用流程优化后,抗菌药物0.5~1 h内使用率(82.36%)较优化前(41.11%)明显上升;距切皮时间<0.5h抗菌药物使用率由优化前的57.11%下降至4.32%;但距切皮时间>1 h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78%增加至13.32%.连台手术抗菌药物使用延误/提前原因主要包括医护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巡回护士对连台手术间隔时间的评估欠准确(62.13%),麻醉医生插管或穿刺时间过长(13.57%).结论 优化流程,可以提高连台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0.5~1h内使用率,有助于保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

  • 护理干预减轻化疗患者胃肠道反应效果观察

    作者:何月萍;李颜;张玉简;赵梁桦;陈丽霞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轻肿瘤患者化疗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 80例接受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护理及随机应用止吐药,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行系统性化疗前宣教、化疗期进行饮食护理干预、提供舒适护理、正确掌握止吐药物的用药时机和加强化疗后宣教指导.结果 实验组患者化疗期间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加强患者的健康宣教、化疗期间提供舒适护理,正确掌握止吐药物的用药时机,可有效预防及控制化疗性胃肠道反应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作者:严鹏科;陈德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能有效预防或治疗术后外科感染,减少相应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但目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普遍存在不合理应用的现象,其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象尤为严重[1-4].如抗菌药物使用无适应证、药物选择错误、用药时机不当、用药疗程过长等,导致耐药菌的蔓延,临床疗效降低和不良反应增多,同时亦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使医疗资源遭到极大浪费.因此,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加以干预与管理.

  • 阿托品在胆系手术中预防胆心反射的用药时机探讨

    作者:潘百强;黄杰明

    目的:观察胆系手术用阿托品预防胆心反射的用药时机.方法:将45例ASAⅠ~Ⅱ级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15),术前在病房给患者皮下注射阿托品0.5mg;B组(n=15),未用术前药,入腹时静注阿托品0.5mg;C组(n=15),未用术前药,胆系操作时视心率情况静注阿托品0.5 mg.3组患者选择入室后、麻醉后20min、入腹时、牵拉胆囊4个时相观察其血压、心率.结果:硬膜外麻醉后A、C组的心率明显减慢,在牵拉胆囊时心率比前三种时相明显减慢,B组的心率在麻醉后20min明显减慢,在后两个时相心率虽有下降趋势,但与麻醉前相比无显著差异.麻醉后3组患者的血压下降明显,以牵拉胆囊时低,与术前比差异显著.结论:用阿托品作为麻醉前用药防止胆心反射的效果不理想,而在入腹时静脉注射阿托品则能很好地预防胆心反射.

  • 缺血性中风的溶栓治疗

    作者:甘振球

    缺血性脑血管病之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治疗以抗凝、溶栓为主,特别是急性期,溶栓为主要治疗方法已成共识.现就溶栓药物剂量、效果、用药时机、给药途径、副作用综述如下.

  • 普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生素的现状调查(附海南省25间医院普外科手术病例抽查报告)

    作者:王海东;王弋平

    目的 为了摸清海南省普外科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方法 对全省25间医院普外科进行医疗质量检查时,详细记录了抽查病案抗生素的使用情况,25间医院中,三甲医院5家,二级医院20家,共抽查普外科在架病历及归档病历258份.结果 254例使用了抗生素,占98.5%,而未使用抗生素的4个病例,1例系烧伤入院后立即转院,1例系胆囊息肉病人因糖尿病停做手术而出院,还有2例系甲瘤病人,尚未做手术.而已做手术并记录完整的207例病例,全部使用了抗生素.207例已手术病人,3例属于治疗使用抗生素,204例为预防使用抗生素,204例中,男133例,女71例;年龄范围3月~88岁:204例中,以2种或3种抗菌素联合应用多,共151例,占74.0%,用药时间以4-7天居多,共125例,占61.3%,应用抗菌药物共35种,5648例次.各类抗菌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抗厌氧菌类,喹诺酮类,青霉素类,氨基糖甙类使用多.应用频率排在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为甲硝唑,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拉定,及氧氟沙星.手术开始前20~30min给预防使用抗生素者7例,占3.43%.术前1-6天患者无使用抗生素指徵而使用抗生素做为预防使用的13例,占6.37%.无特殊要求使用100ml做溶媒,而在20~30rain滴完的51例,占25.0%.结论 使用抗菌药物贵在合理,但我省普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因素,主要表现在:1)适应征掌握不严.2)选择预防用抗生素针对性不强.3)用药时机及方法不对.4)使用抗生素的随意性太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涉及多学科的合作,而领导的重视,医师水平的提高,对药物回扣的遏制,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机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

