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的对照研究

    作者:付燕燕;蒲建新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对患者凝血、纤溶系统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影响.方法:将65例良性疾病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非随机分为两组,32例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腹腔镜组),33例行开腹子宫切除术(开腹组),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及术后48 h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等指标,观察各指标的变化及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术后即刻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APTT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PT、TT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D-D值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48 h进一步升高,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术后24 h两组患者FG均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各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子宫切除术均可使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血栓的发生风险;对于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需常规采取预防措施.因腹腔镜手术住院时间短,术后应密切随访与指导.

  • 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分析(附44例报告)

    作者:骆小英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价值及优越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85例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两组.44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41例行开腹手术(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腹腔镜组术后第7天血β-HCG阳性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输卵管畅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异位妊娠可达到开腹手术的疗效,且具有患者创伤小、出血量少、康复快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异位妊娠的首选术式.

  • 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及临床预后分析

    作者:蒋传伟;王刚;赵健;刘江;夏灿灿;江志伟

    目的: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适应证、安全性及远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67例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诊断为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微创组(n=43)与开腹组(n=24),分析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围手术期相关因素、手术适应证及远期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两组肿瘤多位于胃底,微创组占60.47%(26/43),开腹组占58.33%(14/24);肿瘤直径平均(4.06±2.28)cm与(3.90±2.82)cm.两组术中出血量[(33.61±23.51)ml vs.(137.08±40.24)ml]、术后住院时间[(7.00±3.38)d vs.(11.87±3.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无一例中转开腹,术后出现1例胃排空障碍.术后均至少随访1年,中位随访44个月,微创组中1例复发,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结论:微创技术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出血少、康复快的优点,胃间质瘤位于贲门口、幽门口等特殊位置时更具优势,与开腹手术相比,对术后远期生存无影响.

  • 微创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预后的初步比较

    作者:陈鹏;周斌;孙传东;邱法波;张炳远;郭卫东;徐永政;谈震;宋孟锜;曹景玉;胡维昱;韩冰;张顺;吴力群;王祖森;胡骁;田蓝天;冯玉杰;邹浩;朱呈瞻;吴泽华;马凯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为96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微创组与开放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情况(年龄、性别、黄疸、BMI、CA19-9、淋巴结有无肿大、术前合并症)、术中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相关指标(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胰瘘、胃瘫、术后出血、死亡等).根据学习曲线进一步将微创组分为初期组与进步组,比较两亚组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结果:微创组与开放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于开放组(P<0.05),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死亡率、胃瘫发生率及Clavien-Dindo分级3/4级并发症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胰瘘发生率优于开放组(P<0.05),但术后出血发生率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两亚组中,进步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初期组(P<0.05).结论:与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安全、可行,不仅可有效缩短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还能减少肺部、切口相关并发症,降低胰瘘发生率.但微创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术后出血发生率高,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在突破技术节点、跨越较长的学习曲线后,微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较好的选择.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胰体尾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冀蒙;侍力刚;汤靓;陈丹磊;邵成浩;刘安安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胰体尾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18例胰体尾部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腹腔镜组(n=8)与开腹组(n=10).结果:两组肿瘤CT大小、肿瘤类型、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数量、局部侵犯、脉管癌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胰腺体尾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安全、可行,可使患者获益.

  • 腹腔镜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疗效分析

    作者:汪正伟;牛坚;魏鑫;王飞通;周兵;刘斌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因非创伤性脾相关疾病行单纯性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行LS(LS组),25例行开腹脾切除术(open splenectomy,OS)(OS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评价其手术疗效.结果:LS组中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余均顺利完成手术.LS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显著优于OS组(P<0.05),手术时间稍长于OS组.LS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术中切除副脾3例;OS组发生并发症9例,术中切除副脾4例.术后随访5 ~48个月,平均(22.0±10.4)个月,均无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LS治疗非创伤性脾脏疾病安全、有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腹腔镜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体会

    作者:冯淞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56例胃穿孔患者,分别行腹腔镜修补术(腹腔镜组)与开腹修补术(对照组),每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肠梗阻、肺部感染、切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修补术治疗胃穿孔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术中操作时间,术后康复快,并发症较少.

