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同期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效果观察

    作者:吕翠红;李明利;吴红亮

    目的:探索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同期放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日至2018年3月20日期间我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100例患者(实施信封随机分组模式),对照组的50例患者进行放疗干预,观察组的50例患者进行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同期放疗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总有效率(98.00%)、死亡率(6.00%)、生存时间(32.85±3.95)d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实施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同期放疗干预效果显著.

  • 分子靶向药物与放射治疗

    作者:王迎选;曹京旭

    恶性肿瘤是长期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手术、放、化疗是肿瘤治疗的3大主要治疗手段,临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合理的综合治疗是取得治疗成功的唯一路径.为此,肿瘤界的学者们一直努力探究以放化疗同步、化疗或放疗与手术合理结合或序贯、精确放疗技术的应用等综合治疗方案,以寻求大限度的提高肿瘤控制率、大限度的降低治疗毒性并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 岩舒注射液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致皮疹的疗效观察

    作者:汤江林;彭济勇;鲁志兵

    目的:观察岩舒注射液治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致皮疹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13例中晚期肺癌患者,服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吉非替尼或埃罗替尼出现皮疹后3~5天,应用岩舒注射液20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每天一次,10天为一疗程,用药二疗程后开始评价.结果:13例患者痊愈0例;显效2例,占15.4%;好转8例,占61.5%;无效:3例,占23.1%;总有效率(显效+好转)76.9%.无明显毒副反应发生.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陆琰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些与肿瘤细胞分化增殖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酶作为药物筛选靶点,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成为当今抗 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

  • 五味消毒饮治疗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关皮疹30例临床观察

    作者:陈学武;姜靖雯;林海峰

    目的 观察五味消毒饮治疗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相关皮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60例口服EGFR-TKIs出现皮疹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每日于患处外涂尿素软膏3或4次.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五味消毒饮口服联合外洗,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检测外周血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30天进行生活质量评分.治疗前后行皮疹严重程度分级评定,并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试验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3.3%、80.0%,对照组分别为40.0%、50.0%,试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0天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皮疹严重程度分级及超敏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治疗后皮疹严重程度分级及超敏C反应蛋白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天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味消毒饮治疗肺癌患者EGFR-TKIs相关性皮疹临床疗效明确,安全性较好.

  • 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KRAS突变分析

    作者:郑神英;李宁

    肺癌和结直肠癌都是很常见、发病率很高的恶性肿瘤.肺癌目前是全世界癌症死因的第1名,其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1].结直肠癌是癌症死亡的第3大原因,每年几乎有100万例的发病率,无论在男性还是女性[2].由于很多患者在诊断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常规治疗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随着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使得癌症患者的治疗有了很大改善,如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KRAS基因与肺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KRAS突变是所有肿瘤中突变频率高的基因,因此成为研究的焦点.KRAS基因是EGFR的下游因子,若基因发生突变,则患者不能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获益.因此KRAS的突变成为靶向治疗的关键.本研究用测序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中KRAS的突变情况,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横向比较KRAS基因突变在两种癌症间的异同.

  • 慢性髓性白血病K-562细胞的凋亡耐受

    作者:缪泽鸿;丁健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K-562细胞株对与类别无关的多种凋亡诱导剂具有耐受性,表现为凋亡潜伏期延长,caspases激活延迟及其活性谱和亚细胞分布改变,电泳不易显示典型、清晰的DNA梯形条带.K-562细胞凋亡耐受机制复杂,Bcr-Abl上调ERK/MAPK通路,经尚未阐明的中间环节,抑制凋亡诱导剂引起的线粒体释放反应,导致caspase-3激活延迟,是其可能的机制.目前研究中的克服K-562细胞凋亡耐受、治疗CML的策略包括特异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等.

  • 首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Gleevec

    作者:郭晓宁;丁健

    GleevecTM(原名STI571)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选择性地抑制慢性髓样白血病(CML)患者的Bcr-Abl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对治疗CML取得了很好的疗效.Gleevec治疗CML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都显示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分子作用和耐药机制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该药物的开发成功,带动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热潮,成为本世纪抗肿瘤研究的重点.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作用

    作者:张小燕;万倩;房丽君;李剑

    慢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骨髓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发生了改变,通过分泌可溶性因子,参与细胞间粘附等方式减弱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从而引起耐药.本文就慢性髓系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变化及其在慢性髓系白血病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作用和机制作一综述,所讨论的具体问题包括骨髓微环境中MSC的作用,CML-MSC的特征和MSC引起CML耐药的有关机制等.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丁亦含;李玉峰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已使慢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但TKI耐药和患者不耐受的出现使部分患者难以获得满意疗效,治疗前筛选出高危患者以选用合适的TKI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早期发现耐药而及时转换TKI,有助于TKI的精准使用和疗效的进一步提高.本文就初诊患者基线临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和伊马替尼早期治疗反应规律对患者远期预后影响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何海涛;李惠民

    虽然传统化疗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在提高初治完全缓解率和克服缓解后复发方面仍存在局限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AML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包括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基因突变和基因异常甲基化等多种细胞分子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方面的异常.针对上述异常改变的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AML患者的预后,为AML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目前研究较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包括CD33单克隆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等.本文就AML治疗中分子靶向治疗问题的进展做一综述.

