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伽玛刀治疗肝胆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海燕;赵海鹰

    目的:探讨伽马刀治疗肝胆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五医院肿瘤科40例经过伽马刀治疗的肝胆恶性肿瘤患者,共有50个结节,分析生存率、短期局部有效控制率等.结果:短期局部有效(3个月显效和有效患者)控制率为76%.在所有有效控制的结节中,直径<=5cm为86.6%,直径>5cm为60%,P<0.0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发性肝癌76.47%,继发性肝癌91.67%,胆管癌33.33%(P<0.05).伽玛刀术后3个月的生存率为71.00%,6个月的生存率为37.56%.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数目与生存率没有明显的关系,而肝功能,肿瘤性质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伽马刀治疗肝胆恶性肿瘤对控制肿瘤局部生长和提高短期生存率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胆管癌的疗效较差.

  • 上皮-间质转化相关标志蛋白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评估意义

    作者:刘磊;黄强;刘臣海;王成;邱陆军;胡元国;谢放;邵峰;朱成林

    胆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它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是仅次于肝癌的第二位肝胆恶性肿瘤[1,2].由于大多数胆管癌患者在得到确诊时已是疾病的晚期,故总体预后差.只有行根治性切除才能使患者获得佳疗效,但术后肿瘤的复发率仍然非常高[3,4],这往往与患者早期即发生肿瘤浸润转移有关.上皮细胞来源肿瘤在发生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多个机制的激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早期事件,也是肿瘤细胞具有迁移性和侵袭性的一个主要原因[5].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EMT相关标志物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旨在探讨胆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是否发生了EMT现象,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临床预后的关系,以期为胆管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 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晚期肝胆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容榕;林琳;周泽强;刘爱学;冯天举

    目的 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晚期肝胆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晚期肝胆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给予亚砷酸注射液化疗的亚砷酸组和给予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化疗的联合化疗组,每组30例,观察化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化疗组的总有效率(76.7%)、改善率(73.3%)、可溶性受体(sFlt-1)含量[(99.3±9.3) ng/ml]明显高于亚砷酸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A(VEGFA)[(67.2±9.4)ng/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B(VEGFB)[(36.8±5.6) ng,/ml]明显低于亚砷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头痛头晕、消化道症状、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心功能损害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有助于改善化疗效果,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且不良反应与亚砷酸注射液单药化疗相当,是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 肝胆恶性肿瘤皮肤转移8例的临床观察

    作者:何建智

    目的 探讨肝胆恶性肿瘤出现皮肤转移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肝胆恶性肿瘤出现皮肤转移的患者8例,均为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 1例肝细胞癌在剖腹探查时,受出血原因的影响,仅取病理组织检查,10个月后,检出切口皮下有2.5cm ×2.5cm的肿瘤,行切口肿瘤切除和肝脏左叶切除后,存活时间为9个月;1例肝门部胆管癌,采取根治切除手术治疗后2个月,发现上肢、头皮、双肺皮肤出现多发转移的情况,患者放弃治疗自行离院,存活时间为3个月;1例肝门部胆管癌,颈部检出皮肤单发肿瘤,随访示存活时间为10个月;1例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皮肤多发转移,细针穿刺皮肤结果,病检结果为胆管细胞癌,实施化疗治疗,存活时间为3个月;1例肝细胞癌胆管癌栓与梗阻性黄疸合并发生,对皮肤穿刺点观察,有类圆形结节检出,切除皮肤肿瘤后,存活时间已有15个月,未出现复发情况;1例肝门部胆管癌,到院就诊时,右大腿检出皮肤单发肿瘤,随访示存活时间为9个月.结论为防范肝胆肿瘤发生皮肤种植转移,需对切口保护技术和穿刺技术改进,针对肝胆肿瘤发生单发皮肤转移的病例,可应用手术方案治疗,可取得理想成效,针对多发皮肤转移,需采取综合治疗手段,以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 肝脏移植在肝癌治疗中的地位和评价

    作者:黄洁夫

    肝移植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治疗中的地位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再以识的过程。在肝移植发展的早期阶段,基于肝移植手术带来的巨大风险性、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及术后疗效不确定性考虑,以HCC为代表的肝胆恶性肿瘤曾经是此阶段肝移植的主要适应证。在全球初10例临床肝移植中,8例为肝脏恶性肿瘤病人,Starzl开展的第一例肝移植受者也是HCC病人。我国于1977~1983年开展57例肝脏移植,其中52例为肝癌病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CsA和UW液的问世,以及体外

  •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26例治疗体会

    作者:李志伟;鲁广恩;胡安国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肝胆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中、晚期肝癌获得手术切除者仅占20~30%,大多数患者失去手术机会,临床处理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综合治疗以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本文对1989.5月~1999.5月126例中、晚期肝癌进行的有计划的综合治疗研究、分析如下.

