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肺结核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作者:王志华

    患者,男,18岁。因发热、肝脾大、全血细胞减少1月于2000年1月23日入院。发病2周后,当地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青、链霉素”肌注,仍持续高热达40.3℃且出现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及鼻衄。查血红蛋白81g/L,红细胞2.391×1012/L,白细胞0.53×109/L,血小板23×109/L,遂来我院。查体:体温38.3℃,一般状况差,皮肤未见出血点及皮疹,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均可及3~4个肿大淋巴结(2cm×4cm),质韧、活动,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3cm,脾肋下5cm,质韧。查血红蛋白64g/L,红细胞1.86×1012/L,白细胞0.67×109/L,血小板22×109/L,网织红细胞1.3%。骨髓象(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报告):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统以晚期细胞为主,红系以中幼红细胞为主,多见噬血细胞,类上皮样细胞,巨核细胞33只,可见分叶核过多现象。血小板散在少见。谷丙转氨酶(SGPT)35.4U/L,谷草转氨酶(SGOT)118.7U/L,尿素氮(BUN)4.83mmol/L,乙肝表面抗原(HbsAg)(-),红细胞沉降率31mm/h,痰查结核菌三次,一次阳性,血培养无细菌生长。

  • 肺结核导致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例

    作者:王淑艳;鞠玉华

    患者,男,77岁.1995年5月因高热、乏力、轻咳、贫血,于综合医院血液科诊治.入院时血常规:WBC 1.9×109/L,RBC 2.17×1012/L,Sg0.378,MCR 0.10,LY0.612.按恶网治疗25天,贫血无缓解,转入北京某医院,当时左侧颈淋巴结肿大约1.5cm×2.5cm,处于昏迷状态.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淋巴结核;骨髓穿刺,骨髓像:网织红细胞0.5%~1.5%正常,铁粒幼细胞染色,查环形幼红细胞性贫血.

  • 肝血色素沉积症2例

    作者:贾杭若;王爱忠;姚晨

    例1女性,30岁.乏力3年余,右肋隐痛伴间歇性轻度黄疸1年余,尿黄半年.查体: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肿大.B超示脾大(厚5.3 cm),肝大小正常.实验室检查:ALT正常;IBIL31.2μm/L,各型肝炎抗原抗体标志物均(-);Hb78g/L,RBC 4.02× 1012/L;WBC 5.0×109/L,N 52%,L46%,M2%;外铁(卅),内铁70%;网织红3.1/L,PLT154× 109/L.有长期服用铁制剂药物史,并曾3次接受输血.骨髓检查:骨髓增生介于明显活跃与极度活跃之间,M:F=0.2:1,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占74%,中晚幼红尤其明显,易见双核幼红细胞.临床诊断:溶血性贫血原因待查.

  • 甲钴胺静注致心律失常临床病例分析

    作者:耿金荣;张剑

    维生素B12(Vitamin B12)是一类含钴的水溶性B族维生素,一般指氰钴胺(cyanocobalamin).在体内具有辅酶活性的维生素B12为甲钴胺(Mecobalamine)和5'-脱氧腺苷钻胺(5'-deoxyadenosylcobalamin,Cobamamide).维生素B12参与体内核酸、胆碱、蛋氨酸的合成以及脂肪、糖的代谢.在幼红细胞的成熟、肝脏功能和神经组织髓鞘的完整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红白血病1例分析

    作者:唐凤强;孟红;朴英姬

    对笔者遇到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化红白血病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女,50岁.主因全身乏力4 a、加重8个月伴左腹胀痛收入院.患者于4 a前轻度乏力,就诊当地医院查血象示血小板偏高,高达1 500×109/L,行骨穿检查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给予干扰素等治疗效果不佳,多次复查血象血小板进行性升高.