    作者:杨思芸;李林;张利平;唐志立;苏强;朱丽莎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机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剖宫产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择期行剖宫产术.对照组患者于胎儿断脐后立即给予注射用头孢硫脒2.0g,静脉注射,术后6h内再给予2.0 g,静脉注射;观察组患者切皮前0.5~2h给予注射用头孢硫眯2.0 g,静脉注射,术后6h内再给予2.0g,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及术后6、12、24、48h体温,术后48h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以及术后子宫内膜炎、切口感染、尿路感染、产褥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6、12、24、48 h体温,术后48 h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4.8±1.60)h]明显短于观察组[(5.5±1.6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子宫内膜炎(0vs.2.00%)、伤口感染(0 vs.0)、尿路感染(2.00% vs.2.00%)、产褥病(4.00% vs.6.00%)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皮前和断脐后使用抗菌药物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感染预防效果相当,但切皮前用药延长了抗菌药物预防时间.

  • PCI术前早期和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ACS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比较

    作者:张琮;李玉敏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和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高危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100例高危ACS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应用替罗非班,其中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4~6 h给药,剂量为10μg/kg,3 min内完成静脉注射,而后以0.15μg/(kg·min)的速度静脉泵注,用药至PCI术后24 h;对照组患者于PCI术开始时应用,给药方法同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血小板聚集率(PAR)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TIMI血流分级2~3级及TMPG 2~3级的患者例数均显著多于治疗前,且观察组TMPG 2~3级的患者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TnⅠ均显著升高,PAR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8.0%)与对照组(1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善高危ACS患者的冠脉血流及心肌血供。

  • 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欣母沛不同应用时机临床研究

    作者:王晓霞

    目的:观察并比较欣母沛结合相应护理方案在中央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不同应用时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央性前置胎盘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欣母沛 A 组和欣母沛 B 组,各30例。对照组于胎儿前肩娩出后给予产妇缩宫素20 U 子宫肌肉注射联合缩宫素20 U 静脉滴注,发生产后出血时采用按摩子宫、宫腔填纱、子宫动脉结扎等方式止血;欣母沛 A 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发生产后出血时应用欣母沛250μg 子宫肌肉或前臂三角肌注射,15 min 后出血仍无明显控制重复注射。欣母沛 B 组于胎儿前肩娩出后常规静脉滴注缩宫素同时立即在产妇子宫肌肉或前臂三角肌肉注射欣母沛250μg。3组产妇均接受相应的产科护理方案。观察3组产妇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产后24 h 内出血总量,记录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欣母沛 B 组以及欣母沛 A 组防治产后出血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欣母沛 B 组效果优于欣母沛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欣母沛 B 组及欣母沛 A 组在术中、术后2 h、24 h 内总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欣母沛 B 组在术中、术后2 h、24 h 内总出血量均低于欣母沛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欣母沛 A 组和欣母沛 B 组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且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影响治疗。结论预防性应用欣母沛结合相应护理可更有效防治产妇术中及产后出血,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米索前列醇防治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金彩凤

    目的:探讨掌握用药时机用于防治产后出血的重要性。方法:将本人2010年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孕妇中可能发生大出血的高危因素组40例设为观察组,胎儿娩出后在常规使用缩宫素20μ静推的基础上,立即使用米索前列醇400ug纳肛,将本人2007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孕妇中30例产后出血设为对照组,本组在胎儿娩出后常规静推缩宫素20μ,一旦出血大于500ml在使用缩宫素达到60μ仍无效时,则使用米索前列醇400ug纳肛。结果:观察组术中或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存在术中或产时可能发生大出血的高危因素的孕妇,在胎儿娩出后立即使用米索前列醇可以很好的起到预防产后出血及失血性休克,降低贫血的发生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对于减少剖宫产术中或产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具有重要价值。

44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