  •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晶晶;熊辉霞

    Ph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P-ALL)的一种高危亚型,其具有与Ph+ ALL类似的基因表达谱和IKZF1的高频遗传改变.Ph样ALL是BCP-ALL的临床和生物学异质性亚型.这种“Ph样”亚型的发病率可能在年龄较轻的成年人中更高,其预后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Ph样ALL的特征在于有细胞因子受体和激酶信号通路活化相关的遗传学改变.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以确定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纳入强烈化疗方案是否会改善Ph样ALL患者的预后.本文就Ph样ALL的流行病学、基因改变及治疗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 ABCG2与恶性血液病耐药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曲士强;傅铮铮;吴德沛

    ABCG2作为一种跨膜半转运蛋白,参与了内源及外源有害物质的外排,对机体正常组织起到了保护作用,但同时也介导了对多种化疗药物的外排,引起多药耐药,使许多恶性肿瘤患者对化学药物治疗不敏感,直接影响到临床预后.本文将对ABCG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ABCG2与干细胞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之间的关系的一些研究进展做简要介绍,同时还对ABCG2与恶性血液病耐药相关性的临床研究结果做回顾性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MSC通过CXCL12/CXCR4轴介导CML细胞对TKI耐药的研究进展

    作者:房丽君;涂怀军;李剑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效果虽然显著,但其治疗过程中产生的耐药问题仍无法避免.近研究表明,间充质于细胞(MSC)可以通过调节CXCL12/CXCR4轴来影响CML细胞定向性迁移、黏附至骨髓腔,介导CML细胞的保护性休眠、活化众多促存活通路、抑制线粒体介导的CML细胞凋亡及通过上调抗凋亡基因BCL-6的表达介导耐药.TKI联合CXCR4抑制剂有望成为提高CML遗传学治愈的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MSC介导CML细胞耐药途径,MSC增强CML细胞对CXCL12敏感性的途径及MSC增强CML细胞对骨髓血管黏附的途径进行综述.

  • 慢性髓系白血病TKI治疗新目标——无治疗缓解

    作者:杨岚;汪变红;金香淑;靖彧;于力

    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变了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长期服用TKI药物常常伴随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发生慢性不良反应的风险.目前,无治疗缓解(treatment-free remission,TFR)逐渐被视为CML治疗研究的新目标.临床试验报道,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的患者,在停止TKI治疗后仍然可以维持分子学缓解.本文结合TKI停药临床试验数据及新研究进展,对CML患者能否治愈和如何把握安全的停药策略等问题作一综述.当然,CML获得彻底的治愈,还需更多停药试验予以进一步研究.

  • 靶向酪氨酸激酶的治疗在骨髓增殖性肿瘤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魏敏;高春记

    酪氨酸激酶在细胞增殖、分化及生存和凋亡等重要生命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它们的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酪氨酸激酶及其信号通路中的组成元件的异常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不断被发现,对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关注.慢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因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出现而有了革命性的进展,但因耐药、耐受性及其他伴有酪氨酸激酶异常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需要,它不断研发出许多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适应症现在也逐渐被扩大,包括伴有PDGFRA,PDGFRB或FGFR1嗜酸性细胞相关的髓系钟瘤,伴有c-Kit突变的胃间质瘤等.近来,JAK2激酶抑制剂也逐渐进入临床试验用于伴有JAK2 V617F突变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本文将时于酪氨酸激酶异常在骨髓增殖性肿瘤的特点,以及靶向酪氨酸激酶治疗的应用做一综述.