  • 应用流式细胞术从孕妇外周血分选胎儿有核红细胞并进行DYS14基因扩增与检测

    作者:侯霞;张春斌;吴庆田;马洪星;王秀岩;张玉萍;魏凤香;罗佳滨;吕学诜

    目的从孕妇外周血分选胎儿有核红细胞,对DYS基因进行扩增,并对扩增准确率进行分析.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从孕妇外周血分选胎儿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 NRBCs),应用套式PCR特异性扩增DYS14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 30例受检者中,共有男婴18例,有核红细胞组D YS14基因的检出率为50.0%(9/18).结论 NRBCs分选技术的建立使非创伤性产前基因诊断成为可能,但如何进一步改进方法提高分选率,确保诊断的灵敏性, 降低漏诊率,仍是需要进一步解决和完善的问题.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徐爱芬

    现就我科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介绍如下.1 病历摘要女,28岁.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6个月,为巩同治疗入院.来时T 36℃,P 84次/min,R 20次/min,BP 110/70mm Hg,骨髓象为缓解期,精神差,情绪悲观绝望,经精心治疗护理,完伞缓解出院.

  •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诊治进展

    作者:吴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primary myelofibrosis,PMF)是一种慢性克隆性髓系疾病, WHO 将之归类于 BCR-ABL1阴性的骨髓增殖性肿瘤( MPN )。其特点为:(1)贫血;(2)脾大;(3)外周血中出现未成熟粒细胞、幼红细胞、泪滴状红细胞以及血中CD34+细胞增多;(4)骨髓纤维化(MF);(5)骨硬化。

  • 应用新型抗胎儿血红蛋白抗体富集母体循环中胎儿有核红细胞

    作者:汤冬玲;周新;李艳;郑芳;李从荣;荣媛

    目的 利用多肽合成技术制备抗胎儿血红蛋白(fetal hem-oglobin,HBF)γ链的抗体,探讨其用于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NRBC)进行无创性产前基因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针对胎儿血红蛋白的特异性抗原表位,选定第69~78位HbF-γ特异的11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为免疫原,将人工合成的胎儿血红蛋白γ链的多肽与载体蛋白(KLH)偶联,佐剂乳化后免疫羊,制备羊抗人胎儿血红蛋白的抗血清,经蛋白G纯化,HbF特异性抗体标记、识别、显微操作法富集32例孕周为22~39周的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引物延伸预扩增后,利用9个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的复合扩增方法对富集的阳性细胞进行扩增,用于孕妇外周血中富集的HbF阳性细胞胎儿来源的遗传学鉴定.结果 经HbF多克隆抗体标记,32名孕妇外周血中均发现与HbF呈阳性反应的胎儿NRBC,并具有鲜明的形态学特征,光学显微镜下可见NRBC细胞质呈棕黄色,核浆比例较低,苏木素复染后胞核呈蓝色,明显区别于其他细胞,每份样本出现NRBC 0.6~1.8个/ml,共计183个,平均为1.3个/ml,经STR多态性基因位点鉴定,准确率为90.6%.结论 利用多肽合成技术制备的抗胎儿血红蛋白γ链的抗体能有效识别母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可应用于无创性产前基因诊断,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外周血中胎儿细胞的检测与免疫状况研究

    作者:李智;李晶华;许丙根;成佳景;吴逸;顾小萍

    目的 研究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种类、数量及免疫状况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的关系,探讨PIH的发病机制.方法 (1)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3种不同方法:CD71、HbF/I抗原(血红蛋白F/血型I抗原)和HbF/CA(血红蛋白F/碳酸酐酶)分别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s).(2)同时检测孕妇组和PIH组的免疫学指标: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等.结果 (1)3种方法CD71、HbF/I抗原、HbF/CA检测胎儿红细胞PIH患者组[百分比中位数(95%可信上限)分别为6.56(11.37)%、0.09(0.16)%、0.6(0.11)%]与正常孕妇组[分别为1.58(3.35)%、0.04(0.08)%、0.02(0.0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31、-2.97、-4.13,P值均<o.01).(2)PIH组的淋巴细胞亚群和TNFα及IL-6,除CD8 (30.2±7.1)%与正常孕妇组(31.0±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外,CD3(76.4±8.5)%、CD4(42.6±6.4)%、CD4/CD8(1.5±0.4)%、CD19(10.5±3.9)%、CD16/CD56(12.2±7.7)%、TNF-α(1.4±0.6)μg/L及IL-6(89.6±12.9)μg/L和正常孕妇组[分别为CD3(70.4±8.3)%、CD4(35.3±6.9)%、CD4/CD8(1.2±0.4)%、CD19(8.2±2.8)%、CD16/CD56(20.5±8.9)%、TNF-α(0.5±0.2)μg/L及IL-6(22.0 4±5.7)μg/L]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孕妇外周血中fNRBCs的数量增多引起的免疫状况的改变均可能是PIH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 特殊巨幼红细胞包涵体一例

