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儿童丙戊酸钠中毒致全血细胞减少一例
丙戊酸钠为广谱抗癫痫药,是癫痫治疗的一线药物,对大多数发作类型都有较好的疗效,故临床使用的频率较高.本文介绍1例因过量服用丙戊酸钠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丙戊酸钠不良反应的认识.
-
低增生性白血病三例报告
绝大多数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程度在活跃以上,仅少数病例在发病时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外周血可无幼稚细胞,无肝脾淋巴结肿大,骨髓活检提示增生减低,这类患者常被称为"冒烟性白血病"或白血病前期.
-
乌头碱中毒致全血细胞减少1例
乌头碱类植物有毒成分为乌头碱.乌头碱中毒主要表现为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症状,且乌头碱可直接作用于心肌而引起心律失常.现将笔者在临床发现1例乌头碱中毒致全血细胞减少病例报告下.
-
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原发疾病分析
目的 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原发疾病分布,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方法 收集160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临床资料,对原发疾病分布及不同原发疾病患者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 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占63.1%,非造血系统疾病患者占36.9%.结论 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症的原发疾病虽以造血系统疾病为主,但非造血系统疾病仍不可忽视.
-
全血细胞减少症156例骨髓象及病因分析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系同时减少时的骨髓变化及其常见病因.方法 对156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6例成人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以血液系统疾病为主,占83.6%(122/146),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急性白血病占31.5%(46/146),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15.1%(22/146),淋巴瘤10.9%(16/146);非血液系统疾病占16.4%(24/146),其中排在前三位的结缔组织疾病占3.4%(5/146),脾功能亢进占3.4%(5/146),慢性肝病占2.7%(4/146).10例儿童全血细胞减少,其中急性白血病占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占4例.结论 全血细胞减少常见的病因是急性白血病,因此加强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认识对于三系减少时白血病的初期诊断非常重要.
-
四川地区224例全血细胞减少症回顾性分析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全血细胞减少症(PC P )患者的病因,并分析其在性别、季度及年龄等方面有无统计学差异。方法对224例PC P患者进行病因统计,并按照性别、季度及年龄因素分组统计学分析。结果224例患者中,巨幼细胞性贫血高占46例(21%),余依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6例(16%),再生障碍性贫血27例(12%)等;224例患者中,男性110例(49.10%),女性114例(50.9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4季度就医确诊患者多(32%),第1季度少(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45~<65岁PC P患者比例高(36.17%),<18岁为较少(3.5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引起四川地区PCP常见的病因,其余依次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PC P发病率无性别差异,而季度及年龄对PC P的发病有影响。
-
骨髓涂片检出马尔尼菲青霉菌1例
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发病率低,艾滋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感染,多数表现发热、肝脾肿大及外周血细胞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早期诊断不易想到该病,容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将本院发现的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道如下。
-
三系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分析三系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前后的实验变化.方法 用库尔特MDⅡ、Sysmex SF-30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情况,同时做骨髓细胞学分析及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检测,并分别给予叶酸、维生素B12治疗.结果 经叶酸、维生素B12治疗3天后,网织红细胞数目上升,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明显增高.40例中有消化道症状28例(70%),经电子胃镜检查证实有慢性胃炎、胃癌、或行胃切除史者26例(65%).结论 对于临床表现为三系血细胞减少的患者,血细胞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检测是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此病应与再生障碍(AA)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加以鉴别.
-
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常规及骨髓象分析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血常规和骨髓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日本全自动血液SysmeX 分析仪测定29例全血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简称三系)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外周血常规,同时进行骨髓细胞学、糖原染色和铁染色测定.结果 29例患者全血细胞三系明显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骨髓象显示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细胞系增多为主,三系均有巨幼样改变,红细胞系突出特点是"幼核老浆",幼红细胞比例大于10%,巨核细胞系产板型巨核细胞减少,不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少见或偶见.骨髓细胞内外铁染色均正常,糖原染色均为阴性.结论 三系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在临床上少见,其外周血表现与急性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尤为相似,临床医生要引起高度重视,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防止漏诊和误诊.
-
全血细胞减少症常见造血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并非特发于某一种单一的疾病,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少部分可由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PLT)均持续低于正常范围.为了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鉴别常见全血细胞减少症相互间的区别,作者回顾性分析了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98例全血细胞减少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加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
全血细胞减少检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全血细胞减少(pancytopenia,PCP)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是各种疾病造成的一种外周血象改变.多种疾病外周血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病因不同,治疗迥异.
