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血细胞减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低于正常值,是各种疾病造成的一种外周血象改变.多种疾病外周血可呈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全血细胞减少是常见的临床表现.全血细胞减少约占贫血病人的18.9%,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原因繁多.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象分析及临床意义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其急性病例病死率较高.由于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对再障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仍是国内外血液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以往对成人再障研究较多,为了解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特点,对经临床、骨髓、血液学检查并参照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确诊的443例儿童再障进行了外周血象的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全血细胞减少是指外周血中的三种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常见的几种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有:AA、MDS、脾亢、MA、多毛细胞白血病、PNH等.这些疾病具有共同的特点:在病程中都会出现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即RBC<4.0×1012/L(女性RBC<3.5×1012/L)、WBC<4.0×109/L、PLT<100×109/L.
-
MDS的血象及骨髓象比较分析
19世纪以来,血液学家发现有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发生白血病前数月或数年有一段血液学异常时期,常表现为两种血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其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或稍增多,但骨髓中红系、粒系及巨核细胞系都有成熟异常,这种异常称为"病态造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具有造血干细胞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伴有血细胞质和量-异常,其特点为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外周血一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常为全血细胞减少,这些患者的病态造血表现虽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点,现归纳如下.
-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hypoplastic acute leukemiaHAL)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白血病.除具有急性白血病的一般症状外,其主要特点为全血细胞减少,血片中可见少量原始或幼稚细胞,骨髓增生低下,有核细胞少,但分类原始细胞占30%以上.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①缓进型:在此类白血病中较多见,多为老年人,起病隐袭,病程进展较缓慢,初期症状不明显,病程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②急进型:多为青壮年,起病较急,进展较快,也可有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及胸骨压痛等急性白血病的典型表现.
-
术后营养不良致全血细胞减少症1例
1 病例介绍患者女,16岁,因“阑尾周围脓肿术后5月,发热1d”于2014年5月11日收入我科.患者无恶心、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曾于2014年2月因“阑尾周围脓肿”于外院行“腹腔脓肿清除+腹腔引流术”,术后出现肠瘘,予以持续冲洗,逐渐好转;2014年4月18日再次出现粪渣样物体从切口溢出,于2014年5月6日再次手术,术中于盲肠内侧发现脓腔,内有粪石,清除后发现阑尾根部,予以结扎、切除;术后第4天引流管内又见粪水样物质.考虑该院医疗条件有限后转入我院继续治疗.
-
利培酮致全血细胞减少一例
患者,女,60岁.因妄闻、多疑、行为怪异20年于1990年6月第3次住院,诊断精神分裂症,住院期间先后服用过氯丙嗪、氯氮平、奋乃静、五氟利多等多种抗精神病药物,疗效欠佳.14年来,每月复查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均在正常范围,体格检查无异常无药物过敏史.2004年3月28日换用利培酮治疗,用量每日4毫克,5月10日自诉头晕、咽痛、乏力,体温40℃,查体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X线胸透,急查血常规:红细胞3.32×1012/L、白细胞1.9×109/L、血小板76×109/L,考虑利培酮所致全血细胞减少,停用利培酮,给予瑞白、巨和粒、促红素、赛吗灵等治疗2周后查血象红细胞3.79×1012/L、自细胞3.4×109/L、血小板126×109/L.5月26日及6月7日两次复查血常规各项指标均已恢复正常,经换用奥氮平治疗未再出现上述情况.
-
全血细胞减少453例病因分析
全血细胞减少是多种疾病造成的一种周围血象的改变.这种血象异常常见于造血系统疾病,也可见于其它系统疾病.而其它系统的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往往未引起临床的重视,易引起漏诊及误诊.现将我院1998~2002年间收治的453例全血细胞减少的患者病因进行调查分析,以利于临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
外周血Th22细胞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Th22细胞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及潍坊市人民医院住院IRP患者4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初诊组22例,复诊治疗有效组(血常规恢复正常)18例,治疗无效组(均为造血衰竭患者)5岁,同期12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22细胞在各组外周血中所占比例,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各组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IRP初诊组、治疗无效组和治疗有效组Th22细胞比例、IL-6、TNF-α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IRP治疗无效组高于初诊组(P<0.05),IRP初诊组高于IRP治疗有效组(P<0.05).在IRP治疗有效组,Th22细胞数量与缓解(血常规恢复正常)时间呈正相关.IRP治疗无效组、初诊组和治疗有效组TGF-β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且治疗有效组高于初诊组(P<0.05),初诊组高于治疗无效组(P<0.05).结论 外周血Th22细胞数量的增多与IRP的发生、病情进展可能呈正相关,且IRP患者细胞因子IL-6、TNF-α表达水平的升高及TGF-β的表达水平下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Th22细胞的分化发育.