    作者:史敏;王彩云

    巨幼细胞贫血是常见的贫血之一,其主要形态学特点是红系和/或粒系巨样改变.我们发现一例巨幼细胞贫血除符合巨样改变特点外,其巨幼红细胞胞质内还可观察到巨大粉红色包涵体及其他异常表现,这种现象在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

  • 以单纯红细胞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一例

    作者:林江;张永宁;薛永权;潘金兰;吴亚芳;钱军

    患者男性,73岁.因头晕、乏力9个月于1999年9月来我院就诊,此前曾在外院就诊服用叶酸、维生素B12 2个月无效.体检除贫血表现外无其他异常体征,查血常规为血红蛋白55 g/L,白细胞8.4×109/L,血小板246×109/L,中性粒细胞0.63,淋巴细胞0.32,单核细胞0.05;骨髓检查示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为29.4:1.0,分类原粒细胞0.015,早幼粒细胞0.040,中幼粒细胞0.195,晚幼粒细胞0.105,杆状核细胞0.365,分叶核粒细胞0.075;原始红细胞0.005,早幼红细胞0.005,中幼红细胞以下阶段缺如;成熟淋巴细胞0.120;单核细胞0.020;嗜酸性粒细胞0.020;巨核细胞全片共82个,血小板小堆散在可见,各系细胞形态未见异常;铁染色内、外铁正常.

  • 急性红白血病55例染色体特征和预后分析

    作者:柳金;陆道培;张艳

    目的 探讨急性红白血病(M6)染色体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患者染色体核型特征,采用病例对照方法 ,分为原发组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组;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和正常组,并分析各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HSCT)治疗和(或)化疗疗效及生存预后因素.结果 45例经染色体检查,18例正常,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60.0%(27/45),其中复杂异常17例,简单异常10例,10例可见亚二倍体或超二倍体明显增多,18.5%(5/27)5号染色体受累,25.9%(7/27)7号或8号染色体受累.55例患者完全缓解(CR)率63.6%;MDS转化组CR率(42.8%)显著低于原发组(85.2%),P<0.05;染色体核型异常组CR率(37.0%)显著低于正常组(83.3%),P<0.01.生存预后因素:随访中位时间30(3~79)个月,染色体核型异常组和MDS转化M6患者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移植治疗者较化疗者显著延长(P<0.01).16例患者行all-HSCT治疗,其中9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MDS转化M6患者,4例为未缓解患者;移植后11例DFS 28个月,2年生存率68.7%(11/16).结论 染色体核型异常和(或)MDS转化M6患者常规化疗疗效差、生存期短,预后差,all-HSCT治疗显著延长生存期,改善预后,染色体核型异常和(或)MDS转化M6患者,宜早期all-HSCT治疗.

  • 沙立度胺引起浆膜腔积液一例

    作者:颜式可;蔡琦;王椿

    患者女,56岁.因左腹部肿块3周伴乏力、消瘦,于1997年8月15日入院.入院后查血象WBC 12.1×109/L,Hb 101 g/L,RBC 3.37×1012/L,血小板(BPC)424×109/L,血象中可见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及幼红细胞.B超示脾肿大,多次骨髓穿刺稀释.骨髓活检为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纤维染色(+).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先后给予维甲酸、罗钙全、羟基脲治疗.