  •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较大(5~10 cm)胃间质瘤的 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吴东阳;杜文轩;李文星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较大(5~10 cm)胃间质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收集2018年1月以前公开发表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较大(5~10 cm)胃间质瘤的英文文献,对提取的临床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总计440例患者,其中腹腔镜组217例,开腹组2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相较开腹组,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更少(WMD=-40.57,95%CI=-68.89~-12.25,P<0.05),术后进食时间(WMD=-0.75,95%CI=-1.25~-0.26,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更短(WMD=-2.38,95%CI=-3.09~-1.66,P<0.05).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5.62,95%CI=-34.03~65.26;OR=0.56,95%CI=0.31~1.01;P>0.05).在远期疗效方面,腹腔镜组5年无病生存率较高(OR=2.66,95%CI=1.23~5.75,P<0.05),两组术后总体复发率及5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较大(5~10 cm)的胃间质瘤,腹腔镜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不会导致肿瘤复发率、总体死亡率增加,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郑佳隆;黄鹤光;陈燕昌;陆逢春;林贤超;林荣贵;杨媛媛

    目的:探讨腹腔镜巨脾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手术注意事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008年5月31日至2014年10月9日施行腹腔镜脾切除术77例,以脾脏的长径是否≥20 cm分为巨脾组(n=13)与非巨脾组(n=64)两组,并回顾同期进行的74例开腹巨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归为开腹组(n=74),对比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非巨脾组相比,巨脾组手术时间长[(223.0±30.6) min vs.(171.9±14.2) min]、术中出血多[(360.0±57.9) ml vs.(130.8±26.2) ml]、术后住院时间长[(10.1±2.6)d vs.(7.6±0.9)d].与开腹组相比,巨脾组术后恢复进食时间[(2.7±0.8)d vs.(4.1±0.4)d]及术后住院时间短[(10.1±2.6)d vs.(15.4±2.0)d].结论:腹腔镜巨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手术切口小、术后康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 选择性保脾治疗创伤性脾破裂69例报告

    作者:何信众;周海军;周君;王欣

    目的:探讨选择性保脾治疗创伤性脾破裂的临床价值.方法: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69例创伤性脾破裂Ⅰ~Ⅲ级患者,分别采用非手术治疗,腹腔镜下或开腹电刀烧灼、医用生物胶粘合、止血纱布填塞、缝合修补、脾部分切除等方法止血保脾.结果:非手术治疗25例;开腹保脾16例,术中切脾2例;腹腔镜保脾手术23例,镜下切脾2例,1例中转开腹行脾切除术;共64例保脾成功,术后6个月复查CT,脾脏愈合良好,免疫功能指标均正常,无再出血、腹腔感染发生.术后随访3~96个月,平均(28.5±2.5)个月,无膈下脓肿、血小板升高、免疫功能减退.结论:在脾破裂治疗过程中应始终保持保脾理念,准确分级、判断血液动力学变化,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术者技术水平,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对于创伤性脾破裂Ⅰ~Ⅲ级、血液动力学稳定的患者,合理选择保脾方式可取得满意疗效.

  • 腹部切口感染42例治疗体会

    作者:张宏;郑字

    切口感染在腹部手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传统的清创、引流、换药等治疗方法往往需要较长的愈合时间,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开支均增加.我科对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进行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 剖腹清洗胃肠道抢救口服毒物严重中毒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艺雄;蒙德

    口服毒物严重中毒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内科方法进行抢救,死亡率高,近年来采用外科方法--剖腹清除胃肠道毒物抢救取得良好效果.本文主要对剖腹清洗胃肠道治疗口服毒物严重中毒的手术指征和禁忌证、手术时机、剖腹洗胃液的选择、术后并发症及对策等的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剖腹术 洗胃 中毒
  • 卵巢囊肿患者手术指征的探讨

    作者:丁晓曼;冷金花;郎景和;李华军

    目的:探讨卵巢囊肿患者的手术指征.方法:诊治单纯囊肿患者221例,其中大径<5cm 76例、≥5cm 145例.184例施行了腹腔镜手术,37例施行了剖腹手术.结果:病理学分析无1例恶性.单纯囊肿、卵巢冠囊肿和黄体囊肿大径在<5cm和≥7cm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90.8%和60%,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纯囊肿,卵巢冠囊肿和黄体囊肿在绝经前和绝经后者中的发生率为81.5%和84.0%.结论:大径≥7cm的卵巢囊肿应及时手术,<7cm者可短时间观察,如囊肿持续存在,则应手术.绝经后者的卵巢囊肿应及时手术.

