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血细胞减少528例分析

    作者:郭熙哲;张少安;吴传宗

    全血细胞减少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已被临床医生所熟知,但某些非造血系统疾病也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尚未引起临床重视,故易引起漏诊及误诊。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528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作一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及实验分析

    作者:周玉平;涂斌;朱传新;徐水清

    目的:分析全血细胞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MA)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58例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和总结.结果:中老年全血减少常见的病因为巨幼细胞性贫血,全血减少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伴有消化道疾病者49例占84%,中性分叶过多48例占83%,1系、2系、3系巨幼改变明显,巨核细胞分叶30例占52%,产板巨比例下降,MCV> 100 fl,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减低.结论:对临床表现为3系减少的患者,进行血细胞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细胞学检查、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是必要,此病应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溶血性贫血(HA)有效鉴别,在治疗上,及时有效补充叶酸和(或)维生素B12可明显改善MA患者症状.

  • 骨髓检查在全血细胞减少中的诊断价值及320例病因分析

    作者:冉丹;兰红;罗利;徐慧珍;路武

    目的:时比分析骨髓涂片与组织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中的诊断价值以及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常见病因.方法:选常规骨髓穿刺部位,用骨髓穿刺针先抽吸骨髓液行涂片,在隔2 mm远处用骨髓活检针进针取骨髓组织活检;对比分析32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涂片与组织切片的结果.结果:骨髓活检切片与骨髓涂片增生程度一致者118例(36.9%),增生程度切片>涂片者41例(12.8%).增生程度减低及重度减低者切片组152例(47.5%),骨髓涂片组193例(60.3%).比较两者的骨髓增生程度,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活检对骨髓增生程度的判断优于涂片.两者结合起来更能反映骨髓细胞造血,提高诊断率.造血系统疾病是全血细胞减少的常见病因,也不能忽视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的全血细胞减少.

  • 伤寒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作者:王又和;雷幸荣;蔡子光

    患者女性,29岁.因发热15 d入院.呈稽留高热,经青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治疗无效.伴阴道少量出血,大汗、谵妄、乏力等.患者孕4个月.体检:T 38℃,P130次/min BP14/11 kPa,体胖,唇红,双肺呼吸音清,剑下轻度压痛,莫菲征阳性,宫底于耻骨联合上3指,膝反射减弱.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1.7×109/L,红细胞2.70 × 1012/L,血红蛋白81g/L,血小板4 × l09/L,血尿素氮24.9 mmol/L,肌酐592μmol/L,尿酸819.1 μmol/L,血钾3.4 mmol/L,ALT 97 U/L,AST 407 U/L,考虑全血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肝、胆、脾B超示胆囊炎,脾肿大.血培养示生长伤寒沙门氏菌,确诊伤寒.骨髓系: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2.8:1,原粒0 4,早幼粒6.8,中、晚阶段比例增高,粒细胞可见胞体肿胀,退形性变,大部分细胞胞浆内含有中毒性颗粒,部分细胞内含空泡.红系23.6%.片尾易见吞噬型组织细胞,吞噬血小板、红细胞,甚至吞噬有核红细胞,入院后积极抗生素控制感染,止血及补液,第4天不全流产,行清宫术,体温下降,复查白细胞2.1 × 109/L,红细胞2.76×1012/L,血小板25×109/L,血尿素氮12.4 mmol/L,肌酐138.8μmol/L,尿酸218.8μmol/L,ALT 58 U/L较入院时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好转.骨髓培养及血培养未见细菌生长,1周后体温渐下降至正常,2周后复查血像正常.痊愈出院.

  • 肝硬化患者全血细胞减少29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虹;靳美萍;梅振华

    全血细胞减少可由造血系统疾病或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造血系统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已被临床医生所熟知,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尚未引起临床充分重视,后者主要由四大类疾病引起,即急慢性肝病、恶性肿瘤、某些感染性疾病及结缔组织病,其中常见的为肝硬化[1].本文对29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并发全血细胞减少进行分析,以供临床参考.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分型及特点

    作者:张凤奎;郝玉书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包括一组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患,其基本特征是造血细胞发育异常(dysplasia)或称病态造血.此外,MDS还有一些共同的临床和血液学表现,包括:①主要发生于老龄人群;②外周血中1~3系血细胞减少,常为全血细胞减少;③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且有明确的发育异常的形态学改变;④患者常死于顽固性严重血细胞减少所引起的并发症;⑤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 发热、淋巴结肿大伴全血细胞减少

    作者:芦幸;黄伟;刘文励;熊晶

    病例资料患者女,23岁.因"间断发热1年余",于2015年5月12日入住武汉同济医院血液内科.患者于2014年3月因"感冒"后出现高热,伴有乏力,无皮疹及关节疼痛.就诊于当地县医院,查血WBC 1.55×109/L,RBC 3.61×1012/L,HGB 108 g/L,PLT32.9×109/L,未予以治疗,转至武汉市某大医院.