  • 双色共变性荧光原位杂交产前诊断胎儿唐氏综合征

    作者:王怀军;李玉梅;王德芬;舒群;邱维勤

    目的探讨双色共变性荧光原位杂交用于非侵入性产前诊断胎儿唐氏综合征的可行性。方法对11例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进行抗血型糖蛋白磁珠直接标记,再经磁激活细胞分选法富集,以Y和21号染色体专一探针对分离的胎儿有核红细胞行双色共变性荧光原位杂交,预测胎儿21号染色体倍性和性别,并用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验证预测准确性。结果 11例胎儿21号染色体倍性均正常,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相符。其中5例为男性胎儿,男性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为9~65个,平均为25个,男性胎儿有核红细胞纯度为1.4%~18.8%;6例为女性胎儿,孕妇外周血中未见男性胎儿有核红细胞;性别预测结果与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双色共变性荧光原位杂交用于分析胎儿21号染色体倍性及性别,诊断胎儿唐氏综合征准确、可靠。

  • 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有核红细胞计数与早期脑损伤的关系

    作者:谭宁;彭华保;费淑兰;王永红;史文元;陈磊

    目的 探讨有核红细胞(NRBC)计数与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13年10月1日在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足月新生儿共计1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围生期窒息将其分为围生期窒息组(n=55)及正常组(n=85).根据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标准,将围生期窒息组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重度脑病亚组(n=6)、中度脑病亚组(n=7)、轻度脑病亚组(n=12)及无脑病亚组(n=30).采集新生儿脐动脉血及生后1~4 d足跟末梢血,测定NRBC计数,并于随访至出生3个月时测定Gesell发育商.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及各亚组NRBC计数差异,并分析脐动脉血NRBC计数与Gesell发育商的相关性.围生期窒息组与正常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比、分娩方式构成比、出生体质量、胎龄及母亲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①围生期窒息组患儿脐动脉血NRBC计数较正常组显著升高,而血气分析pH值则较正常组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2,7.18;P<0.001).②围生期窒息各亚组(无脑病亚组及轻、中、重度脑病亚组)脐动脉血NRBC计数除轻度脑病亚组与中度脑病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0.172)外,其余亚组间两两比较,均为脑病程度重亚组较程度轻亚组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生后1~4 d足跟末梢血的NRBC计数平均值,除轻度脑病亚组与中度脑病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P=0.985)外,其余组间(包括围生期窒息各亚组与正常组)两两比较,均为脑病程度重亚组较程度轻亚组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期窒息各亚组与正常组同组患儿生后不同时间足跟末梢血NRBC计数比较,则均为后1d日龄较前1d日龄显著下降,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NRBC计数随生后日龄增加呈下降趋势.④随访至生后3个月时,围生期窒息组Gesell发育商显著低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P<0.001),发育商与脐动脉血NRBC计数存在负相关关系(r=-0.85,P<0.05).结论 NRBC计数与围生期窒息新生儿早期脑损伤程度存在相关性,对评估新生儿脑损伤预后有一定价值.

  • 孕妇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中胎儿有核红细胞出现频率与胎儿生长受限

    作者:朱剑文;邹丽;杨郁;李敏;张会军;李旻

    目的探讨孕妇外周血及胎盘组织中胎儿有核红细胞(nucleated red blood cell, NRBC)的出现频率与胎儿生长受限(fetal growth restriction, FGR)的关系. 方法对20例孕28~36周,年龄21~30岁(包括9例FGR)的孕妇外周血进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对分离后的细胞进行制片,显微镜下进行NRBC计数,比较组间差异;追随至终止妊娠时,对胎盘组织进行切片,显微镜下进行NRBC计数,比较组间差异;显微操作法获取5例单个NRBC行引物延伸预扩增(PEP)和聚合酶链反应(PCR),验证其胎儿细胞来源. 结果 9例FGR妊娠妇女外周血中NRBC数目从12个/7 ml~40个/7 ml不等,平均为22.6个/7 ml.而同孕龄正常妊娠妇女外周血中NRBC数目从0个/7 ml~10个/7 ml不等,平均为5.4个/7 ml,两者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FGR妊娠妇女胎盘绒毛间质血管中NRBC数目从2个/20HP~5个/20HP不等,平均为2.8个/20HP.而正常妊娠妇女则从0个/20HP~2个/20HP不等,平均为0.6个/20HP,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FGR妊娠妇女其外周血与胎盘组织中NRBC数目明显升高.

