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随意按摩可致瘫痪
祖国医学认为:经络在人体内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联络脏腑、贯穿上下的作用,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各个组织器官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按摩就是通过各种手法,刺激人体的皮肤、肌肉、关节神经、血管以及淋巴等处,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从而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缓解肌肉的痉挛和疼痛.
-
简便易行的五输穴养生法
五输穴养生法就是通过捻捏、按揉、叩击、掌拍等简单的推拿手法刺激相应穴位或部位,来达到疏通经络气血,治病防病的目的.适用于任何人,不管是健康人,还是有点小病痛的都可以放心用.对于经常手足发凉的女性朋友、长期伏案工作腰背酸痛的工薪族亦有意想不到的作用.理论基础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并通过经络系统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通过经络系统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在病理方面,经络系统就起着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
经络电脉冲疗法
疏通经络的方法有许多种,如点穴(穴位按压)、推拿按摩、砭石、针灸,这些方法的根本原理是通过机械和热等物理刺激,直接作用于经络系统,然后通过经络联系控制调整各个脏腑器官,达到治病和保键的目的.
-
经络养生是万法之本
人体结构除了用解剖手段可以观察到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外,还有一个人们用肉眼看不到但又确实存在的经络系统.
-
耳穴是个健康源--耳穴压豆疗法
中医发现,耳部存在与人体全部器官对应的反射区,这些反射区通过经络系统与对应的器官相联系.刺激、按压这些反射区,就可以对相应的器官产生治疗和保健作用.耳穴压豆疗法就是在耳部的穴位上压贴绿豆或其他颗粒状药物,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
手指刷一刻疾病减一寸--刷指防治百病
中华先祖以非凡的智慧发现了人体经络系统的存在,并被现代科学所证实.人们早已知道,人体中有12条经络与五脏六腑的生理机能息息相关.其中6条(肺经、大肠经、心包经、三焦经、心经与小肠经)是以手指尖为出发点的,因此,中医认为"手为诸阳之会".经常对手指进行刺激,就可以使经络畅通,气血调和,从而达到自我保健的目的.
-
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比较
经络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呈线状,反复分支并相互联络,整体上构成网状结构.经络系统的网状结构把人体各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运行气血、调理阴阳,达到沟通机体上下内外的整体调节作用.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则主要是通过神经递质、激素、免疫活性分子等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细胞分子水平对机体的整体功能进行调控.本文从生物学基础与作用通路等角度将经络系统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进行比较,对针灸经络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结合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经络系统 -
经络气道论
十四经脉的"经",是纵向间隙的组织结构;十五络脉的"络",是横向间隙的组织结构;经脉与络脉的"脉",是纵横间隙的组织液气;经络气道的"道",是纵横间隙的组织结构;组织液气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经络气道的理论,是有原始、科学和实质依据的基础理论.经络实质是组织液气等调控系统多种物质的综合功能.
-
经络信息通道结构体系
笔者通过对机体信息通道的定量与定性分析,建立了单一信道结构(神经、血管、淋巴管、间隙、缝隙等)的不完备性定律,排除了单一信道结构作为经络信道的可能性.通过对目前经络研究综合分析, 认为:体躯部经络信息通道的结构主要服从系统性统计分布规律,不是单一特异实体;各层次信道以优化的结构关系组织在经络干线上,经络的信道结构是优化的、有序兼容的系统性结构.从该新学说出发,笔者提出了经络役使原理,这一原理对新学说提供了生物发育学的理论支持.经络干线的纵向分布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原始前向运动的动物体内,信息和能量分子的微观复杂运动和机体宏观前向非匀速运动跨尺度关联,其冲量和动量在身体前向纵轴方向(经络干线方向)分量上形成了主向量,生物为了适应和利用这种自然规律逐渐分化和进化,形成了现代的经络干线.该经络的"生物学起源说""体躯部经络信息通道实质说"初步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框架.
-
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再认识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十二正经、经别、络脉有广泛的联系,对全身气血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难经>将奇经比作"深湖",把十二正经比喻为"沟渠",对人体气血的调节关系概括为"沟渠满溢,流于深湖……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历代医家如王叔和、张仲景、叶天士等对奇经八脉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发挥,明代李时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发展和完善了奇经八脉体系[1].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对奇经八脉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充实、完善了奇经八脉的内容.