  • 肝移植术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作者:周天保;卢军华;杨宁;邵文宇;杨广顺

    患者,男性,53岁,因原发性肝癌于2003年9月27日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术.术后常规给予免疫抑制、预防感染、抗乙肝病毒、预防CMV病毒感染.化疗后至术后第26天晚间患者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达38.2℃;后患者左耳后及颈部有散在的红色皮诊,同时伴有腹泻黄色稀水样便.随后至死亡患者一直伴随着不明原因的发热、皮诊、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体温波动于37.4℃~39℃,期间多次血、痰、尿培养均阴性,血巨细胞病毒抗原、EB病毒抗体均阴性.胆汁培养示溶血葡萄球菌感染.皮疹为高出皮肤的红色斑丘状,压之略褪色,有明显触痛,按颈、胸、背、腹、四肢的顺序逐渐出现.期间肝功能基本正常,肾功能尿素值一直偏高.

  • 替加环素致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1例

    作者:杨焕芝;宋沧桑;李兴德;田静;张阳;付强

    替加环素是继多西环素、美他环素、米诺环素后开发的新一代四环素类抗生素,2005年由美国FDA批准上市,对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需氧菌、厌氧菌等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菌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主要用于治疗成年患者复杂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复杂的腹腔内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1,2].替加环素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偶发生血小板减少、过敏反应、急性胰腺炎等[3].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关于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尚未见替加环素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报道,我院一剖宫产术后患者应用替加环素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现报道如下.

  • 唑来膦酸注射液致全血细胞减少1例

    作者:沈卫菊;曹斌;曹国文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因“胸背痛3月余,加重10天”于2013年4月1日来医院骨科就诊.外院MRI:(1)颈胸腰段多发椎体异常信号影,考虑转移瘤可能;(2)颈5/6、6/7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胸8椎体变扁.CT检查示:T8椎体及T9左侧椎弓骨质破坏.患者肿瘤组套示:Fer铁蛋白>2 000 ng·ml-1,CYFRA211细胞角蛋白19片段13.96ng·ml-1,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4.12 ng·ml-1,PSA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27.89 ng·ml-1.前列腺指检触诊前列腺质地硬.前列腺B超示:前列腺右侧外腺及左侧内腺异常回声.骨科医嘱:先后给予美洛昔康及曲马多缓释片止痛,开塞露及聚乙二醇4000散剂改善便秘症状,艾司唑仑改善睡眠(具体用药时间见表1).请泌尿外科会诊,考虑患者可能有前列腺原发病灶,4月13日转入泌尿外科治疗,当天给予唑来膦酸注射液(商品名天晴依泰,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30529304),用药后第2天(4月14日)血常规:WBC 3.1×109个/L,RBC 3.2×1012个/L,Hb 103 g·L-1,Plt 45×109个/L(具体实验检查结果见表2).

  • 急性多颗粒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染色体t(15;17)(q22;q21)伴8号4倍体1例

    作者:韩爱兰;郑妮;刘平;王燕;杨长春

    患者男,41岁.2001年8月因肛周脓肿检查外周血象,发现全血细胞减少,血红蛋白(Hb)50 g/L,红细胞(RBC)1.4×1012/L,白细胞(WBC)3.6×109/L,血小板27×109/L.行骨穿显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以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占0.83,红系增生受抑,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极少见.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强阳性,乙酸AS-D奈酚酯酶染色加氟化钠抑制试验阳性.

  • 骨髓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意义

    作者:刘军;胡间石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对153例因造血系统疾病所致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同步做骨髓涂片和活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在全血细胞减少的病例中所占比例大,共占66.7%;骨髓涂片增生度明显低于骨髓活检(P<0.01);骨髓涂片对AA的误诊率明显高于活检(分别为30.8%和4.5%),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MDS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骨髓活检对AA和MDS的诊断准确性方面均明显优于涂片(P<0.05和P<0.01).结论骨髓活检更能真实反映骨髓组织造血的情况,对骨髓增生度的判断优于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有利于提高AA和MDS的诊断准确率.