  • 腹腔镜与剖腹行良性卵巢囊肿剥出术的对照研究

    作者:姜卫国;孙韵英;刘召芬;程红英;王洪海;李翠荣

    目的:比较腹腔镜术与剖腹术两种方法行良性卵巢囊肿剥出术的结果.方法:将妇科手术治疗的75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38例)和剖腹术组(37例),对两组患者的特征及术中、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体重、剖腹术史、囊肿大小、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病率、对镇痛药的需求、术后住院日及恢复时间,腹腔镜组显著减少(P<0.01或P<0.05).结论:腹腔镜行良性卵巢囊肿剥出术优于传统剖腹术.

  • 盆腔包裹性积液治疗方法的探讨

    作者:朱建龙;洪向丽;凌梅立;邵敬於;王德芬

    目的:探讨盆腔包裹性积液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方法:随机将盆腔包裹 性积液 46例分成两组,A组:B超穿刺组,B组: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组,并对治疗效果作回顾性 分析。 结果:完全治愈率A组为54.55%(12/22),B组为83.33%(20/24)(P<0.05)。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90.01%(20/22),B组为91.67%(22/24)(P>0.05)。结论:剖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是治疗盆腔包裹性积 液较好的方法,但要根据患者年龄、孕次及盆腔包裹性积液的量而定。

  • 经阴与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李凤霞;张艳萍;季晓云

    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20%~30%[1],药物治疗多无效,或虽有效但疗效维持时间短,多数患者终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近年,随着保健意识的增强及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比例日益增加.现回顾分析我院50例经阴子宫肌瘤剔除术和50例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二种术式的临床价值.

  • 阴式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临床效果比较

    作者:徐玲

    近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受到广大妇产科医生及患者的关注,2000年5月至2006年8月我院行阴式全子宫切除术178例,同期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182例,现将相关资料分析比较如下.

  • 盆腔异位节育环取出28例临床报告

    作者:姚红;夏晓平;王和英;葛庆生

    我国宫内节育环的使用者约占采取避孕措施夫妇的40%.其特点是安全性高,避孕效果好,操作简单等[1].但是宫内节育环可引起相关的并发症,其中严重的是节育环异位,不仅不能起到避孕的作用,而且可引起相应部位的症状或严重并发症.过去对异位至盆腔的节育环一般采用经腹途径取出.我们现经腹与经腹腔镜两种方式取出,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 腹腔镜肛门括约肌间超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与开腹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

    作者:甄亚男;肖瑞雪;徐慧荣;李健宁;石会勇;徐忠法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腹腔镜经括约肌间切除(ISR)与开腹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短期疗效.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EMBas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比较腹腔镜ISR与开腹ISR治疗超低位直肠癌所有病例对照试验,包括发表和未发表的资料及会议论文.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之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5篇有关的病例对照研究,合计52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出血量[均数差(MD)=-65.42,95% CI为-93.45~-37.38,Z=4.57,P<0.000 01]、排气时间(MD=-0.96,95% CI为-1.45 ~-0.47,Z=3.83,P=0.000 1)及住院时间(MD=-1.69,95%CI为-2.19~-1.19,Z=6.63,P<O.000 01),腹腔镜组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MD =6.61,95% CI为-21.29~34.51,Z=0.46,P=0.64)、环周切缘阳性率(OR =1.01,95% CI为0.37 ~ 2.80,Z=0.02,P=0.98)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OR=0.73,95%CI为0.45 ~1.20,Z=1.23,P=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开腹组在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略优于腹腔镜组(MD=-1.16,95% CI为-2.14~-0.18,Z=2.31,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ISR手术治疗超低位直肠癌在术后短期疗效方面优于开腹手术.

  • 剖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07例治疗体会

    作者:沈孝利

    我院自 1990 年 3 月-2001 年 10 月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 107 例,既往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以阑尾切除术后为多(41 例,占 38.3%),其次为肠切除术后(16例,占 15%).第一次手术至发病间隔长短不等,长者 11 年,短 8 d.107 例中行手术治疗38例(35.5%),非手术治疗 69 例(64.5%).本文结合文献对剖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原因、手术指征及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534 条记录 20/27 页 « 12...17181920212223...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