-
十二经别"离入出合"与"离合出入"辨析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循行方向都是向心走行,具有"离、入、出、合"和"六合"的特点.在中医生理体系中占据核心和主导地位的五脏的信息,主要通过六阴经经别,被带到了头面部,具有生理和诊断及扩大腧穴治疗作用的意义.
-
“筋脉系统”假说
笔者从经脉和经筋在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论述“筋脉系统”假说.经脉受阴血而营,经筋禀阳气而柔;经脉逆顺线性循环,经筋向心带状循布;经脉表里内外相贯,经筋结合筋骨联动;经脉属络脏腑,经筋维稳脏器;经脉营养五官,经筋润运九窍;脉为营,筋为刚;经脉强调虚实,经筋重视寒热;经脉病深重复杂,经筋病轻浅单纯;经脉病难疗效慢,经筋病易治效速.“筋脉系统”由脉络系统和筋皮系统两部分构成.笔者将与营血相关、具有输送气血、传递信息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脉络系统和与卫气相关、具有主管运动、保卫机体的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筋皮系统联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筋脉系统”.
-
待验证的揭示人体干细胞分布与分类的中医经络学说
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称经络系统为"决死生"、"处百病"的"灵柩",含义是灵验的"中枢"与"本源".本文认为,经络系统是由分布在组织中的成体干细胞及其定向干细胞构成的,经穴、络穴是成体干细胞及其定向干细胞形成的富集点即干细胞巢,经脉、络脉的分类即是成体干细胞的分类,由此得出EG胚胎干细胞划分为七种等一系列重大的结论.
-
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
面对形神合一的机体,中西医由于认知模式与价值观念不同,分别选择了重神、以神统形的信息医学道路,与重形、以形统神的结构医学道路.反映中医信息医学特点的典型,是明显以神统形的经络系统.经络、脏腑、气血是3个核心的中医生理学范畴,三者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以及药物归经等命题,形成完整的信息医学核心框架,并在这个基础上把其他中医学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养生等范畴联系起来.除运用以神统形的方法学原则建构成体系的、以神为本的信息医学主体框架,中医学还通过这一原则将四肢、百骸、孔窍这些实体范畴以及四时、五味、六律这些环境范畴整合起来,使中医学成为天人合一、主客融合的知识体系.
-
针刺过程能量的输入
从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两个角度对针刺过程能量的输入进行了讨论.认为进针和行针中的提插法是一种直进式输入能量的方法,行针中的捻针法是一种扭转式输入能量的方法.它们的作用都是使经络物质(黏弹性体)产生振动,以次声波的频率将能量沿经络线传播,并诱发放大过程产生,使体内其他能量随针刺能量传播.后给出了针刺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和能量方程.
-
《灵枢》经络系统分布"不对称性"探讨
<内经>中的经络系统已臻完善,经络分布的主要形式"对称性"已广为人知, 而其分布的绝对形式"不对称性"易被忽视,对此进行探讨有助于对经络系统的全面认识, 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穴位注射疗法及其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于全身各部.穴位是分布于经络上的气血聚集点,穴位通过经络与机体某个部位或脏腑、组织、器官保持内在的联系,穴位注射药物,一方面通过针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平衡机体阴阳,另一方面使药物沿着经络系统迅速直达病所,充分发挥药效,因此达到了经一穴与药效协同作用,充分发挥了二者的共同治疗作用,达到治病目的.同时,因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内存留时间较长,故可加强和延续穴位的治疗效能.
-
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识(之二)十二经的若干问题(一)
前面已经谈到,十二经是气运行的主要通道,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们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循行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脏或一腑,因此十二经的名称也各自不同.
-
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识(之七)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一)
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以及调节作用.
-
中医对人体经络的认识(之一)经络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发现了用石块或火灼的方法激刺体表的某一部位,可以使身体另一部位的疼痛或体内的某种疾病得到缓解或消失.这就是针灸疗法的起源.原始的针是"砭石",随后就有了石针、骨针等,到了殷商时代青铜器广泛应用,于是就出现了金属制的针,并产生了"伏羲制九针"的传说.从此,针灸疗法逐渐得到了普及.