  • 自拟益肝汤治疗肝胆恶性肿瘤35例

    作者:姜毅

    对35例肝胆恶性肿瘤应用自拟益肝汤治疗,结果为症状明显改善者29例(82.8%),无改善者6例(17.1%);肝功能恢复正常者6例(17.1%),明显改善者15例(42.8%),稳定无加重者8例(22.8%),恶化者6例(17.1%).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 肝胆恶性肿瘤外周血人类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鸿康;李鸣;游建;谢隽;辛亮

    目的 探讨肝胆恶性肿瘤外周血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 mRNA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肿瘤科经病理确诊并且未接受过放化疗的肝癌、胆囊癌及胆管癌患者各30例,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复发时采取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单个核细胞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hTERT mRNA测定.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 (1)术前健康受试者30例,肝癌患者30例,胆囊癌患者30例,胆管癌患者30例,hTERT mRNA水平分别为3.42±1.75、8.42±2.42、8.47 ±2.39、8.17±2.63;(2)肝胆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hTERTmRNA水平与患者的肿瘤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性别、年龄和肿瘤类别无明显相关(P>0.05);(3)肝癌患者30例,胆囊癌患者30例,胆管癌患者30例,术前hTERTmRNA水平分别为8.42 ±2.42、8.47 ±2.39、8.17 ±2.63,术后hTERT mRNA水平分别为5.06±1.58、5.16±1.57、5.13±1.60;(4)随访时期有54例患者复发,复发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时外周血hTERT mRNA水平均较未复发患者显著升高(P<0.01);(5)复发患者肿瘤复发时外周血hTERTmRNA较术后3个月时显著升高(P<0.01).结论 肝胆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hTERT mRNA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患者的临床预后有关.

  • 胆管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作者:顾劲扬;丁义涛

    胆管癌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第2位肝胆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3%[1].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态势,日益受到包括肝胆外科医师在内的消化科专家的普遍关注[2].

  • 门静脉动脉化对肝脏及胆管周围血管丛的影响

    作者:陈嘉伟;唐启彬;王捷

    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PVA)是一种为防止肝动脉血流阻断后的肝功能损害和肝衰竭而将动脉血流导入门静脉的方法.其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体分流术、肝移植、进展期肝胆恶性肿瘤等手术中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 伽玛刀治疗肝胆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向荣超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肝胆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伽玛刀治疗的肝胆恶性肿瘤患者共48个结节,分析其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短期局部有效控制率为75%(6个月显效和有效患者).在所有有效控制的结节中,直径≤5cm为85.71%,>5cm为6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的性质也是影响局部有效控制率的因素,原发性肝癌75%,继发性肝癌91.00%,胆管癌33.33%(P<0.05).伽玛刀术后6、12个月的生存率分剐为83.33%,45.83%.生存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数目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患者的肝功能,肿瘤的性质是影响术后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结论 行立体定向射线全身治疗系统治疗中晚期肝癌对控制肿瘤局部生长和提高短期生存率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胆管癌的疗效差.

  • 门静脉动脉化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陈永亮;辛宪磊

    门静脉动脉化(portal vein arterialization, PVA)是一种为防止因各种原因导致肝脏缺失动脉血后引起肝功能不全及缺血性胆管病,将动脉血导入门静脉的一种手术方法。供血动脉可为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脾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等,应用肝总动脉及肝固有动脉较多,受血静脉一般为门静脉。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完全的门静脉动脉化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rterio-portal shunt,APS),完全的门静脉动脉化及初的PVA,是由Cohn等[1]于1952年在治疗门静脉高压行门腔分流手术时,为预防门腔分流术后肝脏供血大量减少而导致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而提出的;部分门静脉动脉化(APS)是Suzuki等[2]于1999年在治疗中晚期肝胆恶性肿瘤行扩大根治性切除时,当肝动脉受侵需切除或术中收到损伤无法修复,应用APS 的方法重建肝脏血流而提出的。目前国内外多数文献对门静脉动脉化和部分门静脉动脉化未严格的区分开来。近年来国内外较多的学者对其进行了基础研究,并将其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移植术、肝门部复杂外伤和其他肝胆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从众多的文献报道来看,多数学者认为PVA可改善肝功能、促进肝再生、预防肝功能不全及缺血性胆管的发生等多种临床意义。但有学者认为该术式可引起门静脉高压等不良反应。本文拟从门静脉动脉化对肝功能的影响、对胆管的影响、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以及门静脉动脉化后门静脉高压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