-
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合并POEM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骨硬化性骨髓瘤(POEMS 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异常克隆性浆细胞增生的疾病,临床少见,极易误诊、漏诊。该病是一种与浆细胞病有关的多系统病变,临床上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脏器肿大、内分泌障碍、M 蛋白血症和皮肤病变为特征。现报道1例肝硬化、全血细胞减少合并 POEMS 综合征患者并文献复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此病的认识。
-
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原发性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Primary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PHLH)为常染色体或X连锁隐性遗传病,是一组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引起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引起多脏器浸润及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获得性干细胞疾病,可导致无效造血和外周血细胞减少,有发展为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趋势.其病因不明,男女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1],儿童中见于婴儿到青春期的任何年龄.MDS多表现为贫血、出血、发热、感染和肝脾肿大,血象常为全血细胞减少,亦可为一个或两个系列血细胞减少,呈病态造血表现,骨髓多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低[2-5].
-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骨髓细胞学特征与病因,以提高l}缶床诊断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进行病因分析.结果: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65例,占70.7%;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为27例,占29.3%.其中造血系统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e anemia,AA)20例,占21.7%,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14例,占15.2%,巨幼细胞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MA)8例,占8.7%,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adysplastic syndromes,MDS)9例,占9.8%,脾功能亢进4例,占4.3%,溶血性贫血3例,占3.3%,多发性骨髓瘤(Muhiple myeloma,MM)2例,占2.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etechia,TTP)1例,占1.1%,Evans综合征1例,占1.1%,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yelofibrosis,MF)3例,占3.3%.非造血系统疾病包括:肝病性贫血10例,占10.7%,感染性疾病10例,占10.7%,结缔组织疾病3例,占3.3%,骨髓转移癌1例,占1.1%,原因不明3例,占3.3%.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病种多,常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不能忽视非造血系统疾病.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
老年全血细胞减少5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全血细胞减少病因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血液科1994年11月~2004年12月住院诊治的老年全血细胞减少56例临床资料.结果引起老年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常为造血系统疾病(71.3%),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多见,其次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少见;非造血系统疾病占28.7%,恶性肿瘤占14.2%,其次是慢性肝病、结核.结论应重视老年全血细胞减少原因,除造血系统疾病以外,非造血系统疾病占相当比例,应分析其病因,以便减少其误诊与漏诊率,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率.
-
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颅内多发出血的报道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和质的缺陷为主所致的造血障碍,临床上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患者常有自发出血倾向,尤以颅内出血者为重,病死率高,预后差。现报道1例再障伴颅内多发出血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
-
沙利度胺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沙利度胺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住院并确诊为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患者87例,分为沙利度胺组(n=33)、对照组(n=32)和手术组(n=22).沙利度胺组给予内科治疗+沙利度胺治疗,对照组给予内科治疗,手术组给予脾脏切除治疗.比较3组治疗3、6、12个月后的血常规和脾脏大小.结果 3组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沙利度胺组和手术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和中性粒细胞比例(NEUT)方面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的WBC、Hb、PLT和NEUT较治疗前降低(P<0.05).WBC方面,治疗3、6、12个月后,手术组显著高于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P<0.01);治疗6、12个月后,沙利度胺组的W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b方面,沙利度胺组和手术组治疗3、6、12个月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沙利度胺组和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方面,手术组治疗3、6、12个月后高于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P<0.01);而沙利度胺组治疗12个月后高于对照组(P<0.05).NEUT方面,手术组治疗3、6、12个月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手术组治疗后的3、6个月的NEUT显著高于沙利度胺组(P<0.01),而在治疗后的12个月后,两组的NEU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脾脏大小方面,手术组治疗前的脾脏大小显著大于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P<0.05),而沙利度胺组和对照组两组脾脏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沙利度胺组脾脏大小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对照组脾脏大小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沙利度胺组治疗后的脾脏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沙利度胺能有效的治疗脾功能亢进合并血细胞减少,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免疫调节、减轻溶血等多因素相关.
-
骨髓活检塑料包埋法在确定全血细胞减少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组织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常规骨髓穿刺部位,对21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采用骨髓活检针取骨髓活检组织,应用塑料包埋法处理后进行HGF和纤维染色、光镜形态学观察分析,以确定21例骨髓涂片不能明确诊断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诊断.结果 21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活检结果提示, 多数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增生低下;诊断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CMD)多见,占71.4%(15/2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各1例,诊断不确定、需结合临床分析者2例.结论骨髓活检塑料包埋技术能正确反应骨髓组织结构、细胞分布情况,在全血细胞减少症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全血细胞减少 骨髓活检塑料包埋技术 鉴别诊断 -
席汉氏综合征并发全血细胞减少1例报道
席汉氏(Sheehan)综合征是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一种,临床较为罕见。2013年10月武威市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1例伴发全血细胞减少的席汉氏综合征患者,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