  • TKI治疗时代成人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190和p210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分析

    作者:邱兰兰;卢业建;靖彧;于力;刘代红;王莉莉

    目的:分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治疗时代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Ph+ ALL)两种转录本p190和p210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差异,为该类疾病的临床预后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Ph+ ALL且使用常规化疗加TKI治疗伴或不伴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65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研究p190(n =41)和p210(n =24)两种不同转录本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结果:在临床特征上,p190组血小板数低于p210组,虽未达到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但却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趋势(46.3 × 109/L vs 65×109/L) (P =0.084);另外可见p190组初治骨髓样本中幼稚细胞比例较p210组有增高趋势(88.4% vs 76.8%)(P=0.096);其他临床特征如性别,年龄,白细胞,血红蛋白,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BCR-ABL/ABL表达水平等,在两组间未见明显差异.在治疗反应上,p190组和p210组在诱导治疗后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分别为80%(32/40)和87% (20/23),无明显差异(P=0.732);诱导至第1次完全缓解(the first complete remission,CR1)所需时间也无明显差异(28 vs 29 d)(P=0.922),两组完全缓解后复发率分别为61%(20/33)和43%(9/21),虽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 =0.202),但p190组的复发时间早于p210组,无论是从确诊时间起(212 vs 274 d)(P=0.077)还是从CR1时间起(146 vs 242 d)(P=0.084).在预后方面,p190组较p210组有较差的5年总生存(P=0.016)和无事件生存(P=0.085).结论:p190组较p210组具有血小板数偏低,初治骨髓血幼稚细胞数偏高的特点;CR率、CR1所需时间无明显差别,但p190组较易复发且复发时间较早,且5年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差于p210组,提示p190阳性患者在CR1后需尽快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强化治疗,以减少早期复发,进而改善Ph+ ALL病人的整体预后.

  • 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3年临床观察

    作者:王雅云;赵洪国;崔中光;李广伦;史雪;许宏;周扬;赵腾

    目的:评估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达沙替尼、尼洛替尼与伊马替尼的疗效差异,探讨佳临床选择.方法:对近3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3例新诊断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慢性期患者(47例接受达沙替尼,43例接受尼洛替尼,73例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各时间节点治疗反应及疗效,评估不良事件.结果:达沙替尼组、尼洛替尼组、伊马替尼组治疗3个月完全血液学缓解(CHR)率分别为77%、79%和67%,12个月分别为92%、91%和90%.3组治疗3个月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分别为55%、53%和33%,而12个月分别为86%、88%和69%.3个月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MMR)率分别为11%、9%和1%,而12个月分别为49%、50%和28%.达沙替尼组2例(4%),尼洛替尼组2例(5%)出现疾病进展,而伊马替尼组6例(8%)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尼洛替尼及伊马替尼药物安全性未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第二代TKI达沙替尼及尼洛替尼可带来更快更深的缓解,从而获得更好的远期预后.

  • TKI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获得深层分子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靖彧;杨岚;刘代红

    目的:评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的疗效,探讨获得深层分子反应(DMR)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接受TKI治疗的131例成人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各时间点治疗反应的疗效,分析影响获得M R4.5的相关因素.结果:131例患者中位随访24(6-120)个月,其中30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12(1-69.6)个月换为尼洛替尼治疗,13例在中位伊马替尼治疗31.2(3.1-87.6)个月时换达沙替尼.治疗3、6及12个月的获得主要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率分别为78%、79.4%及95.9%,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率分别为48.8%、66.7%及73.5%.60%的患者3个月时BCR-ABLIS< 10%,6个月BCR-ABLIS<1%占56.3%,12个月BCR-ABLIS<0.1%达55.2%.持续伊马替尼治疗组中53例(60.9%)获得MR4.5,31例(35.6%)能够获得稳定的MR4.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诊断时WBC计数及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3个月BCR-ABLIS水平是获得稳定MR4.5的独立影响因素.挟第二代TKI组中18例(40.9%)获得MR4.5,3个月BCR-ABLIS水平同样是获得MR4 5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伊马替尼治疗新诊断CML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与分子学疗效优异,对于耐药或不能耐受患者换为第二代TKI同样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且DMR率更高,获得早期分子反应预测MR4 5和稳定的MR4.5的累积发生率更高.

  • 平均红细胞体积可作为慢性髓系白血病疗效的预测指标

    作者:陆洛;乔纯;洪鸣;李砚如;潘良琴;钱思轩;朱雨;李建勇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会诱发大细胞贫血,且贫血的发生率随着伊马替尼血药浓度增加而升高.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启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变化是否与CML慢性期(CML-CP)的治疗反应相关.方法:收集119例CML-CP患者接受TKI治疗后的MCV、分子学、细胞遗传学反应等资料,回顾性分析启动治疗后MCV变化与CML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患者接受TKI治疗12个月后MCV值比初诊时显著升高(P =0.017).佳疗效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组MCV升高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达CCyR组(P =0.033).和MCV减低组相比,升高组患者更容易在接受TKI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获得CCyR(P=0.042,P=0.021),且更容易维持主要分子学反应(MMR)(P =0.030).结论:MCV作为一个简单易得的参数,可作为预测TKI遗传学反应的新指标.

673 条记录 1/34 页 « 12345678...33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