  • 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护理体会

    作者:何丽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种骨髓功能减退或衰竭产生全血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一类贫血属于难治性贫血[1].再障对母体的危害为贫血、感染和出血以及体质虚弱等为此在护理方面对母儿的安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认为妊娠可使再障病情恶化.进行恰当的护理有助于缓解病情的恶化,以下是我的护理体会.

  • 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和病因诊断

    作者:吴珺;程翼飞;张乐萍;刘桂兰;陆爱东;贾月萍;王彬

    目的 探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病因,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2003年9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74例全血细胞减少初治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儿就诊时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147例(84.5%),出血87例(50.0%),发热41例(23.6%).血常规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贫血、血小板重度减少、白细胞轻度减少.174例患儿中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有155例(89.1%),非造血系统疾病(病毒感染、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神经母细胞瘤)6例(3.4%),13例(7.5%)原因不明.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常见的病因(91例,52.3%),其次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7例,21.3%)、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11例,6.3%),噬血细胞综合征(6例,3.4%).结论 儿童全血细胞减少以贫血、出血、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因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常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亦为常见病因.

  • 儿童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28例临床研究

    作者:谢静;张大伟;杨双;吴敏媛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属于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第Ⅱ类.其特征是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脂类代谢和肝功能异常以及组织细胞吞噬形态完整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近年来由于对其发病机制的不断认识以及新的化疗方法、免疫疗法和骨髓移植等治疗手段的应用,本病的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现将我院血液病中心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应用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94方案(简称HLH-94方案)或者国际组织细胞协会HLH-2004方案(简称HLH-2004方案)治疗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疗效总结如下.

  • 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黄绍良;黄永兰

    儿童特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idiopathic aplastic anemia, IAA)是指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是以造血系统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3].目前人们对儿童IAA的发病机制及发病特点认识欠深入,对其诊断与治疗未能规范化.

  • 使用诺氏(Naranjo)量表分析甲硫咪唑致全血细胞减少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赵玖玲;赵天琦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中血白细胞、血小板及红细胞(包括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参考范围[1].甲巯咪唑(MMI)为应用广泛的抗甲状腺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血液系统、骨及关节和消化系统[2].本文现将1例超剂量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导致药源性全血细胞减少病例报道如下.

  • 全血细胞减少的骨髓活检病理学特点

    作者:彭树松;胡锦涛;贺黎升;高利昆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5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病因与骨髓病理学表现.结果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111例,74.0%),非造血系统疾病相对少见(39例,26.0%).造血系统疾病中以再生障碍性贫血(AA)(47例,31.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25例,16.7%)、急性白血病(AL)(16例,10.7%)、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12例,8 0%)为多见AA、MDS、AL、PMF等多数造血系统疾病具有典型的骨髓病理表现.除骨髓转移瘤以外,非造血系统疾病缺乏典型病理学表现.结论 骨髓活检能够总体反映骨髓组织结构与细胞分布,在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B淋巴细胞及其CD5+B数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牛占恩

    目的 探讨全血细胞减少症(IRP)中B淋巴细胞及CD5+B数量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IRP初诊组(n=24),完全缓解组(n=17)和正常对照组(n=20)骨髓总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 IRP初诊组患者总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比例为(8.24±4.55)%和(20.83±11.40)%,显著高于完全缓解组的(2.85±1.61)%和(12.36±10.27)%以及正常对照组的(2.97±1.43)%和(1215±6.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骨髓总B淋巴细胞、CD5+B淋巴细胞的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P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异常有关.流式细胞术为IRP鉴别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检测手段.

  •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利蓉;钟美佐

    目的分析22例初发时全血细胞减少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22例初发时全血细胞减少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案,同时选择22例高白细胞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作对照组,分析其疗效.结果全血细胞减少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CR)率82%,CR 1年有22.7%,CR 2年有27.3%,持续CR 3年及3年以上的有31.8%.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经标准的联合化疗或/和诱导分化治疗后,可获得较高CR率,CR时间长.

574 条记录 22/29 页 « 12...19202122232425...2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