-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及骨髓象结果分析
多种疾病可造成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近年来,我们对因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就诊的患者行进一步临床及骨髓象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0月~2007年9月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50例,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17~74岁、平均52.3岁.所有患者均行2次以上血常规检查.临床表现为乏力38例、头晕30例、黑蒙7例、心悸27例、食欲不振34例、苍白28例、异食症5例.第一诊断为单纯全血细胞减少32例、肝硬化及脾亢6例、恶性肿瘤8例、感染及慢性病4例.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穿刺涂片细胞形态及特殊染色检查,有溶血者作酸溶血试验、Coombs试验及红细胞脆性试验.
-
止血敏、维生素K1联用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报告
患者女,27岁,因人工流产术后发现全血细胞减少1个月,发热、头晕、乏力伴皮肤出血点半个月,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于2002年6月28日收入我院.
-
MDS的诊断与分型
1 MDS的诊断1.1 临床表现主要有贫血、出血和感染.1.2 外周血特点一系、两系或全血细胞减少及病态造血.红系病态造血表现为红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巨大红细胞和椭圆形细胞;染色过浅或点彩红细胞;可见幼红细胞.粒-单核细胞病态造血表现为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假性Pelger-huet);胞浆内颗粒少,核浆发育失衡;单核细胞增多,形态异常.血小板病态造血表现为巨大血小板,缺乏颗粒.
-
病态造血的概念、表现及临床意义
19世纪以来,血液学家发现有些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发生白血病前数月或数年有一段血液学异常时期,常表现为两种血细胞减少或全血细胞减少,其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增多或稍增多,但骨髓中红系、粒系及巨核细胞系都有成熟异常.这种异常称为"病态造血".这些患者的病态造血表现虽不同,但有其共同的特点.现归纳如下.
-
MDS的发病机制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具有造血干细胞异质性的克隆性疾病,伴有血细胞质和量异常.其特点为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外周血一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常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有病态造血,20%~40%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是较为完整逐渐成癌的疾病模型.原发性MDS病因不清,继发性MDS可由恶性血液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实体瘤(卵巢癌、肺癌、消化道肿瘤)化疗、放疗引起.引起MDS的药物多为烷化剂,包括氮芥、卡莫司汀、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马法兰等.某些良性疾病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后,也可继发MDS.此外,接触射线也可发生MDS.苯和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可能与MDS的发病有关.近年来有关发病率的报道有增多趋势.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
噬血细胞综合征(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组因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导致的以过度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出凝血机制障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HPS临床少见,症状不典型,易误诊、漏诊,且肿瘤相关性HPS病情凶险,病死率高.2013年1月,笔者收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相关HPS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
全血细胞减少、类白血病反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病历摘要患者女,41岁.因面色苍白、乏力、发热1个月余,阴道流血半个月,皮肤淤斑1周,于2003年6月1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面色苍白、反复发热(高达39℃),伴畏寒、寒战,在当地医院输液后体温降至正常;半月前月经来潮,量较多,至今未止,近1周皮肤粘膜出现大片淤斑,无鼻衄及牙龈出血,在当地医院骨髓穿刺2次均失败,遂来我院.
-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及其相关因素调查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或衰竭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种综合病症.临床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是造血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
再障——并不可怕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由化学物质、生物因素、放射线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其特征为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者起病缓慢,症状轻,经过正确地治疗,绝大多数可获得长期缓解或基本治愈.而急性再障发病急,临床症状重,早期死亡率较高,是一种非常凶险的血液病.但随着免疫抑制治疗的广泛应用,骨髓移植技术的日臻完善,支持治疗的快速发展,目前急性再障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均明显提高,大部分患者可获得痊愈.所以可以说再障并不可怕.下面,我结合我院两个急性再障病例谈谈本病的病因、症状、治疗、预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希望对病友及其家属有所帮助.
-
咖啡酸片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中血细胞下降
化学疗法是消化道肿瘤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骨髓移植则是化疗的主要限制性不良反应,化疗后患者容易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并引起全身各系统的损害,不但影响了化疗的顺利实施而且降低了疗效.笔者应用咖啡酸片预防和治疗化疗后外周血细胞下降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
骨髓活检组织切片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骨髓活检组织切片诊断全血细胞减少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检组织切片资料.结果:骨髓活检组织切片确诊率高于骨髓穿刺涂片检查(P<0.05);骨髓涂片发现增生低下22例(68.7%),骨髓活栓组织切片发现增生低下14例(43.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活检组织切片可提高全血细胞减少诊断的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