  • t(15;17)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一例

    作者:李熙鸿;符仁义;孙冰

    患儿女,3岁.入院前3个月无明原因前额出现一黄豆大小的包块,突出表皮,表面青紫,质硬,无压痛.在当地医院行包块切除术,在我院病理科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侵犯入我院.体检:前额有一约2 cm长的瘢痕,双腹股沟可触及数个黄豆大小的淋巴结,肝右肋缘下3 cm,质中,脾左肋缘下1 cm,质中.双膝关节压痛.血常规:WBC 8.9×109/L,淋巴细胞0.73,幼稚细胞0.12,原始粒细胞0.04,中性分叶核细胞0.05,中性杆状核细胞0.01,成熟单核细胞0.03,中幼红细胞0.02,网织红细胞0.002;RBC 2.98×1012/L,Hb 89 g/L;PLT 82×109/L.

  • 三氧化二砷联合阿克拉霉素对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的协同杀伤效应

    作者:叶永斌;许晓军;陈艳红;张明宛;邱大发;郭子文;何慧清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ATO)联合阿克拉霉素(ACM)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的协同细胞杀伤效应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不同浓度ATO和ACM对KG-1a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Compusyn软件分析两药联合是否具有协同作用,采用瑞氏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两药联合对KG-1a细胞诱导凋亡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两药联合后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ATO和ACM单药对KG-1a细胞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增加.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0.4 μmol/L ATO+10 nmol/L ACM处理48 h后,KG-1a细胞的凋亡率为(34.5±3.1)%,与0.4 μmol/L ATO单药组和10 nmol/L ACM单药组[分别为(7.6±1.1)%和(18.7±2.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5 μmol/L ATO+37.5 nmol/L ACM组KG-1a细胞的凋亡率为(52.5±4.7)%,与1.5 μmol/L ATO单药组和37.5 nmol/L ACM单药组[分别为(19.1±3.2)%和(27.7±2.2)%]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0 μmol/L ATO+75 nmol/L ACM组KG-1a细胞的凋亡率为(61.3±4.5)%,与3.0 μmol/L ATO单药组和75 nmol/L ACM单药组[分别为(29.5±2.5)%和(28.6±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药组比较,联合组KG-1a细胞的细胞质空泡化、细胞皱缩和细胞核收缩等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更明显.Compusyn软件分析结果显示,联合药物处理组的联合指数均<1,表明两药联合具有协同细胞杀伤作用.结论 ATO联合ACM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具有协同细胞杀伤作用,该协同作用可能通过激活凋亡相关信号通路,抑制KG-1a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凋亡.

  • 激光激发5-氨基乙酰丙酸己酯对人红白血病耐药/非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效应研究

    作者:卢晓珣;郭坤元;李黎波;周健;胡海燕;周晓平;涂三芳;孙明

    目的 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己酯-光动力疗法(He-ALA-PDT)对人红白血病细胞株K562及其耐阿霉素细胞株K562/ADM的杀伤效应.方法 实验设4组:PDT组(加光敏剂并接受光照)、激光组(不加光敏剂只接受光照)、暗毒性组(只加光敏剂而不接受光照)、正常对照组(不加光敏剂且不接受光照).用不同浓度(0.025、0.1,0.4、1.6rmnol/L)的He-ALA避光孵育细胞,给予不同功率密度(4.5,9、18、36J/cm2)的630nm波长激光照射后,继续培养12h,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以CCK8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采用甲基纤维素培养体系分析白血病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 暗毒性组、激光组均未对细胞产生明显杀伤作用,而PDT组能明显杀伤白血病细胞,且细胞存活率随He-ALA浓度和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相同条件下,K56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K562/ADM细胞(P<0.05).PDT组的集落形成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与K562/ADM细胞相比,K562细胞的集落形成率降低程度更为显著(P<0.001).结论 He-ALA-PDT可杀伤K562、K562/ADM细胞,并显著降低白血病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K562/ADM细胞对PDT的反应不如K562细胞敏感.

78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